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045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咳嗽名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急性支气管炎
(一)

  【辨证】实热喘证。
  【治法】清热写肺,祛痰定喘。
  【方名】麻杏陷胸汤。
  【组成】麻黄3克,杏仁4.5克,生石膏12克,甘草3克,黄连1.5克,半夏6克,蒌仁6克,鲜茅根12克,胆星3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芝圃方。
(二)

  【辨证】寒饮郁肺,失其肃降。
  【治法】温化水饮,开郁清降。
  【方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成】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枣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甘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熊永厚方。




(一)

  【辨证】痰饮喘咳。
  【治法】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方名】清喘汤。
  【组成】炙麻黄9克,细辛9克,射干9克,生石膏24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法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苏礼方。
(二)

  【辨证】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方名】加味前胡汤。
  【组成】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郑侨方。
(三)

  【辨证】肺脾两虚,痰饮阻肺。
  【治法】化痰蠲饮,降气平喘,兼益肺脾。
  【方名】麻杏二三汤。
  【组成】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茶叶6克,诃子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1.5剂,日服3次。
  【出处】焦树德方。
(四)

  【辨证】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顺气降逆,化痰消食。
  【方名】七子定喘汤。
  【组成】葶苈子10克,莱菔子9克,苍耳子8克,五味子5克,黄荆子9克,白芥子8克,紫苏子9克。
  【用法】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覃义昌方。
  【出处】冷

【名方】补气化痰汤
【组成】黄芪45~60克,桔梗9克,沙参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云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
【功能】补气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肾亏损,缠绵不愈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方解】
  方名取义于丹溪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黄芪补气而固表,得桔梗、沙参能滋补肺虚而不粘腻,并使肺气清肃而痰化。紫菀、百合养肺而降气逆,杏仁利肺止咳,半夏、甘草化痰而和中。总之,本方是一张清肃滋养、补而不滞的方子。
【加减】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术12克、桂枝6克、橘红9克;咳嗽痰稠而黄,加苏子9克、前胡9克、蛤粉15克、川贝母6克;干咳无痰加枇杷叶12克、百部9克;憋轻喘重加枸杞子15克、破故纸10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30克。有时合苓桂术甘汤以化饮或合都气丸,以纳气归肾使子母均健,从而达到治肺的目的。

【名方】补肾平喘汤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苏子15克,地龙15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肉15克,胎盘6克,桃仁10克。
【功能】补肾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本方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为主,意在滋补肺心肾、益气养阴。方中用太子参不用人参,以避其燥,有补肺健脾、大补元气之功;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别录》谓可“强阴益精,……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五味子酸温,入肺肾二经,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敛涩精之功,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肺肾双补之要药,用于虚喘尤为适宜;太子参、麦冬又有补脾胃之力,以滋气血之源,即叶天士云:“益肺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陈皮、姜半夏理气止咳化痰,斡旋中焦;苏子降气定喘消痰;地龙活血通络,解痉止喘,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效成分有显著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乌梅酸甘温,入肺肾二经,治久咳,可以纳肺之气,《本草经原》谓有“吸气归元”之功,故此能收肺气、纳肾气;胎盘大补元气,补而不燥,可阴阳双补,《本草经疏》称此药“大补而不燥,有返本归原之功”;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肾二经,可纳气平喘;补骨脂辛温,入肾助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水得荫,对于肾虚咳喘,历代医家均喜用之;桃仁活血行瘀,润肠通便,能使肺之脉通畅,补中有通之意。
  全方以补肾为主,兼顾脾胃,阴阳双补,有化痰理气、行血活血、止咳平喘、通畅脉络之效,且性味和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适于较长期服用。
【加减】阴虚,加生地、玄参;阳虚,加制附块、肉桂;气虚,加黄芪、白术、玉竹;血虚,加阿胶、当归;血瘀,加丹参、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枣仁、生龙牡、柏子仁;浮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葶苈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栝楼仁、川贝母;发热,加柴胡、黄芩、生石膏、鱼腥草、银花、连翘。

【名方】补肾止咳方
【组成】熟地15克,枸杞15克,山萸15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沙参15克,杏仁15克,川贝15克,黄芩15克,桔梗20克,茯苓15克,橘红15克,丹参15克。
【功能】补肾益气,止咳祛痰。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慢性肺心病。表现为咳嗽,动则气短,咯泡沫痰或粘性白痰者,手足偏冷,身感畏寒,舌质淡红,薄白苔,脉细略数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煎3次共400毫升,分3次空腹服用。及至症状减轻后1剂可服1日半。待咳轻痰止,可以上方制丸剂(每丸10克重)服3~6个月,以巩固疗效。
【方解】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属肺虚,日久而致肾虚,故动则气短,及至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时则肺肾虚更为明显,以致不能平卧,同时因气虚而致气滞血瘀,故见口唇指尖青紫(缺氧),乃血瘀之表现。因此慢支及肺心病缓解期均具有肺肾虚血瘀之证,故而治疗宜取补肾益气活血而兼止咳祛痰之治法。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本,本方以熟地、枸杞、山萸、五味子、菟丝子等药味补肾尤偏补肾阳;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为益气(肺)健脾之药,乃治咳祛痰之本,同时白术、茯苓又可健脾化湿祛痰;沙参、黄芩养阴清热;杏仁、川贝、桔梗、橘红等止咳祛痰;丹参有活血化瘀之作用,对慢性咳喘而致气滞血瘀者乃必用之品,近年来应用血液流变学方法观察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之临床表现确见有血液粘度之升高,佐以中医活血化瘀治后可见到血液粘度降低。综上所述,本方乃起补肾益气活血兼止咳祛痰之作用。
【加减】肢冷畏寒重者酌加补肾阳之品巴戟、桂枝;喘重者加莱菔子、葶苈子;咯黄痰时去菟丝子,酌减黄芪、党参,加双花、连翘、鱼腥草;心悸明显时加石菖蒲、枣仁;轻微浮肿时加桑白皮、车前子。气短而喘时方中加用葶苈子,一般每剂用5~8克,如剂量大时(15克以上)则易导致心悸加重,心电图出现早搏(脉结代),宜慎重。



【名方】蝉衣安嗽汤
【组成】蝉衣6克,炙枇杷叶15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前胡9克,象贝9克,紫菀9克,车前子(包)12克,车前草12克,甘草5克,黛蛤散(包)24克。
【功能】疏风清热,宣肺安嗽。
【主治】风热袭肺,咳嗽痰少,咽痒,咯痰欠爽,痰白粘或黄稠,舌红脉弦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蝉衣、桔梗、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利咽喉;炙枇杷叶、象贝、紫菀、前胡、甘草、车前子、车前草清热降气安嗽。
  本方中药升降同用,止中有宣,并非单纯止咳,故不使痰滞热郁,咯痰一爽,邪热痰液咯出,咳嗽即愈。其中黛蛤散可用于肝火旺之咳,据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证实青黛有抗病毒作用,用于肝旺及外感风热、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疗效更佳。
【加减】咽痛加板蓝根、玄参;高热加鹿含草、鱼腥草、鲜芦根、冬瓜子;痰多加竹沥、半夏、橘红或清气化痰丸、竹沥达痰丸(吞);涕多加大蓟;纳呆加焦曲;大便秘结加全栝楼。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及病未愈时忌甜食、鱼腥及**食物。
【病例】
  张某某,女,42岁。反复咳嗽1年,近日外感风邪,咳嗽加重,痰白粘稠,咳嗽不爽,脉浮弦舌红,拟本方加陈皮、百部五剂即愈。自后隔2月及4月两次外感咳嗽,均服上方5剂而愈。


【名方】丹栀射郁汤
【组成】牡丹花瓣10克,栀子花10克,射干10克,郁金10克,连翘10克,七叶一枝花12克,甘草6克,枇杷叶12克,陈萝卜缨12克。
【功能】通经络,活血脉,行水理气。
【主治】急症关下喉痹(急性会厌炎)。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煮,煎时以水量淹没全药为度,细火煎煮2次,首煎30分钟,二煎15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方解】
  此方以丹皮、栀子为主,重在入心包与三焦,但需用红色牡丹花瓣与栀子花,如一时无着,可用丹皮与栀子。取射干、郁金为辅,主在散结开郁,射干取金黄色长杆者为佳,郁金则需用川郁金。连翘、七叶一枝花为佐,连翘入心,长于清热败毒,七叶一枝花入肝,但对去脓、解毒为优。甘草、枇杷叶、陈萝卜缨为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枇杷叶走阳明入太阴,止呕下气,定咳消痰,陈萝卜缨经特殊炮制后亦能下气消痰。数者配合,可起散肿解结、清理食道之作用,若一时不能解,亦可加前胡、马勃之类,以通窍散结。用药经验:本方有效适应症,凡急痛而不肿者,其肿必在关下,水谷难于吞咽,即是轻者也有爬坡之感;重者则不能下咽。
【病例】
  近诊侯瑞华医案一则于下:侯瑞华,男,40岁,颐和园保卫处干部,于1989年4月5日就诊。患者主诉4日晚5点左右,咽部感觉疼痛及堵闷感,咽物困难,晚10点急诊治疗,确诊为上感。给予抗生素治疗,按医嘱服用,至5日晨,咽部疼痛及堵闷感加剧,家属用鸡蛋冲汤,患者不得下咽。上午9点来此就诊,除述有以上症状外,尚有恶寒、脉象两寸均大、舌苔粘厚,诊得咽部既不见病变,检查会厌部红肿,间有水肿,即诊为急性会厌炎。乃出丹栀射郁汤,因恶寒,加豆豉;炎症重,故加金银花、金杲榄、藏青果,一面命其单位做好抢救准备,以防突变。次日清晨大见好转,遂加马勃、通草,服3剂后即告痊愈,3日后检查症状全部消失。经随访,至今没有反复。

【名方】定喘汤
【组成】麻黄10克,细辛3克,桂枝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参蛤散3克。
【功能】补肺定喘,温肺化饮。
【主治】虚寒哮喘。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麻黄、桂枝、细辛散寒解表,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人参、蛤蚧补肺益肾定喘以防正气耗散太过;法半夏、陈皮益脾化痰平喘,可去痰饮之源;桃仁、杏仁通肺脉化心瘀,气机得畅,哮喘可平。诸药合用具有补虚定喘、温化痰饮之功。
  辨证要点:哮喘症素有痰饮内停,一旦风寒束肺,则可引动内邪;水寒射肺,阻塞气道,肺失宣降,症见恶寒无汗、喘促哮鸣,痰白清稀,脉浮紧或弦滑,甚则喘不得卧。病延日久不愈,损及肺、脾、肾,三脏俱虚。痰气交阻、肺气不利进而肺脉瘀阻,症见胸膈窒闷,时发胸痛。肺朝百脉而心主血脉,肺脉瘀阻,导致心脉不通,症见心悸短气,心痛,喘甚,下肢浮肿。脾失健运则痰饮难去,哮喘时愈时发。肾不纳气,故动则喘甚,面肢浮肿,迁延难愈。寒哮为内有痰饮,外有寒邪,久病则标实本虚,表里虚实错杂,治当解表邪化痰饮,补虚损定痰喘。
  按语:哮喘症如多年不愈反复发作多为肺、脾、肾三脏俱虚,故治哮喘既要宣肺定喘治其标,更要健脾益肾治其本。长期哮喘造成肺气不通,导致肺络瘀阻,故应佐以桃仁、红花化瘀之品以达血运而气行之功。禁忌:热哮、热喘不宜服用本方。
【加减】如肺脉瘀阻甚者可加红花,寒饮过盛者加干姜、白芥子。


【名方】冬令咳喘膏方
【组成】潞党参120克,炙黄芪120克,焦白术120克,青防风45克,大熟地120克,山萸肉90克,淮山药120克,天麦冬90克(各),五味子30克,黑附块90克,川桂枝30克,云茯苓120克,炙甘草45克,净麻黄45克,紫苏子90克,苦杏仁90克,淡干姜24克,北细辛24克,益智仁90克,西砂仁45克,广陈皮45克,上沉香15克,银杏肉60克,胡桃肉60克,生晒参50克(另煎汁),蛤蚧1对(去头足研末),驴皮胶300克(陈酒烊化)冲入收膏。
【功能】温肾纳气,健脾化湿,益肺固卫,散寒涤饮。
【主治】老人虚喘,慢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及哮病恢复期属于气虚阳虚型。
【用法】精选道地药材、严格校对,放入大紫铜锅内,水浸一宿,浓煎2、3次,滤取清汁去渣,再煎浓缩到一定药汁,将烊化驴皮胶倒入锅内,最后冲入参汤、蛤蚧末和冰糖500克收膏,以滴水为度。煎膏在冬至前,服膏在冬至后立春前为宜,每日早晚各服一大食匙,开水冲服,如遇伤风停食勿服,服膏期内忌食虾、蟹、海味、萝卜、红茶、牛羊肉及一切酸辣食物。
【方解】
  咳喘和哮病多发于秋冬之交,气候转变季节。发作时每因外感寒邪触动内饮而成,初病属实,用药重点温肺散寒化痰定喘以攻实为主。久病属虚,在未发作时,乃属脾肾阳虚、肺气不足、痰湿内生所致,用药重点温补脾肾、益气固卫、宣化痰湿以补虚为尚。
  本方为老人咳喘和哮病恢复期证属气虚阳虚患者而设。方用生晒参、潞党参、黑附块温肾调脾以培元气。炙黄芪、焦白术、青防风益气固卫以御外寒。熟地、萸肉、山药、天麦冬滋肾润肺以养阴津。桂枝、干姜、茯苓、甘草温中散寒以化痰饮。紫苏子、苦杏仁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益智仁、五味子温肾益肺纳气定喘。麻黄辛苦温,宣肺散寒,治痰哮气喘。细辛辛温,温肺散寒化饮。沉香温中行气平喘。砂仁调胃行气消滞。陈皮健脾理气化痰。银杏肉温肺化痰,定哮平喘。胡桃肉补肾温肺,疗虚寒喘嗽。蛤蚧咸温,补肺肾、益精气、定喘止嗽。冰糖甘温,润肺气、补脾胃、消痰止咳,再加驴皮胶润肺滋肾、补阴养血。方取参附、六味、生脉、玉屏风、苓桂术甘、杏苏、小青龙、人参蛤蚧等方加减,合诸方于一炉,肺脾肾三经兼顾,温补脾肾为主,宣肺散寒为辅,标本同治,符合病机。冬令进膏调治,每多获得预期疗效。

【名方】二冬清肺饮
【组成】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清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桔梗10克,川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甘草8克。
【功能】滋阴清肺,化痰止咳,降逆平喘。
【主治】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吐痰,百日咳,老年喘嗽等。老少咸宜,临证使用40余年,疗效满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液分2次服用。
【方解】
  用二冬清热养阴,润肺化痰。麦门冬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屡屡滋肾助元,故消痰殊功。半夏、橘红、甘草乃化痰圣药,《药性论》曰:“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桔梗苦辛性平,专入肺经,化痰止咳,治寒热外感可用。又因其轻浮上升,有舟楫之称,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故治上焦病症多用之。杏仁、川贝乃止咳化痰要药。《本草求真》论杏仁曰:“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功,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和,温则宣滞行痰。《本草汇言》载:“杏仁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综上所述,药仅八味,然熔滋阴清肺、化痰止咳、降逆平喘于一炉,无论新感久咳、虚实寒热,但见咳喘痰多者,无不应手奏效。
【加减】急性热象重者,可加双花20克、黄芩20克;慢性肺虚体弱者加辽沙参15克、生山药15克;百日咳加栝楼仁(捣碎)10克。


【名方】二麻四仁汤
【组成】炙麻黄4.5克,麻黄根4.5克,苦杏仁9克,桃仁9克,郁李仁9克,白果仁(打)9克,百部9克,款冬花9克,车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陈辛夷9克,苍耳子9克。
【功能】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
【主治】哮喘、咳嗽。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小儿可酌量分多次服。
【方解】
  麻黄辛散,开腠理,宣肺气,透毛窍,散风寒,化痰平喘,但能收缩血管,故高血压患者忌用,又因发散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亦忌之。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提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杏仁降肺气之上逆,桃仁化血络之凝瘀,一气一血,能调畅肺部郁血,顺气降逆。郁李仁滑肠下气,清能去浊,白果仁敛肺而不敛痰,一滑一涩,能起上(痰)下(便)分消之功,百部、款冬花在《济生方》中为百花膏,用于喘嗽不已,亦可治痰中带血。车前草、生甘草排痰止咳,调和诸药,陈辛夷、苍耳子散风脱敏。
【加减】若服本药出现便溏,一般可不予处理,严重者去郁李仁,加藿梗、川朴。如湿重纳呆,可加苍术、川朴。便艰加大腹皮、栝楼仁、火麻仁。痰稠不畅加象贝母、栝楼皮。中满气滞加柴胡、生牡蛎、郁金、菖蒲。腹胀加大腹皮、栝楼。热重加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如过敏症状不明显者去陈辛夷、苍耳子;过敏症状明显者加白僵蚕、净蝉衣。泛恶者加制半夏、姜竹茹。昼轻夜甚加夜交藤、合欢皮。痉咳加玉蝴蝶。气虚加太子参、明党参;阴虚加北沙参、麦门冬、知母、玄参。肾不纳气,喘息甚者加黑锡丹。


【名方】复方鱼桔汤
【组成】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黄连5克,金银花30克,甘草5克,象贝母10克,黄芩10克,冬瓜仁30克,桃仁10克。
【功能】清热解毒,祛痰排脓。
【主治】肺脓肿之咳嗽、胸痛、咯脓痰、发热不退。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方解】
  本方以鱼腥草、桔梗为主,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有清热解毒作用,《神农本草经疏》谓“鱼腥草能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该方用黄连,配以金银花、黄芩、甘草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桔梗有很好的祛痰排脓作用,配以冬瓜仁、象贝母、生苡仁、桃仁以加强祛痰排脓效用,并有化瘀之功。
【加减】邪盛而壮热不退者,另用黄连6克研末装胶囊分4次吞服;病在发展阶段,一日服药2剂,每隔3小时1次;咳血者加白芨10克、黛蛤散30克;气急痰壅者加桑白皮15克;胸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丝瓜络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病久或年老患者,正气虚弱,加生黄芪30克、北沙参15克、党参15克。
【病例】
  患者陆某某,女性,32岁,农民。1983年5月8日住院,患者于4月28日起全身酸痛,胸闷不适,二天后恶寒发热,干咳,胸闷痛,胸痛随呼吸而增剧,遂***诊治,诊为肺脓肿而住院治疗,住院后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5天未见好转,乃停用抗生素,改用中医药治疗。患者每日恶寒发热已旬余,汗出热不退在40℃左右,左侧胸痛,咳嗽,咯少量粘稠痰,有臭气,纳少,口干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肺痈,热毒邪盛,脓痰壅滞肺叶,治以清热解毒,祛痰排脓。用鱼腥草30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金银花30克、甘草3克、桔梗15克、冬瓜仁30克、生苡仁30克、象贝母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芦根30克,并配合黄连粉吞服及生大黄粉溶于温水灌肠,后加减该方服20余剂而愈。

【名方】附子大黄细辛汤
【组成】制附片12克(先煎),大黄炭6克,木通9克,当归身9克,桃仁9克,细辛3克,生甘草9克。配合**:取双侧孔最穴,用1.5寸30号毫针,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下达手指,上达前胸,并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每隔5分钟,行针1次。
【功能】温阳散寒,活血祛痰。
【主治】哮喘急性发作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单纯性过敏、青壮年或体虚而邪偏于肺寒者,症见哮喘而兼痰清稀色白、胸膈满闷、面色暗滞、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浮紧。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肺寒哮喘,多由素体阳虚肺弱,痰湿内停,感外邪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促痰鸣而发。方用附片、细辛辛温之品温阳通经,以恢复肺之宣降;阳虚寒盛,气涩血迟互成因果,用归身、桃仁、大黄炭活血而助气行,使肺气即时得降;又用木通通经、甘草护胃和调,不平喘而喘自平。**取治肺喘之验穴孔最,则为急则治标,取平喘利肺以缓急之意。
【加减】哮喘发作时,先行**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1剂。如有外感表证者,先于脊柱两侧,风门及大肠俞穴处拔走罐,使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毫**大椎穴,留针5分钟,接用上法。若咳嗽明显,咯白泡沫痰,难咯出者,**天突穴,用2寸毫针,先直入1寸,针体弯曲,沿气管前向下,使针感传向前胸,得气后行针2分钟,不留针;再针合谷(双),用提插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并于上方加石苇(先煎)30克。若体壮、便秘、苔黄腻者,**原方加大肠俞(双),用2~2.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少腹部,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中药可将上方中大黄炭改酒军6克加苦参9克。若虚汗多、纳差、便溏者,前方木通改为苦参9克、细辛改为五味子9克;**加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名方】感冒立愈汤
【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厚朴5克,杏仁10克,莱菔子7.5克,白前10克,炙麻黄5克,蜈蚣2条,全蝎7个,生姜3片,大枣3枚。
【功能】宣肺豁痰,调和营卫,镇痉熄风。
【主治】风寒感冒引起的高热、喘咳、抽搐。
【用法】取上药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2次口服。
【方解】
  陈氏认为北地高寒,冬气常在,寒风冷气四时皆有,令人毛窍常闭,肺气不宣,故外感初起,法宜辛温,务使肺气宣降,玄府开张,俾表里相通,邪有出路,能从外解,不致内闭;即使是温热之邪所伤,亦宜于辛凉药物中加入辛温之品,以利疏解,惟需注意中病即止。
  方中桂枝、厚朴、杏仁、麻黄、白前宣肺解表,莱菔子、蜈蚣、全蝎豁痰降逆,桂枝、白芍、姜、枣调和营卫,功专力宏,故见效甚捷。陈氏认为,外欲脱者,因其尚未致脱,参附龙牡不可骤用;何以防其致脱?惟有调和营卫,使营卫畅行则阴阳互根,无变脱之虑。
  方中之蜈蚣、全蝎最善追风祛痰,镇静解痉,凡风痰闭肺致咳喘憋闷、见咳声不畅甚致痉咳者,用之皆宜。且虫药乃血肉有情之品,善升降而性灵。用补则峻而不腻,纳气固肺功可立见,填精塞隙,间不容发。凡先天不足、虚损痨怯及喘咳久嗽等证非此无功;用则迅而不猛,追风搜邪深可致骨,逐瘀破结无坚不摧,凡陈年痼疾、血凝痰结及行窜风证非此莫属。其味大都甘淡咸平,虽非大苦大辛可疗大寒大热,且能升能降、能出能入,隧道皮窍无所不到,故表里皆可,内外咸宜。虽有的具有毒性,但亦不剧,正可以毒攻毒。故可收一剂轻、二剂已之功。
【加减】凡外感缠绵难愈或表虚不固,屡患外感而症状前后相似者,必有深藏隐匿之邪,宜于方中加入山甲、皂刺、蜂房、黄芪。黄芪一味,古人谓之“补虚、主小儿百病”。黄芪托邪外出,山甲、蜂房、皂刺则能搜剔无余,然后议补,方能百发百中。若不搜尽伏邪,病家必不受补。小儿喘咳病恒多缠绵难愈,能知此法,可令速效。

【名方】归气定喘汤
【组成】党参30克,麦冬15克,熟地12克,白术6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知母12克,枸杞15克,核桃5个(打破),紫河车粉10克(兑服),甘草6克。
【功能】补肾纳气,归气定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
【用法】上药除紫河车粉外,一并浓煎3次,弃渣取汁,加入紫河车粉,分3次服,1日1剂。
【方解】
  党参、麦冬益气养阴;熟地、山萸肉、核桃、紫河车补益肾气而摄纳精气,以达到归气平喘之目的;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共奏补肾纳气、归气定喘之功。
  按语:咳嗽日久不愈,迁延数月或数年未愈,发展成慢性咳嗽、哮喘。久咳肺病及肾,肾元不固,气失摄纳,气逆上奔而咳喘。本法为咳喘后期治疗***,本方也是老年人冬病夏治的特效方剂。患者可将本方药物加工成膏剂,从夏季开始服用,一直服到冬季,待第二年夏季再开始服药到冬季,病情会明显好转。
【加减】咳嗽痰多者,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若喉痒、干咳少痰甚者,加天花粉、雪梨养阴生津润肺。
【病例】
  谭某某,男,65岁,工人。反复咳喘20余年,加重2个月。经某医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住院2个月,给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等药治疗,病情无好转,遂来我院诊治。患者被抬入诊室,咳嗽,喘促,动则明显,不能平卧,汗出,面青肢冷,神倦,舌淡,脉沉细。服归气定喘汤3剂后,患者自行走来就诊;继用上方加减,再服3剂后,生活起居如常;继以用本方加工的膏剂服用,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再复发。


【名方】急支速效方
【组成】清炙麻黄6~9克,生石膏20~30克,杏仁6~9克,甘草6~9克,黄芩6~9克,浙贝6~9克,鱼腥草20~30克,细辛6~9克,玉桂6~9克(后入),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炙杷叶6~9克。
【功能】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初起,邪入肺经,痰阻气道,清肃失灵,咳嗽剧发,痰稠色黄,早晚发作更甚。看似痰热阻肺,实则寒气内伏之证。
【用法】每日1剂,先用净水浸湿,水高于药面1寸,1小时后煎药。石膏先煎半小时,后入群药,玉桂最后放入5分钟后即停煎取药汁1碗,温服。隔6小时再煎,亦取药汁1碗温服。药量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酌情加减。禁忌:生冷油腻、海腥、牛肉、狗肉、辛辣及各种发食。
【方解】
  麻杏石甘汤为辛凉开肺之重剂。大城市中空气污染严重,非银翘散、桑菊饮轻剂所能取效,故选用此四味重剂为主,佐以黄芩清肺经之热邪,浙贝入肺经治新感咳嗽,鱼腥草合黄芩肃肺清热相得益彰。用细辛、玉桂反佐以散伏寒,紫菀、款冬花温润肺气,加枇杷叶祛痰止咳。
【加减】有咯血或鼻衄者去玉桂加白茅根。子夜咳剧者,为胸膈、肺络有血瘀凝结,宜加丹参、当归、川芎、桃仁以活血散瘀通肺络,可见良效。
【名方】健身固表散
【组成】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百合40克,桔梗30克。
【功能】补益脾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固表。
【主治】气虚自汗,体弱感冒,或慢性鼻炎、气管炎以及因表虚卫阳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缠绵不愈者。
【用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每次服9克,每日2~3次,开水冲服,7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或改为汤剂(照上方剂量各药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一般服3~5剂即可。
【方解】
  气虚不能卫外,则津液不固而自汗;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容易感受风寒。惟黄芪甘温益气补三焦而固表,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乃补剂中之风药也。防风上行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称之为治风之仙药;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而实卫。夫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三药合用,为善散风邪之专剂——玉屏风散。盖因三药俱辛温之品,故加百合甘寒滋阴润肺,以救其燥烈过亢之弊;桔梗为舟楫之剂可载诸药上行,且入手太阴肺经而开达肺气。肺主皮毛,肺之宣发肃降之令行,则皮毛得濡养而润泽,以此可助玉屏风固表之力,诸药合用,使补者得补,散者得散,以达燥湿相济,阴阳和顺,病邪自祛,体自康健。
【加减】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见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
【病例】
  刘某,男,28岁,1990年4月27日就诊。患者于去年3月份患感冒,曾服用解热止痛药,始小效,但汗出不彻,仍头痛、身痛,继而加大剂量,1次服阿斯匹林2片,饮姜汤1大碗,覆被取汗,少顷周身涔涔汗出,又饮红糖水1碗,须臾,全身汗出如水洗,湿衣沾被。第2天头痛、身痛已减,自觉病愈。以后,稍有劳作,即见汗出,因余无不适,未予理会。一日,下地回家,自觉劳累,卧床稍息,不意入睡,一觉醒来,即觉头痛不舒,周身酸懒,服安乃近等药,嗣后,身常自汗出,无汗时反觉全身不适,头痛、鼻塞,因此家中常备阿斯匹林、安乃近等药,如此缠绵至今。诊其脉缓而无力,右脉尤弱,舌质淡苔薄白,此乃气虚自汗,体弱感冒也,遂处以本方,研为细末,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于服药后第6天,患者欣然来告,自汗已止,感冒已愈,为巩固疗效,又嘱其按照原剂量,每日服2次,再继服7天,迁延年余的痼疾遂获痊愈。
  按:俗云“大汗亡阳”,该患者因多次发汗,汗出过多,损伤卫阳,致使表虚不固,常自汗出,感冒时作,故以本方补益脾肺、固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以治,因药证相契,故获良效。

【名方】截喘汤
【组成】佛耳草15克,碧桃干15克,老鹳草15克,旋覆花10克,全栝楼10克,姜半夏10克,防风10克,五味子6克。
【功能】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主治】气逆喘促、咳嗽痰多(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方解】
  方中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除痰镇咳而平喘逆,且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为主药;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降逆止咳;栝楼清上焦之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善开胸中之痹阻;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犹能治咳;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发表敛汗通治一切风证瘙痒隐疹而抗过敏。上方共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截喘之效。
【加减】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30克;肾虚者加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补骨脂10克,亦可加蛤蚧3~5克;咳甚引起喘促无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子6克;热喘加生石膏15克,知母、黄芩各10克;寒喘加服紫金丹(须特制,砒石5克、明矾10克、豆豉100克,糊丸绿豆大小,每服7、8丸,日2次,有肝肾病勿服,有效与否服1星期为止,切勿多服、常服。)多咯有痰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胃家实便秘者加调胃承气汤1剂;喘止后常服河车大造丸、左归丸或右归丸,3克,日2次,口服。

【名方】解毒清热饮
【组成】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30克,桑叶2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芦根20克,生石膏20~30克,滑石20~30克,甘草15克,黄芩15克,蝉蜕15克。
【功能】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高热、低热均可服用。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然后煎群药,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方解】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柴胡发汗解表,清解外邪;蝉蜕疏风清热定惊解疽;桑叶宣通肺络,清漓风热;菊花明目疏风,清降肺火;甘草、芦根清上焦风热,兼养胃阴;生石膏清阳明之热,而无伤津之弊;滑石利窍,清热解肌有发汗作用;黄芩清气漓热;据抗菌试验,银花抗菌谱较广,连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于是使患者的邪热,一从汗解,一从便解,从而,邪退病除,患者自会很快痊愈。按:本方是从银翘散、桑菊饮、大一散、白虎汤在临床摸索多年化裁而成,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个人的心得体会认为,对高热感冒和低热一般伤风、感冒,皆可服用,均有良好效果,屡试屡效,病例较多,不能一一列举。
【加减】如兼见咳嗽时加前胡15克、杏仁15克、橘红20克。痰多者加川贝10~15克、海浮石20~30克。
【病例】
  马某某,女,70岁。突然高热,头痛,周身烦痛,体温41℃,服用西药多日热仍不退,症状不减,服此方3剂后,热退症减,三天后病愈身和。刘某某,男,45岁,干部。突然发烧,头疼身痛,后背麻冷,肢倦乏力,体温38.5℃,服此方两剂很快热减烧退,体温下降,第2天照常上班工作。注意应根据患者体质增减药量。

【名方】解郁宣肺止咳方
【组成】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生姜或干姜10克,杏仁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功能】解郁散邪,宣肺止咳。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夜间咳甚或昼夜阵咳,吐泡沫痰或清稀痰,苔薄白或薄黄而润,舌质正常或偏红,脉弦细、弦数或弦,病程一周以上,伴有“少阳病,但见一证”的患者其效颇佳。
【用法】水煎服,1日3次。
【方解】
  本方适应证以咳嗽,病程较长,夜咳为甚,吐清稀泡沫痰,苔薄白(黄)而润,脉弦等为主要证候的患者,其病机乃邪郁少阳导致三焦气机郁遏,肺气失宣,故法当疏畅三焦气机,解郁散邪,宣肺止咳为治。
  方中柴胡、黄芩、枳壳和解少阳、疏畅气机、解郁散火;半夏、生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杏仁降肺气平喘咳;甘草和中。全方意在解郁、宣肺、止咳,气郁解而邪散,外邪散则肺气宣而咳嗽自止。肺主宣降、肝主疏泄、三焦司气机水火的升降,而肺的宣降靠肝的疏泄和三焦升降调节。肝胆互为表里,胆与三焦同属少阳而司相火,其气机郁遏,相火不得泄越,化为邪火上逆于肺,则咳嗽作矣。故有“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夜咳三焦火”之说,故当以清解三焦郁火,温肺散寒为法。
  本证属外感咳嗽,故“小柴胡汤”去参、枣之补,加枳壳助柴芩以宣畅气机而清解郁火,加杏仁降肺气,配柴胡降浊升清。清稀泡沫痰属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调的表现,故加细辛,配姜、夏既能温化清稀泡沫之寒痰,又助通调水道之功;再加五味子之酸敛以防姜、辛之辛散,且姜、辛、味同用,收散并举,相反相成,发挥温肺化痰、敛肺止咳之作用。
【加减】春加荆芥、薄荷、防风;夏加香薷、厚朴、陈皮;秋加苏叶、前胡、桔梗;冬加麻黄、桂枝;久咳不已加粟壳、丹参、桃仁;咳而遗溺者加黄芪、益智仁;喉痒者加牛蒡、蝉衣。
【名方】金水交泰汤
【组成】南沙参50克,黄精30克,苏子30克,赤芍30克,木蝴蝶1O克,地龙12克,制南星15克,葶苈子15克,黄芩30克,甘草15克,沉香6克(为末,分6次冲服)。
【功能】养阴益气,清热化痰,降气活血,纳气归肾。
【主治】由于喘咳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以致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敷布障碍,喘、咳、痰三症常见,甚则饮溢皮下形成水肿者。中医之肺胀,现代医学所称之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不兼外感者均适用本方。
【用法】水煎服。第1次加水适量,煎沸15分钟后取汁;再加水适量煎沸20分钟取汁;再加水适量煎沸25分钟取汁。三煎药汁合在一容器内振摇后分六次服。病重者日3夜1服,病轻者日3服。药汁混合后趁温服1/6,余汁置冰箱内分5次煎煮后温服。
【方解】
  本方用南沙参养阴补肺;甘草益气祛痰;黄精一药,《本草从新》谓其“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气阴并补之功。三药合用,补其既虚之脏,使其本固则足以抗邪。苏子、制南星性味辛温,燥湿化痰;地龙、葶苈子性味辛寒,通络泻肺。两组药一阴一阳,一缓一峻,使水饮得化,顽痰可蠲。痰浊蕴肺,易于化热,阻闭气道,故用黄芩清肺泄热,防止化火刑金;木蝴蝶宽胸快膈,疏通气道壅闭。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故用赤芍活血通瘀;母病及子,肺病则肾虚,肾虚则难纳气,故用沉香以纳气归肾。全方补泻并施,清温并用,治上顾下,标本兼赅,共奏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之效。
【加减】病减勿停服,只在方中去葶苈子,减苏子、地龙、黄芩、赤芍、甘草量之半,另加白术15克、女贞子10克增强肺脾肾功能,抗御外邪,减少复发。心悸气短较甚者南沙参加至100克,葶苈子加至30克;痰多咳嗽不爽者制南星加至30克;长期应用激素的病例,甘草可用至30克,酌减或停服激素,并逐减甘草量;痰瘀阻碍肺气,瘀滞心肺而见唇甲紫绀、胁下痞块等症者加桃仁、五加皮;阳虚水泛而见面浮胫肿者减甘草量,加茯苓、附片;心阳欲脱者加人参或合生脉散再加附片、龙骨;痰蒙清窍、神志恍惚,时清时乱者加石菖蒲、远志。


---------(待续)---------

【名方】康尔嗽
【组成】生牡蛎15克,生海石15克,生蛤壳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6克,橘皮10克,杏仁6克,黄芩6克。
【功能】健脾燥湿,除痰止嗽。
【主治】咳嗽痰多,喉间漉漉,胸闷自汗,食欲减少,口水淋漓,大便糟杂,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濡滑。
【用法】将药用清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时,第1次微火煎开20分钟,倾出药汤,第2次加水120毫升,煎15分钟,两煎药汤合并约100毫升。早中晚空腹分服3次。
【方解】
  选用二陈汤健脾燥湿;牡蛎、海石、蛤壳除痰止嗽;橘皮、杏仁清肺止咳。按语:小儿咳嗽临证以痰热蕴肺,脾湿肺热者居多。由于时代、气候的变化,起居衣着、饮食摄取与昔不同。肥甘厚味之化火助热,冷饮凉食之伤脾助湿,故方药随之而变。设宁尔咳,对肺热痰壅者疗效尤佳;康尔嗽对脾虚湿盛兼肺热者效果显著。多年的临床体验,均获见效速、疗程短的满意效果。


【名方】咳喘七子汤
【组成】紫苏子10克,葶苈子(包)10克,车前子(包)10克,光杏仁(打)10克,莱菔子(炒打)10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10克,生白术10克,生甘草10克。
【功能】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止咳平喘。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咯痰艰辛,痰白或黄浊,胸闷息短,纳食欠香,大便粘滞不爽或干结,小溲黄热,脉濡滑。苔薄黄腻。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次饭后饮。
【方解】
  咳喘之证,病位在肺,肺主气,司呼吸,为贮痰之器,病变涉及脾、肾、大肠。脾为生痰之源,肾主纳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其治,苏子、葶苈子、杏仁降气泻肺止咳平喘;莱菔子、白术、甘草健脾消痰以调脾运;补骨脂、五味子温补肾元敛肺纳气;车前子化痰利尿,使痰浊饮邪从膀胱渗泄;苏子、莱菔子、杏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腑气通,肺气亦降矣。
  临床应用:本方为咳喘而设,无论外感咳喘或引动伏饮喘咳,今之急性支气管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均可加减应用而获效。其辨证要点为咳喘痰稠,或黄或白而艰咯,胸闷息促,纳少大便结,脉濡滑,苔黄或腻。
【加减】外感风寒加蜜炙麻黄10克、防风10克解表宣肺;感受风热咽红燥痛加银花10克、黄芩10克、板蓝根20克清热解毒利咽;咳甚痰多视痰色而定,痰清稀如涎沫加细辛3克、干姜2片温化痰饮;痰白粘而易咯加法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橘红10克健脾化痰;痰黄稠艰咯加黄芩10克、百部20克、海浮石10克清肺消痰;胸闷或胸痛加白芥子10克、枳壳10克、栝楼皮10克、丹参10克化痰瘀、宽胸止痛;久咳肺虚,动则汗出,息短,面色苍黄加黄芪15克、防风10克、党参10克益气固表;肺阴不足,咽干舌红,大便燥结加元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滋阴润燥通腑;肾虚腰酸,咳喘息促,神疲乏力、脉细苔薄加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菟丝子10克、胡桃肉10克、补肾纳气。

【名方】咳喘饮与咳喘膏
【组成】(1)咳喘饮:冬瓜仁15克,苇茎15克,杏仁10克,炙麻黄9克,甘草6克,前胡10克,百部10克,浙贝10克,栝楼15克,炙杷叶10克,双花12克,公英15克。(2)咳喘膏:细辛3克,白芥子5克,麻黄9克,杏仁10克,沉香5克,胆南星6克,川贝10克,白前10克,白果9克,双花12克,连翘10克,仙鹤草12克,紫菀10克,苏子10克,五味子10克等。
【功能】宣肺、清热、止咳、化痰、平喘、纳气。
【主治】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呈白稀或粘及黄粘痰,合肺部感染。哮喘,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含咳血痰。肺痈,即肺脓肿。肺痿,病久咳喘,由肺气不宣,影响至肾,而肾不纳气。肺气肿、早期肺心病等咳喘证。
【用法】咳喘饮水煎温服,每天1剂,头煎与二煎共取药汁300毫升,和匀,分2~3次温服。咳喘膏贴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软膏,贴肺俞、心俞、膈俞三对穴位,每天贴1次,每次8~10小时。
【方解】
  咳喘病多由脏腑阴阳失调,在正气内虚的情况下,外感六淫,导致肺失肃降而致咳嗽、喘息、痰多等症。咳喘饮为三拗汤合千金苇茎汤化裁,先师蒲辅周生前认为肺闭而喘咳,用三拗汤宣肺开闭而止喘。他对咳嗽喘息如肺部感染、急、慢性气管炎、肺痈等患者,常用千金苇茎汤化裁,他主张以杏仁易桃仁,因有的病人有咯血或咳血丝痰,所以将活血之桃仁去掉。不少患者痰粘不易咯出,所以利湿之苡仁也可合用。麻黄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假如患者有高血压病,可将麻黄改成麻黄根,在蒲辅周医案中,有的汗出而喘患者,蒲师就用麻黄根易麻黄,他认为麻黄根不但止汗,亦有宣肺平喘之功。杏仁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甘草止咳祛痰,解毒清咽,缓和麻黄之辛散。冬瓜仁清肺化痰,大有现代医学的消炎作用。苇茎润肺生津,治疗肺痈。前胡、百部、浙贝、栝楼、炙杷叶,止咳平喘,清化热痰。双花、公英清热解毒,亦起消除气管、肺部等炎症的作用。
  咳喘膏在卫计委成果奖消喘膏基础上化裁,加麻黄、苏子、沉香、白果,宣肺、止咳、平喘、降逆。五味子对久喘而肾不纳气者尤宜。胆星清肺化痰,杏仁、川贝、紫菀、白前止咳化痰,宣肺平喘。双花、连翘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仙鹤草不但治咳血,并治久咳。细辛、白芥子、生姜汁均祛寒,对风寒咳喘效佳。不少咳喘患者,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等,夜间不能平卧,经贴咳喘膏后,能止咳平喘而安卧,总之,咳喘饮在中医辨证及西医辨病相结合的随证化裁下,不论寒性咳喘或热性咳喘,均有明显效果。
【加减】若发热痰黄者,加鱼腥草30克、黄芩10克、大青叶15克、连翘10克、胆星6克。若口渴痰粘者,有阴虚证候,宜加玉竹15克、天花粉15克、天麦冬各10克。喘重者加沉香粉3克(冲服)、白果9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五味子10克。咽喉红肿者,加射干10克、牛蒡子10克、黄芩10克、板蓝根15克、山豆根9克。若恶寒,遇冷咳喘加重,咯白稀寒痰者,加细辛3克、桂枝9克、干姜6克、姜半夏10克。若咳血或痰中带血丝者,加仙鹤草15克、茅根15克、生侧柏15克、三七粉3克(冲服)。

【名方】款菀二陈汤
【组成】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法半夏(打碎)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8克。
【功能】降逆、止咳、化痰。
【主治】湿痰内郁,咳嗽唾白色痰,痰多,易咯出,脉濡缓或滑。
【用法】以水煎服,早晚各1次。
【方解】
  紫菀、款冬花下逆止咳,以恢复肺脏肃降之令;法半夏燥湿祛痰,止咳降逆;陈皮理气,使气顺而痰消;茯苓渗利水湿,以除生痰之源;炙甘草补脾治咳,助转输津液,以调和诸药。
【加减】恶寒发热而胸满者,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加麻黄10克、杏仁(去皮尖炒打碎)10克,以散邪宣肺;咳唾白色泡沫者,为水饮内停犯肺,加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8克,以温寒散饮,敛肺止咳;喘者,为肺郁气逆,加厚朴10克、杏仁(去皮尖炒打碎)10克,以利气平喘;咽喉痒而咳者,为肺郁化生燥热,加黄芩10克、天门冬10克,以清热润燥(如咽喉燥痒,频频干咳而无痰者,则非本方所宜);咳引胸胁痛者,乃肺郁气结,加桔梗10克、大贝母10克,以开结化痰;脉虚少气,肢体乏力者,为中气虚弱,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以补脾益气。
【病例】
  患者,男,45岁,住武汉市。1990年3月来诊。数日前因受凉发生咳嗽不已,咯白色泡沫痰,微有喘气,舌苔白,脉缓。乃寒饮犯肺,气逆咳喘,治宜散寒逐饮,降逆利气。处方: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法半夏(打碎)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8克,厚朴10克,杏仁(去皮尖炒打碎)10克。以水煎服,早晚各1剂。3剂服后病愈。
【名方】黛麦养肺止咳汤
【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参10克(或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细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儿用量酌减)。
【功能】益气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气阴虚咳嗽(外感后咳嗽、慢性咽喉炎、气管炎等)。
【用法】水3碗煎取1碗,药渣重煎1次,共分2至3次服。每日1剂。
【方解】
  本方为黛蛤散合生脉散加味而成。生脉散方载于《内外伤辨惑论》,有生津养阴之效,对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者每可广泛应用。黛蛤散方载《卫生鸿宝》,有清咽除热、化痰去烦之功。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性温,能补益元气、固脱生津,李杲称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麦冬,气味甘凉,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是治阴虚咳嗽的要药。五味子,味酸性温,可敛肺生津,治咳逆上气,《本草求原》指其为治诸种咳嗽之要药。以上3味,一补、一清、一敛,相辅相成,功效益彰。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能。海蛤粉为咸寒之品,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善治热痰、老痰、顽痰。细辛,气味辛温,功在搜剔阴络之邪,祛风止喉痒,增强镇咳之效。咳久者邪据阴络,深潜难除,投之每获捷效。炙甘草益气化痰,调和诸药,尚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各药合奏益气养阴、清咽除痰、祛风止咳之功。按语:久咳不愈,常见于素体虚弱,或外感病后,此多因气阴不足、正虚邪恋故也。小儿阴阳稚弱之体,尤易罹患。其症见气短神疲,面色苍白,久咳不止,甚或呛咳频频,痰难排出,纳呆多汗,舌淡或嫩红,脉细而无力。施治之要,在于扶正祛邪。长期咳嗽者,咽部常见充血,但多呈暗红,与外感风热有所不同。若误投苦寒,愈服清凉,则其咳愈甚,不可不知也!本方以清养肺胃为本,令气津得复,正旺而邪却;配合清解余热,搜风剔邪,以理其标,寓有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之意,正复邪去,咳嗽自愈,服后每见显效。
【加减】痰多而稀白、纳呆苔白者,加白术、陈皮、法夏。咽红、扁桃体增大者,加射干、板蓝根、金银花;其中兼便结者,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痉咳)、气逆痰多者,加麻黄、桂枝、苏子、葶苈子。若见阵发痉咳,状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马兜铃。时有低热者,加青蒿、鳖甲。自汗、盗汗明显者,可加黄芪、防风。咽痒甚者,加僵蚕、胆南星;细辛用量酌加。血虚心悸、舌淡脉细者,酌加当归、熟地、丹参。


【名方】敛肺止血膏
【组成】潞党参90克,百合120克,生地黄120克,诃子肉90克,黛蛤散120克,花蕊石120克,旋覆花90克,竹沥半夏60克,炙马兜铃60克,麦冬90克,五味子30克,巴戟肉90克,陈皮45克,炙甘草45克,阿胶150克,三七粉24克,川贝粉45克。
【功能】益气养阴,敛肺止血。
【主治】由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诱发的支气管扩张咳血症。
【用法】上药除后3味外,一并浓煎两次,弃渣取汁,加入阿胶、三七粉、川贝粉及冰糖250克,文火收膏,盛于瓷罐内,放阴凉处。每于早、晚饭后,各取两羹匙,用开水化服。
【方解】
  肺为娇脏,久咳不止,肺气不敛,伤及血络,常使气血受伤,**内耗。张景岳说,咳嗽咯唾血证,无不关乎肾;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咳血,液涸而成痰,故标在肺,本在肾。受这一理论启发,结合临床实际,遵循《内经》“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的法则,采用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散、丹溪咳血方化裁,组成本方,取金水相生之意。以潞党参、生地黄、麦冬、五味子益气滋阴,为全方之基础;配以百合、诃子、川贝、炙兜铃、黛蛤散敛肺清金;阿胶、花蕊石、三七止血消瘀;旋覆花、半夏、陈皮、甘草降逆和胃;更以巴戟肉补肾固本,旺盛生化之源,修补损伤组织,冀起舟楫的作用。诸药合用,益气养阴,肃肺和胃,益肾固本,清金止血,是良好的咳血治疗方剂。
  按语:支气管扩张症,临床以咳嗽、反复咯血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对局限性或范围不广的病例,作手术切除,疗效不甚理想。中医多用一般汤剂,长期给药,患者甚感厌烦。本方采用膏滋制剂,节约了药材,又使患者不受每日煎药之累,服用便利,且疗效较为满意。每料药约可供1个月左右服用,一般以3个月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可继续服用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如有上呼吸道继发感染、胃肠道急性炎症等,宜暂停服药,先予调治,嗣后继续治疗。临床发现,饮酒、剧烈运动、过度情绪激动往往影响疗效,应引起注意。
【加减】有肺结核者加百部;脾胃虚弱者加白术、山药;治疗中仍有痰血者加茜草、藕节或仙鹤草;气急者去花蕊石加海浮石、苏子;腰背痛者加杜仲、川断。

【名方】龙胆石膏汤
【组成】龙胆草60克,生石膏160克,白茅根95克,大青叶95克,知母60克,玄参95克,生地95克,甘草45克,忍冬花95克,蒲公英95克。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热盛邪实的发热头痛,温病斑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法】清水3750毫升,煎存1250毫升,成人每次服120毫升,每隔3~4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
【方解】
  方中龙胆草、大青叶、生石膏、知母、忍冬花、蒲公英清气分之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忍冬花、蒲公英、大青叶对脑膜炎双球菌等多种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生石膏、知母有良好的退热、镇静作用;玄参、生地清营热、滋营阴:白茅根清热凉血,除血分之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缩短出血、凝血时间,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诸药合用,可收气营两清之效。
  按语:本方证属春温,每多发于春季,发病较急,病情较重,当按瘟疫论治。病邪由卫分迅速蔓延而出现气分、血分的症状,故治需清热解毒之剂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本病例每日服龙胆石膏汤3次,每次120毫升,当天晚上头痛减轻,病情好转。翌日发热消退。血检白细胞12000/立方毫米,多核75%,杆状4%,淋巴18%,酸性2%。仍进龙胆石膏汤如前服法,以扫余邪,第3天胸腹部之血斑、血点消失,当益阴清热以善后,血检正常,脊液未复查。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期间,本方可制成水剂备用。
【加减】临床运用时,需根据不同兼证,随证化裁、伴咯血、衄血者加水牛角;神昏谵语高热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抽搐者加钩藤、全蝎、地龙,呕吐加藿香、竹茹;痰多加天竺黄、胆南星;“热深厥亦深”的四肢凉冷者,当倍用生石膏清其热。
【病例】
  陈某某,女,38岁。恶寒发热,头痛如破,呕吐,体温38.8℃,神志清。血压110/80毫米汞柱;血检:白细胞25000/立方毫米,脉稍浮而数,舌苔黄燥,项强,克尼格氏征阳性,胸腹部有小血斑,血点散在;脊液检查:颜色透明,白细胞240/立方毫米,红细胞2/立方毫米,中性15%,酸性1%,多核79%,杆状8%,淋巴55%,糖40毫克%,氯化物646毫克%,蛋白50毫克%,潘氏征阳性。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即用龙胆石膏汤治疗,每天服3次,3天痊愈。
【名方】梅核膏
【组成】上沉香6克,陈皮30克,青皮15克,川贝15克,紫蔻仁10克,广木香10克,蜂蜜300克。
【功能】疏肝降逆,化痰理气。
【主治】梅核气(慢性咽炎)。
【用法】上药共为细面,同蜂蜜共放碗内搅匀,放入锅内蒸40分钟。每次服10克,将药膏放入口内,白水冲服,早晚各一次。
【方解】
  方中沉香降气温胃,能下气坠痰;七情气郁最易影响三焦,木香为通利三焦主药,入肝脾,下气宽中,行肝气,理肺气;陈皮入脾、肺,理气健脾化痰,顺气宽胸;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青皮疏肝破气,治肝气郁结,促使肝气条达,则肺气宜通;紫蔻仁,其气清爽,入肺经气分,为肺家散气要药,诸药合用有疏肝和胃、化痰理气的作用。因理气药多温燥,故重用蜂蜜以润之,以防伤阴。
  按语:梅核气,《金匮要略》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医宗金鉴》云:“咽中如有炙脔,谓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本病多因情志不舒,日久则气机郁滞,肺不布津,聚而为痰,痰气搏结于胸膈之上所致。石氏对本病的治疗,重视调理气机,亦即《内经》“木郁达之”之意。治郁必须疏理气机,因肝主疏泄,今肝火失条达,则气机失常,故理气首先疏肝,气机调达则痰涎自散。

【名方】宁嗽散
【组成】杏仁10克,苏梗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云苓10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
【功能】温肺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咳嗽,寒郁喘促。
【用法】上药加适量水,微火煎开为度,忌武火久煎,日服1剂,隔4小时服1次,尽剂而毕,小儿量酌减。
【方解】
  该方系朱氏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外感风寒咳嗽一病的常用方,该方用以治咳嗽,疗效迅速。盖咳嗽一病,临床颇多见,治之如能得心应手药到病愈,决非易事。《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张景岳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又将咳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总之该病不止于肺,亦不离乎于肺系。肺主气,外合皮毛,而咳嗽一病外感居多,所以朱氏从外感着手,本仲景之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利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二陈汤、杏苏散三方之药加减组合而成,取细辛、苏梗之辛温而散表里之寒而治其本,以杏仁之苦降而顺肺金肃降之令,配陈皮以化痰理气而平其标,辅五味子而资散中有收、发中能敛而制其急,佐甘草之缓中调和,而致刚柔相济,缓急共存,共达表里共济之义。
  按语:慢性支气管炎,多属虚中夹实,虚实互为因果,尤其老年人体质已虚,受邪后更易引起反复发作,此乃外邪引动宿疾,故咳喘乃作。本案朱氏用“宁嗽散”加麻黄等药,全方一散一收,一升一降,配合精巧有序,故药到病愈。
【加减】无汗喘甚者可加麻黄3克。
【病例】
  朱某某,男,62岁,1991年11月18日初诊。朱某某咳嗽、气喘反复发作30余年,每年冬春季节发作较多,近2天受凉咳喘又发。证见:咳嗽,气喘,不能平卧,痰多,色白而稠,胸闷气急恶风,曾多次在市级医院西医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滑。综其脉证乃属肺寒咳喘,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苏叶10克,杏仁10克,干姜3克,法夏12克,陈皮6克,云苓10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麻黄10克,甘草3克,3剂。二诊:服上方2剂后诸症逐渐减轻,痰涎咯出较易,胸闷未能全消,但已能平卧入睡,舌苔白微腻,脉缓。仍守上方2剂。三诊:服上方5剂后咳喘症状消失,呼吸平稳,胸闷亦减轻,饮食及睡眠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缓,病甫向愈。嘱其当心护理,并以参苓白术胶囊合金匮肾气丸每日各服2次调理善后。
【名方】培土生金汤
【组成】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莱菔子12克,焦山楂12克,焦建曲12克,连翘1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川贝10克,当归12克,炒鸡内金15克。
【功能】和中消食化痰,培土肃肺生金。
【主治】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凡症见咳嗽、喘促、胸闷、脘满纳差、吐黄白色痰、苔黄腻或白腻微黄、脉沉滑者。
【方解】
  陈皮、半夏、茯苓、莱菔子、焦山楂、焦建曲、连翘、炒鸡内金和胃化痰消食以滋化源为君。桑白皮、杏仁、黄芩、川贝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臣。当归养血活血、疏通经脉为佐。
  按语:肺属金,为娇脏,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与天气相通,主一身之表,主清肃。受外邪侵袭,邪入于肺易化热生痰,阻塞气机,使肺肃降失常,而见咳嗽诸证。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此方可促进脾胃之健运,脾胃健则痰源乏竭。饮食增进,娇脏得养,再加桑白皮等清肺化痰之品,正胜邪祛则肺金清肃,诸症自愈。此乃培土生金之意,故曰培土生金汤。
【加减】若见咯血者加旱莲草20克、三七粉3克(冲服);哮鸣音重者加地龙20克、僵蚕15克。

【名方】平哮汤
【组成】炙麻黄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龙12克,蝉衣6克,蜈蚣1~2条,当归12克,石苇20克,细辛5克,徐长卿20克,生甘草6克。
【功能】理肺平哮,解痉脱敏。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持续期,寒热不甚明显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发作时服汤剂。上药量加2~5倍,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2丸,每日3次口服,作为发作期控制后巩固疗效,持续期亦可服用。
【方解】
  麻黄解表宣肺,通调水道,其性属阳;地龙凉血,平喘,熄风通络,其性属阴。二药一阴一阳,具有解痉脱敏作用。地龙去麻黄之辛燥,麻黄减地龙之咸寒;徐长卿镇痛止咳,活血解毒;蝉衣散风热,宣肺定痉,二药均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清泻肺气之逆。北细辛温开气道之闭,二药寒热并用,相得益彰。石苇镇咳祛痰,平喘利水,对哮喘大量或单味应用均有效。哮喘反复发作,造成肺气宣降失常,肺络瘀血,当归活血,能达血运而助气行,《本草经》载其治“咳逆上气”;现代药理研究有活血脱敏作用。蜈蚣咸温有毒,具有熄风解痉、解毒散结、活络止痛之效,用其以缓解支气管痉挛,使哮喘缓解,张锡纯曰:“凡气血凝聚之处,(蜈蚣)皆能开之”;可协当归活血通络,改善肺及气管血液循环,改善气道通气量,从而增加肺组织对炎症的吸收,减少痰液分泌而达到治喘平哮的目的。
【加减】偏热者加僵虫蚕、生石膏、鱼腥草;偏寒者加干姜、桂枝,重用细辛;痰盛气逆者加葶苈子、半夏、云苓;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白果仁;咳剧者加冬花、白前、枇杷叶。其它如全虫、土元、穿山甲等虫类药物,均有解痉通气、行瘀开闭之效,临证时酌情选用。

【名方】清肺化痰汤
【组成】板蓝根20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橘红10克,天竺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功能】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风温、春温、冬温温邪犯肺所致的咳喘。
【用法】加水煎服,轻者,日服1剂,早晚两次分服;重者,日服两剂,分四至六次服完。
【方解】
  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清太医院配方》太极丸等方化裁制成。方中以芦根、板蓝根、天竺黄三药为君。芦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蓝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竺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故用此三药为君。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瘀。橘红理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气止咳之品,邪热清,肺气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故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随证加减得当,常获卓效。
【加减】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以外解。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穗,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虽不甚,但肢体酸困拘热,加浮萍、桑枝,解表祛湿。如邪入气分后,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银花,清气透热。热痰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泻肺平喘。热邪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花粉、麦冬,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大便数日不通,加大黄、元明粉、栝楼,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5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3-8-16 21:03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辛苦,慢慢看,看了再说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3-8-17 14:50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学习学习,顺便收藏,感谢楼主 !!!!
4
发表于 2013-8-19 12:29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怎么多名家治疗咳嗽的名方,这样对以后处理咳嗽这一类疾病,多了许多选择,非常感谢
5
发表于 2013-8-24 15:00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楼主厉害,这些方子好像是那个什么全国中老名医验方这本书里的内容,呵……
6
发表于 2013-10-30 11:15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本帖最后由 宇宙旋风 于 2013-10-30 11:18 编辑

中药绿色疗法,治疗儿童各种咳嗽,不输液,疗效强过输液,有效率百分之98 ,外贴膏药
7
发表于 2013-10-30 11:16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本帖最后由 宇宙旋风 于 2013-10-30 11:17 编辑

中药绿色疗法,治疗儿童各种咳嗽,不输液,疗效强过输液,有效率百分之98 ,外贴膏药
8
发表于 2013-10-31 09:12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编辑方剂时,务必注意剂量要写清晰,像方二“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枣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甘草20克:”如此大量,如何敢用?
9
发表于 2013-10-31 09:14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守规矩而不逾越规矩,不能太出格,推陈出新要有基础。
10
发表于 2013-10-31 09:58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回复 1# 花开花落文水


    学习学习,谢谢。
11
发表于 2013-10-31 15:38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先下了慢慢消化谢谢楼主分享。。。。。。。。
12
发表于 2013-10-31 20:32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回复 8# 贾预


    你有空看一看,黑糊糊版主的中药方剂的用量,这用量一点都不大。
13
发表于 2013-11-1 12:43 | 只看该作者

咳嗽名方

【名方】蝉衣安嗽汤
【组成】蝉衣6克,炙枇杷叶15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前胡9克,象贝9克,紫菀9克,车前子(包)12克,车前草12克,甘草5克,黛蛤散(包)24克。
【功能】疏风清热,宣肺安嗽。
【主治】风热袭肺,咳嗽痰少,咽痒,咯痰欠爽,痰白粘或黄稠,舌红脉弦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蝉衣、桔梗、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利咽喉;炙枇杷叶、象贝、紫菀、前胡、甘草、车前子、车前草清热降气安嗽。
  本方中药升降同用,止中有宣,并非单纯止咳,故不使痰滞热郁,咯痰一爽,邪热痰液咯出,咳嗽即愈。其中黛蛤散可用于肝火旺之咳,据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证实青黛有抗病毒作用,用于肝旺及外感风热、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疗效更佳。
【加减】咽痛加板蓝根、玄参;高热加鹿含草、鱼腥草、鲜芦根、冬瓜子;痰多加竹沥、半夏、橘红或清气化痰丸、竹沥达痰丸(吞);涕多加大蓟;纳呆加焦曲;大便秘结加全栝楼。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及病未愈时忌甜食、鱼腥及**食物。


这个方子好。

14
发表于 2014-5-23 14:30 | 只看该作者

收集不易,且看且收藏,谢谢
15
发表于 2014-5-23 15:22 | 只看该作者
方子很多,但屡试屡效方及仙方,以一抵百,是从中看到了规律或源头,运用了高明的思考
16
发表于 2014-5-23 15:39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受教了
17
发表于 2014-5-23 17:19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受教了
18
发表于 2014-5-24 19: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收藏了,谢谢分享。
19
发表于 2014-5-25 14: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无私贡献
20
发表于 2014-5-27 21:39 | 只看该作者
寒饮郁肺的那个方子药量是不是有些大 是制作丸剂的吗
头像被屏蔽
21
发表于 2014-5-2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2
发表于 2014-5-30 12:52 | 只看该作者
有方无法,无所谓名
23
发表于 2014-7-5 22:18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时方皆有,其实经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24
发表于 2014-7-6 11:0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不断学习。
25
发表于 2014-7-6 11:5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学习。
26
发表于 2014-7-30 22:18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的方子啊
27
发表于 2014-10-10 11:5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无私贡献
28
发表于 2015-11-6 17:0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无私贡献,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4 21: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