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关于亚健康研究现状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摘要:本文从亚健康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亚健康的概念和范畴以及亚健康与部分精神疾病的关系,认为:(1)目前占主流的“亚健康”概念实质上是指一种不健康状态,只是这种不健康状态尚未满足目前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已,称这种不健康状态为“亚疾病”或“阈下疾病”似乎更合理,更具现实意义;(2)以往研究者在社区筛选的“亚健康”人群和经过体检排除的“有病”人群并未除外如抑郁症、神经症性障碍、躯体化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3)简单地把疲劳综合征、忧郁症等归于亚健康是有害的;(4)很大部分亚健康者可满足抑郁症、神经症性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
关键词:亚健康 理论探讨

亚健康在中国的关注程度日渐高涨,针对亚健康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研究、诊断技术研究、临床基础研究也陆续展开,然而对亚健康的认识却不一而足,无法界定。本文通过对亚健康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冀希望对今后的亚健康研究有所裨益,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亚健康的研究现状
1.1亚健康的概念和范畴
“亚健康”这一名词由中国学者王育学于1996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县级以上中心医院)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1]。经过多年发展,有学者把亚健康状态的范畴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2)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3)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4)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5)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6)微生态失衡状态[2,3]。
1.2亚健康的临床表现
王育学首先提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亚健康症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后人不断补充,如陈氏等提出“亚健康”状态分为三个阶段:(1)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纳差、情绪不稳等为其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潜伏着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可概括为三减退: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有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3)“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太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的状态[4]。钟氏把亚健康症状概括为:疲劳困乏、体力降低、精力不足;注意力分散、精神状态欠佳、适应能力减退;胸闷气促、心悸、健忘、烦躁、失眠、多梦、抑郁、惊恐、头晕目眩;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精神紧张、工作效率低、遇事焦急、紧张、常感“累”等[5]。马氏将亚健康的具体表现分为三方面:(1)精神心理: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等;(2)生理:乏力疲劳、头昏头痛、心慌心悸、胸闷气短、食欲不振、腰腿酸软、**减退、小便清长、手足发凉或麻木、抵抗力差等;(3)社会: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6]。
刘氏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中医临床专家的判断,并应用聚类及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表现,发现了以疲劳为主的21个症状是亚健康状态的最常见症状。其中,躯体方面(12个):疲劳,疲乏休息不能缓解,头昏沉,眼睛干涩,眼睛酸胀,咽干,健忘,饭量变化,饮水量变化,吃饭规律性差,性生活满意度低,疼痛;睡眠方面(3个):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情绪方面(2个):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精力方面(2个):精力下降,精力不充沛;禀赋方面(2个):平素怕冷,平素怕热[7]。
1.3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和调查方法
国内尚无亚健康的统一诊断标准,部分学者直接把国外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当作亚健康诊断标准[8-9]。另一部分研究者通过自行制定标准,然后通过专家论证和实践验证进行完善,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制定的相应标准: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状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即:①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有明确的具有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7]。
亚健康的调查方法主要以工作单位或社区为单元,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被调查者,然后进行问卷填写。部分研究项目在调查前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体检,包括:血尿常规、血脂、血糖、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项目,由医院体检中心医师负责排除疾病诊断[7]。
2思考
2.1关于亚健康的概念和范畴
从上文关于亚健康的概念和范畴可以看出,亚健康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这么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亚健康的概念是空泛的,在实践中基本上没有可操作性,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首先,人体只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例如,前苏联学者Berkman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这种中间状态即为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不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进一步提出,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据此推测,除健康之外的状态全部是不健康状态,即病态。因此,目前占主流的“亚健康”概念实质上是指一种不健康状态,只是这种不健康状态尚未满足目前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已。不健康与健康是对立的,但它包括疾病状态,试图把疾病从不健康中分离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因而称这种不健康状态为“亚疾病”或“阈下疾病”似乎更合理,更具现实意义。例如,精神医学界把存在部分抑郁症状,但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状态称为阈下抑郁或亚临床抑郁症,它与抑郁症造成同样严重的职业功能下降、社会功能损害、医疗负荷增加,其以高比例的患病率、**率及致残率而引起美国社会重视。
其次,大部分疾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具有很高的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例如,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部分恶性肿瘤在其原发病灶确诊前,因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肌肉等而表现为副肿瘤综合征,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样化,很容易导致早期误诊。如果在没发现恶性肿瘤的原发病灶之前简单地冠以“亚健康”,这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疲劳综合征、忧郁症在国际上具有明确的诊断标准,病因和发病机制尽管未完全明确,但已非常深入;西方在20年前就已淘汰了神经衰弱症诊断,认为大部分神经衰弱其实是抑郁症,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国家还在继续使用该诊断。这些疾病致残率或**率很高,简单地把这些疾病归于亚健康对病人及社会都是非常有害的。
2.2亚健康与部分精神疾病的关系
从上文有关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可看出,如果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但在相当规模的医院经各种检查又没发现问题,就可归于亚健康范畴。其实,这样的病人应该到精神病医院就诊了。因为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院的医生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许多精神障碍的识别率非常低,而漏诊率和误诊率却很高。例如,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各类精神疾病都有严重的功能缺损,而且很大比例的患者未得到治疗,在我国至少50%未得到治疗[10];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62.9%[11];一般内科医生对于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只有15.9%,抑郁症的临床漏诊率高达50%~60%,导致只有约1/4的病人能接受正规治疗[12]。从以往亚健康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看,研究者在社区筛选的“亚健康”人群和经过体检排除的“有病”人群其实并未除外抑郁症、神经症性障碍、躯体化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
仔细分析有关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可发现,亚健康临床表现中的许多症状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如精力减退或疲乏、睡眠异常、食欲下降、**减退、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等。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法•第十版》中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几个症状中如果出现5个,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在排除了其它继发性原因后就可诊断为抑郁症。很明显,目前认为的亚健康患者很大部分可满足抑郁症的诊断要求。此外,还有许多亚健康者能满足神经症性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有理由推断,精神心理疾病是这些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很难排除精神心理疾病与前述亚健康症状之间的因果联系。
3小结
综上所述,“亚健康”概念的实践可操作性不强,容易使病人和医护人员淡化疾病观念而丧失最佳治疗机会,最终酿成不良后果。从以往有关亚健康的研究资料看,“亚健康”一词作为医学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
2# 沙发
发表于 2013-7-27 15:37 | 只看该作者
亚健康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3# 板凳
发表于 2013-7-27 19:28 | 只看该作者
此病早已被攻破,只是国家不解决百万乡村医生待遇养老问题。是不会得到真正的良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8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