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56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外科] 50%葡萄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0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无意中看见用50%葡萄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份报道,以前看见过没有在意,近日开了几个静脉曲张的,现在想用这个方法试验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望前辈指点经验!
2# 沙发
发表于 2013-3-17 21: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无意中看见用50%葡萄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份报道,以前看见过没有在意,近日开了几个静脉曲张的,现在想用这个方法试验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望前辈指点经验!
xiayupenglei 发表于 2013-3-16 09:08



    是不是用其高渗性作用,没用过
3# 板凳
发表于 2013-3-18 1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bai48136258


   是的,让血管产生无菌性炎症后闭塞
4
发表于 2013-3-18 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xiayupenglei


   高张糖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高张糖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高张糖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高张糖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5例体会例体会例体会例体会
罗玉龙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目的 总结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6年2月~11月收治的45例经高张糖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病人均采用高张糖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  高张糖注射加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注射加压治疗
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我们在2006年2月—11月,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加压包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5例,与传统的曲张静脉结扎剥脱术比较,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平均30—62岁,平均46岁。病史2—15年,平均7年。其中左下肢29例,右下肢16例。所有病人通过潘氏实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深静脉通畅。 1.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术前标记下肢曲张静脉走行,标记出注射点。于下肢曲张静脉近端扎止血带一根,用羽状柄针头沿标记注射点由远向近逐一穿刺入曲张静脉内,固定针头。松开止血带,抬高患肢60o,曲张静脉塌陷后,在曲张静脉远、近端分别扎止血带一根。通过穿刺针先抽出残余血液后注入50%的葡萄糖溶液0.5—1.5ml。拔除穿刺针后,立即用纱布块压迫穿刺点2min,然后用弹力绷带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加压包扎,压力控制在30—40mmHg(1 mmHg=0.133Kpa),固定好绷带后松止血带。术后鼓励病人活动肢体,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d复诊,观察下肢曲张静脉有无残留,21d拆除弹力绷带。

2 结果


本组病人均疗效满意,术后3d复诊,发现下肢曲张静脉完全塌陷,无明显残留;部分病人局部轻度红肿,疼痛,皮肤无坏死。21d后,曲张静脉完全消失。术后随诊12个月,无一例复发,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

3 讨论

加压硬化治疗法是Fegan在1963年首先提出的,认为将血管内膜直接接触,有利于内膜粘连,最后导致纤维化堵塞管腔[1],而50%葡萄糖溶液是高渗液,注入静脉后,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继而代谢紊乱,破坏内皮细胞,发生无菌性坏死,以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血管纤维化,以致萎缩。与传统的曲张静脉剥脱手术治疗相比,50%的葡萄糖溶液用作加压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有其明显的优点;虽然50%的葡萄糖溶液加压硬化疗法有诸多优点,但仍需掌握好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3.1优点(1)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基层医院均可开展。(2)创伤小,出血少,病人痛苦轻微。(3)不会损伤隐神经及淋巴管。(4)无过敏反应,并发症少。(5)不需住院,费用低廉,治疗收即可行走,不影响日常生活。(6)注射后有残留可再次注射,继续加压包扎。

3.2适应症


虽然50%的葡萄糖溶液加压硬化疗法有诸多优点,但仍需掌握好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1)局部静脉曲张,尤其是手术后残留的曲张静脉。(2)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3)用于不愿意手术或者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

3.3禁忌症

(1)卧床病人,妊娠妇女,压迫困难的肥胖者。(2)严重淤积性皮炎或感染者。(3)静脉曲张范围广,管径扩张严重,或同时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功能不全的病人[2]。(4)严重结缔组织病病人。

3.4出院后注意事项

(1)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1—2个月,晚上睡觉时将患肢抬高20~30度。(2)为维持下肢血运,平时应注意**,避免过久站立,下肢过早负重,避免安静的坐或静立不动。以防静脉回流障碍时发生足背、足趾水肿和细动脉闭塞。(3)术后半年到1年内可能有下肢酸痛或麻木感。(4)禁烟,坚持适量运动。

3.5预防

因人体没有自我修复办膜的机制,所以静脉曲张为一种不可逆的现象,但是我们仍可藉由保守治疗(如使用弹性袜、运动、饮食及生活作息的改变)来预防静脉曲张的范围扩大及减轻其症状。走路、游泳、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服用避孕药、避免穿著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每天睡前将腿抬高一段时间,睡觉时可侧睡左边以降低骨盆腔静脉的压力。抽烟会使得血压升高及动、静脉受损,静脉曲张的病人应立即戒烟。


参考文献 [1] Eklof B. Moren treatment of Varicose Vein[J].B J Surg,1988,75(4):297—298.[2]  赵文光,王征.下肢静脉曲张硬化疗法的具体实施[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304—306. 作者单位:710054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外科  

5
发表于 2013-3-19 22:14 | 只看该作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平均30—62岁,平均46岁。病史2—15年,平均7年。其中左下肢29例,右下肢16例。所有病人通过潘氏实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深静脉通畅。 1.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术前标记下肢曲张静脉走行,标记出注射点。于下肢曲张静脉近端扎止血带一根,用羽状柄针头沿标记注射点由远向近逐一穿刺入曲张静脉内,固定针头。松开止血带,抬高患肢60o,曲张静脉塌陷后,在曲张静脉远、近端分别扎止血带一根。通过穿刺针先抽出残余血液后注入50%的葡萄糖溶液0.5—1.5ml。拔除穿刺针后,立即用纱布块压迫穿刺点2min,然后用弹力绷带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加压包扎,压力控制在30—40mmHg(1 mmHg=0.133Kpa),固定好绷带后松止血带。术后鼓励病人活动肢体,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d复诊,观察下肢曲张静脉有无残留,21d拆除弹力绷带。

2 结果
6
发表于 2013-3-24 22:27 | 只看该作者
单纯注射治疗复发率高,对术后残余细小静脉曲张可试用。--------------------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爱爱医
7
发表于 2013-4-2 23:07 | 只看该作者
问问大家,脉管炎是怎样的一种病??
8
发表于 2013-9-29 12:43 | 只看该作者
手术风险及创伤都相对腔内激光术大,建议还是行后者。恢复快,无创,安全。
9
发表于 2013-9-29 18:28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呢,倒是真可以一试!
10
发表于 2014-8-13 09: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谢
11
发表于 2014-8-13 11:33 | 只看该作者
新知识。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12
发表于 2014-8-13 12: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分享。用过放血疗法。效果也不错。
13
发表于 2014-8-30 15:0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用过这个方法,试验新方法应慎重!
15
发表于 2014-10-16 15:44 | 只看该作者
不建议使用!有很多病人行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后复发,给后续手术治疗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16
发表于 2014-10-16 18:57 | 只看该作者
11111111111111111111
17
发表于 2014-10-16 22:13 | 只看该作者
不赞成这种方法。现在最好规范化治疗,以免出现并发症产生**或吃官司。
18
发表于 2022-6-14 07:18 | 只看该作者
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吗?
19
发表于 2022-6-14 0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xiayupenglei


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吗
20
发表于 2022-9-13 11:50 | 只看该作者
有谁具体做过可以私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6:3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