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7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求:伤寒论导读(王兴华)、伤寒杂病论症状鉴别与治疗(王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伤寒论导读作者:王兴华,冯红主编
[url=]内容简介[/url]
  本书上篇以文献研究为主,内容包括著作简况、学术思想、版本注家、学习方法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伤寒论》的书名含义、成书背景、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广义伤寒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基本治则、组方用药、重要版本、宋本《伤寒论》目录与重点内容、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特点等,以展示《伤寒论》的学术价值,突出《伤寒论》的临床经典性质,使读者了解《伤寒论》在近2000年以来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激发读者学习《伤寒论》的兴趣与热情,并简要地介绍了学习与研究《伤寒论》的思路与方法等。下篇以原文解析为主,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分别论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意在使读者通过《伤寒论》原文以及相关内容的学习,系统掌握《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方药应用方法与临床诊疗技能等。
  《伤寒论》重点阐述外感病与杂病的诊治规律,建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兼备,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奠基之作,一直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历来是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但原著年代久远,文辞古奥,阅读困难,不易准确理解和掌握。本导读立意于深入浅出,释疑解惑,详述原著的写作背景、内容安排、重点难点、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学术观点、学术评价、应用心得等。原文排列顺序以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为准,解说忠实原著,力求平正公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临床应用,讲清难点疑点。各类病证都在释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病因病机、主要证候、辨证要点、治疗方法、对证方剂、药物配伍、使用方法、调摄养护等,前后系统连贯,要旨一目了然,密切配合临床,贴近医疗实践,便于读者学习、理解和应用。
  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备考之参考,适合于各级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医师、教师、科研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大学生等阅读。[url=]作者简介[/url]

[url=]目      录[/url]
第1章  概论
  第一节  著作简况
    一、书名含义
    二、成书背景
  第二节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二、学术沿革
    三、广义伤寒的病因与病机
    四、辨证体系
    五、基本治则
    六、组方用药
  第三节  版本研究
    一、重要版本
    二、宋本《伤寒论》目录与重点
  第四节  注家选介
    一、魏晋时期对《伤寒沦》的收集整理
    二、唐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宋代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四、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
    五、明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六、清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七、当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第五节  学习方法
    一、认识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认识《伤寒论》的基本特点
    三、认识《伤寒论》具体分析的辨证方法
    四、认识《伤寒论》方药的配伍与运用规律
    五、熟读和背诵《伤寒论》的重要条文
    六、注意条文的前后对勘与纵横比较
    七、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八、正确对待后世医家的注释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3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4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5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6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7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8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9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 伤寒杂病论症状鉴别与治疗作者:王付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辨证施治的奠基之作,时至今日仍对中医临床实践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而领会和掌握其中的诊治经验历来都是学习中医的重点和难点。
  本书则从症状学的角度出发,提炼出《伤寒杂病论》中的各个症状表现,予以科学地归纳和分类,并加以逐一的阐释,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再结合清晰简明的表格,对同一症状所在的不同证候加以鉴别,即能准确地掌握相应有用方治法,最有效地达到治俞疾病的目的。目录
绪论
上篇 局部症状
1 头面部症状
1.1 头痛
附:头不痛
1.2 头汗出
1.3 头眩
1.4 鼻部症状
1.5 眼部症状
1.6 耳部症状
1.7 唇、舌、齿部症状
1.8 口部症状
1.9 面、额部症状
2 咽喉、颈项、肩臂部症状
2.1 咽喉部症状
2.2 颈项部症状
2.3 臂部症状
3 胸部症状
3.1 心部症状
3.2 肺部症状
3.3 胸部症状
3.4 胁部症状
4 脘腹肚脐部症状
4.1 脾胃部症状
4.2 肝部症状
4.3 肾部症状
4.4 肠部症状
4.5 膀胱部症状
4.6 腹痛痛
4.7 腹胀满
4.8 腹中杂症
4.9 少腹部症状
4.10 小腹部症状
4.11 肚部症状
4.12 脐部症状
4.13 寒疝
5 背部症状
6 腰部症状
7 四肢、手足、膝胫、脚筋部症状
7.1 四肢部症状
7.2 手足部症状
7.3 膝胫部症状
7.4 脚部症状
7.5 筋部症状
8 骨节部症状
9 言语症状
……
中篇 全身症状
下篇 杂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7 20: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