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03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 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陈慎吾先生应用柴胡剂的体会(节选)--------------------

【转帖】《伤寒论》中柴胡剂的运用和发挥
《伤寒论》所说之少阳病,或是今天所说的病毒性流感、肺炎、腮腺炎等等,只要见到少阳病的主证、主脉,皆可使用小柴胡汤。如果是高热不退可加生石膏、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有的仅有发热一证,脾胃不虚者也可用小柴胡汤解郁除热。
  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是小儿病常用之方。因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又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又是驱邪而不伤正的最好方剂。小儿肺炎用此方加石膏、杏仁、桔皮;若大便不通可加枳实、瓜蒌以通腑气。百日咳加竹茹、茯苓、青陈皮、桔梗;消化不良可加枳实或枳壳。小儿发热时易使阴血不和,常加一味芍药以和之。
  小柴胡汤治疗各科杂病其有效病例数不胜数,现仅举数例说明。治疗内科杂病如肺部疾患的咳喘,即今之肺结核,以本方加桔梗、丹皮、当归、芍药等,咳血者可加茅根,或加清热凉血育阴之阿胶;心痛者(狭心症)以本方家栀子、香豉清热解郁;有胸水者,本方与大陷胸汤或小陷胸汤合方治疗气郁水热互结之证。在治疗肝、胆、胰方面用本方更有奇效。
  如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若是无黄疸的肝炎,就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血虚型慢性肝炎,证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肋下痞鞭,腹痛满痛拒按时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肝硬化腹水去后多用小柴胡汤善后处理,这种治法疗效还是满意的,治愈率多在80%以上。阿米巴性肝脓疡用本方加鸦胆子有很好的疗效。五官科病,如少阳耳聋可单用小柴胡汤一方,若兼有水气上冲者可与苓桂术甘汤合方。
  妇科病用本方可治热入血室。若是由于肝胆情志不遂引起的气血不和,血虚或血瘀的,亦多用本方随证加减,例如后世逍遥散方即是其中一例。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论113方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确实很好。为了更好地扩大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本文专就其若干问题,谈点个人拙见,以期引玉。1&
©中国中医药*** -- 中国中医药***  fp?w
一、正确理解小柴胡汤证z6Dg<o
   
《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以病统证。如伤寒首论太阳病,下辖太阳表实麻黄汤证、表虚桂枝汤证。少阳病下辖小柴胡汤诸证等。这就是说,《伤寒论》以六经病为纲,以诸汤证名目,举纲为目,层层深入,剖析六经病千变万化的病因、病机,使其在临床上证药合机,审因论治,取得相应的疗效。zL,9W
 小柴胡汤证,在伤寒六经辨证属少阳。其病机为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三阳表证的病机变化中,它可以外达出表,亦可内陷入里。所以,它的两组主证,一为往来寒热,代表病在半表的病机反应;一为口苦、咽干、目眩(实即包括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肝胆火郁证),代表病在半里的病机反应。前者可视为少阳半表证,后者可视为少阳半里证。这些主证的出现,可以由太阳失治、误治,亦可由阳明病转入。但无论其来路如何,总以邪在半表半里的病机、主证为临床特征,便可投以小柴胡汤治疗,使病邪透达于外,不致内陷入里。因此,小柴胡汤在外感热中所起的外达透邪,阻断病邪内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0Hrf
的,其枢转之机也就不言而喻了。b]v
   
如前所述,从小柴胡汤主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的功用看,引申其治疗杂病,则更是天地宽广,通治诸病。诸如心血管系,肺系,消化系,以及部分神经系病症,只要出现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皆可以小柴胡汤化裁运用。从宏观的病机看,诸如以肝胆为中心,波及脾胃,影响肺气,累及心神,扰乱肝魂,困扰胃肠……举凡兼表之虚证,兼里之实证,挟痰挟饮,气滞兼瘀等涉及的病种甚多,所以说,用小柴胡汤权宜应变,治疗杂病,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eEst7
   
此外,关于“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用小柴胡汤的问题。历代医家各持己见,有的注家认为,只要见到“口苦,咽干,目眩”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症状中任何一病,即可投以小柴胡汤治疗,这种见解有失其偏。因为只见一症,即用小柴胡汤,有其机械性和片面性,割裂了小柴胡汤证的整体意义。所以,仅见口苦或咽干,或目眩就用小柴胡汤,那未能抓住病机实质,多有失误。例如,口苦、咽于、目眩三者为胆火肆虐症,如果仅见其中之一,即用小柴胡汤治疗,而方中所用党参、半夏、姜、枣、甘草之辛甘调和补益的功能,怎能用于一派实火之证呢?这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无疑是机械地对号入坐。笔者认为,小柴胡汤的病机,能够客观地印证的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不,胃气因和”,这才是“但见一症”的最好注脚,前后相参,正是彼此详略的关系,自然也就不至于捉襟见肘地理解“但见一症”,其互文见义的脉络,自然是一目了然。|<
&copy;中国中医药*** -- 中国中医药***  !&
二、深入剖析小柴胡汤方LthZY
  小柴胡汤方药只七味,是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柴胡、黄芩为肝胆药,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胆内泄;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黄芩为少阳里药,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其二,人参(一般为党参)、半夏和甘草为脾胃之药。其中人参补益肺脾之气,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有调和诸药、甘守津回之意,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其三,生姜、大枣,从其性味辛甘透达、温养阳气的功用看,实在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用小柴胡汤治外感表证,姜枣是不可少的。由此,亦可反证少阳表证内传的机制,证明太阳与少阳的比邻关系,和表里相传的反应。`2v9B
  如上所述,小柴胡汤是取透达外邪、调理脾胃、调和营卫,在半表半里而偏于表的首选方。M
  因此,本方治外感表证,既可攻邪,又可扶正,体现了仲景组方的合理性。然而,从小柴胡汤的组成有收有散、有功有补的作用看,用其治疗杂病是不可多得的良方。举凡表里失和,营卫不谐,脾胃不和,肝胆不利,肺气失宣,胸阳不畅,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病机,所出现各脏腑的疾病,皆可用小柴胡汤宣畅三焦,运转气机。所以说,如能横看表里,竖看三焦,外连肌表,  内合脏腑,全面整体地认识小柴胡汤方的原理,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杂病,确可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这就是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推广应用于临床的真谛所在。
R

   
关于柴胡的用量问题。论中有大、中、小三种用法,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用柴胡半斤;柴胡桂枝各半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柴胡四两;柴胡加芒硝汤用柴胡二两十六铢。综合《伤寒论》本意,柴胡用大量是用于小柴胡汤本证,即少阳证。其次是太阳病已传少阳,但太阳证未罢,而又较轻微,但兼有太阳或阳明里证。用小量是少阳病已解,尚有少阳余波未平。从目前临床来看,多数是用常规量610g。这个用量符合伤寒本意,因汉代度量衡大,原方用一两,折算今日量为一钱,约10g
8g?%u

   
此外,关于柴胡劫肝阴的问题。从柴胡有升散达外的功能来看,如肾阴亏损、肝阳亢旺者,当慎用或忌用。但临床上三阳外感用大量亦无碍,对肝胆疾患为必用之药,量大些亦无妨。若用量大,服用时间久,确有伤阴之弊,应当注意。V
   
-v8]
三、小柴胡汤应用举例)h|b
   (
)小柴胡汤6
   
运用本方治外感热病,是非常贴切的。从少阳的病机看,外可兼太阳,一般风寒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者甚多,用小柴胡汤酌加防风、葛根之类透达即可。
YZ"v"

   
从临床实际看,时下市售的感冒药,大多数是辛凉药,有的还夹有西药发汗,如强力银翘片、复方感冒灵等。如外感初期即用上药治疗,一是发汗过甚,一是辛凉郁遏,如此治疗,若体质素虚者,必然导致在表之卫气损伤,在里之脾胃受累,其结果就是表里含混,寒热并存,虚实兼有。所以,再用中药解表、西药发汗就不相宜了。取小柴胡汤的调和寒热、透达外邪则是很合拍的。vkNc
   
[案一]鄢某,男,36岁。因外感服用强力银翘片两天,又t)"x
服用消炎药汗出热不退,体温389度,血象正常,中性不高。6Q07
恶寒欲衣被,身痛酸软,头疼紧束,口不渴,舌苔薄而白腻,脉=qj7o
浮弦数。方用小柴胡汤加味:VYv
   
  柴胡10g,党参15g,黄芩、法半夏、防风各10g,葛根15g,炙甘草5g[Ql^
    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S/,q
   
服第一剂后,体温下降至383℃,恶寒罢,身体舒适,热退脉静,食纳增,服3剂痊愈。.]{dCx
   
目前,临床上中西药杂用,对病情不利者屡见不鲜。如上所述,其弊端就在于打乱了表里传变的正常秩序,使之表里不清,寒热夹杂,虚实并存。此时,如能正确运用小柴胡汤的调和作用,切中病机,可以转败为胜。不然,则酿成仲景所谓的“坏病”,病机变化多端,治疗的难度就非常大。J-
   (
)柴胡桂枝各半汤~)V
   
本方治虚人外感,可与补中益气汤媲美,前者偏表里不和,而后者偏气虚兼表。O
   
[案二]一妇人,年40左右,因感冒发热恶寒,既用解表药,又用清热药,并用西药消炎抗感染,病延六七日。其主症恶寒发热,身痛不休,无汗或微汗热不退,体温375389度,不欲饮食,口淡乏味,二便尚可,脉虚浮数,舌薄白润。投:)]z q#
  
     柴胡、桂枝各10g,党参15g,法半夏、黄芩、白芍各10g6T[7
  
     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qLY#
   
1剂微汗出,热退,精神好,食纳增,头不疼。再剂一切恢复正常,后予补中益气汤3剂而痊愈。Tfe
  柴胡桂枝各半汤,既具备小柴胡汤的调和表里等功能,又具备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功能,合二方为一方,可以通治老年经常感冒,身痛不已,若再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有病可治,无病可防,实属保健良方。ez
  此外,还可用治风湿身痛、关节酸痛、肌肉掣动。在南方春雨连绵之日,身体素质较差而兼有风湿者,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透达风寒湿邪,加防风、秦艽、威灵仙祛风胜湿,功效尤著。若与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相比,彼则一味攻邪,耗伤正气,此则攻补兼施,发中有收,功效殊不相同。bOb`
   (
)柴胡二陈汤 /
   
此方即小柴胡汤原方合二陈汤。用于慢性气管炎患者,颇为有效。因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肺气不足,经常罹患外感,一味解表发汗有伤肺气,只能以调和寒热的小柴胡汤发中有收,攻中有补以祛外邪。而内有痰饮,用二陈汤理气化痰,或加葶苈子、苏子、五味子降气而敛肺气。柴胡二陈合用,可谓是安内攘外,各建其功。体现了整体辨证的优势。"~M
   
[案三]汪某,年逾六旬,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多年,遇寒即发,咳嗽气粗,痰涎壅甚,恶寒低热,食纳差,脉虚数,舌黄白而腻。处方:~H*
   
  党参15g,柴胡、黄苓、法半夏各10g,茯苓20g,陈皮、葶苈子、R
    苏子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l
  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一般上药服35剂,病即缓解。%vxW
   
从临床实践看,用柴胡二陈汤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功效优于用抗生素。本方长于补益肺脾,温化寒痰,对老年患者无疑是从整体出发,全面调理,从本论治。而抗生素的作用,姑且不能视为寒凉剂,但其负面反应却可损伤脾胃,波及肺气。久病体弱者,两者的疗效是决然不同的。seZf'
   (
)柴胡加龙牡合甘麦大枣汤$n"
   
此方即小柴胡汤去生姜,加龙牡、浮小麦、麦冬。治妇人更年期综合征,或治精神抑郁症,均能取效。M|a2Q0
   
[案四]黄某,自46岁后,陆续出现烦躁易怒,今48岁更趋严重,夜梦纷纭,胸胁刺痛,大便不畅,经前一星期加重,脉弦实有力。处方:
X0

   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太子参15g,郁金、青皮、香附、麦冬各10go!
   生龙牡15g,浮小麦30g,大枣3枚,花粉、橘核各15g。 每日1剂,分2次温服。h
   
经前烦躁开始服药。如此反复治疗多年,至50岁后慢慢稳定安宁。本病临床多见,其病机为阴血不足、肝郁化火所致,故尚可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滋阴养血、平肝润燥药。L&!
   
本方柴胡加龙牡汤有别于《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牡汤,原方有桂枝、大黄、铅丹、茯苓,为治伤寒下后烦惊谵语的病症,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主治功用各异。笔者认为,以小柴胡汤原方加龙牡等,旨在调和肝胆、脾胃、气机郁滞之症,合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故治疗妇人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精神抑郁症。原方桂枝之辛,大枣之寒,铅丹有小毒,故均弃之。iCmm
   (
)柴胡酸枣仁汤K1
   
酸枣仁汤是《金匮要略》方,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用。本方合小柴胡汤,治肝郁化火、阴血不足、阴虚阳亢所致的失眠,颇多效验,临床上用于阴虚瘦弱之体或更年期综合征的烦躁、失眠、惊悸等皆有良效。kWNK
   
[案五]吴某,女,52岁,中学教师。自述心慌不宁,胸闷气憋,精神不振,夜烦梦多,食纳差,脉间歇,每分钟23次不等,曾服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以及**等西药,疗效不稳定。察其舌质偏红,苔黄白而腻。处方:3']sK
   
  柴胡10g,太子参15g,法半夏、黄芩、知母各10g,酸枣仁15g}F+k@E
    炙甘草10g,茯苓20g,川芎6g,丹参15g,浮小麦30g。 每日1剂,分2次温服。vm4
   5
剂后睡眠安稳,烦躁减,期前收缩基本控制,精神好转,食纳增加。继以上方隔日1剂,前后共服30剂,一切恢复正常。<T
 本案属阴虚肝血不足,肝郁火化。妇人绝经期前后多有此症,有的症状较轻,有的病情严重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男性群体中亦有部分患者素体阴虚火旺,体质瘦弱,可以出现烦惊、心悸、失眠等症。究其病机,男女均为阴血不足、血不足以养肝,故而肝郁化燥,用小柴胡汤疏泄肝胆,合酸枣仁汤养阴血,加白芍、丹参等增强其滋阴养血的功效,能起到较好的除烦定惊之效。 v*
   (
)柴[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胆汤s3y@
   
此方即小柴胡汤去姜枣,合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组合而成。治疗胆胃湿热、肝郁化火的烦躁失眠、耳鸣惊悸、精神抑郁等症。L[6*q
   
[案六]李某,女,16岁,中学生。学生成绩一贯优良。因家况不佳,逐渐精神萎靡,少言寡语,烦躁失眠,幻听恐惧。月经前症状加剧,休学治疗,先西药镇静,住精神病院一个多月,病情未见好转,遂转中医治疗。症见:精神呆滞,两目直视,眼神不宁,少言寡语,夜寐不安,时而烦躁,甚则夜间出走,食纳少,大便不快,脉弦实稍数,舌苔、黄白厚腻。处方:. x;I
   
柴胡10g,太子参15g,黄芩10g,川黄连3g,法半夏、郁金各10g,茯苓15gF%^v
  枳壳10g,竹茹15g,陈皮10g,菖蒲、远志各6g,虎杖15g,胆南星6g。 每日1剂,分2次稍凉服。(ZZ4,=
   
前方进10剂后,精神状态有明显好转,食纳增加,夜能安睡,临经前情绪波动减轻,遂守原方加绿萼梅、合欢皮、夜交藤,或合甘麦大枣汤等,治疗近半年后复学,成绩逐渐上升,观察半年,病未复发。
l9A

   
柴[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胆汤,用以治失眠、情绪紧张,或忧郁,不失为一剂良方。凡是胆胃湿热,痰热内扰的心悸、期前收缩、耳鸣以及神经系统病症,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z

   
临床上冠心病、间质性肺炎,神经官能症、肝炎、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众多疾病,只要符合肝郁化火、胆胃湿热的病机,在一定的阶段用之均能异病同治,取得明显的疗效.2$M
  (
)柴胡陷胸汤s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是治疗肝胆不和,痰热阻遏于胸胃的病症。如支气管肺炎,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嗽痰不爽,胸胁痞满,或胃脘痞胀,嗳气,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I
  [案七]王某,男,52岁。平素有气管炎病史。近因感冒发热、咳嗽、胸痛而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经消炎、抗感染治疗1周,病情缓解出院。现症:咳嗽痰黄稠,胸闷胁痛,右侧胸背部均有湿啰音,呼吸不畅,低热37.5度,大便不畅,夜烦少眠多梦,食纳差,口黏舌苔黄腻,脉弦滑偏数。拟方:e4L{y
   柴胡、太子参、黄芩、法半夏、花粉各10g,川黄连5g,全瓜萎20g,郁金10gV~Qe
   桑皮15g,生甘草5g,百部10g,白及1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R5=R
  前方服5剂后,低热除,咳嗽减,胸痛好转,呼吸均匀,食纳、睡眠明显改善,舌薄润,脉弦数,守方进10剂,临床痊愈。'[GUeM
  本案属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故用上方取效。此外,本方用于肺胃两者病变,如肺之痰热壅甚的,胸膜炎、肺部感染、肺结核等,如胃之湿热中阻、肝胆气滞的,胃窦炎、胆汁反流、反胃、呕吐、呃逆等。随症加减,皆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T;}&.
  ()柴胡泻心汤9:QLYY
  小柴胡汤合泻心汤,共奏疏泄肝胆、调和脾胃湿热之功效。烦躁不寐,胃脘痞胀,胁间胀痛,大便稀软或腹泻等症。~L!KL
  [案八]谭某,女,35岁。自述精神郁闷,烦躁失眠多梦,腹涨气滞,胃脘至脐腹胀痞,大便稀溏,日三四次,**不爽,脉缓稍弦,舌苔黄腻。处方:G
   柴胡10g,党参15g,法半夏、黄芩各10g,黄连5g,干姜、枳壳、广木香各10gY
   炙甘草5g,神曲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
  上药进3剂,诸症悉减,大便成形,每日12次。继服2剂,诸症消失,饮食正常。d,8C@
   
柴胡泻心汤的运用,病机重点是肝胆火郁,脾胃气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临床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如胃炎、胆囊炎、肠炎、腹泻等,视其病位所在而加减,如病在肝胆加疏肝的郁金、川楝、青皮;如病在胃肠加理气的枳壳、木香、神曲等。)}/w
   
举凡伤寒学者人尽皆知:柴胡汤证下之,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里是指柴胡证误下,损伤脾胃,湿热中阻,气滞不畅,以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行气消痞治之。此间,正说明柴胡与泻心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一同属肝胆脾胃同病;其二,同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其三,病机重点在中焦,虽下并未损伤脾胃波及下焦,故而说柴胡不中与半夏泻心汤。笔者以为,凡是肝胆脾胃同病气机阻滞,姑论其下与不下,视其病症所在,用小柴胡合泻心汤,临床广泛运用,都有良好的效益。(U0-k
   (
)柴胡四逆散xUi|!)
   
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临床用于慢性肝炎、乙肝“三阳”,v
以及肝硬化等病症,疗效稳定,且有平淡出奇之功。小柴胡汤合sHmR
四逆散,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效,对肝病患者脾胃健QtK
运、中焦振奋、恢复健康有直接的作用。Hu"i@
   
1.治急慢性肝炎: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郁金、青陈皮、川楝、茵陈、虎杖等,对急、慢性肝炎退黄快,俟转氨酶下降后,酌加滋养肝阴、健运脾胃药,但养阴不能腻,健脾不能燥,更不能过早进补。3v^]'|
   
2.治乙肝“三阳”:以两对半135阳性为特征,应是包括在慢性肝炎之内。但临床上“三阳”的带菌者甚多,其治疗与转氨酶升高者有所不同。K
   
一般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白花蛇舌、白马骨、忍冬藤、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加怀山药、扁豆、白术健脾药,加谷芽、麦芽、炒内金化食药,加川楝、郁金等疏肝;酌加丹参、旱莲草、女贞子等滋阴活血。其中清热解毒药,可视病情选12味,不能过于苦寒;滋养肝阴药不可服之过早,可从舌象辨认其伤与否。服药以13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阴转率较好。小孩比成年人更好。但有服2个月即转阴,或转为15阳性,也有转阴后半年又复出135阳性。总之,上述治疗有效,但仍缺乏具体分类用药和确切的统计学观察。但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用药。}-%L.M
 3.治肝硬化:以小柴胡汤和四逆散,加郁金、内金、腹皮、生牡蛎、青皮、川楝、香附、三棱、莪术、炒谷麦芽等。总的治则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但用药均以柔克刚,不用过多攻伐药,这种治法对血吸虫病肝硬化、酒精中毒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一定的疗效,必须坚持长期服药,一般需12年服药治疗。如有腹水者,适当加茯苓皮、海桐皮、赤小豆等,或短暂用西药利尿,腹水消退后即停用。笔者体会:1)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治肝硬化,能较好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功能,有利于机体恢复;2)用活血化瘀药以丹参、益母草、赤芍、香附之类为宜,不用桃仁、红花、土鳖虫之类破血动血药;3)用软坚药,以三棱、莪术为宜,且在脾胃功能健运的情况下用小量为好;4)密切注意伤阴,肝硬化无论用何种疏肝药均有伤阴之虞,必须注意防患。一是用疏肝药如柴胡等,不宜过量,以小量适中;二是注意舌苔、脉象,如舌红少苔,脉象弦硬,应立即调整滋养肝阴药,减少对肝阴的耗损,或采用食疗辅助滋阴健脾。总之,肝硬化是慢性病,治疗是长期的,应以无毒治病为上,不能孟浪,不能求速效。不然,弄巧成拙,反生祸端,必须慎之又慎。此外,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较差,可能是与肝细胞长期损伤有关。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及时调整用药,仍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K-!E
 ()柴[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胃散xt>
 此即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又可称柴平汤。以小柴胡汤加苍术、厚朴、陈皮而成方。临床上感冒夹湿,或急性黄疸性肝炎。其症状为恶寒、发热、身疼痛、腹胀、大便稀溏,口淡黏腻舌苔淡润、脉弦数等。肝病湿邪偏甚者用之。,}u
   
江南长夏,身染风寒,头痛身热,表证俱在,又见脘痞腹胀,大便稀溏,食纳呆滞,用小柴胡汤外透表邪,用平胃散温化里湿,再加入藿香、滑石,对暑病挟湿,或慢性肝病,或外感挟湿均能取得疗效。笔者是在治慢性肝炎病,进入长夏湿浊明显,用本方常可与温病中的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等方择优选用,融经方与时方于一体,发挥两者之长,疗效十分理想。?d
   (
十一)柴胡白虎汤j2;eMm
   
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而成方。从药物组成看,应是少阳阳明同病。临床上四时感冒,汗出热不减,即有少阳往来寒热,又有阳明热盛,口渴饮水,用本方内外兼治,颇合病机。杂病如结核性发热、肿瘤发热、胆道感染发热等均可选用本方。{s
   
时下,滥用感冒药,发汗过甚,风寒之邪未罢,热甚耗气伤津,酿成三阳合病,前人有柴葛解肌汤,符合病机,与柴胡白虎汤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I!
   (
十二)柴胡五苓散Jq
   
此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方。用小柴胡透达少阳于外,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于内。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偏重于寒湿者(或湿重者),加疏肝药郁金、川楝,加利湿药茵陈、厚朴。如系肝病偏脾胃不足,湿邪困脾,病者身黄溺黄,身体困重,食纳腹胀,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脉象弦缓濡数,舌白腻,用本方透达外邪,利水渗湿。全方可达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化气利水之功效。前贤有以小柴胡胃苓汤治寒湿发黄,即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看似杂乱,实则井然有序;吴又可的达原饮为湿邪弥漫三焦,其用意亦与柴胡胃苓汤相近,治法同出一辙。,}GtL2
   
此外,有嗜茶过甚(有的地方喝茶习惯特殊,将茶叶煮出茶汁,最后连茶叶也一同咀嚼吞食),日积月累,则出现“茶黄”,多为寒湿困脾之征,用上方有独特疗效。顺便提一句:如系茶黄,可以用茶树子煎水服用,亦可退黄。BeJ_
  (十三)柴胡四物汤+CIN0=
  
《伤寒论》有三条原文,叙述妇人中风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均用小柴胡汤调理。笔者以为,实际上是妇人经期感冒,出现往来寒热所以小柴胡汤治之。然而,从临床实际看,由于其临经适来或适断,这与常人感冒有所不同。所以,用小柴胡汤透达外邪是其同,而因其动血则是殊异,故用四物汤合于小柴胡汤之中,内和气血,又切中其异,是治经期感冒的良策。一般说,经期感冒,除有外感之症,尚有血热烦躁之征,故从凉血人手,用生地、赤芍、丹参,改四物之养血为凉血,配合小柴胡汤透达,对于经期感冒的治疗确有其奥妙之处。当然,经期感冒未必都有热入血分,未见是症,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8-/s
   
总之,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中心,随证加减,因病择药,在临床上潜心钻研,细心体察,博闻广识,即可领悟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广泛运用于临床之奥妙。本文虽冗长琐细,但未必能概其全,因个人有限的知识,不当者,祈请批评!

史载祥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剂治疗疑难发热的临床经验

(该文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10期)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方均可用以治疗发热。惜书中言症隐理,且症状繁多难记,故不易被医生正确使用于临床。全国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从医理入手,明确各方之适应证及其之间的联系,使后学易记易用,应用于外感热证每显佳效。结合病案,将其经验概述如下:

一、 邪入少阳,选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史教授认为,伤寒邪入少阳是由于正气亏虚而不能驱邪外出,致使邪陷半表半里。此时病机特点是:邪证相持,各无进退。证侯特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手足温,口苦,咽干,目眩,舌上白苔,脉沉紧或弦。治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小柴胡汤化裁常获良效。常用柴胡10-20克,疏解少阳半表之邪,黄芩10-15克清解少阳在里之热,半夏10-15克、生姜10-20克、大枣4-8枚、人参5-10克(或党参10-15克)和中补虚以驱邪还表,共奏和解少阳枢机之效而使邪去正安。
1:丁某,女,64岁,病案号:335407
94
429日:慢性肾功能不全7年,一天前不慎受寒,始觉恶寒发热,体温37.5,周身酸困,咳嗽,咯白痰,口苦,咽干,恶心,时有呕吐,不欲饮食,左胁部胀满,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小便量少,大便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浮。证属邪犯少阳,给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克、半夏15克、党参12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白芍12克、竹茹12克、生石膏30克。每日一剂,水煎取150毫升,分三次服。94513日:用上方5剂后,已无恶寒发热,体温36.5,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坐胁部胀满消失,纳食增加,仍有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此属伤寒余邪未清,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清解余邪善后。
按语:患者素体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不胜风寒,故偶伤风寒,邪即侵入少阳,出现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初诊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并加入白芍,合参枣益气养血以固根本。《别录》载竹茹主呕哕温气寒热,《神农本草经》述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入此二味,加强小柴胡汤除寒热和胃气之力。
二、 少阳热化,取大柴胡汤清泄邪热
史教授认为,伤寒外感变化多端,若因过用热药,或由阳热体质,伤寒邪入少阳多从热化。此时的病机特点是:热郁少阳阳明。证候特点为: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心下急或心下痞硬,呕吐,口渴,便秘,或下利而**灼热,舌苔黄,脉弦滑。治疗上于小柴胡汤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之味,疏解少阳热郁;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阳明之热滞。常见药物计量为:柴胡10-20克,黄芩10-20克,半夏10-15克,白芍5-10克,亦可仿柴胡加芒硝汤加芒硝3-5克。
2.  菅某,男,33岁,病案号:434540
90
927日:患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肺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症见音哑,胸闷,气短,痰中带血月余,用氮芥、卡铂等化疗,七天后咳嗽剧烈,恶寒发热,体温38,头痛身痛,咯白痰,用祛风散寒解表中药和青霉素、先锋霉素V治疗两天体温升至39.6,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耳鸣,默默不欲饮食,大便干结,舌胖暗淡,苔白腻,脉弦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给大柴胡汤原方:生大黄6克后下,柴胡15克,枳实12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90930日:用药3剂,寒热往来减轻,体温38,大便已通仍干,余症也见好转。继以小柴胡汤加味清解半表半里,和解枢机,佐以通腑泻热:黄芩12克,柴胡12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党参10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甘草6克,北沙参15克,苏子10克,全瓜蒌30克,芒硝3克冲,焦三仙各10克。日一剂,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90102日:用药两剂寒热往来消失,体温36.5,纳食增加,口苦咽干,耳鸣,便秘,均明显好转,惟仍剧咳,继以扶正抗癌药治疗。
按语:久病体虚,再加化疗,正气每况愈下,极易感受外邪。起初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痛,似属风寒外感,然与祛风散寒解表中药不效。尔后所见口苦咽干,耳鸣目弦,不欲饮食,舌胖暗淡,苔白腻,又类小柴胡汤证。史载祥教授抓住大便干结,脉弦数主症,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投以大柴胡汤四剂应手而效。再诊时大便通常,脉弦略数,认为是阳明之热已挫,少阳之热未罢,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兼清阳明,二剂后热罢,诸症明显好转。
三、 少阳寒化,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郁温中
史教授认为,若患者素体中寒,或过用寒凉,均可因寒滞中焦而致已入少阳之邪寒化。此种情况下的病机特点为:邪入少阳寒化。证候特点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渴而不呕,或不渴,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脉弦而缓,苔薄白。治疗上寒热并用,既用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用天花粉牡蛎热伤之津,有用桂枝干姜甘草辛散温中,除太阴之寒滞。常用剂量为:柴胡10-20克,桂枝10-15克,牡蛎5-10克,干姜5-10克,天花粉10-20克,黄芩10-15克,甘草5-10克。
3:孔某,女,60岁,病案号:594371
93
1214日:直肠癌肝肺转移,低热4个月,乏力,两天前开始恶寒发热,一日发作2-3次,体温可达39,口苦口干,纳差,时有耳鸣,大便一周未行,舌质暗淡瘀斑,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属少阳寒化证,给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柴胡20克,黄芩10克,党参12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半夏15克,甘草6克,大枣3枚,日一剂,水煎取150毫升,分三次服。931223日:恶寒发热无反复,口苦口干及耳鸣消失,给健脾和胃、解毒抗癌中药善后。
按语:该患者久病体虚,正不内存,邪热凑侵,直入少阳,故在长期低热乏力的基础上出现恶寒发热间作、口干口苦、耳鸣、大便干。虽然少阳郁热比较明显,但史教授抓住反应中焦虚寒的纳差、舌淡胖紫暗、脉细弱症状,断定是少阳寒化症,药仅两剂即显佳效。
四、 太阳少阳合病,投柴胡桂枝汤和营卫利枢机
史教授认为,若正气已虚,营卫欠和,太阳伤寒之邪极易传入少阳,此时病机特点为:营卫不和,邪郁少阳。证候特点为:发热微恶风寒,头晕头痛,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脉浮弦,苔薄白。此时当选桂枝汤半量调和营卫,疏散太阳之表邪,用小柴胡汤半量和解少阳以除少阳之郁热。常用剂量为:桂枝3-9克,芍药3-9克,黄芩3-9克,人参3-9克,或党参5-15克,甘草2-5克,半夏3-9克,柴胡6-15克,大枣4枚、生姜3-10克。
4:李某,女,15岁,病案号:958223
96
111日:两个月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微恶风寒,经服感冒通后热退,尔后每隔2-7天发热微恶风寒发作,体温37.5-39之间,每次持续2-3天,时有咽痛及汗出,三天前再次发作,症状同前,舌淡红胖大,苔薄黄,脉浮数。血常规:白血病3.5109/L,中性粒细胞1.4109/L,淋巴细胞1.8109/L。西医诊断:粒细胞减少症。中医诊断:太阳少阳合病。给柴胡桂枝汤:柴胡10克,桂枝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每日一剂,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96120日:药后寒热未作,无不适感觉,血常规恢复正常。继用原方五剂巩固疗效。
按语:《伤寒论》第15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该患者每次发病均恶寒发热、咽痛身痛、汗出,此为邪犯太阳之外征:虽然未见微呕、心下支结少阳枢机不利胆胃不和之症,但寒热往来间断发生,亦是邪入少阳之象。

五、 少阳邪满周身,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不但有少阳寒化热化之分,兼表兼里之别,而且尚有邪郁少阳弥漫周身之证。史教授认为,其形成机理一因邪气太盛,二因正气太虚,致使正不胜邪,邪气弥漫,故此时以半表半里为中心,形成邪郁少阳弥漫周身的病机特点。其证候特征为:寒热往来,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方中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龙骨牡蛎铅丹以镇其内而止烦惊,半夏大黄和胃气以止谵语,茯苓以泄膀胱利小便,人参姜枣益气养营卫以固驱邪之本,如此表里虚实泛应曲当,错杂散漫之邪庶可得解。常用剂量为:柴胡10-15克、龙骨10-30克、黄芩3-9克、生姜3-10克、铅丹3-9克、人参或党参10-15克、桂枝3-9克、茯苓3-9克、半夏3-5克、大黄5-10克、牡蛎10-30克、大枣3-5枚。
5:纪某,女,53岁,病案号:93288
86
1027日:两个月来寒热往来,汗出以**以上为重,肢软乏力,头晕,心悸,心烦,胸痛阵作,尿频,腹胀不欲饮食,口干口苦,舌暗,苔薄黄腻,脉沉细,历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西医诊断:颈7-8脊髓空洞症。中医辨证:邪郁少阳、邪漫周身。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党参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桂枝8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茯苓5克,肉桂3克。8739日:上方加减出入调治4月余,诸症显著减轻,继用上方巩固治疗一个月。两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该病理属西医疑难病症,症状繁多,错综复杂,辨证甚是困难。史教授认为,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苔黄腻是邪郁少阳之症;汗出由卫表不固,脉沉细里虚已明;头晕、心烦、心悸、胸痛为邪犯上焦之症;腹胀不欲饮食,尿频是邪入中下二焦之象。该例之邪郁少阳邪漫周身与仲景所属症状不尽相同,然病机则无异,史教授谨守病机,守方调治,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效。

探讨《伤寒论》与温病学派治疗温病的异同(片断)

靖丛林 吴鞠通学术研究会

(上接9月5日第5版)

  2.清气法
  清气法属于清法范围,它是清泄气分热邪的一种治法,具有清热解烦止渴的作用,可分为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苦寒清热等,用于治疗气分温病(包括阳明温病)。运用伤寒治疗温病者,轻清宣气用栀子豉汤,辛寒清气用白虎汤,苦寒清气用黄芩汤;运用温病法治疗温病者,对于清气法的运用,与伤寒法治疗温病基本一致,但使用的方药更为广泛、更为灵活。
  3.和解法
  和解法又称和法,是治疗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半表半里证的治法。
  治疗少阳温病,运用伤寒法治疗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兼有里结者用大柴胡汤。运用温病法治疗者,一般不要柴胡剂,常用蒿芩清胆汤以清泄少阳,用于治疗少阳郁热而挟痰湿之证;或用达原饮以开达募原,用于治疗湿热秽浊郁闭募原之证;用温胆汤以分消走泄,用于治疗湿热阻遏少阳之证。两相比较前者专用柴胡剂,后者不用柴胡剂而方法多种,重在清热化湿。笔者认为后者治法是和解法的新发展,但丢掉柴胡剂这未免又是偏见。为何不用柴剂,考其由来,“出于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的序文,其中有柴胡伤肝阴,葛根遏胃汁一语,其后叶天士在《幼科要略》的疟门里曾引用之。”由于叶氏为温热**,威望高,影响大,这样就造成了一人倡之,从者和之的后果。于是柴胡、葛根就鲜用于治疗温病了。实践证明,柴胡、葛根均是治疗温病的良药。
  4.化湿法
  化湿法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芳香化浊、辛开苦泄、清热利湿退黄、淡渗利湿等均属于化湿法范畴,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类温病。
  运用伤寒法治疗者,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小豆汤等以利湿、除湿退黄,用于阳明发黄症。
  运用温病法治疗者,除采用伤寒诸方外,还创造了许多治疗湿热病的有效方剂,如以芳香化浊为主的藿朴夏苓汤、五个加减正气散等;以清热利湿,辛开苦降并用的有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杏仁滑石汤、黄芩滑石汤等;以淡渗利湿为主的有茯苓皮汤等。化湿法经过温热学派的发展创造,现在运用广泛,疗效良好,成为湿温病的独特治法之一。
  5.通下法
  通下法,即一般所说的下法,温病中常用此法泄下郁热、通导积滞、通瘀破积,是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运用伤寒法者,治疗阳明温病,常用大、小调胃承气汤;治疗热结膀胱的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运用温病法者,除采用伤寒下法者外,又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内容。如对于邪正俱实之证,出现阳明里结并见邪陷心包,补充了牛黄承气汤;兼见肺热咳喘,补充了宣白承气汤;对于邪盛正虚、津液枯竭,肠燥便秘者,补充了增液汤;正虚邪实,病情危笃,补充了新加黄龙汤;对于湿热积滞肠道,补充了枳实导滞丸。
  6.清营法
  清法是清热凉营、泄热养阴的治法。运用于邪热入营、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等症,其中舌质红绛是邪入营分的主要依据,对于温病邪热入营,因伤寒学派医家未能掌握温病舌诊在辨证上的重要意义,故还没有认识到这类病变的本质。他们把神昏谵语统统作为阳明实热论治。犀角、玄参之类的清热凉营药,早载于《神农本草经》,本书的成书年代比《伤寒论》还早,但遗憾的是仲景未曾使用,以致后世伤寒学派的医家也基本不用这类药物治疗温病,这当然是其中不足。温病学家认识到了邪入营分病变的本质,采取清热凉营治法,拟制了透营转气的清营汤,以及气营两清的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清热凉营这种治法是伤寒学派所没有的,是温病学派的创造和发展,由于这种治法的运用,提高了中医治疗温病的效果。
  7.凉血法
  具有清解血分邪热、凉血散血的作用。用于治疗温病邪入血分、热邪炽盛、耗血动血、出现斑疹吐衄等。对于热盛耗血动血之证,仲景对其临床表现有细致观察,在《伤寒论》反复提到“阳盛则衄”、“到经不解,必清血”、“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仲景的这些描述,现在看来,属于热入血分引起的耗血动血、神昏谵语的证候。这样严重的证候,仲景认为只在“无犯胃及上二焦,必自愈”。仲景的这些治疗措施对于少数患者可望痊愈。但多数患者则后果严重,对于热入血分的重证为什么仲景采用期待治法或仅仅使用刺期门的治疗?可能是仲景当时只观察到这些疾病的现象,尚未寻找出合理有效的治法。到了叶天士、吴鞠通的时候,针对热入血分、热邪耗血动血的特点,便有了“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法。现在治疗温病的血分病变,凉血散血常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清热解毒常用清瘟败毒饮。因此,凉血法是温病学派的新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温病治疗的效果。
  8.开窍法
  开窍法具有清心化痰、芳香透络、开闭通窍的作用。用于治疗温病邪陷心包、神昏舌謇的证候。对于这类证候,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有不同的认识。有伤寒学派医家认为,神昏谵语属于麻杏石甘汤证,重则为承气汤证,如《经方实验录》说:“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者,即系麻杏石甘汤重证,不能解于桑菊银翘,乃传为肠热,肠热不已,灼及神经,发作神昏谵语,遂致逆转心包耳,肺热传为肠热之后,肺热每因而消,此时若但治其肺热,纵用麻杏石甘汤极重之量,必然无济。当用承气汤法,去其肠热”。此说与仲景阳明神昏谵语之说,确系一脉相承。
  而温病学派则看法不同,认为温病神昏谵语,多系邪陷心包,热毒内闭,或为湿热痰浊蒙蔽心包所致。热邪内陷心包者,叶氏已广泛运用牛黄丸、至宝丹治疗。到吴鞠通时,新制安宫牛黄丸。从此以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就成温病邪陷心包的常用成药了;湿浊蒙蔽心包者,治用菖蒲郁金汤之类。
  结合临床,热盛神昏之证,其中部分患者,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也可见效,但对热毒内闭之重证,就不如用牛黄、紫雪、至宝效果好了。具有清心开窍的牛黄等开窍良药,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仲景未曾使用。具有清心开窍的紫雪丹、至宝丹等成方,也首载于宋代《和剂局方》,在叶天士之前,治疗温病鲜有用之者。这些清心开窍的良药成方,到了叶天士、吴鞠通时就广泛运用,后世温病学家把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誉为治疗温病的三**宝。从这一治法的动用情况,可以看出叶、吴两氏慧眼卓识的一斑。
  9.熄风法
  是治疗抽风痉厥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凉肝、滋阴潜镇、平肝熄风的作用,常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风动之证,对于温病动风证候的治疗,伤寒法和温病法治疗各有不同。仲景指出:“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分析其意,即指里热内盛劫灼津液,筋脉失养,形成口噤啮齿、角弓反张、四肢挛急等,可用大承气汤急泻存阴以解痉。可见仲景把里热盛引起的神昏谵语、抽风痉厥证都归属阳明热,都用承气汤治疗,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热极生风,治宜凉肝熄风,方如羚羊钩藤汤之类。
  温病后期,真阴欲竭,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治谊滋补肾阴,平肝熄风,方如大定风珠之类。温病动风之证,承气汤是其治法之一,而凉肝熄风、滋阴熄风等治法,运用更为广泛,疗效良好。
  10.滋阴法
  以滋阴生津药物为主的治法,称为滋阴法。温热之邪最易伤津劫液,而阴液的存亡,关系着疾病的预后。因此,滋阴法是温病的重要治法。
  仲景治疗温病,运用了滋阴的治法。如热病伤津,汗出之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治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热病伤阴,阴亏于下,阳盛于上,心中烦而不得卧者,治以黄连阿胶汤以滋阴降火;大热已退,胃虚精伤,余热未除,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治以竹叶石膏汤以生津益气,养阴清热。此外,对于阳明里结,热盛伤津,伤寒中还有急下存阴的间接治法。
  温病学派发展了热病伤阴的理论,特别强调甘寒生津、咸寒养液的治法,制定了许多养肺阴、养胃阴、补肝肾阴液的良方数十首,给滋阴法增添丰富的内容。所以《伤寒论》和温病学派治疗温病重视存阴的运用,属于宝贵的经验总结。
  11.固脱法
  固脱法是治疗虚脱的一种急救方法。温病虚脱,由于热盛伤阴引起,多表现为亡阴。并可因热极生寒,转化为亡阳之证。  《伤寒论》对温病亡阳之证,论述其详。创造了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真武汤、附子汤、参附汤、回阳急救汤等回阳救逆方药,但对亡阴则有所忽视。温病学派对于温病虚脱之证,除了继续回阳救逆治法外,还补充了亡阴的治法,运用生脉散、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治疗,全面地论述了温病虚脱的诊治,而且还补充了闭、脱并见的证候,提出了固脱开窍并用的治法,见地独到,符合实践。

  四、探讨
  第一,从上述比较分析中看出,《伤寒论》治疗温病有一定成就,但不成熟、不系统。如解表用峻猛之剂,不够轻清灵活;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滋阴等法虽已具备,但内容狭窄,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对温病神昏谵言、抽风痉厥等症,统统归属阳明里热,未能认为热入营血的本质,缺乏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治法,运用承气汤治疗这类病证,纵然也可获救,但毕竟远逊于温病学派治法。故近代著名伤寒学家所著《经方实验录》作了客观评论。对《伤寒论》中“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则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这段条文,曹颖甫、姜佐景师生作了具体分析。佐景按:“可见脑神经病至于不识人,至于独语如鬼状,至于循衣摸床,至于脉涩者,其微者大承气汤尚可得而主之,其剧者纵投本汤亦无效矣。热毒熏灼神经,则见痉挛抽搐,是即所谓肝风动阳。羚羊角凉和神经,使之舒静,故用之得法合量,可以治大承气汤所不能治之证”。其师颖甫赞同佐景论断,并指出:“足见治危重之证,原有经方所不备,而借力于后贤之发明者,故治病贵具通识也”。
  第二,后世温病学派治疗太阳温病,基本不用伤寒体系的辛温解表剂,这未免纠偏过头了,忽视了辛温或辛凉法治疗温病外有表寒证在特殊情况下的作用。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善于使用麻黄、苏叶之类辛温解表药治疗风温初起而有表寒证者,常收到满意效果。蒲老的经验,对于如何全面理解温病表寒证治法,给我们启示很大。部分温病学派医家治疗少阳温病把柴胡剂列为禁用之列,实属偏见所致。温病学派在大量补充发展解表、和解、化湿、通下、滋阴治法,特别是创造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治法,更是治法上的重大新贡献。
  第三,关于《伤寒论》与温病学派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后世的温病学派导源于《伤寒论》。如以温病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温病条例》为例,大体上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扬关系。吴氏在该书中引用《伤寒论》条文有数十条(引其意),引用方剂数十首。在上焦篇引用了仲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栀子豉汤等,并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基础上,创制了加减玉女煎、化斑汤;在中焦篇引用了仲景大、小调胃承气汤、栀子豉加甘草汤、栀子豉加生姜汤、栀了柏皮汤、茵陈蒿汤、五苓汤、理中汤、四逆汤等,并在三承气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首临床实用的承气汤;在下焦篇引用了仲景黄连阿胶汤、抵当汤、小建中汤、黄土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大黄附子汤、鳖甲煎丸、乌梅丸、白头翁汤等,还对炙甘草汤作了合理化裁,创造了加减复脉汤及三甲复脉汤,给滋阴法增添了新鲜内容,并对仲景核桃(仁)承气汤进行加减,创造了桃仁承气汤等。
  由此可见,后世温病治法导源于《伤寒论》治法,而又大量补充、发展,突破了《伤寒论》的治法,这个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关于二者的成就与贡献,如果就事论事的话,当然以叶天士、吴鞠通为首的温病学派在治疗温热病方面比《伤寒论》成就大的多,科学得多。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看问题,从古至今,如果说在温病治疗发展史上有两大划时代的成就,那么第一应归功于张仲景,第二则归功于叶天士、吴鞠通为首的温病学派。(全文完)

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

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为《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合方而成,小柴胡汤称之为经方(古方),平胃散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时方(今方),经方与时方合用,刘渡舟教授称之为“古今接轨方”。本方古人原用做治疗湿疟、食疟等病,证见发则寒热,一身尽痛,脉濡,尚未见治疗胃病之论述,刘渡舟教授在肝病证治概要》一书中根据“疟发少阳” ,少阳多郁,湿困脾运,停食而滞的病机,借用本方治疗肝郁夹食之证,颇有疗效。刘渡舟教授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只要符合以上病机,均可应用。下面将导师刘渡舟教授运用本方的经验简介如下。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改变。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胃痞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及禀赋不足等,病变机理多认为是脾气虚弱、胃阴受损、肝气犯胃和脾胃湿热等,治疗多采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清热化湿、疏肝和胃等方法。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而胃病的致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情志。因胃为水谷之海,故饮食因素就成了胃病的第一致病因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脾胃之病由是而生。而情志因素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脾为之虚,肝为之实,肝气乘脾犯胃,发为本病。据临床所见,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多与情绪关系密切。从中医理论讲,肝主疏泄,脾胃的受纳消化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条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但影响脾的升清,而且也能影响胃的降浊;另一方面,肝能生成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分泌又直接受肝之疏泄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而各种疾病均与情志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对情绪**的耐受性就高,乃能使气血和调,心情舒畅,百病不生。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慢性胃炎的两个长期**因素,饮食和情绪在其发病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六淫之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缠绵难解者,莫过于湿邪。脾为阴土,胃为阳土,湿邪在五行中也属于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外来之湿邪,最易侵犯脾胃,而脾胃运化失常,也最容易产生内湿。并且湿性粘滞,其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湿为阴邪,留滞于脾胃,最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的升降而发生疾病。若湿郁日久,则易化热,湿热相合,如油入面,极难分解,治疗起来也就颇感棘手。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条所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由此可见,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中,饮食、情志、湿邪就成为了三大主要因素,因此对于慢性胃炎的病因治疗,必须针对这三种因素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能够同时针对以上三种病因者,则非柴平汤莫属。本方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调畅情志,用平胃散化湿和胃消食,湿去食消则脾胃自健,情绪舒畅则病无反复。柴平汤不仅恰如其分地针对了这三种致病因素,而且方中的人参、炙甘草、大枣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也照顾到了疾病后期脾胃气虚的病机,可以说对于慢性胃炎起到了祛除病因,兼顾病机,祛邪与扶正并举的效果。因此,该方就成了刘老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剂之一,并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沈某某,男,48岁,患慢性胃炎多年,其人体肥而多郁,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后脘痞,时呕酸苦,胸胁苦满。切其脉弦,视其舌苔白腻而厚。通过脉症分析,辨为肝郁胃湿,中焦气机受阻所致。方用柴平汤: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2g,半夏15g,生姜10g,炙甘草3g,党参6g,黄芩10g,柴胡12g,大枣5枚。此方服至7剂,则病减大半。嘱其“少荤多素,遇事不怒”,继续服药,将息而瘳。

    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肝内有慢性活动性炎症变化者。慢性肝炎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如慢性
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和毒物、遗传性疾病等。其中尤以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最为常见,在我国约有一亿二千万人口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如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则病情往往加重。近年来由于开展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的检测,发现我国慢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亦不少见。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等范畴。若发展为肝硬化腹水,则基本归属于膨胀的范畴。导师刘渡舟教授对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有一整套治疗方法。刘老认为,引发肝炎的主要病因为湿热毒邪,这种理论认识已在临床得到了反复验证。湿热毒邪在一定条件下,如情志内伤或劳倦太过,或饮食所伤等,侵犯肝脏及其所连属的脏腑与经脉,首先导致肝脏气机的条达失畅,肝气不畅,疏泄不利则出现气郁的病变。继而气病及血,由经到络,则可导致经络瘀阻的病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湿热毒邪不解,每易伤阴动血,从而夹有阴血方面的病理变化产生,此时虚实夹杂,治疗颇为棘手。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道不利,加之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且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也为之不利,最终可导致水液停积体内,发展为肝硬化腹水等病。所以,刘老诊治肝病,首先辨出阴阳气血的不同发病阶段。治疗气分肝病,当疏肝清热,解毒利湿。用方则为刘老自拟的柴胡解毒汤;若转氨酶居高不降者,又常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名“三石解毒汤”。入于血分,则又当佐以养血凉血之品,用自拟的“柴胡活络汤”以疏肝清热,活血通络,利湿解毒;若湿毒盛而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则加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名“三草活络汤”;若肝脾肿大者,则又有“柴胡鳖甲汤”之疏通气血,软坚消痞而治疗之;若见大便溏则为肝病传脾,是少阳病兼见“阴证机转”者,此时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之最恰;病在经络,胁背胀痛者,又可用柴胡桂枝汤疏通经络;若出现腹水时,则用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实脾饮、真武汤三方分三焦治之;攻补两难时,则又有白玉消胀汤等方以治之;病情平稳时,又常用补中益气汤以调治。以上所述,乃刘渡舟教授治疗肝病之常法,而刘老在临床治病之时,思路变化难测,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往往常中有变,“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于肝病患者常常影响饮食,出现肝气不舒,胃中湿停之胁胀脘痞、苔腻、脉弦等症。对此,刘老常用柴平汤肝胃同治,作为过渡之法,以奏胃开食进之效。临床用之,疗效非凡。
病案举例:安某某,男,56岁。患慢性乙型肝炎二十余年,一直间断服用保肝西药,病情相对稳定。一年前由于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加之心情不畅,病情反复,逐渐加重,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于1999年3月B超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经过刘老中药调治,病情渐趋稳定。近来由于饮食不慎,进食肉类(刘老治疗肝病,要求禁食鸡、鸭、鱼、肉),而出现肝区不舒,饮食不香,上脘痞满,周身疲乏,视其舌苔白腻而厚,切其脉弦,辨为饮食伤胃,肝郁胃湿之证,随处以柴平汤疏理气机,和胃化湿,并加入山楂以助消化肉食。此方服用7天,舌苔变薄,胃口渐开,又服7剂,苔变薄白,胃开能食,两胁不胀,周身疲乏也减。后以他法调治,病情逐渐稳定。

    3.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可与胆石病同时存在,也可由胆汁淤积所致。但就国内所见,非结石的慢性胆囊炎也相当常见。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病例并无急性发作史,而就医时即为慢性。临床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续钝痛为主要表现。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胁痛的范畴。病因以饮食、情志等因素为主,病机特别为肝胆郁结,胃失和降。治疗多从疏利肝胆气机、清利肝胆湿热等法入手。刘渡舟教授治疗胆囊疾病多从少阳入手而擅用柴胡剂,以胁下苦满为主者,则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之,或去大枣而加牡蛎,或与金铃子散接轨;合并胆石病则用自拟的柴胡排石汤;以肩背酸痛为主者,常用柴胡桂枝汤疏通太少二经之经络;胁胀而痛,大便不通者,则为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为正治之方;胁胀而大便溏薄,少阳欲传太阴,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因情志因素引起而胁胀兼周身不适者,用小柴胡汤与越鞠丸合方治之效佳;而胁胀脘痞,胆气上逆,胃中湿阻,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则又非柴平汤莫属。
病案举例:刘某某,男,37岁。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十余年。近来因饮食过于油腻,而致两胁胀满,纳食不香,上脘痞满,口苦而粘,经B超检查为慢性胆囊炎,胆壁增厚,肝脏正常。切其脉弦,视其苔白腻而厚。此乃少阳胆气不疏,复因饮食伤胃,胃气不降,湿邪内停,胆胃同病。治当疏少阳之郁,平胃中之湿,胆胃同治方能见功。为疏柴平汤原方:柴胡14g,黄芩6g,党参10g,半夏16g,炙甘草10g,苍术12g,厚朴16g,陈皮12g,生姜15g,大枣5枚。上方服7剂,诸症消失。
总之,刘老对于柴平汤的应用得心应手,其应用原则为肝胆气郁兼脾胃湿、食、痰邪郁滞的病机,临床辨证要点为胁胀脘痞、恶心口苦、苔腻、脉弦。柴平汤以平胃散化湿消食,以小柴胡汤疏利枢机,并能清热,二方合用,胃中湿化食消而脾胃升降复常;枢机开阖得畅则气机出入有序。人体的升降出入正常,则何病之有?临床使用柴平汤时,只要抓住以上病机特点和辨证要点,用之多能取得神奇疗效。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

河南中医学院(450003
  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7月第4
  
  
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注:刘老把仲景方与后世方结合应用的方剂称之为古今接轨方),临床应用频率之高,令我辈叹为观止,并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三载,得闻先生对本方机理之阐释,得睹先生临证疗效之神奇,受益匪浅。此仅就导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运用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并以此表示对恩师之怀念。
  
  1 尊经旨 阐升降出入 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 主但见一证 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应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以笔者之见,刘渡舟教授论但见一证,当以口苦为先。
  
  刘渡舟教授常用之小柴胡汤加减系列方甚多,如治疗外感发热的柴胡石膏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枳壳、桔梗、生姜、大枣),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刘老称之为中药的阿司匹林。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其应用于肝病最多,以小柴胡汤加减出了一系列治疗肝炎的方剂,如治疗肝病气分湿热毒邪的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芩、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半夏、土鳖虫、茜草、苍术、海螵蛸、叶下珠),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芩、土鳖虫、茜草、红花、泽兰、当归、白芍、草河车、茵陈、凤尾草、白术、海螵蛸),治疗肝脾肿大的柴胡鳖甲汤(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鳖甲、牡蛎、干姜、土鳖虫)等,均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体现了刘渡舟教授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的学术思想。
  
  3 倡合方 创古今接轨 尽柴胡之功
  
  刘渡舟教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堪称当今研究仲景学说的泰斗。晚年有古今接轨论、方证相对论、火证论、水证论、湿证论问世,被称为其老年五大论。以余之见,五论之中,以古今接轨论为其最得意之作,其临床实践也最成功,尤其是柴胡类古今接轨方甚多。与后世方的接轨应用,大大扩展了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使本方的临床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刘老深研仲景学悦,境界之所至。现略举数例,以资说明。
  
  3.1 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炒栀子。能治疗气、血、痰、火、食所致之郁结,消化不良,胸脘痛闷等证。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理肝胆之郁,而侧重于;越鞠丸畅气舒胃,善治胸脘痛闷,而侧重于。两方接轨,则互相为援,而有纵横捭开,疏肝和胃,解郁开结,畅行三焦滞结,无往而不利,为接轨方最理想之法也。临床用于治疗郁证、胃病疗效惊人。
  
  3.2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煎。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者效佳。
  
  3.3 小柴胡汤与藿香正气散接轨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桔梗、半夏、生姜、大枣。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气,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疟痢,不服水土等证。两方合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
  
  3.4 小柴胡汤与温胆汤接轨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炙甘草、茯苓组成。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治痰热扰动之心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等证。两方接轨,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失眠、精神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5 小柴胡汤与黛蛤散接轨
  
  黛蛤散,出自宋代民间验方:服壳蛤、青黛研成细末,每服915g,布包,水煎服。此方治疗木火刑金,咳痰带血,咽喉不利,头晕耳鸣,胸胁作痛,每见于妇女,服之多效。木火者,肝胆之郁火也,小柴胡汤疏肝利胆,肝胆舒畅则郁火不生,乃治本之法也;黛蛤散清泄肝肺二经之火,为治标之法也。两方接轨,则标本兼顾。
  
  3.6 小柴胡汤与三甲散接轨
  
  三甲散,出自《瘟疫论》方:鳖甲、龟板、穿山甲、蝉蜕、牡蛎、当归、白芍、甘草、土鳖虫。此方脱胎于《金匮要略》之鳖甲煎丸,具有软坚消Y,治疗肝脾肿大,两胁痞坚,络脉瘀阻,气血瘀滞等证,须久服而方有效。两方接轨,一者理气郁而畅肝气,一者行血瘀而消Y瘕,合用则对肝病由气及血,肝脾肿大有明显疗效。本方也是刘老柴胡鳖甲汤之前身,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
  
  3.7 小柴胡汤与四磨饮子接轨
  
  四磨饮子,出自《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此方功能下降逆气,顺气扶正,治疗正气素虚,而又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见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证。导师治疗肝胆气郁疾患,又见气之上逆甚为猛烈,或呃、或喘、或呕、或胸满不食等证,乃用柴磨接轨之法,用之多效。
  
  3.8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有补血养肝作用,治疗妇女血虚造成的月经不调,头目眩晕,偏头作痛,脐腹痛痛,崩中漏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火生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腿酸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烧,脉来弦细等证。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疏肝解郁,以顺其阳用,补血柔肝以滋其体阴,用之则每获良效。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
  
  他如小柴胡汤与启膈散接轨治疗肝胆气郁,胸胁苦满,而又饮食堵塞,噎嗝难下,如梗如阻,憋闷难堪。与颠倒木金散接轨治疗气病及血胸痛连胁之病;与三仁汤接轨,治疗少阳合并湿邪之发热,也有立竿见影之效。本方与经方合用者,如治疗肝胆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的柴陷合方,治疗湿热蕴郁肝胆所致黄疽的柴胡茵陈蒿汤等,均为刘老临床常用之效方。以上只是刘老使用小柴胡汤经验中的九牛一毛,限于论文篇幅,不能详述。能否反应导师学术思想,权作窥管之见。

[临床经验]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 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 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 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 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 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  情志调畅 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 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 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 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 (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 (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 (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 柴胡:解经邪  针对   解郁  针对

             经腑同病      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       清火

           辛散 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  化痰消饮去水  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  和胃,降逆止呕 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  半个 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  理中             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 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 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 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 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 (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6铢=1分,4分=1两。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不同字词一意义。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猪肤汤:**熬香。稻曰白。《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渍:浸泡。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仲景用小柴胡汤:

少阳受邪,经腑不和 (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

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通用“满”。汉后作懑,再后闷,简化为闷

 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 ;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 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 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 

 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柴胡解热用20~30g 解郁10g 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 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 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口苦(干苦):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

  主症 咽干: 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

     目眩:少阳风火循经上扰。(目赤是经症,而目眩是自觉头晕目眩的腑症)

     嘿嘿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的感觉):胆气内郁,胃气失和。精神抑郁症。

     心烦喜呕: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少阳病指标)

     呕而发热: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邪入胆腑,少阳内寄相火,故为       

      持续发热,伴呕吐,在经时为寒热往来。 故持续发热呕吐重时多用

  主症  芩以清腑热,寒热往来重时多用柴胡以解经邪。

     舌苔:苔白或淡黄、薄黄(小柴胡汤)而大柴胡汤是干黄、燥黄、老黄。

     脉:弦细、沉紧(凡2见)

       弦细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多(应激状态)血管紧张度高

       沉紧是由于长期精神抑郁紧张,气郁体内不外达 外症见面色无光,肘膝以下发凉

  或见证:或渴(胆热伤津重),腹中痛(太阴脾弱不和,胆木克脾),心下悸,小便不利(三焦失畅,水邪内生,水气凌心),咳(水邪犯肺),身微热(太阳表气不和)

三阳同病(99条) 

身热恶风(病在太阳);颈(少)项(太)强(太少经气不利);胁下满,少阳经气不利,手足温而渴(阳明有热)……三阳同病――小柴胡汤和解疏机,治同少阳。  《伤寒论》中三阳同病有2条:a.219条:阳明内热重-白虎汤;b.99条:太阳外邪,阳明内热均不重-小柴胡汤

少阳不和,太阴脾虚(100条)

少阳阳脉涩,阴脉弦(沉弦),法当腹中急痛。 按:为火旺脾虚脉象。法,犹理也,义隔而通。肝木克脾土,先与小建中汤和里缓急,“虚人伤寒建其中”,少阳症不瘥者,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后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太阴里虚)

少阳不和,兼阳明胃热(229、230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非阳明燥结)小便自可(可,犹“宜”也。从此点看大便溏亦非热结旁流)――阳明热郁而非热结――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说明非燥热阻结,而是少阳气郁致阳明胃气不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按:伤寒,虽有阳明病而呕,不可下也。∴呕非阳明病。

  5.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抓主症+病机。

  6.差后复发热(394)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桂枝汤),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大承气汤)。

  7.热入血室(胞宫)

   a.外感病期间,来月经。/b.经期患外感。/c.月经初净患外感。……血室空虚,邪入血室,与血相结。→2组症,如下:

肝经失和,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幕则谵语(肝不藏魂)→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少阳之气不和-寒热交错(例:恶露不尽):小柴胡汤+茜草、丹皮、赤芍等凉血止血

后世&现代用小柴胡汤:

和疏机,解郁热,达三焦……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热病用之解热,郁症用之可解郁,配合各种补药而祛邪,配合血分药而行气活血,配合生津药解热生津,配合利水药行气利水,配合化痰药畅气祛痰(如柴芩温胆汤),配合温阳药疏郁以通阳,配合养阴药,调气以育阴。

当今:① 解热:往来寒热,呕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

   ② 用于肝胆胃胰肠等消化系统疾患

用于精神情志疾病:如郁症,精神抑郁症。

用于妇科疾病:小柴胡汤+逍遥散→单纯性闭经 

刘渡舟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乙肝经验:乙肝病久,湿热毒邪内郁,用柴胡解毒汤,清热利湿,疏郁解毒。

 柴胡解毒新汤: 柴胡12g 黄芩10g 土茯苓10~15g 茵陈12~15g            

     凤尾草12~15g 草河车10~15g 炙甘草6g 刘老晚年+叶下珠10~15g 看体重 轻者前量,重者后量。

加减:若兼血瘀,见肝区胁部刺痛,或TTT、TFT,α-球蛋白↑ +红花、茜草、当归、白芍各10g

   有肝纤维化倾向(早期肝硬化)者:+土元10g 泽兰10g 生牡蛎30g 鳖甲30g。或配合鳖甲煎丸,增化瘀软坚功效。

   兼湿(郁)毒(热)凝结,见面色黧黑而有油腻或肢体腰背酸胀或舌苔厚腻不脱。+生石膏10g 寒水石10g 滑石12g 竹叶12g 银花10g

   兼脾虚便溏:+茯苓15g 白术10g

   兼脾寒泄泻: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交替服用。

   凝血机制异常,见衄:+白茅根30g 仙鹤草30g 丹皮10g

   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滴度高应从血虚论治+当归、白芍、茜草各10g海螵蛸20g

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和方义:

组成: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二方之1/2相合,两方均有的药只取一方的1/2。三次治疗量。 柴胡20g 黄芩7~8g 人参7~8g 半夏7~8g 桂、芍、姜各7~8g 枣二枚 甘草5g

方义:和解少阳,畅达气机(小柴胡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

仲景用柴胡桂枝汤(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自然病程6、7天。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微呕:胆火犯胃,胆火不甚盛; 心下支结(心下结滞):邪在经,少阳经气不利;     支节烦疼:烦(《说文》从火从页,热头痛也。《周礼》烦犹剧也)

        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太阴病三个证型 太阳病,腹满时痛,此为系在太阴

        太阴中风,四肢痛,脉阳微(小则病退)阴涩而(表转折,说明由涩 

         转长病退)长者为欲愈。

 按:太阴中风 非太阳中风(发热恶寒),阳明中风(缘缘面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若本为太阳病,应建其中,或用桂枝人参汤。此指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见支节烦疼);太阳中风(发热恶寒)――并见,用柴胡桂枝汤而非“但见一证便是”。

现代用柴胡桂枝汤:

外感

肝胆病伴见四肢关节烦疼,既有肝胆湿热又有气郁

痹证伴肝气郁结。

神经官能证,精神抑郁症,出现周身窜疼,疼无定处,压痛不可得。多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不效。用此方有效。 精神抑郁症有三大特征:a.精神抑郁,低落b.思维迟钝。c.动作迟缓。-第一次发病持续3周以上。另见:常晨重夜轻,胆小;常自责内疚,思维与周围有关(区别于精神分裂症,为思维与周围割裂);自己痛不欲生,他人不理解。治疗:晨起重(沉重)胆小-心胆阳虚,气虚,小阳不足。一阳不足,温煦长养差。-温补心胆。故用桂枝汤补心阳;柴胡汤中参柴补胆气。……柴胡桂枝汤。化浊醒脑+温胆汤;心神不宁,眠少+定志、安神+定志小丸《千金要方》(人参、茯苓、菖蒲、远志);眠差+炒枣仁、生龙牡。郝万山定“柴桂温胆定志汤”重症者配西药百忧解,罗拉等。躁狂症服柴胡龙牡汤。对精神燥狂抑郁症(燥狂、抑郁交替出现者)立停抗抑郁药。

治脂膜炎:皮肤泛红(多见腹部)皮下结节,急性发作见发热怕冷,乏力。若伴肢节烦疼时,柴胡桂枝汤忧。有人认为:∵柴胡主皮里膜外(半表半里)

不安腿综合征:四肢酸懒疼痛,坐卧不宁,多见下肢。+木瓜、川牛膝引药下行。白芍重用30~50g(体重者用50g)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方义:

组成:小柴胡汤-参草+大黄、枳实(半个承气汤)+芍药。 一次量:柴40g芩15g 芍15g 夏15g 生姜25g 枳实6g(四枚 18g/3)大枣4枚大黄10g  煎后去滓,浓缩。 方义: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

仲景用大柴胡汤:

治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104、136):104伤寒十三日不解(2个七日节律),胸胁闷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不大便,本条误下。丸药:指辛热泻下剂,本用于攻下寒积,本条用之大便虽通,毒热未去,而见利。故先用小柴胡汤以疏解少阳,再加用芒硝软坚润燥,泻体内毒热,);136同大结胸证相鉴别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用大柴胡汤。

提示1:104条芒硝为盐类不溶于水,使肠壁内呈高凝状态,将肠内热带入肠道。见后三承气鉴别。提示2:中医治病给邪以出路,如汗法是通过体表半透膜将毒素排出体外;下法是通过肠壁半透膜将毒素排出体外。提示3:大便已通,里热未去少见,故现临床少用柴胡加芒硝汤了。

治少阳胆腑热实证(103)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胆腑精汁相结,形成胆腑热实证。(胆热犯胃-心下急,心中痞硬;胆热内迫胃肠-呕吐下利。)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非阳明里实。心下硬满不可下,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所以均非阳明里实证。反推,阳明里实多见绕脐痛,腹中痛故非阳明里实。165条:伤寒发热,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提示:
少阳经证 前述

   少阳病层次 少阳腑热 前述


少阳腑实

同样 阳明病层次;也有 阳明经证;阳明热证;阳明腑实。阳明经证典型表现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热症:病在肌肉,未和里实相结,热邪弥漫。见大烦渴不解,欲得饮水数升,阳明四大症。

代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和杂病腹满属实证者。

《可下篇》:“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节本中阳明三急下症是:...宜大承气汤。)提示可代之。 又“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节本曰:...宜大承气汤。) 又“病腹中满痛者,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金匮》:按之痛者为实,按之不痛为虚。

代调胃承气汤用。《可下篇》:宜大承气,调胃承气汤。

治病后,余邪未尽,脉沉者。(394条)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对比后文,提示-①脉不浮不沉者)小柴胡汤主之。②脉浮者,以汗解之;③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可下篇》: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给出了三方面治法。

治热厥-热邪内伏,阳气内郁不外达。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因里热成实,可用大柴胡汤)

现代用大柴胡汤: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常+芒硝泻热,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三金);+川楝子、元胡止痛(注意:川楝子中有川楝子素,若病人有胃溃疡等可引发疼痛。) 提示:对一些中药要知道其毒副作用,趋利避害,毒性大的不要用。如止痛药五灵脂为鼯鼠粪便,煎后有异味难以入口,尽量不用。木通(包括龙胆泻肝丸),一北京老中医,认为现代人多肝火,让家人常服龙胆泻肝丸,后出现四个尿毒症病人。

胰腺炎 南开医院创“清胰汤”组成:柴胡、黄芩、白芍、大黄(大柴胡汤)、黄连、木香、元胡、芒硝。――急性胰腺炎。

急性肝炎:大柴胡汤+茵陈。 

急性阑尾炎:大柴胡汤+冬瓜子、桃仁。

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不可保守)

其他:流感、肺炎、高血压、急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神经系统病(如癫痫)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柴胡40g 黄芩15g 桂枝15g 甘草10g 

      解经邪
 清腑热   补心阳畅达三焦气机。太阳病,发汗后心下悸,桂枝甘草汤主之

      干姜10g 甘草10g-温补脾阳,辛甘化阳 瓜蒌根-生津止渴

      牡蛎10g-软坚散结,散气机之凝结。(当今牡蛎用得多,20~30g)

   服法:煮取6升,去滓,再煎3升(煮后去滓再煎,伤寒内七方)

   功效:和少阳,畅气机,助心脾,升津液,散结聚。

仲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少阳经邪),小便不利(三焦受邪,气机不利,非有水停,水停仲景必桂苓同用),渴而不呕(少阳郁热伤津,轻则渴,重则咽痛),但头汗出(热郁三焦,不得外越,身无汗,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往来寒热,心烦者(胆热循经,上扰心神),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另:条中未写,临床可见(心)脾阳虚证之便溏

现代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慢性肝病:见胁痛、口干、便溏――病人肝胆湿热未退,脾阳气虚,津液不足。见前刘渡舟柴胡解毒新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交替用,见脾虚的用此方,好转后再用新方。

糖尿病:症见口渴、便溏、情绪低落。+养阴生津之生地、玉竹、麦冬、山萸肉、五味子、人参。(祝谌予经验)

慢性结肠炎:腹泻伴口干、胸脘痞闷。+白术、山药。若有结肠过敏现象,见腹痛而泻;或结肠过激现象,见喝水后泻。+陈皮、白芍、防风(痛泻要方)、乌梅、白术、藁本(6g即可,治腹痛泻)

乳腺增生,肋软骨炎:见胸肋疼痛、口干、便溏。+软坚散结之夏枯草、牡蛎↑、海藻、昆布。

发热性疾病:如疟疾,寒多热少可去黄芩;热入血室,寒热交作如疟,+赤芍、茜草、丹皮。

胸膜炎、胆囊炎:见发热、便溏、口渴(抓三个主症)。

感冒发热见心脾阳虚者。

[临床经验] 小柴胡汤的应用经验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全方由柴胡、党参、半夏、黄芩、甘草、大枣、生姜等七味药组成。具有宣通内外、通达上下、和解枢机、疏利肝胆、调和脾胃、疏利三焦、和解少阳之郁、疏阳气之结等功效,是中医传统的“和解剂”,具有“和解第一方”之称。吾在临床上亦喜用之加减化裁,每获奇效,现举验案如下:

一、
呕吐

患者、女、45岁、2003年5月16日初诊。呕吐18天。患者近两月来因工作不顺,整日郁闷不舒,情志抑郁,。18天前出现呕吐,每日2、3次服用西药莫沙必利、胃复安等效果不佳,3天前与丈夫发生争吵后呕吐加剧,每日5—8次,呕吐物酸苦,心烦少寐,口苦纳呆,郁闷少语,胸胁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微数。给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g、党参15g、半夏15 g、黄芩15g、甘草6g、大枣10g、生姜10g、香附15g、黄连12g,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呕吐、胁胀、纳呆等好转,继予原方加炒麦芽15g,服3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原方去黄连继服5剂后诸症消失。

按:呕吐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该患者由于工作不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失和,乘犯脾胃,胃失和降而导致上述诸症。小柴胡汤能疏利肝胆、调和脾胃、通达上下、使气机升降自如,故而止呕。

二、
眩晕

患者、男、65岁、眩晕两月,伴耳鸣、口苦、不思饮食,严重时视物晃动、站立不稳、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滑。颈椎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脑血流图示:脑供血不足。予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2g、党参15g、半夏10 g、黄芩12g、炙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 、丹参15g、桃仁10g,共6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眩晕、耳鸣明显好转,继6服剂后诸症消失。

按:仲景《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息”。故笔者从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出发,对该患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味。方中柴胡配黄芩轻疏并举、疏肝泄胆、通利枢机、宣通内外;半夏配生姜调理脾胃、和胃顺气降逆、通达上下;党参、炙甘草、大枣,三者相配益中气、和营卫;丹参配桃仁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全方宣通内外、通利枢机、活血化瘀,共奏清眩止晕、降逆止呕之功。

三、毒物性肝损伤

患者、男、25岁、2005年9月29日初诊。右胁胀满1月余。患者1月余前服用鲤鱼胆1枚后发生急性中毒,经西医抢救处理后好转,查ALT695U/L、AST329U/L,经西医给予“葡醛内酯”、“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治疗后有好转,但ALT与AST仍持续高于正常,遂找中医治疗。现患者自觉右季肋区胀满不适,饮食量少,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弦,查ALT408U/L、AST194U/L。予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5g、党参15g、半夏10 g、黄芩15g、炙甘草10g、大枣10g、土茯苓15g、土鳖虫10g,茜草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复诊时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原方继续服用10剂后诸症消失,查ALT、AST均转为正常。

按:该患者有柴胡汤证表现,给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动物实验证实,小柴胡汤对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异常有抑制作用,对肝损害有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和肝细胞的膜稳定作用。临床试验证实,小柴胡汤对保护肝细胞、稳定肝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ALT具有显著的疗效

四、过敏性荨麻疹

患者、女、23岁、2000年12月25日初诊。对冷空气、冷水过敏5年。患者近5年来每到冬季被冷风吹后或接触冷水后全身瘙痒、全身皮肤散在斑丘疹反复发作,每年发作4—5次。既往给予西医抗过敏药物治疗后可缓解。今年入冬以来反复发作,经西医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遂来诊。现患者全身瘙痒,全身散在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伴恶心欲呕,饮食减少,心烦口苦,舌质稍红,苔薄白,脉浮弦。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处方:柴胡20g、党参15g、半夏15 g、黄芩10g、炙甘草10g、大枣10g、蝉蜕15g、僵蚕10g,防风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剂。复诊时全身瘙痒明显改善,斑丘疹消失,心烦欲呕减轻,饮食增加,口中微苦。原方去僵蚕,继续服6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温度变化的过敏以及对湿度、气候、居住环境、气味的变化过敏都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故对该患者使用小柴胡汤加减,取得良效。动物实验证明,小柴胡汤能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肾上腺系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并能抑制白细胞三烯和前列腺素的产生,因此小柴胡汤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临床经验] 搜集的关于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的帖子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茂敬 刘桂芹

作者单位:252200山东省东阿县中医院 252216东阿县黄屯卫生院

《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2月10卷4期 社区用药指导

【关键词】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少阳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须外出,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半夏启阴气上升,阴阳相济,有除病邪之力量;少阳病为火病,故用黄芩以解火 邪;甘草、人参、大枣健脾气,使病邪由内达外;生姜发散宣通,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的方剂。临床加减应用范围较广,现就近年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脑积水:脑积液的产生、循行和吸收,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如产生过多,循行途径受阻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发生脑积水。临床上,可见有头胀、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治疗时,用上方加茯苓取其降及淡渗利水的作用,因气行则水行,故获效。


  高血压病:本病是一种常见病,以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所载的肝阳、肝风、中风等证,包括了本病及其并发症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本方用于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在治疗时,方中再加入茯苓以降之。本病虽属肝病,但由于肝胆相表里,胆为肝用,而收缩压高者用少阳之主方治之。


  偏头痛:本病属风邪为患。头侧部是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偏头痛为风邪伤及少阳经脉。其表现为发作性偏头痛,一般病程较短者可用本方。治疗时,可去人参加桂枝。因风邪在早期宜散不宜补,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之散。


  眼疾:祖国医学治眼疾虽有“八廓五轮”之分,但眼外角为少阳经脉所起之处。其病有属外邪与内伤之分,如症见外眼角红肿,是为风邪中少阳经脉,因风为阳邪,阳热盛故红肿。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加桂枝,去大枣加生牡蛎。阳盛则阴不足,故加生牡蛎以益阴;去大枣之甘缓,以防风邪留恋。


  面神经麻痹:本病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但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部分病人只是在头面受冷风吹拂后发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风邪为患。若其人素体血虚,以致在表之络脉空虚,则凤邪乘虚侵袭。风中络脉,导致局部络脉阻塞不通,形成麻痹。症见口眼歪斜,偏左或偏右。其偏右者病在左,偏左者病在右。前人治疗本 病有偏左偏右之分,我们在临床上不论其左右,而以患部经脉循行的不同分别论治。因左右经脉相同,故不分左右。治疗时,若在病之初期见有面侧部麻痹,则用本方去人参加桂枝,再加葛根以疏通经络。


  面侧部肌肉抽搐:本病也是风邪为患,其症是频繁而间歇性抽搐。因属少阳经脉循行部位,故仍以面神经麻痹治法治之。


  急性中耳炎:本病为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症见发烧、耳中疼痛、流脓等。祖国医学认为,是火邪为患。由于少阳主火,其经脉入出于耳,故仍从少阳论治。治疗时,于本方内加入生栀子,以增强清三焦火邪之力。


  牙痛:牙痛,大多为风火之邪为患。阳明经脉入于上下齿中,故牙痛可以从阳明施治。但若齿痛牵引面侧部者,又宜从少阳主枢纽,可转邪外出。如症见牙痛兼有颊部肿胀发烧者,用本方去人参加桂枝以散风邪,取桂枝辛而散之意;再加葛根以疏通经络,经络通则风邪去而疼痛止。


  经期齿龈肿痛:本病是血热上冲胃脉,局部之热与血结,郁而肿痛。症见月经期伴有齿龈肿胀疼痛。此时若从他经治疗,恐碍月经之流行,故借取“热入血室”之治法而用本方,其加减同以上牙痛用方。此法既不碍月经之流行,有可驱除病邪。因少阳主三焦,三焦之气畅通,其症自除。


  经期抽风:经期抽风是因其人素体血虚,遇经期则更虚,以致血液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形成血虚生风,诸症丛生。症见痉挛抽风、角弓反张、颈项强痛,频频发作,时作时止,脉滑无力。因时值月经期,故仍借用“热入血室”之治法。治疗时,可用本方去半夏之燥,而加入花粉之润以生津;去黄芩之苦寒,而加芍药 以益阴;加重人参量以补虚,再加葛根以疏通经脉。筋脉得濡,其症自除。


  经期感冒: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热入血室”的范畴,是外邪乘虚而入。由于在经期,故不论风寒、风热之感冒,皆用本方以和解少阳。若腹痛者,去黄芩加白芍,其意同方解。


  颈淋巴腺炎和颈淋巴结核初期:颈淋巴腺炎为一般细菌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二者皆属祖国医学痰火之范畴。前者除淋巴结肿大外,多伴有发烧,疼痛多不明显。由于颈侧部也属少阳经脉循行,故仍用本方治疗。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之散;去大枣之甘缓,合消瘰丸(元参、浙贝母、生牡蛎)以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


  腮腺炎:本病分为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不论哪一种皆可用以上颈淋巴腺炎之方治疗,其理也同上。


  咽痛:咽痛多属火邪,而少阳属火又属三焦,咽位于上焦。若咽痛伴有寒热往来等症,是少阳病之特征,可从少阳论治。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加桂枝,加重甘草量再加桔梗。本方是清少阳之火邪。加桂枝者,取半夏散之意;加桔梗和加重甘草用量,是取甘桔汤之意。二方皆为治咽痛之主方。


  胸闷痛:本病系胸阳痹而不通,胸部位于上焦。症见胸闷疼痛,伴有寒热往来等症。治疗时,于本方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薤白,取《金匮要略》治胸痹的栝蒌薤白白酒汤之意。开胸结,温通阳气,使结者开、痹者通,则诸症自愈。


  乳腺炎:乳腺炎多发于初产妇,常因乳汁不通,以致瘀结而引起继发性感染之炎症。症见局部发热、疼痛难忍等。**为肝经循行之部位,肝胆相表里,伴有发热为表证,故从肝经之表的少阳经论治。治疗时,本方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邪,加全栝蒌以散结,加黄连以清热,取《伤寒论》小陷胸汤的高者陷之之意。


  体会: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主治少阳胆经半表半里之证,并有透邪清里、调和营卫的作用;胆为六经之枢,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取其使病邪向外转输的作用。临床辨证论治,灵活加减,有的放矢,应用范围较广,并取得一定疗效。

小柴胡汤

总结:半表半里

编号:001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主治:1.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

2.或腹中痛,或?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

3.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4.亦治伤寒五、六日,头出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脉细者,为阳微结。

加减:(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加茵陈。

归经:足少阳药

方义:(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变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6)本方去半夏、人参、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伤寒汗下后,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亦治疟发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往来寒热而渴,及劳疟。

(8)本方去柴胡、黄芩,加厚朴,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9)本方除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亦治疟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风,名柴胡羌活汤,治瘟疫少阳证。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汤,治湿疟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

(14)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汤,治妇人日久虚劳,微有寒热。

(15)本方与四物各半,名调经汤。

【方解】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来源:仲景

补充&lt;伤寒论&gt;中同名药方:

【来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4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小柴胡汤始载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所组成。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除里热,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生姜补中和胃,以杜内传太阴之路。斯方遣药精当,配伍有度,虽治在肝胆,但又旁顾脾胃,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则半表半里之邪得解,诚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良方。本方在《伤寒论》中运用广泛,现略述如此。

1.主治范围

(1)少阳证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间,位于半表半里,故少阳证又称半表半里证。其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若“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变证丛生,用之宜慎。治宜和解少阳,祛邪扶正,小柴胡汤主之。

(2)误治后柴胡证不罢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乃柴胡证误下,而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不为逆”。因误下,正气受挫,抗病乏力,服小柴胡汤后,正气得助,奋起拒邪恶,故得战汗而解。“蒸蒸而振,作战汗也”(《伤寒论条辨》。战汗乃正气来复,邪正剧烈交争,正胜邪却之佳兆。若误治后柴胡证罢,则不可妄投小柴胡汤,当审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3)诸经同病,病势偏于少阳 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此二条为少阳与阳明同病,其证重在少阳,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调和三焦之气,“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又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胸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乃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因而得解。可见,小柴胡汤为少阳证之主方,实非少阳证之专方。清代医家陈修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谓:“小柴胡汤是太阳病之转枢方,阳明入阴经当藉枢转达而出者亦用之。少阳之枢,谓为少阳之方无有不可,若谓为少阳病之专方则断断乎其不可有”,深得肯綮,耐人寻味。

(4)阳微结 阳微结指阳热郁结在里而程度不重。[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洛解释说:“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如“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者,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医宗金鉴》指出,“此半在里半在外也”,“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若服汤后表解里未和者,可微通大便,使之“得屎而解”。

(5)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系妇人感受风寒邪气后,邪气化热内陷血室所形成的病证。如“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治“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可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使枢机得利,血室之热可随之而散。又因其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方中可酌加牛膝、桃仁活血化瘀之品,若配合**,则疗效更捷。

(6)有柴胡证,不必悉具《伤寒论》中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即是其例。需要指出的是,“但见一证便是”,并非只见柴胡证中的一个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如100条为太阴兼表证,误下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变证,此时虽见“胁下满痛”,亦不可轻试小柴胡汤。以其里虚较甚,柴胡虽为和解之剂,但方中黄芩不免苦寒,药后必致中寒愈甚,“后必下重”,故曰“柴胡不中与也”。先师论述如此详尽,以示人灵活变通,不可拘泥刻板。

2.加减运用

(1)兼太阳病 如“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除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乃“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 (《医宗金鉴》)。从“二微”可见,太、少二阳之病轻,故取柴胡桂枝之半,以双解二经之邪。“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此为表邪未罢,故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其外,使之微微汗出,邪随汗出而解。

(2)兼阳明病 如治少阳兼里实之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前者主治“热结在里”而正未伤者;后者主治燥屎虽甚,但“医以丸药下之”,正气已伤者。故均治以和解少阳,兼通里实,用小柴胡汤增损化裁。前方去参、草之补,加大黄、枳实以攻下热结;后方保留参、草以补虚扶正,另加芒硝以软坚泻下。二者主治相似,但攻补缓急有别。

(3)兼水饮内停 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停证。因其水饮内停,故去人参之壅补;因其不呕,故去半夏之苦降。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栝蒌根、牡蛎生津软坚;桂枝、干姜、炙草振奋中阳,温化寒饮。“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此为水饮蓄而不行,因水得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黄芩之寒凝,加茯苓之渗利。

(4)兼烦惊谵语 如“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为伤寒误下,邪热内陷,弥漫全身,以致表里俱病,虚实互见,是一种以枢机不利,心神被扰为中心病机之病证。“是证者,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 (《医宗金鉴》)。方以小柴胡汤扶正祛邪,转少阳之枢。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止惊,云苓利小便以蠲饮宁心。“斯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医宗金鉴》)。

(5)兼胸中烦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胸中烦为痰热蕴结于胸中,加瓜蒌实以清热化痰开结。热聚而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参、半夏之属。

(6)兼口渴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渴为热伤气津之故。半夏温燥故去之,重用人参、瓜蒌根以滋气津之不足。

(7)兼胁下痞硬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胁下痞硬,为邪聚少阳坚而有形。大枣甘能生满,故去之。加牡蛎之咸寒以软坚散结。王好古说:“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

(8)兼腹痛 “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腹痛为肝木乘脾所致。去黄芩之苦寒以安土,加芍药之甘柔以缓急。

(9)兼咳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为肺寒气逆所致,故去参、枣之补,加五味子敛肺止咳,干姜易生姜以温肺散寒。“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医宗金鉴》)。




回复 引用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笔者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虚人感冒、慢性胃炎、失眠、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发热与肾结石碎石后发热等六则验案,并阐述了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及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运用原则,现报告如下。


1
验案六则


1.1
虚人感冒 ,女,68岁,于1998年2月25日就诊。患者素易感冒,2天前因受凉后感头痛、头昏,周身酸楚,一阵发冷一阵发热,稍感胸闷口苦,纳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外感风寒,拟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祛风止痛。服药3剂,患者头身疼痛有所减轻,但仍见寒热阵作,且纳食减退,苔薄白,脉弦细。考虑其体虚之人,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故仿仲景和解少阳法,小柴胡汤主之,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羌活10g。服药3剂,诸症解除。


1.2
慢性胃炎 患者,女,62岁,2002年4月16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胃炎。近1周来因受凉而感胸脘痞满不适,呃气较频,恶心欲吐,口苦纳呆,头昏,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前医已予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因《伤寒论》少阳证条文:“……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突然醒悟,此乃小柴胡汤证也。即予小柴胡汤加减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2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4片,大枣6枚,苏叶6g。服药6剂后,诸症全消。遂改六君汤加减以巩固疗效。


1.3
慢性胆囊炎 患者,女,65岁,于2001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4天来感右胁胀痛不适,胸中烦热,口干口苦,纳差,大便通畅,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肝胆气郁化火,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川楝子10g,郁金10g,茵陈1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4剂,诸症悉除。


1.4
失眠 患者,女,42岁,于1997年10月25日就诊。患者近2年多来反复失眠。近1月来因工作不顺心而再发。每晚约睡3~4h,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心胸烦闷,头昏神疲,口干口苦,纳差,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证属肝郁化火,扰乱心神,拟小柴胡汤加减以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柴胡10g,白芍15g,黄芩12g,茯苓12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半夏10g,党参12g,郁金10g,栀仁10g,炙甘草6g。服药10剂后,患者能安静入睡,余症亦缓解。


1.5
肾结石碎石术后发热 患者,女,39岁,1989年10月5日以“右肾多发性结石”收住院。入院后予八正散加减清热泻火,利尿通淋,配合西药消炎治疗。3天后予以体外震波碎石术。术后第3天因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纳差、恶心欲呕,经中西医治疗后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但仍有低热(38℃以下)。且于第7天再次碎石后体温上升至39.4℃,右肾区叩痛明显,自觉寒战发热,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数,以小柴胡汤加减清热泻火利湿。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车前子12g,金钱草20g,栀仁12g,石韦12g,甘草3g,配合氨苄青霉素静脉点滴,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1.6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 患者,男,46岁,于1997年3月31日因“肝硬化,脾大及胆囊结石”而住外科治疗。于4月9日行“脾切除及胆囊切除术”。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西医予以抗炎、退热、支持等治疗,发热不退,且体温逐渐上升(39.5℃)。于术后第6天邀中医会诊,协助治疗。刻诊:口干口苦,纳差,大便尚可,尿黄,舌淡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温38.7℃,巩膜轻度黄染。脉证合参,证属肝胆湿热,予以小柴胡汤加减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柴胡10g,黄芩12g,川楝子10g,赤芍12g,茵陈12g,半夏10g,党参10g,连翘12g,甘草6g,栀仁10g。服药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但仍感头昏头痛,守上方去半夏,加夏枯草12g,川芎10g,继服5剂,诸症悉除。


2
运用体会


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伤寒论》第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知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证。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甘草、大枣、人参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虚人感冒、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理法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方药为古今临床所习用,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小柴胡汤了。有人[1,2] 用它加减治疗咳嗽、腹泻、水肿、黄疸等病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伤寒论》原文103条所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少阳病,只须见到一部分主证,即可使用小柴胡汤,不必主症俱备,然后用之。临床验证,确是如此。



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撤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温,甘草甘平,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即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两解之剂当矣。《伤寒明理论》


***
许宏***


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通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议》


***
方有执***


柴胡,少阳之君药也。半夏辛温,佐柴胡而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与。然小柴胡汤者,出表入里,往来寒热之主治也。而热入血室者,乃下往上来之寒热,似不相同,亦以之为主治,何也?曰:出入上下虽不同,其主往来寒热之少阳则一也。邪属少阳,发表则无表可发,攻里则胃不可攻,取之于血室,则邪又结于胁下,肝胆同归一治,妇道必从于夫。故从少阳之小柴胡,为解厥阴之血室,乃主其夫妇之和,而潮热期之于必愈。《伤寒论条辨》


***
不著撰人***


论曰:伤风与寒,有里即不可攻表,有表即不可攻里,此定法也。少阳为半表里,故凡见少阳一证,即不可从太阳为治,而用小柴胡。盖柴胡能引清气而行阳道,又能引胃气上行而行春令,又能散诸经血结气聚,故凡邪之表里混杂者,俱籍之以提出少阳,俾循经次而出,所以仲景取用独多。而尤于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冬天来临,外邪侵袭,外感发热、食欲不振经常发生。在此,特别为大家介绍一名方。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在日本,它更是一个用得最多,研究得最多的方剂。故有人称其为中医八大名方之一。

  方药: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9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

  用法:汤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成人每次9克(24丸),每日2~3次。儿童酌减。

  功效:和解少阳,疏肝和胃。

  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方中柴胡味苦、辛,微寒,有辛散苦降,疏肝解郁功效;黄芩味苦,性寒,善于清少阳相火。两者配合,一散一清,更有清热透邪,调畅少阳气机之效。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能和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人参、甘草、大枣可益气和中,扶正礻去邪。七药配伍严密,相辅相成,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既能清解少阳邪热,又能调畅气机升降出入。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曾说:“小柴胡汤善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它功效快捷,治法奇妙,虽然方中没有麻黄、桂枝,但仍能发汗;没有芒硝、大黄,但仍能通便,没有茯苓、白术却能利水,没有常山、草果,却能治疟。所以,刘教授称它“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解热、抗炎、抑菌、保肝、利胆、增强免疫力、镇静、镇痛、镇咳、抗过敏、调节胃肠功能、缓解和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作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外感病及多种内伤杂症。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但如何正确应用小柴胡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统计27种中医药期刊对小柴胡汤的应用个案报道,共得病案143例,含中西医病症49种,包含内、妇、儿、五官、肿瘤等多科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有80多个。如食欲不振、口苦、呕吐、发热、恶寒、头晕、胸胁满痛、心烦头痛、咽干、脉弦、脉数、脉细、苔白、苔黄等等。

  又有人对265例病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最常见症状,首先是各种外感发热;其次是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再次是胁部症状。就舌、脉而言,最常见的为薄白苔、薄黄苔、弦脉、弦细脉。

  以上可见,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症,主要以发热、消化道及情志方面的症状为主。发热主要以寒热往来为特点,此时因正邪相搏,且正气渐虚,不足以抗邪,尤其在外感病中;消化道及情志症状则反映出气机郁结,脾胃失和,三焦不畅,这在外感和内伤病中均有反应。掌握小柴胡汤证的基本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对于临床正确应用小柴胡汤有重要指导意义。

  《伤寒论》101条中曾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过,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认为不可据此而误用小柴胡汤。日本就曾出现因误用小柴胡汤而致死亡的事件。所以,任何一个好的方剂,都必须经辨证和辨病有机结合后,方可使用。

  服用小柴胡汤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1)忌生冷辛辣食物。(2)上盛下虚,肝火盛者不宜用。(3)素体阴虚吐血,或有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患者不宜用。



小柴胡汤治喜呕证

文章来源:新中医 1999年第12期第31卷医案医话
文章作者:张远坤
发表时间:2004-08-08 15:38:00

关键字:
小柴胡汤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在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主症中,仲景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笔者运用该方,就“喜呕”一证拓宽了小柴胡汤的使用,兹举验案如下。

  1 肝炎呕吐

  朱某,男,28岁,1988年5月14日诊。患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恶心呕吐3天。经西药治疗仍呕不止,遂要求服中药。诊见:患者以干呕为主,每小时6~7次,不思食,口苦心烦,面目色黄鲜明,腹不满,大便正常,小便黄,右胁隐痛,舌红、苔黄腻,脉弦。证属肝胆湿热,郁阻犯胃,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止呕,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半夏、藿香、滑石各10 g,茵陈30 g,白豆蔻5 g,生姜3片,通草8 g。每天1剂,水煎服,2剂服完呕止能食,后治以健脾利湿疏肝渐愈。

  2 妊娠呕吐

  李某,女,28岁,1984年10月初诊。妊娠2月余,呕恶7天,日渐加剧,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转诊于余。诊见:患者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呕恶频作,吐出少量苦水痰涎,不能进食,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腹不满,舌红、苔薄黄,脉弦稍滑。证属胆火犯胃,胃失和降。治以和胃降逆。处方:柴胡、党参各7 g,黄芩、半夏各10 g,生姜4片,大枣3枚,甘草2 g,紫苏叶5 g,鲜竹茹适量。每天1剂,水煎服。服2剂呕恶减,可进少量米粥。守方加砂仁4 g,再进3剂,仅偶有恶心,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安。

  3 胃炎呕吐

  马某,女,31岁,1999年2月6日初诊。恶心呕吐14天,伴上腹部轻度灼痛。患者素有胃炎病史,此次病发正在外地打工,发热恶寒,身痛不适,经服西药热退,却增呕吐,继续治疗,呕恶有增无减,急返家中入住某院,经治5天后,病未见好转,求治于余。诊见:患者面色白,精神疲惫,少气懒言,呕恶。每隔5分钟发作1次,仅呕出少量痰涎,味酸,干呕为主,胃脘饥嘈,微有灼痛,心胸烦闷不思食,口苦,渴不欲冷饮,腹无胀满,大便软,小便黄,舌红、苔黄薄腻,脉弦细。病乃外感继发胃炎呕吐,又因旅途未能及时治疗,致胆火内郁犯胃,治以清胆和胃。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6 g,黄芩8 g,半夏10 g,党参7 g,赭石30 g,甘草3 g,生姜3片,大枣3枚,煅瓦楞子、茯苓各12 g,白豆蔻4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剂呕恶减,能进少量糜粥;再剂呕恶止,思食,心下仍微灼痛,守方去白豆蔻加白芍10 g,蒲公英15 g,又服3剂后,面色红润,思食,遂以四君子汤调理而愈。

  按:从3案可见小柴胡汤所治呕吐,已逾少阳病范畴,紧扣“心烦喜呕”这一主症,临床运用得当可得心应手。值得探讨的是,仲景只言喜呕不言喜吐,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邹润安曰:“吐为阴,呕为阳;吐有寒,呕有热;吐属虚,呕属实”,呕、吐有别,不可混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见呕者多属火热。就病变而言,肝胆之邪最易犯胃,喜呕则提示胆火(热)犯胃,当为小柴胡汤证。据笔者观察,小柴胡汤“喜呕”以恶心、干呕为主,且较急迫频繁,并见心烦口苦,或有胃痛吐酸。盖胆为起病之始,胃为传病之所,胃无有形之邪,胆火犯胃无物可吐,故以干呕为主,火性急迫故呕亦频繁,胆火上炎故口苦心烦,犯胃则胃痛吐酸,呕可激发气火上乘,加重心烦,心烦不安又加重呕吐,喜呕与心烦并行,喜呕伤胃,干呕则耗津不甚,用小柴胡汤清胆益胃和中,与病机吻合,故收效亦著。

2# 沙发
发表于 2012-7-5 15:5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实用,现在正值长夏,很多眩晕、呕吐、发热、口苦、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善惊易醒)等等,都可以用
3# 板凳
发表于 2012-7-5 18:58 | 只看该作者
小柴胡汤能升能降,能散能收,以调血为主,血所到的部位得的病通过变化都可以医,因为它调肝肝主血
4
发表于 2012-9-4 19: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啦,谢谢楼主无私奉献!向楼主致敬!
5
发表于 2013-5-26 11:13 | 只看该作者
致敬!!!!!
6
发表于 2013-5-26 11: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啦,谢谢楼主无私奉献!向楼主致敬!
7
发表于 2013-9-4 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小学生爱学习


    谢谢楼主的精心制作与分享,先学着,谢谢了
头像被屏蔽
8
发表于 2013-9-4 10: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13: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