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经与头颈] 五官系统X线表现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2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一章 眼
   用于眶内占位病变(眶周及颅内疾患侵入眶内)
  眶内异物的诊断
  检查方法;眼眶平片、造影检查及CT扫描。
  第一节 眼部解剖
  一、眼眶:
   形如棱锥,底向前外,尖向后内。由眶壁和血管神经裂孔组成。
  (一)眶壁
   1.上壁或称眶顶 2.下壁或称眶底
   3.内侧壁 4.外侧壁
  (二)眶内血管和神经裂孔
   1.眶上裂:
   位于蝶骨大小翼之间,又称蝶裂,呈三角形。
   2.眶下裂:
   位于眶外侧壁和眶底交界处,后端与翼腭窝相通。
  3.视神经孔(管) :
   视神经管位于眶尖内侧。
  二、眼眶内容
   眼球、视神经、眼肌、筋膜及脂肪组织等。
  
  三、眼的血管:
  (一)眼动脉:
   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发出的分支,经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内,在眶内行进中分出泪腺、眶上、筛前、筛后、眼外肌动脉支及眼球内诸动脉。
   (二)眼眶静脉:
   眼上静脉、眼下静脉两条主干。此外额静脉也部分汇入眼眶静脉。
  四、泪囊泪道
   泪道为眼睑缘鼻端的泪点至鼻泪管下口之腔道。上下泪点分别与上、下泪小管相连。泪小管弯曲近于水平外行至内眦处,上、下泪小管汇合成泪总管(壶腹)或分别汇入泪囊。
  第二节 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一、检查方法
  ㈠平片检查
  1.眼眶20°后前位(眼眶正位)或23°后前位(柯氏位)
   观察两侧眶窝及眶壁结构、邻近鼻窦。
  2.眼眶侧位:
   左右眼眶重叠,可观察眶窝、眶顶及眼底。常用于眼的异物定位,亦可作为眼眶检查的辅助位置。
  3.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 :
   观察视神经孔形态、大小,要求摄相同条件的两侧片,以资对比。
  (二)眼眶血管造影:
   眼球突出病因的鉴别诊断;对血管性病变诊断更有价值。但在眶内急性炎症时忌用。
   1.眼动脉造影:
   颈内动脉造影以显示眼动脉及其分支。
   2.眶静脉造影:
   内眦静脉、额静脉穿刺造影,也可用面静脉插管法造影检查。
  (三)泪囊造影:
   观察泪囊、鼻泪管的大小、形态、通畅情况,用于泪囊及鼻泪管的慢性炎症、痿道及肿瘤的诊断。泪道急性炎症忌用。
  二、眼部正常X线表现
  ㈠平片正常X线表现
  1.眶窝大小、形态和密度:
   成人眼眶呈略带椭圆的四方形;婴儿眼眶近于圆形,结构不如成人清晰。眶窝密度均匀,两侧对称。侧位片眶窝呈锥形。
  2.眶壁( 20°后前位):
   (1)眶上壁为前颅窝的底部。
   (2)眶内壁呈弧形的内凹线样致密影,清晰锐利,为筛骨纸板投影。
   (3)眶下壁可见较清楚的眶下缘及上颌窦深部顶壁。
   (4)眶外壁一般显示不清。
  3.视神经孔(53°后前斜位):
   位于眶的外下方,眶上裂之内方,与眶上裂间仅以薄骨板相隔,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透明影,边缘为光滑整齐的皮质线围绕。
  4.眶下裂(头颅后前位):
   X线球管向头侧倾斜20°可同时观察到两侧眶下裂,居鼻腔两侧,由上内斜向下外,为窄三角形透明影,边缘清楚,两侧形状可不对称。
  第三节 眼和眼眶异常表现
  一、眶窝大小、形态:
   ⒈增大:眶内占位、轮廓变形、眶壁骨质稀疏。
   ⒉变小:无或小眼球、眶周病变浸入。
  二、眶窝密度:
   ⒈增加:占位、肿瘤、眼球增大、出血、水肿。
   ⒉钙化:眼球萎缩、静脉曲张、肿瘤。
   ⒊减低:小眼球或无眼球。
  三、眶壁改变:
   ⒈骨质疏松
   ⒉局限性破坏与缺损:
   ⒊骨质增生:
  四、视神经孔改变:
   ⒈扩大:
   ⒉窄小:
  五、眶上裂和眶下裂改变:
   ⒈增大:
   ⒉变小:
  第四节 眼和眼眶病变
  一、眶骨骨折:
  ㈠临床表现:
  眼睑肿胀、淤血、皮下积气、眶内血肿使眼球突出。眶上壁骨折伤及视神经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㈡X线表现:
  平片表现应注意其位置、类型及程度,是否延及视神经孔、眶上裂及鼻窦。
  1.眼眶底骨折:
   眶下缘骨断裂、错位、碎片下陷、眶内软组织疝入上颌窦。骨折断端重叠则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
  2.眼眶顶及内侧壁骨折:
  眶顶骨折常为额骨骨折的延续。如骨折累及额窦与筛窦,使之与眼眶相通,可见眶内气肿,即眶内出现透亮的气体影。
  3.眼眶外侧壁骨折:
  眶外壁断裂常并发颧额缝分裂。无名线走行发生改变、断裂、模糊不清或消失。
  4.眼眶外下部骨折:
  眶下部除见有密度增高的血肿影像外,常并颧骨骨折甚至错位。
  
  二、慢性泪囊炎
   ⒈多在鼻泪管狭窄或闭塞基础上发生。
   ⒉病因常由鼻黏膜炎症、沙眼、外伤、肿瘤。
   ⒊临床表现:流泪、脓性分泌物、内眦红肿。
   ⒋X线表现:
   泪囊不同程度扩张,周围粘连,边缘不规则呈多囊状;疤痕形成时泪囊变小,鼻泪管不同程度狭窄、闭塞。
  三、眶内异物定位:
   X线检查对眶内不透X线异物的目的是确定:
  ①眶内有无异物。
  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
  ③判断异物在眼球内或眼球外。
   1.检查方法: 用眼眶20°后前位和侧位。
   2.眶内异物定位:
   直接定位法、几何定位法、立体定位法、生理学定位法及切口标记定位法等。
  ⒊病理临床:
   ⑴最常见的严重眼外伤;
   ⑵既直接损伤,又因异物存留造成感染、化学损伤、交感性眼炎。
   ⑶眼痛、**征、视力下降、肿胀充血、角膜混浊。
  ⒋分类:
   ⑴按异物位置分类:①眼内异物(球内)②球壁异物(嵌入球壁)③眶内异物(眼外眶内)
   ⑵按异物种类:①金属类:磁性;非磁性;②非金属类:植物、木、竹、骨片、水泥、沙石;
   ⑶按异物吸收X线分类:①不透X线:铁、石、铅 ②半透光异物:沙、石、玻璃③透光异物:木、竹等。
  四、眼眶炎性假瘤:
  ㈠概念:
   ⒈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增殖性病变。
   ⒉常见,占突眼的1/4;
   ⒊任何年龄,男性多见。
  ㈡病理:
   ⒈单侧发病;
   ⒉特点为眼外肌肿胀;
   ⒊分型:弥漫炎症型、慢性肉芽肿型、胶原组织增生型、肌炎型、腺管炎型。
   ⒋病因:可能与免疫有关。
  ㈢临床:
  突然起病、眼痛、流泪、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突眼、视力下降、肿块。
  ㈣影像表现:
  ⒈X线:眼眶骨质吸收、硬化、增生、扩大。
  ⒉CT:
   ⑴弥漫炎症型:范围广、无明确肿块、眼外肌粗、泪腺肿胀、眼环厚、视神经粗、球后脂肪密度增高。
   ⑵肿块型:边缘清楚的炎型肿块。
   ⑶泪腺炎型:泪腺肿大超出眶缘外。
   ⑷肌炎型:眼外肌粗大。
  六、眶内肿瘤:
   包括起源于眶内、眶壁、眶周及颅内病变向眶内延伸的肿瘤。
   临床表现:眼球突出。
   X线表现:
  ㈠起源于眶内组织的肿瘤:
   1.眶窝普遍性增大、软组织密度增高系肌锥的肿瘤使眶内容积增大及眶内压增高所致。
   2.眶壁局限性骨改变包括局限性扩大和破坏。
  
   3.眶内病理性钙斑:
   眶静脉曲张可见静脉石。海绵状血管瘤可见螺旋状或分散点状钙化。视网膜母细胸瘤可见斑片或团块状钙化。根据钙化的部位及形状可粗略定位。
  ㈡起源于眶壁或眶周侵入眶内之肿瘤
  ㈢影响眼眶的颅内疾病:
   邻近眼眶的蝶鞍及前、中颅凹病变可侵及眼眶。
   3.眶内病理性钙斑:
   眶静脉曲张可见静脉石。海绵状血管瘤可见螺旋状或分散点状钙化。视网膜母细胸瘤可见斑片或团块状钙化。根据钙化的部位及形状可粗略定位。
  ㈡起源于眶壁或眶周侵入眶内之肿瘤
  ㈢影响眼眶的颅内疾病:
   邻近眼眶的蝶鞍及前、中颅凹病变可侵及眼眶。
  七、视网膜母细胞瘤:
  ⒈概念:
   ⑴起源于视网膜的胚胎性恶性肿瘤。
   ⑵3岁以下儿童最常见,有家族史。
   ⑶多数单发,约1/4双眼先后发病。
  ⒉病理:肿块灰白、质柔软、有坏死,钙化可达80-90%。
  ⒊分类:内生型、外生型、混合型。
  ⒋分期:眼内生长期、激发青光眼期、眼外蔓延期、转移期。
  ⒌临床:白、黄瞳症、突眼、视力下降、青光眼。
  ⒍影像表现:
  ⑴X线:①眶窝密度增高;②沙粒样钙化;③视神经孔扩大;④眶壁骨质破坏。
  ⑵CT:
  ①眼球内后1/3实质性肿块;
  ②斑块状钙化较具特征;
  ③未钙化部分强化明显;
  ④眼球大、突眼、视神经粗。
  ⑶MRI:
  ①肿瘤向前突入玻璃体或网膜下生长。
  ②肿块T1WI信号≥玻璃体,T2WI呈中等信号。
  ③钙化较大时T1及T2均为低信号。
  ④增强扫描瘤体明显强化。⑤视网膜下积液或积血。
  八、泪腺混合瘤:
  ㈠概述:
  ⒈80%为良性,20%为恶性。
  ⒉常见30-50岁中年人,病程缓慢。
  ⒊原发眶内肌锥外,来自腺管及肌上皮细胞,占50%。
  ㈡病理:
   良性多有包膜、边缘光滑、瘤内有黏液样变、钙化、骨化。
  ㈢临床:
   眼球向鼻下方突出、向上、外转受限、眶上触及肿块、疼痛、视力下降。
  ㈣影像表现:
  ⒈X线:⑴泪腺窝加深扩大;⑵眶壁变薄,边缘光滑;⑶骨壁结构破坏模糊;⑷眼眶扩大;⑸钙化灶;
  ⒉CT:⑴结节状肿块;⑵等密度强化均匀;⑶外直肌内移;⑷眼球向前下突出;⑸眶骨变形破坏;⑹泪腺窝扩大;⑺恶性者密度不均,肿瘤入颅。
  ⒊MRI:
   ⑴肿块T1WI呈等信号与眼外肌相似,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
   ⑵中度强化均匀;
   ⑶恶性边界不清有坏死,T1WI呈中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化不均。
   第二章 耳
   第一节 耳部解剖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
   乳突:出生时尚未发育,为松骨质结构。
   乳突依气化程度分为:
   ①气化型 ②板障型 ③混合型 ④硬化型
  三、内耳
   也称迷路,位于岩锥中。外为骨迷路,内有相应形态的膜管为膜迷路。
  四、颞骨岩部(岩骨或岩锥)
   呈长三棱锥形,位于颅底,介于蝶骨与枕骨间。
   第二节 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一、平片检查及正常X线表现
   ㈠乳突双15°侧位:
   即劳氏位。主要观察乳突、窦硬膜三角、脑板、乙状窦前壁等。
  ㈡乳突35°侧斜位:[伦氏位]
   能较好的显示外耳道、听骨、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及其周围结构,包括乙状窦前壁。
  (三)颞骨岩部后前斜位:
   即斯氏位。主要观察岩骨和内耳结构。
  (四)颞骨岩部轴位:
   即梅氏位。主要观察鼓窦部病变及岩锥有无骨质破坏。
  (五)颊顶位:
   即颅底位,可显示咽鼓管、鼓室及外耳道。
  (六)额枕位:
   即汤氏位,可同时显示双侧乳突及岩骨,便于双侧比较。
  第三节 耳部异常X线表现
  一、乳突气房改变:
  混浊、密度增高、模糊不清、黏膜充血、水肿。
  二、中耳与鼓室:
  耳骨不清、消失,鼓窦透光度强,
  三、对称性与位置改变:
  外耳道闭锁、乳突面骨发育小。
  四、咽鼓管透明度改变:
  影像不清、变浅、不显示,提示开口阻塞。
  五、岩骨内耳结构改变:
  密度增高、畸形、破坏、扩大、消失。
   第四节 耳部疾病
  一、外耳道狭窄或闭锁:
   X线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外耳道、中耳及内耳的发育情况。
  二、乳突炎症:
   根据病因不同,乳突炎分为化脓性、结核性两类。
  (一)急性化脓性乳突炎:
   临床症状;耳痛、听力减退、发热、鼓膜充血或穿孔、耳溢,乳突区压痛、肿胀。
  1.急性中耳炎:
   咽鼓管及鼓室黏膜肿胀、气体吸收、炎性渗出物或脓液使其混浊、透亮度减低、鼓窦密度增高。
  2.急性乳突炎:
  (1)气化型乳突:
   乳突小房内气体减少,透亮度减低,小房混浊呈云雾状,但小房间隔仍清晰可辨。
  (2)板障型和硬化型乳突:
   一般炎症只限于中耳,仅有中耳炎的表现。
  (3)混合型乳突:
   急性乳突炎的改变类似于气化型乳突改变。
  (二)慢性化脓性乳突炎:
   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乳突炎。当急性期持续4~8周仍不愈,则转为慢性,多见于幼年。
  根据病变程度与性质,可分为单纯型、坏死型(肉芽型)和胆脂瘤型。
   临床;听力减退、长期耳溢。耳科检查鼓膜有较大穿孔,多为边缘性,并见肉芽组织或胆脂瘤。
  X线表现
  1.单纯型:
   乳突未气化:表现为部分听小骨破坏,鼓窦及其周围骨质硬化增白而无骨质破坏。
  2.肉芽型:
   听小骨显示不清、消失,咽鼓管、鼓室、鼓窦及其周围小房混浊、密度增高。
  3.胆脂瘤型:
  (1)典型表现
   绝大多数发生在硬化型、板障型乳突,少数可发生于气化型的乳突中。
  (2)不典型表现
  (三)结核性乳突炎:
   ⒈占中耳乳突炎患者15%。
   ⒉ 常见于儿童。耳溢少、稀薄呈水性。
   ⒊ 听力障碍发生较早且较严重。
   ⒋ 易引起面神经麻痹。
   ⒌X线表现:与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相似,若有骨破坏则常较明显而广泛,其周围骨无明显硬化改变,其中可有死骨。
  三、中耳癌
  ㈠概述:
  ⒈常见,多数有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史。
  ⒉多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⒊中老年人多见。
  ㈡临床:
  ⒈慢性中耳乳突炎;
  ⒉出血、剧痛、面瘫、血水样分泌物。
  ⒊耳道和中耳腔内有新生物。
  ㈢影像表现:
  ⒈X线:
  ⑴听骨及中耳骨壁稀疏破坏。
  ⑵中耳透光度低。
  ⑶面神经管、乳突骨质破坏。
  ⒉CT和MRI:
  ⑴中耳鼓室内软组织肿块。
  ⑵听骨广泛不规则虫蚀样破坏。
  ⑶肿瘤向外耳道、咽鼓管、内耳、鼓室、乳突、颅内侵犯。
   第三章 鼻
   包括外鼻、鼻腔和鼻窦。鼻窦与鼻腔有窦口相连。由于鼻窦含气体,同邻近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适于X线检查。
  第一节 鼻部解剖
  一、外鼻:
   鼻以软骨及骨构成支架,外表附以肌肉及皮肤组织。骨部由两侧鼻骨、上颌骨额突及额骨鼻突构成。
  二、鼻腔:
   为位于中线的狭长腔,顶窄底宽,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鼻腔前起鼻前庭,后端止于后鼻孔。每侧鼻腔经窦口与额、筛、上颌及蝶窦相通。
  每侧鼻腔有内、外、顶、底四壁:
  ①内壁即鼻中隔。
  ②外壁主要为筛窦内壁和上颌窦内壁。
  ③顶壁很窄,呈穹窿状,前部有鼻骨及额骨鼻突,中部为筛板,后部为蝶窦前壁。
  ④底壁为硬腭鼻腔面,前部有上颌腭突,后部为腭骨水平部。
  三、鼻窦:
   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面骨中含气的空腔,共有四对,依其所在的颅骨而命名,分别称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一)额窦:
   位于额骨内、外板之间,在眼眶之内上侧,鼻根部上方,略呈扇形。在3岁开始发育,7岁后发育较快,20岁发育完全。
   (二)上颌窦:
   居上颌骨体中,顶部为眶底部,下方为上领骨齿槽突,前外侧为面壁,后壁与蝶颌窝相邻,内壁为鼻腔的外侧壁,内上方邻近筛窦。 12岁时接近发育完全,约20岁才发育完成。
  (三)筛窦:
   居于鼻腔与眼眶之间,其内侧壁有上鼻甲和中鼻甲附着,外侧壁为筛骨纸板,上界为前颅窝底,前方与额窦相邻,后方与蝶窦前壁上外部相接。
  (四)蝶窦:
   居于蝶骨体内,蝶鞍之下方,左右各一。其顶部为鞍底,底部为鼻咽顶部,前壁有通向上鼻道的窦口,外侧壁为中颅窝。
   第二节 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一、检查方法:
  ㈠平片检查:摄影时,常需使头部或中心线转角度,使欲检部位显示清楚。如取坐位,可查出鼻窦内积液,有助于诊断。
  1.鼻骨检查:
   (1)侧位: 用小胶片,放置于鼻之一侧,中心线通过鼻根垂直于胶片摄照;也可用颅骨侧位方法,拍照鼻骨。
  (2)轴位:仅用于额部较低,鼻部较高的患者,观察双侧鼻骨、上颌骨额突骨结构,判断鼻骨骨折位于何侧及其移位情况。
  2.鼻窦检查:
  (1)顶颏位(37°后前位) ;(water)。
  (2)枕额位(23°后前位):(Coldwell)。
  (3)侧位:两侧影像重叠,观察额窦、蝶窦,上颌窦呈类方形。
  (4)颏顶位:又称颅底位。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2.造影检查:通过直接穿刺或经窦口将造影剂引入窦腔的一种X线检查方法。
  (1)上颌窦造影:经上颌窦穿刺,抽出窦腔内液体,注入20%碘油或水溶性碘剂6ml~8ml,立即拍摄坐位正、侧位片及体层摄影。用于鼻窦肿瘤检查。
  (2)间接充盈法(置换法):用于额、筛、蝶窦检查。
  二、正常X线表现:
   (一)鼻骨:
   侧位像由额鼻缝起呈细长三角形。婴儿时鼻骨尚未完全骨化,显影较淡,观察时应注意额鼻缝、鼻上颌缝及鼻骨内面纵行血管沟纹不要误为骨折。
  (二)鼻腔:
   后前位像上,鼻中隔位于鼻腔中线部,但常可向一侧偏曲。鼻腔外侧壁的上鼻甲不易显示,中鼻甲为较垂直骨片,下鼻甲为弯曲骨片。
  (三)鼻窦:窦腔小、含气少、骨壁厚,则较不透明;反之,窦腔大、骨壁薄、含气多,则透明。
  1.上颌窦:以华氏位显示最好,呈锥形,尖向下,窦腔清晰透明。在柯氏位上,岩骨重叠在上颌窦中上1/3处,窦腔显示不清 。
  2.额窦:在柯、华氏位上,位于眶内上方和鼻根上方,呈扇形。额窦中隔常偏于一侧,窦腔透明,窦壁光滑锐利,可有不完整骨隔伸入窦腔。在华氏位上,额窦的密度比眼眶密度要低,若两者密度相似,则提示额窦密度增加。
  3.筛窦:柯氏位上,前后组筛窦重叠在一起,呈蜂窝状,居鼻腔两侧和眼眶之间,前组筛窦纸板线偏内侧,后组筛窦纸板线偏外侧。在华氏位上只显示前组筛窦纸板线,后组筛窦投影下移,与上颌窦内上方重叠。
  4.蝶窦:颅底位上,呈卵圆形透明影,窦壁清晰、锐利。蝶窦中隔多不位于中线,两侧多不对称。
  
  第三节 鼻部异常X线表现
  ㈠窦腔透光度改变:
  ㈡窦壁粘摸与骨质改变:
  ㈢窦腔大小改变:
  ㈣鼻腔改变:
  第四节 鼻部疾病
  一、鼻部损伤:
  (一)鼻骨骨折可只伤及鼻骨、也可伴有上颌骨或鼻中隔骨折。X线上,除可见骨折线外,常有变形和移位。
  (二)鼻窦骨折:
  多见于上颌窦及额窦。
   1.上颌窦骨折:眶下沟及眶下管为上颌窦骨质薄弱处位、上颌窦塌陷,同时常伴有窦腔出血,此时窦腔混浊。
  2.额窦骨折:
   为线样或凹陷骨折,可累及前壁或后壁。后壁骨折严重,有时可伴有颅内积气,伤及脑膜可发生脑脊液鼻漏。
  3.筛窦及蝶窦骨折:
   筛窦骨折除见窦腔混浊,有时发生眼眶气肿。蝶窦骨折可伤及垂体及下视丘,也可出现蝶窦积液。筛窦及蝶窦骨折均可发生脑脊液漏或颅内积气。
  二、鼻窦炎:
  ㈠化脓性鼻窦炎:
  一、概述:
  ⒈激发于鼻炎和上感。
  ⒉变态反应的激发感染或邻近器官感染扩散。
  ⒊慢性多由急性反复发作、未愈、迂延所致。
  ⒋上颌窦→筛窦→多发性双侧。
  二、病理改变:
  ⒈急性期:黏膜肿胀、充血、增厚、也可伴有脓液存留。
  ⒉慢性期:黏膜肿胀、肥厚更甚,且有肉芽组织增生以及息肉形成。由于炎症进一步发展,则可影响骨壁,产生骨质吸收或并发硬化性骨炎。
  三、临床表现:
  鼻塞、流脓涕、头痛、感染鼻窦的压痛、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周身不适。
  四、影像表现:
  ⒈X线:
   ⑴鼻窦密度增高、有液平面。
   ⑵黏膜肥厚有环形增生。
   ⑶凹凸不平息肉状。
   ⑷皮质白线消失,邻近骨壁增白、硬化。
   ⑸骨壁吸收、白线模糊不清。
   ⑹特点:①上颌窦炎多双侧同时发病(单侧为牙源性)。②额窦炎以单侧发病为多。③变态反应性鼻炎
  为骤然发作双侧全鼻窦混浊,体高度黏膜水肿,呈息肉状或分叶状,骨壁清晰。
  ⒉CT:
   ⑴鼻甲肥厚,黏膜肥厚,分叶状。
   ⑵分泌物潴留,有气液平面。
   ⑶坏死组织呈片状高密度影。
   ⑷增强后黏膜明显强化。
   ⑸窦壁骨质硬化、无破坏。
  (二)过敏性鼻窦炎:
   身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现已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
  1.病理改变:鼻窦黏膜水肿,黏液腺增生,上皮下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2.临床表现:骤发鼻塞、喷嚏、流涕、多呈水样,嗅觉减退。
  3.X线表现:
   病变常累及多个鼻窦。窦腔混浊云白,早期改变在短期内可消退,合并感染则形成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三、鼻窦囊肿:
   (一)浆液囊肿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内渗出的浆液潴留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内,逐渐膨大形成囊肿。
  X线表现:浆液囊肿好发于上颌窦,多位于窦腔底壁或侧壁,窦腔内有半圆形边缘光滑清楚的软组织块影。
  (二)黏液腺囊肿:
   多见于上颌窦,与慢性炎症有关。鼻窦内黏液腺导管开口阻塞,使导管内黏液潴留膨大而形成囊肿。
  X线表现:
   囊肿多见于上颌窦,好发于底壁。呈圆形或半圆形边缘光滑的软组织块影
  (三)黏液囊肿:
   多发生于额窦、筛窦,蝶窦次之。鼻窦炎症或变态反应产生大量渗出液或脓液,由于窦口完全堵塞,窦腔内黏液或脓液潴留而成囊肿。囊肿壁为变薄的窦壁。
  X线表现:
   发生于单一鼻窦,早期仅为窦腔混浊、密度增高,似鼻窦炎,但窦内骨隔消失,以后窦腔逐渐增大。
  四、鼻及鼻窦息肉:
  一、概述:
  ⒈常见,发生与鼻腔或鼻窦处,可以同时发病。
  ⒉病因:变态反应和鼻粘摸慢性炎症及脓性分泌物长期**、水肿、肥厚形成息肉。
  ⒊部位:筛窦、上颌窦进入鼻腔。
  ⒋过敏**肉在下鼻甲及嗅区。
  二、病理:
  大小不等,质软、半透明水肿样组织块,镜下为高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大有大量炎性细胞。
  三、临床表现:
  持续性鼻塞、嗅觉下降、鼻音、头痛、分泌物增多、耳鸣、听力障碍。
  四、影像表现:
  ⒈X线:
  ①鼻腔软组织充塞、上颌窦混浊、缺气体对比。
  ②侧位软腭上方有肿块,从后鼻孔突出。
  ③筛窦和蝶窦有激发感染。
  ⒉CT:
  ①冠状面鼻窦和鼻腔内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
   ②密度均匀、上颌窦多见。
   ③鼻窦黏膜肥厚、窦腔分泌物。
   ④增强呈线条状强化。
   ⑤窦腔充满时、窦壁骨质吸收、硬化。
  ⒊MRI:
   ①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②增强扫描不强化或线条状强化。
   ③出血时息肉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
  五、鼻腔及鼻窦肿瘤:
   鼻腔及鼻窦良性肿瘤少见,但种类较多,以血管瘤、**状瘤和骨瘤较为多见。
  ㈠鼻腔肿瘤:
   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鼻塞、鼻腔内肿块,肿瘤增大时可引起鼻腔增大、变形。肿瘤堵塞鼻窦口,常引起同侧全组鼻窦炎。
  恶性肿瘤:⒈可原发于鼻腔或由邻近鼻窦或鼻咽部恶性肿瘤侵入。
  ⒉临床表现:鼻塞、鼻衄、黏脓性分泌物。晚期出现侵入邻近眼眶或颅内的症状。
  ⒊X线表现:
   ⑴鼻腔软组织肿块,
   ⑵邻近鼻甲、鼻中隔、鼻窦破坏外。
   ⑶晚期邻近骨广泛破坏。
  
  ㈡鼻窦肿瘤:
  良性肿瘤:少见。以骨瘤较常见,好发于额窦及筛窦,其他鼻窦少见。
  X线表现:密质骨瘤在窦腔内表现为骨性致密肿块,边缘清楚。
  恶性肿瘤:鼻窦癌较肉瘤为多见,好发于上颌窦(占鼻窦恶性肿瘤的60%~80%),其次为筛窦和蝶窦,额窦少见。
  ㈠概述:
   ⒈上颌窦最常见,占4/5,筛窦占3-7%,蝶窦、额窦少见。
   ⒉鼻窦癌多见中老年人、肉瘤多见青年人,以男性多见。
  ㈡病理:
   以鳞状细胞癌多见,其次是腺癌、囊腺癌、未分化癌。
  ㈢临床表现:
   进行性鼻塞、分泌物增多、脓血涕、鼻血、嗅觉下降、疼痛、面颊麻木、面颊鼻部畸形等。
  ㈣影像表现:
  ⒈X线:
  ⑴受累鼻窦透光度减低,窦腔混浊。
  ⑵早期骨壁无明显吸收破坏。
  ⑶软组织肿块。
  ⑷中晚期骨质破坏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①顶壁破坏:窦顶线、眶下缘、筛窦向顶壁伸延的骨性边缘吸收、破坏,眶下孔消失。
  ②外壁破坏:轮廓模糊、疏松或有斑点状侵蚀。
  ③下壁破坏:牙槽骨、硬腭局部吞蚀、溶骨性消失。
  ④内壁破坏:骨壁模糊,同侧鼻腔软组织块影。
  ⑤前壁破坏:肿瘤直接长入面部,局部软组织块影,切线位证实。
  ⑥后壁破坏:在大角度颅底位可见后壁缺如,翼腭窝区密度增高。
  ⒉CT表现:
   ⑴鼻窦内不规则软组织块影。
   ⑵等密度、其内不均、边缘模糊。
   ⑶有残存骨片。
   ⑷增强强化形状多样。
   ⑸骨质破坏占90%以上。
   ⑹周围浸润。
  ⒊MRI:
   ⑴肿块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中等稍高信号。
   ⑵坏死、囊变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⑶强化轻到中等度,囊变坏死不强化。
   ⑷骨壁破坏表现为窦壁黑线消失。
   第四章 咽
   咽部为鼻腔、口腔和喉部后方的肌膜腔道。咽部疾病以鼻咽部肿瘤常见。X线检查可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咽部解剖
  第二节 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一、检查方法:
  (一)平片检查:
  1.咽部侧位:
   包括范围:上起蝶鞍,下至喉咽,前至上颌窦,后至乳突及颈椎。
  2.颅底位:
   可观察鼻咽前、后壁和侧壁,同时观察颅底骨质。
  (二)造影检查:
  1.鼻咽腔造影:用于鼻咽部肿瘤检查。
  2.喉咽钡剂造影:服钡、透视下观察咽部动作并立即摄正位、斜位和侧位片。
  第三节 咽部异常X线表现
  一、咽后壁软组织改变:
   ⒈增厚:脓肿、肿瘤。
   ⒉气液平面:脓腔形成。
   ⒊肿瘤表面凹凸不平。
  二、颅底骨质改变:
    鼻咽部恶性肿瘤可引起颅底骨质溶骨性破坏。各孔增大、增生、骨质消失。
  三、颈椎骨质改变:
   咽后壁脓肿可由颈椎结核引起,椎体与椎间隙异常
  第四节 咽部疾病
  一、咽后及咽旁脓肿:
  ㈠概述:
  ⒈咽后脓肿:为咽后间隙的化脓性并积脓。
  ⒉咽旁脓肿:为咽旁间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蜂窝织炎,发展成为脓肿。
  ㈡病理:
  ⒈咽后脓肿:
   ①急性期:淋巴结化脓,岁以下婴幼儿因上感引起咽后淋巴结炎,一侧、局部黏膜充血。
   ②慢性期:颈椎结核引起的 性脓肿,中线或两侧间隙,发展慢。
  ⒉咽旁脓肿:
   邻近组织炎症扩散或穿入咽旁间隙所致,或化脓菌经血行感染。
  ㈢临床表现:
  ⒈咽后脓肿急性期:急、发热、畏寒、炎痛、吞咽困难、颈僵、头向患侧倾斜、呼吸困难。
  ⒉咽后脓肿慢性期:低热、结核中毒症状、咽部阻塞感。
  ⒊咽旁脓肿:与急性咽后脓肿相似,但咽旁及颈侧触诊有剧烈痛。
  ㈣影像表现:
  ⒈X线:
  ⑴颈椎挺直,生理曲度消失,无骨质破坏。
  ⑵咽后椎前及咽旁组织弥漫性增厚,表面光滑、清晰。
  ⑶气液平面、有气体透光影。
  ⒉CT :
  ⑴软组织厚、脂肪间隙消失。
  ⑵局部水样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⑶结核所致者有钙化,脓肿壁厚。
  ⑷骨质破坏,畸形、增生等。
  ⒊MRI:
  ⑴T1W1为低密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
  ⑵略有强化,脓肿壁可强化,强不强化
  二、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⒈病因不明。
  ⒉好发10-25岁青少年男性。
  ⒊血管非富、易出血。
  ⒋鼻咽顶部枕骨结节,蝶骨翼突内板的骨膜部等处。
  ⒌向下突入鼻咽并向前生长,经鼻后孔进入同侧鼻腔。
  ⒍临床以反复大量出血为主要症状。
  ⒎堵塞后有鼻塞、耳鸣、听力下降。
  ⒏X线表现:
  ⑴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局限性膨隆、光滑、清楚。
  ⑵较大、堵塞咽上部,侵犯蝶窦。
  ⑶颅底片见蝶窦翼受压变形。
  ⒐血管造影:颈外动脉供血。
  ⒑CT:鼻咽顶部软组织肿块,充满鼻咽腔,经后鼻孔长入充满同侧鼻咽腔,边界清楚,有增强效应,邻近结构受压、移位、颅底骨质破坏。
  ⒒MRI:
  ⑴T1WI呈均匀等、高信号。T2WI呈稍高或略低信号。
  ⑵Gd-DTPA明显强化。
  ⑶周围大血管流空效应呈低信号条状影。
  三、鼻咽腔肿瘤:
  ㈠概述:
   鼻咽部恶性肿瘤较常见,包括鼻咽癌和肉瘤。发病年龄多为40岁~60岁,男多于女。
  ㈡病理改变:
   病理组织类型以鳞癌及未分化癌最多见。肿瘤好发于咽隐窝、顶后壁。病变多向后鼻孔、口咽、蝶窦、破裂孔、卵圆孔发展并向颅内侵犯,也可沿咽后壁向下发展。
  ㈢临床表现:
   鼻塞、鼻衄、耳鸣、耳闭塞、听力下降(阻塞压迫咽鼓管)、颈部肿块、鼻咽镜检呈紫红色、易出血,实验室EB病毒抗体升高。
  ㈣X线表现:
   1.X线:
   鼻咽侧位片及颅底位片显示清晰。见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破裂孔、卵圆孔、棘孔、岩骨尖骨质破坏。⒉CT:
   ⑴鼻咽腔变形、不对称;
   ⑵鼻咽侧壁肥厚>12mm占50%以上软组织肿块等密度;
   ⑶咽周软组织及间隙改变;
   ⑷鼻窦炎症;
   ⑸颅底骨质破坏;
   ⑹颅内侵犯;
   ⑺淋巴结转移;
   ⑻远处转移;
  ⒊MRI:
   ⑴肿瘤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
   ⑵增强呈轻、中等强化。
   ⑶鼻窦、乳突黏膜增厚、积液,T2WI呈明亮高信号。颅底骨质破坏呈低信号,骨皮质不完整,髓质高信号,脂肪消失。
   ⑷颅内侵犯:
   ⑸颈部淋巴结转移:T1WI低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⑹MRI对放疗后的评价。
  四、咽部异物
  ⒈病因: 误咽鱼刺 、骨片、果核、玩具、硬币等。
  ⒉临床 : 误咽异物史、疼痛、吞咽困难、吐血。
  ⒊X线表现;
  ⑴不透X线异物可直接显示。
  ⑵可透X线异物或密度低者靠照片、吞钡或加少量棉絮钡糊钩挂检查。
  ⒋CT:
   薄层扫描可清晰准确显示异物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等。
   第五章 喉
   第一节 喉部解剖
   第二节 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一、检查方法:
   (一)平片检查:常用喉侧位。
   (二)造影检查:
   将造影剂引入喉内以显示喉腔,适用于观察喉腔表面和声带细小病变。
  造影剂:
   常用有机碘水制剂或40%碘化油,目前用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效果更好。
  第三节 喉部异常X线表现
  一、形态学改变:
   声门区结构肿胀、破坏、消失,真假声带分辩不清,软组织肥厚,气道狭窄。
  二、对称性与位置变化:
   喉部真假声带、喉室、声门下间隙不对称,歪曲、变形。
  三、喉软骨破坏:
   为诊断肿瘤的重要征象,表示肿瘤广泛侵袭、浸润。(正常甲状软骨两侧大翼连接部骨化呈8字形)上半部分变形、分离、切断、消失。
  四、功能改变:
   扩张、僵硬、固定,不同呼吸像照片均不显示活动。
  第四节 喉部肿瘤
   喉部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少见,恶性肿瘤多见。喉癌是喉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一、良性肿瘤:
  ⒈起源于上皮或结缔组织,由分化良好的细胞组成。
  ⒉常见有**状瘤、血管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
  ⒊病理:
   ⑴好发于声带、喉腔。
   ⑵血管瘤和软骨瘤可发生钙化。
   ⑶**状瘤多发生于儿童,于声带、室带。
   ⑷血管瘤基底较广、表面呈息肉、分叶状、紫红色。
   ⑸喉部神经鞘瘤大多孤立发生、具完整包膜。
  ⒋临床:
   病程缓慢、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异物感、压迫症状、呼吸困难。
  ⒌X线:
  ⑴**状瘤见声带、喉室不规则增厚、结节状阴影。
  ⑵其他表现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楚周围无浸润。
  ⑶较大肿瘤致喉腔结构变形不对称气道狭窄。
  ⑷肿块内有钙化提示为血管瘤。
  ⑸喉软骨附近带有钙化的肿块提示软骨瘤。
  ⒍CT 、MRI:
  ⑴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⑵平扫呈等密度、均匀、有些钙化。
  ⑶脂肪瘤呈脂肪密度。
  ⑷多数呈轻-中度强化,血管瘤明显,淋巴管瘤不强化。
  ⑸周围组织压迫改变。
  ⑹MRI T1WI呈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瘤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二、恶性肿瘤:
  ⒈概述:
  ⑴占全身恶性肿瘤1-5%,主要为喉癌。
  ⑵好发于50-60岁以上中老年人,M/F 8:1。
  ⑶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者高于农村。
  ⑷吸烟、饮酒、空气污染、病毒感染为致病因素。
  ⒉病理:
  ⑴早期乳突结节向黏膜下及周围组织浸润,肥厚、变形、溃疡。
  ⑵晚期喉软骨破坏,淋巴道转移至颈部、纵隔,血道至肺、肝、肾、脑。
  ⒊分类:
  ⑴按解剖部位分:
  ①声门上型癌:占30%。
  ②声门型癌:占60%。
  ③声门下型癌:
  ④混合型癌:
  ⑵按组织学分类:
  ①鳞癌:占90%;
  ②腺癌;
  ③未分化癌;
  ⒋临床表现:
   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咽痛、喉不适、发生溃烂者常有痰中带血。
  ⒌影像表现:
  ⑴X线:
  ①声门上型癌:会厌皱壁增厚、肿胀、僵硬、结节、肿块,喉腔狭窄、前间隙增大,密度增高。
  ②声门型癌:声带喉室面隆起、不平整,前端至甲状软骨板间距加大,喉室变短、细小、不显影。
  ③声门下型癌:气道前后壁软组织肥厚、结节致腔道狭窄。
  ④肿瘤向喉外发展:会厌抬高、舌甲膜膨出、皮下脂肪线消失、会厌披裂皱襞增大、咽后壁颈前软组织肥厚、甲状软骨破坏。
  ⑵CT一般表现:
  ①软组织不规则肥厚、肿块、边界不清。
  ②喉腔变形。
  ③肿块呈等、高密度,坏死、液化呈低密度。
  ④周围有水肿及浸润。
  ⑶CT分型表现:
  ①声门上型癌:局部软组织肥厚、结节、肿块。
  会厌前间隙、喉旁间隙、脂肪影消失。
  ②声门型癌:双侧声带不对称,一侧声带毛糟、肥厚、结节。前联合厚度超过2mm。
  ③声门下型癌:声带下气管与环状软骨间内侧面软组织厚度大于1mm、或有肿块存在,局限于黏膜下层,肥厚、不对称、形成肿块。
  ④混合型癌:肿块占据整个喉腔,声带与室带同时受侵伴广泛转移。
  ⑷MRI:
  ①T1WI肿瘤与肌肉相似呈等低信号,坏死区更低;T2WI呈稍高、坏死区信号更高。
  ②增强肿瘤呈不同程度强化。
  ③MRI多平面成像可清楚显示各型肿块范围及侵犯状况。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
   主要用于牙、牙槽骨,颌面骨、颞颌关节及涎腺疾病的检查与诊断。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解剖
  一、颌面骨:
   (一)上颌骨
   (二)下颌骨
   (三)颧骨
  二、颞颌关节
  三、涎腺
  第二节 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一、检查方法:
   (一)平片检查:
   (二)造影检查:
  二、正常X线表现:
   (一)颌骨:
   (二)颞颌关节: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异常X线表现
  一、牙与牙周组织的改变:
   ⒈ 牙齿萌出时间、形态与结构异常。
   ⒉牙根与牙槽骨间隙的变化。
   ⒊ 牙槽骨的增生、吸收、破坏。
  二、下颌骨骨结构改变:
   骨结构模糊、破坏多见于炎症与肿瘤。
  三、颞颌关节形态与功能的改变:
   ⒈间隙增宽:见脱位、功能紊乱时。
   ⒉关系异常:髁状突与关节窝解剖关系异常。
  ⒊活动度受限:功能紊乱、强直时。
  ⒋关节面毛糙模糊:见类风湿时。
  四、涎腺造影改变:
   良性肿瘤:涎腺导管受压,移位,包绕。
   恶性肿瘤:导管粗细不均、中断、断续充盈、缺损、造影剂外溢等。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疾病
  一、上颌骨骨折:
  ⒈顶颌位及颅底位较易显示:
  ⒉分型:
   Ⅰ型:为一横行不规则的骨折线或局限于牙槽突的横行骨折线,经上颌窦底部、鼻中隔有时可达上颌结节。
   Ⅱ型:上颌窦外下壁、眶壁、筛骨骨折,骨折线从上颌窦外下缘斜行至眼眶底部,另一骨折线穿越鼻嵴和筛骨气房。
   Ⅲ型:骨折线横行穿过鼻嵴、眼眶内外壁、颧骨上部直达翼突基底部,常伴有颅底骨折。
  ⒊上颌窦窦腔透光度低,有气液平面,皮下或眶顶积气。
  二、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又称颞颌关节紊乱,是颞颌关节的常见病。
  1.临床表现:
   疼痛、张口运动异常、弹响是主要症状。
  2.X线表现:
  (1)平片显示:
  ①整个关节间隙可变窄或增宽,或局部变窄;
  ②髁状突运动度过大、过小或消失;
  ③关节凹、关节结节及髁状突两侧不对称;
  ④关节面骨质破坏、缺损或变平硬化。
  (2)关节造影显示:
  ①关节盘穿孔、附着处撕脱致上下关节腔交通;
  ②关节盘移位、使关节内造影剂被推挤向关节腔前部或后部;
  ③关节盘松弛、关节囊破裂、粘连滑膜增厚。
  三、颞颌关节脱位:
   指髁状突活动度过大,超越了正常限度,滑出关节外。常见的为前脱位。
  四、牙源性囊肿
  ㈠分类:
   ⒈根端囊肿:也称根尖囊肿。
   ⒉角化囊肿:也叫始基囊肿。
   ⒊含牙囊肿:滤泡囊肿。
  ㈡病理:
  ⒈青壮年发病。
  ⒉部位:
   ⑴根尖囊肿多在前牙。
   ⑵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角附近。
   ⑶含牙囊肿多在上颌尖牙或下颌磨牙区。
  ㈢临床: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中晚期面部畸形、有乒乓球感及疼痛。
  ㈣影像表现:
  ⒈X线:圆、卵圆形透亮区,轮廓清晰、边缘光滑、锐利,周围有致密白线。
  含牙囊肿:内有牙齿,牙冠于囊内、牙根于囊外。
  根尖囊肿:口腔有深龋齿、残根、死牙。
  ⒉CT、MRI:
   ⑴颌骨内低密度区,清晰、光滑。
   ⑵CT值20-45HU。
   ⑶周围密度高、骨质增生、硬化。
   ⑷T1WI为低密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
  五、腮腺混合瘤
  ⒈相对较少。
  ⒉生长快、呈浸润性,多无包膜或不完整。
  ⒊常累及周围组织及皮肤、面神经、咬肌等。
  ⒋好发年龄偏大。
  ⒌表现为粘连、固定肿块、较硬、边不清。
  ⒍临床: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
  ⒎X线:
   ⑴平片:颌骨边缘糜烂、破坏、骨膜增生。
   ⑵造影:分支导管排列紊乱、充盈缺损、中断、造影剂外溢、不规则片状阴影,贮留不排出。
  ⒏CT:
   边界不清,轮廓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相邻脂肪或筋膜界面消失,中央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⒐MRI:
   ⑴T1WI呈稍高信号,T2WI以较高为主的混合信号。
   ⑵轮廓不整,边界不清。
   ⑶茎乳孔下脂肪垫破坏消失,面神经受累,下颌静脉移位。
  六、齿釉细胞瘤
  ㈠概述:
   ⒈也叫造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瘤。
   ⒉为最常见的牙源性、良性肿瘤,占60-70%。
   ⒊为上皮性牙源颌骨肿瘤。
  ㈡病理:
   ⒈来源于残余的牙板和造釉器,少数来自囊肿或口腔黏膜上皮。
   ⒉瘤体包绕在膨胀的骨性空腔内,边缘常为致密骨质,可有牙齿。
  ⒊可有不完整的包膜。
  ⒋剖面为实性或囊性、二者兼有。
  ㈢临床:
  ⒈青壮年、男性>女性。
  ⒉80%在下颌骨磨牙区和升支。
  ⒊生长缓慢、颌面部变形、有乒乓球感。
  ⒋牙齿松动、脱落、移位。
  ⒌合并感染时有疼痛,瘘管。
  ㈣影像表现:
  ⒈X线:
   ⑴下颌角、升支区单发圆形透亮区。
   ⑵边缘不规整呈半月形切迹,周围包绕一层致密骨带。
   ⑶肿瘤内有间隔呈多房性为主要依据。
   ⑷少数可呈蜂窝状或单房。
   ⑸瘤内含有牙齿或未发育完全的牙齿结构。
   ⑹邻牙挤压、倾斜、移位、脱落。
  ⒉CT:
   肿瘤呈低密度囊状与等密度混合存在,多房性、蜂窝状或单房,颌骨膨大、皮质变薄。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⒋MRI:
   ⑴信号不均,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合信号。
   ⑵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
  ⒊分类:
  ⑴按解剖部位分:
  ①声门上型癌:占30%。
  ②声门型癌:占60%。
  ③声门下型癌:
  ④混合型癌:
  ⑵按组织学分类:
  ①鳞癌:占90%;
  ②腺癌;
  ③未分化癌;
  ⒋临床表现:
   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咽痛、喉不适、发生溃烂者常有痰中带血。
  ⒌影像表现:
  ⑴X线:
  ①声门上型癌:会厌皱壁增厚、肿胀、僵硬、结节、肿块,喉腔狭窄、前间隙增大,密度增高。
  ②声门型癌:声带喉室面隆起、不平整,前端至甲状软骨板间距加大,喉室变短、细小、不显影。
  ③声门下型癌:气道前后壁软组织肥厚、结节致腔道狭窄。
  ④肿瘤向喉外发展:会厌抬高、舌甲膜膨出、皮下脂肪线消失、会厌披裂皱襞增大、咽后壁颈前软组织肥厚、甲状软骨破坏。
  ⑵CT一般表现:
  ①软组织不规则肥厚、肿块、边界不清。
  ②喉腔变形。
  ③肿块呈等、高密度,坏死、液化呈低密度。
  ④周围有水肿及浸润。
  ⑶CT分型表现:
  ①声门上型癌:局部软组织肥厚、结节、肿块。
  会厌前间隙、喉旁间隙、脂肪影消失。
  ②声门型癌:双侧声带不对称,一侧声带毛糟、肥厚、结节。前联合厚度超过2mm。
  ③声门下型癌:声带下气管与环状软骨间内侧面软组织厚度大于1mm、或有肿块存在,局限于黏膜下层,肥厚、不对称、形成肿块。
  ④混合型癌:肿块占据整个喉腔,声带与室带同时受侵伴广泛转移。
  ⑷MRI:
  ①T1WI肿瘤与肌肉相似呈等低信号,坏死区更低;T2WI呈稍高、坏死区信号更高。
  ②增强肿瘤呈不同程度强化。
  ③MRI多平面成像可清楚显示各型肿块范围及侵犯状况。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
   主要用于牙、牙槽骨,颌面骨、颞颌关节及涎腺疾病的检查与诊断。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解剖
  一、颌面骨:
   (一)上颌骨
   (二)下颌骨
   (三)颧骨
  二、颞颌关节
  三、涎腺
  第二节 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一、检查方法:
   (一)平片检查:
   (二)造影检查:
  二、正常X线表现:
   (一)颌骨:
   (二)颞颌关节: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异常X线表现
  一、牙与牙周组织的改变:
   ⒈ 牙齿萌出时间、形态与结构异常。
   ⒉牙根与牙槽骨间隙的变化。
   ⒊ 牙槽骨的增生、吸收、破坏。
  二、下颌骨骨结构改变:
   骨结构模糊、破坏多见于炎症与肿瘤。
  三、颞颌关节形态与功能的改变:
   ⒈间隙增宽:见脱位、功能紊乱时。
   ⒉关系异常:髁状突与关节窝解剖关系异常。
  ⒊活动度受限:功能紊乱、强直时。
  ⒋关节面毛糙模糊:见类风湿时。
  四、涎腺造影改变:
   良性肿瘤:涎腺导管受压,移位,包绕。
   恶性肿瘤:导管粗细不均、中断、断续充盈、缺损、造影剂外溢等。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疾病
  一、上颌骨骨折:
  ⒈顶颌位及颅底位较易显示:
  ⒉分型:
   Ⅰ型:为一横行不规则的骨折线或局限于牙槽突的横行骨折线,经上颌窦底部、鼻中隔有时可达上颌结节。
   Ⅱ型:上颌窦外下壁、眶壁、筛骨骨折,骨折线从上颌窦外下缘斜行至眼眶底部,另一骨折线穿越鼻嵴和筛骨气房。
   Ⅲ型:骨折线横行穿过鼻嵴、眼眶内外壁、颧骨上部直达翼突基底部,常伴有颅底骨折。
  ⒊上颌窦窦腔透光度低,有气液平面,皮下或眶顶积气。
  二、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又称颞颌关节紊乱,是颞颌关节的常见病。
  1.临床表现:
   疼痛、张口运动异常、弹响是主要症状。
  2.X线表现:
  (1)平片显示:
  ①整个关节间隙可变窄或增宽,或局部变窄;
  ②髁状突运动度过大、过小或消失;
  ③关节凹、关节结节及髁状突两侧不对称;
  ④关节面骨质破坏、缺损或变平硬化。
  (2)关节造影显示:
  ①关节盘穿孔、附着处撕脱致上下关节腔交通;
  ②关节盘移位、使关节内造影剂被推挤向关节腔前部或后部;
  ③关节盘松弛、关节囊破裂、粘连滑膜增厚。
  三、颞颌关节脱位:
   指髁状突活动度过大,超越了正常限度,滑出关节外。常见的为前脱位。
  四、牙源性囊肿
  ㈠分类:
   ⒈根端囊肿:也称根尖囊肿。
   ⒉角化囊肿:也叫始基囊肿。
   ⒊含牙囊肿:滤泡囊肿。
  ㈡病理:
  ⒈青壮年发病。
  ⒉部位:
   ⑴根尖囊肿多在前牙。
   ⑵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角附近。
   ⑶含牙囊肿多在上颌尖牙或下颌磨牙区。
  ㈢临床: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中晚期面部畸形、有乒乓球感及疼痛。
  ㈣影像表现:
  ⒈X线:圆、卵圆形透亮区,轮廓清晰、边缘光滑、锐利,周围有致密白线。
  含牙囊肿:内有牙齿,牙冠于囊内、牙根于囊外。
  根尖囊肿:口腔有深龋齿、残根、死牙。
  ⒉CT、MRI:
   ⑴颌骨内低密度区,清晰、光滑。
   ⑵CT值20-45HU。
   ⑶周围密度高、骨质增生、硬化。
   ⑷T1WI为低密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
  
  五、腮腺混合瘤
  ⒈相对较少。
  ⒉生长快、呈浸润性,多无包膜或不完整。
  ⒊常累及周围组织及皮肤、面神经、咬肌等。
  ⒋好发年龄偏大。
  ⒌表现为粘连、固定肿块、较硬、边不清。
  ⒍临床: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
  ⒎X线:
   ⑴平片:颌骨边缘糜烂、破坏、骨膜增生。
   ⑵造影:分支导管排列紊乱、充盈缺损、中断、造影剂外溢、不规则片状阴影,贮留不排出。
  ⒏CT:
   边界不清,轮廓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相邻脂肪或筋膜界面消失,中央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⒐MRI:
   ⑴T1WI呈稍高信号,T2WI以较高为主的混合信号。
   ⑵轮廓不整,边界不清。
   ⑶茎乳孔下脂肪垫破坏消失,面神经受累,下颌静脉移位。
  六、齿釉细胞瘤
  ㈠概述:
   ⒈也叫造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瘤。
   ⒉为最常见的牙源性、良性肿瘤,占60-70%。
   ⒊为上皮性牙源颌骨肿瘤。
  ㈡病理:
   ⒈来源于残余的牙板和造釉器,少数来自囊肿或口腔黏膜上皮。
   ⒉瘤体包绕在膨胀的骨性空腔内,边缘常为致密骨质,可有牙齿。
  ⒊可有不完整的包膜。
  ⒋剖面为实性或囊性、二者兼有。
  ㈢临床:
  ⒈青壮年、男性>女性。
  ⒉80%在下颌骨磨牙区和升支。
  ⒊生长缓慢、颌面部变形、有乒乓球感。
  ⒋牙齿松动、脱落、移位。
  ⒌合并感染时有疼痛,瘘管。
  ㈣影像表现:
  ⒈X线:
   ⑴下颌角、升支区单发圆形透亮区。
   ⑵边缘不规整呈半月形切迹,周围包绕一层致密骨带。
   ⑶肿瘤内有间隔呈多房性为主要依据。
   ⑷少数可呈蜂窝状或单房。
   ⑸瘤内含有牙齿或未发育完全的牙齿结构。
   ⑹邻牙挤压、倾斜、移位、脱落。
  ⒉CT:
   肿瘤呈低密度囊状与等密度混合存在,多房性、蜂窝状或单房,颌骨膨大、皮质变薄。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⒋MRI:
   ⑴信号不均,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合信号。
   ⑵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2 04:1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