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65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Q波心肌梗死延误诊断的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1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卢起松  卢小伟  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临床医院  湖北  十堰  442008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诊断;心肌梗死/诊断;误诊;心绞痛/诊断;心肌缺血/诊断

  

中国图书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自从1932年Barnes发现并在1943年由Driee命名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即非穿壁性心肌梗死以来,一直把心肌梗死(MI)分为穿壁性MI和非穿壁性MI。近十余年来临床证实这一分类不恰当,大多数学者将急性心肌梗死(AMI)分为有Q波心肌梗死(QMI)和无Q波心肌梗死(NQMI)。两者在病理、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预后均有显著差异,治疗方法亦不相同。但因NQMI心电图不出现病理性Q波,仅ST段压低和T波倒置,易和“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aemia)这一术语相混同,易发生延误诊断。本文分析NQMI的诊断及延误诊断的原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80~2000年,我院收治AMI 249例。男179例,女70例;年龄:40~49岁29例,50~59岁143例,≥60岁77例。死亡50例,病死率20.0%。QMI组202例,其中男141例,女61例;年龄40~49岁27例,50~59岁119例,≥60岁56例;伴有心绞痛53例(26.2)%,伴有心力衰竭36例(17.8%);当日诊断率91%。NQMI组47例,其中男38例,女9例;年龄:40~49岁2例,50~59岁24例,≥60岁21例。伴心绞痛25例(53.2%),伴心力衰竭2例(4.2%);当日诊断率72.3%,有13例延误诊断。

  

1.2  典型病例

  

    【例1】  男,41岁。劳累后心悸2个月,加重1天并气促入院。血压130/92mmHg,心律84/min,心尖部可闻Ⅰ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入院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第2天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始诊断NQMI。

  

    【例2】  男,56岁。间断发作胸痛2个月,每次持续几分钟,劳累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或服硝酸异山梨酯缓解。入院前1周胸部剧痛持续1小时,经卫生所医师给服硝酸异山梨酯缓解。因胸痛又发作半小时,疼痛剧烈,呼吸急促,急诊入院。入院时血压78/50mmHg,心尖部闻及Ⅰ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底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电图报告心肌广泛缺血。查谷氨酸转氨酶(ALT)130U/L,乳酸脱氢酶(LDH)190U/L,肌酸激酶(CK)268U/L,确诊为NQMI。

  

2  讨论

  

2.1  延误诊断原因

  

2.1.1  临床症状不典型。本文统计显示NQMI发病率并不低,尤其是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这也可能是诊断水平提高之故。许多文献如Cgawah、Ogawa及Ramires都报道NQMI伴有心绞痛发生率较高,占55%[1~4],但有一部分病例无心绞痛发生。本组NQMI中部分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无心绞痛发生,心电图无Q波出现,因而被忽视。

  

2.1.2  NQMI患者临床表现均在不同程度上比QMI轻,较少发生心力衰竭,也是临床医生易忽视的原因。这可能是由于NQMI梗死面积相对较小[5],心外膜下心肌尚有生存,冠脉血管完全闭塞少见,而且冠脉血管血栓形成相对比QMI少,血管再通率也较高,侧支循环建立也比QMI多,这些都已经冠脉造影及尸检所证实[6、7]。NQMI近期死亡率也较低。

  

2.1.3  心肌酶学改变不显著。本组AMI患者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均升高,但NQMI组酶学指标较QMI组相对偏低,这与文献报道类同[6、7],可能是NQMI心肌梗死面积相对较小之故。这是容易忽视NQMI诊断的又一原因。

  

2.1.4  NQMI组心电图主要表现是ST段缺血型压低,T波改变,不出现新的Q波,早年Shamroth[8]对其已有描述,并指出NQMI可以转化为QMI,本组NQMI心电图表现均符合此点。

  

2.2  NQMI心电图的特点

  

2.2.1  QRS波群:一般无明显变化,但Shamroth[8]指出只有心内膜下心肌坏死超过1/2以上时,会有显著的QRS波群的变化。

  

2.2.2  ST段:Ⅰ、Ⅱ、aVF、V4~6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抬高,Ⅲ导联在等电位线上,这主要是NQMI病变在左室游离壁的前外侧ST向量大约在-150°。如果NQMI扩展时,则ST向量大约在-120°,所以Ⅰ、Ⅱ、Ⅲ、aVF、V2~6导联ST段均低,而V1、aVR导联ST段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在肢体导联及胸前导联V1~4导联ST段可抬高1mm,推测是与梗死后冠状动脉自发性再灌注有关。

  

2.2.3  T波:aVR导联(也可能有aVL导联)T波直立,其他常规导联均为倒置,倒置的T波深宽对称。部分NQMI仅出现T波变化,无ST段压低,以Ⅱ导联最为显著,被称之为“轻度冠心病发作”(Slight coronary attack)。Kossman[7]指出这可能是透壁性心肌梗死一样的衍变过程,NQMI的心电图诊断很大程度依靠ST-T的衍变来诊断。本文2例,也有此过程。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以免造成误诊。

  

2.3  NQMI诊断标准  ①典型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②心电图显示持续性T波倒置,ST段压低≥2mm,无深度≥1mm,时限≥0.02s的病理性Q波[2],与早年Madigan诊断标准类似,即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心肌酶升高,心电图T波倒置及ST段下移48小时以上,无新的Q波出现[9]。上述诊断标准在无心绞痛伴发时均易延误诊断,故Shamroth[8]提出的诊断标准为:①临床心肌酶值升高;②心电图反映出心内膜下损伤缺血型ST-T的变化,持续时间超过了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的时间。这一标准至今仍有参考意义,尤其所描述的心电图衍变很重要。

  

    近年来同位素闪烁造影对NQMI诊断有帮助,但目前开展不广泛。心脏二维超声可以发现QMI有心肌阶段运动障碍,但NQMI不一定有此现象[10],本组心脏B超检查均无此现象。

  

2.4  治疗与预后NQMI治疗及预后均与QMI不同,如β受体阻滞剂不能降低NQMI的病死率和再梗死发生率,维拉帕尔、硝苯吡啶治疗无效或有反作用[11、12],而硫氮卓酮能缩小梗死面积和控制心绞痛[13],阿司匹林治疗NQMI比QMI更有良性意义[14];冠状动脉造影溶栓,NQMI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QMI[7]。这些均显示NQMI与QMI有很大差别,因此早期正确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2# 沙发
发表于 2008-9-5 22:22 | 只看该作者
很还好
3# 板凳
发表于 2008-9-6 14: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08-9-8 19: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5
发表于 2008-9-8 20: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6
发表于 2010-5-29 15: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7
发表于 2010-5-30 00: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ing!
8
发表于 2010-6-1 11:41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19:1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