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79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刀]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转载


微型针刀闭合型手术的手术入路必须了解体表标志与体内标志之间的科学的关系,才能做到进刀准确无误。为此目的,在C型臂X线电视下进行了腰椎棘突间点与腰椎横突对应关系的研究。随机取56例病人,在俯卧位下,在体外手摸定出棘间点,并以金属球标记,进行X线下透视,图象进入计算机,然后计算出各种不同状态的百分比。取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即L5横突下缘有84%在L5-S1棘间点上1/4~`1/2椎间距离;L4横突下缘则有88%在L4-5棘间点上1/2椎间距离以上;L3横突则平L2-3棘间水平线。这一研究,对微型针刀的手术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缺乏基础研究,许多微刀操作方面的规范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验证。如腰椎的微刀闭合型手术的定点,棘突间点与下位腰椎横突之间是怎样的投影关系始总是个谜,令实施微刀操作的医生无所适从,因而影响微刀闭合型手术的疗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在C型臂X线机电视监视下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部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  随机取拟进行腰椎部分微刀操作的病人56例,其性别、年龄分布见下表:
年龄段        20岁↓        20~30岁        31~40岁        41~50岁        51~60岁        61~70岁        70岁↑        总计
男        1        2        9        9        4        6        1        32
女        0        3        6        4        0        9        2        24
【方法】 俯卧位,腹下垫枕6~10cm,使腰部呈反弓或平直位。以手指触摸的方法确定棘突间的位置,将此点以金属圆球固定为标记(以此种手指触摸方法来标记的误差为10.9%),通过C型臂X机透视,记录于电脑中,然后进行电脑制作与测量。将L5、L4左右横突下缘的最低点连线,观察与所定棘间点的相互关系。同时观察L3横突与L2-L3棘突间点的关系。另外,还观察了L5、L4、L3的形态和L5横突下缘与骶骨上缘之间的关系。
【结果】  按以上观察各项,其结果分述如下:
一、        L5横突与L5-S1棘间点之间的关系:
1、        L5横突下缘与L5-S1棘间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者,占16.07%;
2、        L5横突下缘在L5-S1棘间点上1/4椎间高度者,占41.07%;
3、        L5横突下缘在L5-S1棘间点上1/3椎间高度者,占25.00%;
4、        L5横突下缘在L5-S1棘间点上1/2椎间高度者,占17.86%。
二、        L4横突与L4-L5棘间点的关系:
1、        L4横突下缘与L4-L5棘间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者,占4.65%;
2、        L4横突下缘在L4-L5棘间点上1/4椎间高度者,占1.78%;
3、        L4横突下缘在L4-L5棘间点上1/3椎间高度者,占8.92%;
4、        L4横突下缘在L4-L5棘间点上1/2椎间高度者,占78.50%;
5、        L4横突下缘在L4-L5棘间点上2/3椎间高度者,占10.80%。
三、由于在透视下的图像有未包括或未完全包括L3横突的,故仅观察30例L3横突体(尖)、下缘与上缘与L2-L3棘间点的关系。其结果如下:
1、        L2-L3棘间点与L3横突下缘平行者占43.33%;
2、        L2-L3棘间点与L3横突体(尖)平行者占16.66%;
3、        L2-L3棘间点与L3横突上缘平行者占40.01%。
四、L5横突下缘与骶骨上缘之间的关系:即L5横突下缘与骶骨上缘之间的间隙状态如下:
1、        小于1/4椎体间隙者占16.07%;
2、        具有1/4椎体间隙者占50.00%;
3、        具有1/3椎体间隙者占21.43%;
4、        具有1/2椎体间隙者占12.50%。
五、L5、L4、L3各横突形态如下:
1、L5横突形态
①        呈上翘形态者占62.50%;
②        呈平行状态者占37.50%。
2、L4横突形态
①        呈上翘者占46.42%;
②        呈水平者占53.58%。
3、L3横突的形态,基本是平行的。
【讨论】
1、腰痛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之一。微型针刀在治疗腰痛的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刻认识腰部体表与深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的重要性是提高微型针刀疗效的前提条件;正确掌握这一科学关系是保证微型针刀手术操作准确、到位,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我们的研究就是提供微型针刀在进行L5、L4、L3横突下缘操作时的一个科学的标准。
2、当以L5-S1棘间点为标准,在其水平线的两侧做横突下缘定点时,应该知道,L5横突下缘,只有16%与此线平行。而有84%的L5横突下缘是在此线之上约1/4~1/3~1/2椎间隙的高度。换句话说,当做两侧横突点麻醉或微刀操作时,如果垂直进针(或进刀)已遇到骨面时,应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就是L5横突的骨面,但需做一证实。即将针或刀向骨面下方移动,如能找到横突下缘,证明此处即是L5横突。其二、经上述移动后,未能探到横突下缘,说明此处为骶骨骨面。此时应向头侧移动针或刀1/4~1/3~1/2椎间隙距离,来寻找L5横突下缘,直到找到为止。其三、这一研究明确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做L5横突下缘微刀操作时,如垂直进刀未得到骨面,其刀锋只能向头侧方向探索L5横突骨面,而不应再向尾侧方向去寻找L5横突。掌握这一规律便可以顺利地完成微刀操作。
3、L4横突下缘88%都在L4-L5棘间点水平线以上1/2椎间隙距离以上,故绝大多数微刀操作刀锋都应向头侧倾斜。其操作方法与“2”所述完全相同。
4、L3横突与L2-3棘间点也有一个明确的关系被找到,即L 3横突始终与L2-3棘间点水平线在同一线上。如因定点稍远而不能寻找到L3横突尖端,应将刀锋调整到L2-3棘间点水平线上,再向内侧移动刀锋,即可找到L3横突尖端。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袖里乾坤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10-3-29 21:1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多谢
3# 板凳
发表于 2010-3-29 21:2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多谢分享,顶一下。
4
发表于 2010-4-1 16: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不知道转载哪里,是否权威?
5
发表于 2010-4-2 07: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无需怀疑,很具实用价值。谢谢“山东徐”大夫。
6
发表于 2010-4-2 09: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太好了谢谢啊楼主
7
发表于 2010-4-17 22: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谢谢了。:victory:
8
发表于 2010-4-18 09:1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这个对正骨也很有价值的
9
发表于 2010-4-19 23: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头颈部全观图
10
发表于 2010-5-21 22: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回复 1# 山东徐
我认为最笨最有效的方法是查体时先龙胆紫定点,然后在定点处铅字固定,拍腰椎正位片,然后调正定点,100%准确!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11
发表于 2011-1-6 09:2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说得很好,学习了。
12
发表于 2011-1-6 10: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不错的质料  谢谢
13
发表于 2011-1-7 18:2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鄙视你,转了庞继光老师的东西,还不敢指明出处。
14
发表于 2011-1-7 19: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腰椎横突与体表棘突间点投影关系等的研究

这个对横突地定点,针刀治疗很有使用价值,谢谢楼主!!!
15
发表于 2014-6-23 12:16 | 只看该作者
相见恨晚,解决了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谢谢!
16
发表于 2017-8-8 11:41 | 只看该作者
要配个图更好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9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