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70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药中四维”附子的临床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药中四维”附子之功效
——善于温五脏之阳、救逆、安神,能疗痹、抗炎、除热疾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中医院中西门诊部南京路3段106号 121000)张雷
[关键词]  附子;温阳;名医经验;
明•张介宾十分推誉附子,视为药中之“四维”。故《景岳全书》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而古代医家,善用附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而今之医家,善用附子祝味菊、李可、朱良春先生等不乏其人。
五脏之阳虚,附子皆可温补之:
附子善温心阳,如参附汤类效方,医者皆之。现已有参附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更有效地发挥了附子急救的作用。而附子的现代研究也证实:其有效成分为去甲基乌头,强心作用可靠,有改善外周及冠脉血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
附子温肾阳,既用于肾阳虚惫不能化气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肿,如人参汤、真武汤类。又用于虚劳之夜尿频多、腰痛神疲之证,如金匮肾气丸类。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g,有增强排石之功。
    附子温脾阳,对脾阳虚水谷运化失职之久泻、水泻,或暴泻损及脾阳者,附子合炮姜、焦白术、茯苓、炙甘草、人参、伏龙肝,少佐乌梅、黄连,取效亦捷。
    附子亦温肺阳及肝阳,中医术语中习惯上不称肺阳虚、肝阳虚,实际上肺气虚而有寒象者即为肺阳虚,证见咳喘、咳痰清稀、背冷、形寒;治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阴肝血为本,肝阳肝气为用,肝阴肝血虽多不足之证,肝阳、肝气亦有用怯之时。其证疲惫乏力,悒悒不乐,巅顶冷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器冷感,脉弦缓。治宜附子合桂枝、黄芪。
潜阳安神,为导龙入海之良法,可治失眠                                                                                                                                                                        
    潜阳安神:就是用温阳附子配伍重镇潜下磁石、龙牡,达到温阳潜降安神的目的,故又称温潜法,这是祝味菊先生创立的。在祝氏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执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故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临床学生自拟潜阳安神汤,常以附子 10-15g、磁石30g、生牡蛎30g、龙齿30g为主药,配酸枣仁30g、半夏15g,茅术15g、黄连15g为基础方,治疗气虚阳浮之顽固性失眠,效若桴鼓。
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善治心力衰竭(略)
(此段的内容笔者更偏向李可老师经验,但未能实践不敢妄自编写,故略之)
痹证要药,慢炎有效:
附子为痹证要药,痹证含义很广,包括西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20多种疾病。在痹证的方面,笔者在京进修期间曾师承“南朱北焦”之焦树德先生,后来又深入的研究了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风寒湿相兼为痹,其症情偏寒者,学生自拟活络祛寒除痹汤,常用以炙川乌10g、炙附子10g为主药,配合甘草10g、独、羌活各15g、海、清风藤各3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威灵仙15克、地龙15g。寒盛临床炙附子须用大剂量15~30g为益,或加草乌10g;伴风盛走窜者加防风15g、乌蛇15g;伴湿盛加防己15g、生薏苡仁30g;若气血虚加生熟地30g、生黄芪30g、当归15g,临床验证见效速度强于焦老师之治痹汤。风湿热痹,亦有用附子之时,常用附子配苍术、黄柏、薏苡仁、蚕沙、忍冬藤、络石藤、清风藤、土茯苓、萆懈、老鹤草,此时附子仅须小剂量3~6g。
    汪昂《本草备要》认为“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所以诸多慢性炎症,亦可用附子,如慢性阑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临床不能因为有一个“炎”字,就不敢用附子,附子其实也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如仲景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即已开先例。
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
善热病用附子的医家当首推近代医家“祝附子”祝味菊。《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无论伤寒派还是温病派,都把发热的原因归之为外邪。祝味菊先生接受了西医知识后,了解到发热由致病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已经存在于人体内。因为人体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可以保持不发病,一旦发病,致病微生物并不是由表入里地传变。而恶寒发热是人体与疾病战斗的表现。他认为,“有机之邪,充斥环宇,飞扬太空,或混杂于食物,或到附于器皿,吾人之口腔鼻孔皮肤指爪,在有细菌之寄迹,然而不为病邪所侵犯者,以吾人有保护机能也。”基于这种认识,在治疗上,祝先生用附子并不以消除发热为主要目的,而以协助人体自然疗能为目的。
虽然祝师是用附子来调节机体的抗病能力,但笔者仍是顾虑,不知何时用之。近日观《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一书,实为顿悟。朱师认为: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病人于附子、干姜的桶中,亦往往效果不佳。故提出四个标准,提醒医者见微知著:1.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2.面色苍白;3.汗出,四肢欠温;4.小便色清。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锦纹 + 1 你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9-12-29 23: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3# 板凳
发表于 2009-12-30 06:5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高手。
想楼主这样的高手肯定有许多临床宝贵经验,能否透露点滴,以方便我们新手学习。
4
发表于 2009-12-30 11:44 | 只看该作者
经验之谈,谢谢了!!
5
发表于 2010-1-2 11:4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6
发表于 2010-1-2 17: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见解独特,可谓善学古人.不偏不倚,辨证治病为先,毫无门派之见!学习了
7
发表于 2014-10-31 13:2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学习
8
发表于 2014-11-2 18:45 | 只看该作者
领教学习了
9
发表于 2014-11-2 18: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头像被屏蔽
10
发表于 2015-12-29 11: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1:0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