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1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取象比类法在中医学当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构建,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事物作为范例,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有关联的结论,归纳为有相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的认知方法。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数千年来经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的确立,也就是历代医家自身经验的升华,即“取象比类”。《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唯象理论,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基础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古人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这里的取象不同于单纯、直接的现象,它是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上,依靠思维的抽象活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确定它的抽象属性,找出它的共相,并借助于特定的形象加以标识,这就是“立象尽意”和“得意忘象”的思辨过程,这也是中医思辨的基础。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描述人体各种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等以及指导药物方剂治疗,养生等多方面是比比皆是。中医理论的确立就是“取象比类”的灵活运用,也就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石。

1揭示脏腑功能
1.1自然之象类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 风生木……在脏为肝, 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 热生火……在脏为心, 在色为赤”等。之所以将风、木、苍与肝相属, 热, 火、赤与心相配, 是因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而木具生发, 性喜冲和条畅, 且以枝青叶绿, 郁郁慈葱为健壮标志, 二者有共性之处, 故取木类比肝, 归肝为苍色。王冰“ 苍, 象木色也。心阳主温煦, 火性炎热, 其色赤, 故以火类比心而归心为赤色。《难经• 三十五难》日“小肠谓赤肠, 大肠谓白肠, 胆者谓青肠, 胃者谓黄肠, 膀胧者谓黑肠。”《释名》“肠者畅也。” 故以“肠” 统五腑者, 是取“肠”义概括说明腑以通为用,“泻而不藏”的功能与特点。《素问• 五脏生成篇》有青如翠羽, 赤如鸡冠, 黄如蟹腹, 白如家膏, 黑如乌羽之色, 此五者色象均润泽光亮, 是正气充盛之象, 属有生气之色。纵然有疾亦多轻浅, 预后良好, 故日“ 生” 。而青如草兹死草之色, 黄如积实, 黑如始, 赤如好血, 白如枯骨之色, 则均枯稿无泽, 晦暗无神。人若有此, 多为大病久病, 病情危笃之败象, 预后多为不良, 故曰死分。
1.2社会官职类比
《素问• 灵兰秘典论》对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协调关系。综合概括为:“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泉, 具受纳、腐熟、运化、输布之功。脾胃健运, 各种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好像司粮官掌管食粮供给、分配一样, 管理有方, 则能保障供给。心为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推动血行以滋润濡养全身各组织器官之脏, 作用十分重要。如同国君主持全国重大要务, 维持国家安定统一之女任屯大。君主明智, 各部门工作配合好,“主明下安”。同理, 心功能强健正常, 各脏腑功能协调, 人即康寿无恙。《难经•十四难》云“人之有尺, 譬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搞, 根本将自生。”尺以候肾, 肾为先天之本, 生命之根。肾的精气盛衰, 与生命效关。尺部有脉, 显示肾气未衰, 即使有病, 也易于恢复。犹如树叶虽枯, 树根生机尚存, 培护及时, 则将“ 春风吹又生。”在说明人体生理功能时, 用社会上官位职能及自然现象类比人体,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归纳疾病病因和病机
2.1病因分类
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 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 通过分析症候与体征来推求的。例如, 自然界的“ 风” 有善行、数变、主动等特性, 故尊麻疹团块骤起, 剧痒, 发生快, 消退速和关节游走性痛疼之行痹, 中医都认为是“ 风” 邪所致。而头目眩晕、四肢抽搐、振掉, 卒然昏倒, 半身不遂等证, 虽与外界风邪无关, 但病理表现有类似风动数变之象, 故仍归属于“风”,称为内风或肝风。其余寒、署、湿、燥, 大亦据同理归纳而得。特定的时空,产生特定的病邪。如春天多风邪为病,夏天多热病及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故中医“六淫”不仅仅是指六种自然客观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却又超出了自然因素的实际范畴。可以说,“六淫说” 实际上是六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抽象概括, 而概括的方法则与取象比类无不有关。
2.2概括病机
《素问• 生气通天论》云“ 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此“阴阳”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物质与功能。二者相辅相成, 保持平衡, 人则不病。一旦阴阳失衡, 调谐紊乱, 则会出现“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之变。犹如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 循环有序的正常自然现象遭到破坏一样, 万物生长收藏规律必受其累。借此之理, 类比人体阴阳失衡与导致疾病和病变关系。
特定的病邪作用于特定的个体及特定的脏腑、组织、器官,影响人体特定的物质和功能,产生特定的疾病和传变。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再如“风伤肝,暑伤心,湿伤脾,燥伤肺,寒伤肾”,“阳邪从阳,必伤卫气”,“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湿为阴邪易袭阴位”等。

3治则治法的确立
3.1治则确立
3.1.1 治未病理念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云“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如渴而穿井, 斗而铸兵。” 以此借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性, 说理透彻之至。此已酿成大患才去穿井, 铸兵, 纵竭尽全力, 也终因远水不能救近火, 虽悔何为?
3.1.2治病求本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云“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 譬犹刺也,犹污也, 犹结也, 犹闭也⋯ ⋯夫善用针者, 取其疾也, 犹拔刺也, 犹雪污也, 犹解结也, 犹决闭也。” 此以犹刺、犹污、犹结、犹闭之比, 说明疾病的复杂多样性以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之喻, 强调针对性治疗。因此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病证, 只要能抓住主因, 治病求本, 施以具有针对性的恰当治法, 治病则可如同拔刺, 迎刃而解。
3.2治法的丰富
3.2.1 以脏养脏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时,常采用动物的脏器来调补人体之相应器官,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在“五十二病方”中已见端,如鸡血疗法等。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以脏养脏疗法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和泛化,《千金要方》设食治篇论食治原理,可谓中医脏器疗法最早的集大成者。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先生正式提出“脏器疗法”一词。如以猪脬治疗膀胱之遗尿,黄狗肾治疗肾阳虚衰之阳痿,猪血、羊肝治疗血虚,猪骨髓补脑益智,鹿筋、虎骨强筋坚骨等。毋庸置疑,这种以脏养脏的方**是同气相求思想的具体应用。
3.2.2 指导药物归经理论
归经是中药性能之一虽遍见于历代本草著作,但尚无统一的确切定义,而且众医家对其概念理解各持己见。综合各家之见,并结合实验研究,可将“归经”二字理解为:“归”,有选择、趋向、定位的意思;“经”即脏腑和经络的概称,是空间位置、系统和功能的综合。某药归某经,就是药物有所选择对其所归脏腑经络的功能有较大程度的影响,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功能影响程度较小或没有。正如徐灵胎所言:“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在中药的归经理论中,有些中药就是根据同气相求的思维方法所产生,如青黛色青入肝经,丹参色赤如心经,黄土色黄入脾经,石膏色白入肺经,黑豆色黑入肾经。
3.2.3 阐述药物作用趋势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势,不同性质和质地的药物,其作用趋势也遵从了同气相求的规律。如以质地而言,花叶和质轻的药物,大都能升而浮,如辛夷、荷叶、升麻
等;这类药物多入上焦可治上焦疾病,或引气血而上行。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为沉降,如苏子、枳实、熟地黄、磁石等,此类药物多入下焦,可治下焦疾病,或引气血下行。诚如李东垣所言:“轻清成象(味薄者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味厚者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也。”因此吴瑭在《温病条辨•治病治法》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2.4 阐释药物的特殊作用
如银杏叶被广泛用于抗衰老,理论根据可能与银杏为中生代的活化石、其生命力旺盛有关;穿山甲能软坚散结在于这种动物本身就能掘洞穿山;合欢花能疏肝解郁在于花儿能移情悦心;霜桑叶能清肺止咳在于霜本性寒。至于五子衍宗丸能补肾种子,与这五味药均为种子关联紧密。而清宫秘方玉容散能美白养颜,所选药物为白牵牛、白蔹、白细辛、白及、白莲心、白茯苓、白芷、白术、白僵蚕、白附子、白扁豆、白丁香、珍珠等。因此有学者指出:“皮以治皮,节以治节,核以治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脉,血肉者补血肉,各以其类也。”吴瑭立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麦门冬连心)“以心治心”疗热入心包,当代名医赵炳南创“多皮饮”(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牡丹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川槿皮)“以皮治皮”治疗慢性荨麻疹等。上述治疗方法无疑大大拓展了中医药的治疗范围。

3.2.5特殊治法的体现
增液承气汤治津枯便秘被喻为增水行舟。如河中行舟有赖于一定的河水容量,水浅河枯则舟搁浅而不行,此时推拉诸法均无济于事,须补足水量,舟方可复行;而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传导也有赖于肠腔内存在一定的肠液,有些便秘患者用推荡攻下等法只能加重病症,原因就在于肠液枯竭,通过补充肠道一定的液体,保使那些由于肠液枯竭,精血不足所致的顽固性便秘者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所以,许多中医治疗方法术语就是这样命名的,如:逆流挽舟、引经报使、釜底抽薪、提壶揭盖等。

3.2.6五输穴的选取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有井、荣、输、经、合五种穴位。十二经脉都有各自相应的五输穴。如手太阴肺经的五愉穴分别为, 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这些穴位之所以取名井荣输经合, 《灵枢》中有答案, 即“ 所出为井, 所流为荣,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井为水出之源, 少商穴是肺经之气始发部位,故命此穴为井穴。荣, 水流细小貌。鱼际穴是肺经之气流注微弱部位, 故命此为荣穴。输穴处经气渐盛, 像若水流灌注盈满而转输到他处一样。经穴处为经气隆盛, 好似水流滚滚, 激波逐浪。合穴处为经气汇合部位, 如同百川汇集, 归流大海。故知井荣输经合五输穴命名之意, 是取水流从源到流, 由小到大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体内营卫气血流注这五个不同部位的盛衰情况, 说明营卫气血运行和分布的规律。
                       
取象比类法在祖国医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它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当然, 此法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局限性, 但我们而应以积极态度去整理提高, 去粗取精, 以便更好地为中医学服务。
2# 沙发
发表于 2010-4-24 21:4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中药的应用体现的尤为突出。
如蝉蜕:
1. 因质轻,其性阴,其性上浮,故可疏散风热。
2.“以皮达皮”,故透疹止痒;
3. 因其为虫类药,故能熄风止痉;
4.其善鸣,故能治“失音”及小儿夜啼。
3# 板凳
发表于 2010-7-24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如水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5 14:4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