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729|回复: 3

[普外科] 肛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7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概述】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而肛管表面裂伤不能视为肛裂因很快自愈,且常无症状。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患也是中青年人产生肛管处剧痛的常见原因。肛裂最多见于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小儿一般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报告女多于男。肛裂常发于**后、前正中,以**后部居多,两侧的较少。初起仅在肛管皮肤上有一小裂口,有时可裂到皮下组织或直至括约肌浅层,裂口呈线形或棱形,如将**张开,裂口的创面即成圆形或椭圆形。
[编辑本段]【病因与病理】
  长期大便秘结的病人,因粪块干而硬,便时用力过猛,排出时裂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肛管后正中部皮肤较固定,直肠末端位置由后方向前弯曲,因此**后方承受的压力较大,是肛裂的常见部位。粗暴的检查亦可造成肛裂。肛裂多为单发的纵形、椭园形溃疡,反复损伤、感染,使基底较硬,肉芽灰白,裂下端皮肤因炎症、浅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水肿,形成结缔组织性外痔,称“前哨痔”。肛裂上端肛**因炎症和纤维变,成肥**头。
[编辑本段]肛裂的发病原理
  1. 解剖上的缺陷学说;肛裂多发生于**后位,主要是由于外括约肌浅层在肛管前后方各形成"Y"形薄弱区,耻骨直肠肌又加强肛管两侧的力量。因此**后部及前部不如两侧坚强。肛管向下后与直肠后壁形成一角度。排便时,干燥的粪便对**后方薄弱区的压力最大,又因肛管之后中线血运差,弹力较少,故造成**后方易受伤撕裂。这就是肛裂裂口的位置常发生于后方的原因。
  2. 感染学说:肛管上端齿线处的特殊结构如肛窦、**瓣、肛**、肛腺等,容易**硬的粪团下移时所损伤,使局部产生感染和炎症,或导致肛腺阻塞化脓,溃破后形成肛裂,由于局部炎症**,括约肌痉挛,血液{MOD}不足,伤口久不愈合,形成慢性溃疡。
  3. 括约肌痉挛学说:**外括约肌皮下部由于病理性因素,纤维化而失去柔软的特性,在**外括约肌浅层"Y"形薄弱区下端形成无弹性的横闸,当干硬粪团通过肛管时,此薄弱区容易破裂而出现裂口,裂口久不愈合形成慢性溃疡。
  4. 外伤学说—**狭小学说:大多数学者认为干硬粪团通过肛管时,易引起肛管撕裂,尤其是**先天性发育不良者,更易受到损伤。
  以上几种学说的共同特点是与排出干硬粪便有关,又与局部解剖结构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可以说肛裂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肛裂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和出血。其痛很有特点,即先于排便时突发刀割样疼痛(由于粪便划破肛管皮肤所致),然后短暂缓解,继而出现长时间肛痛(由于**括约肌受**后产生痉挛所致)。临床常见患者因怕痛畏惧排便,出现“怕痛----忍便----便干----更痛”的恶性循环现象。肛裂引起的出血也因撕裂血管的程度或多或少,常见因肛裂长期或大量出血而至贫血的病例。
  肛裂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肛管溃疡(裂口纤维化,又称陈旧性肛裂)、肛**肥大(息肉样瘤)、哨兵痔(皮赘增生)等三种病症,继续发展还可出现肛窦炎(**慢性炎症)和肛瘘(**化脓性炎症),与前三症合称“肛裂五特征”。也有因长期慢性炎性**成肛管癌的可能。
  典型症状是疼痛、便秘、出血。排便时干硬粪便直接挤擦溃疡面和撑开裂口,造成剧烈疼痛,粪便排出后疼痛短暂缓解,经数分钟后由于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引起较长时间的强烈疼痛,有的需用止痛剂方可缓解。因此肛裂患者恐惧排便,使便秘更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创面裂开可有少量出血,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检查时用双手拇指轻轻分开**口,即见溃疡面,新发生的肛裂边缘整齐、软、溃疡底浅,无疤痕组织,色红、易出血。慢性肛裂深而硬,灰白色,不易出血。裂口下方为“前哨痔”。肛指和肛镜检查会引起病人剧烈疼痛,不宜进行。
[编辑本段]【肛裂的并发症】
  如果治疗不及时裂口反复发炎感染向肛缘皮下发展还会形成皮下脓肿和瘘管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由于它长期的反复感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并且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1.溃疡 初起是肛管皮肤纵行裂口,呈线形或棱形,边软整齐,底浅有弹性,反复感染使裂口久不愈合,边缘增厚、基底硬,逐渐成为较深的慢性溃疡,轻微**可引起剧烈疼痛。
  2.前哨痔 裂口下方皮肤由于炎症**,使淋巴和小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水肿和纤维变性,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赘,称为前哨痔,也属结缔组织性外痔。
  3.肛窦炎和肛**肥大 是裂口上端受炎症的反复**的结果,**肥大显著的可随排粪脱出**外。
  4.肛缘脓肿和肛瘘 裂口炎症向皮下扩展,加之括约肌痉挛,使溃疡引流不畅,分泌物潜入肛缘皮下,形成脓肿,脓液向裂口处破溃,形成皮下瘘。
  5.栉膜增厚 栉膜区是肛管最狭窄区,是**梳硬结合肛管狭窄的好发区。栉膜区下增厚的组织称为栉膜带,肛裂的炎症**可使其增厚、失去弹性,妨碍肛裂的愈合,所以,治疗肛裂时应将增厚的栉膜带切断。
[编辑本段]【肛裂的检查方法】
  除**视诊外一般无需特殊检查但如病因不明或合并其他疾病则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检查方案
[编辑本段]【肛裂的鉴别方法】
  须与结核性溃疡梅毒溃疡软下疳和上皮癌等溃疡相鉴别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和肉芽肿性结肠炎并发之肛裂极易鉴别
[编辑本段]【治疗】
  新鲜肛裂,经非手术治疗可达愈合,如局部热水坐浴,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促使**括约肌松弛;溃疡面涂抹消炎止痛软膏(含地卡因、黄连素、灭滴灵等),促使溃疡愈合;口服缓泻剂,使大便松软、润滑;疼痛剧烈者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或保留灌肠,使括约肌松弛。
  陈旧性肛裂 经上述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切除、包括溃疡连同皮赘(前哨痔)一并切除,还可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纤维,可减少术后括约肌痉挛,有利愈合,创面不予缝合,术后保持排便通畅,热水坐浴和伤口换药,直至完全愈合。近年来采用液氮冷冻肛裂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痛苦小,创面不出血,不发生**失禁等优点。
[编辑本段]【预防】
  对肛裂应提倡早期防止。有人一生不患肛裂,其经验在于保持大便软化,有按时排便的规律,无久蹲强努的不良习惯。这是预防肛裂的根本办法。早期初发肛裂完全可已经保守治疗而愈。比如利用粗纤维饮食或润肠药物将大便调理软化,配合外用药如2%生皮硝水或痔科浴液热浴,黄连膏、九华膏等外涂,若同时请专科医生帮助上引流药条,则康复更快,一般一周就能治愈。
  对慢性反复发作的肛裂宜行手法或中医的手术治疗。手法治疗即扩肛,可使陈旧性肛裂痊愈。中医的手术分为结扎、挂线、侧切等,由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可根治“肛裂五特征。”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
  中医对肛裂的治疗,不仅在手术技术方面有许多独创,而且在药物治疗方面有非常丰富的医疗经验。
  (1)燥火便结:一般症见大便坚硬燥结,排粪时**剧烈疼痛,便后略有缓解,尔后可持续疼痛数小时,甚则整日疼痛不减,便时鲜血随之而下,多呈点滴状。常因大便燥结痛苦,而不敢正常进食,伴有心烦意乱,口苦咽干,舌苔黄燥,脉数。
  证属:燥火郁结,结于肠道。
  治法:宜清热泻火,润肠通便。
  方用:栀子金花丸,或以此方加减使用。外用祛毒汤熏洗,敷生肌玉红膏于伤口。
  (2)湿热蕴结: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或可带有脓血,苔黄厚腻。
  证属:湿热下注,蕴结于肛。
  治法:清化湿热,润肠通便。
  方用:黄连汤加减内服。
  外用四黄膏敷肛裂处。 或回肛散
  (3)血虚肠燥:便时**疼痛,流血,大便秘结,皮肤干涩,口干舌燥,心烦失眠,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血虚肠燥,结而化火。
  治法:凉血养血,润燥通便。
  方用:麻仁润肠丸,或用济川煎即可。
[编辑本段]【护理】
  肛裂病人对解便往往有特殊的恐惧感,因为怕解便出血,有意忍着,致使大便燥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家庭护理时,要耐心说服,使其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且多食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者可给缓泻药,如石蜡油20-40毫升,每晚一次。但禁用剧泻剂。
  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保持局部清洁,方法是在较深的盆具内盛40℃的温开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让病人坐入盆内约15-20分钟。亦可试行封闭疗法,或用10%-20%硝酸银涂抹溃疡面,然后用等渗盐水洗去,外涂消炎止痛油膏或栓剂。
  对经久不愈,或采用上述方法无任何效果者,应劝其接受肛裂切除等手术治疗。
[编辑本段]【肛的解剖】
  **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
   1.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 **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MOD},齿线以下为**动脉{MOD}。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留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②齿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②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齿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约1—2cm,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瓣下方有2—8个三角形**状突起,称肛**。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窦炎及肛**炎等。正常肛管内有4—8个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后壁,每个肛腺开口于肛窦处。肛腺在粘膜下有一管状部分,称肛腺管,肛腺管在粘膜下层分成葡萄状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内括约肌层,少数可穿过该肌到联合纵肌层、极少数可进入外括约肌、甚至到坐骨直肠间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数也是发生腺癌的部位。
  白线位于齿线和肛缘之间,直肠指诊时可摸到一沟,为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线一词不太确切,应称为内、外括约肌间沟,简称括约肌间沟。
   2.直肠
  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在齿线处与肛管相连。长约12一15cm。直肠上端的大小似结肠,其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有相同的曲度。直肠在额状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弯曲,当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直肠上l/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中1/3前面有腹膜,并向前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故直肠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直肠无真正系膜,但其上后方,腹膜常包绕直肠上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称为直肠系膜。在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粘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中瓣常与腹膜反折平面相对。但直肠瓣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
  3.肛管、直肠肌肉
  肛管、直肠肌肉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闭合及开放。
  (1)肛管内括约肌:直肠肌层亦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其功能:①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管。②排便时,有“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③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④可充分松弛,保证肛管足够扩张。
  (2)肛管外括约肌:被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纤维穿过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部分。皮下部是环形肌束,位于肛管下端皮下层内,内括约肌的下方。浅部是椭圆形肌束,起于尾骨,向前围绕肛管,止于会阴体,与尾骨相连部分形成坚强韧带,称肛尾韧带。深部位于浅部上方,是环状肌束,与耻骨直肠肌纤维合并。但外括约肌三层之间,分界线并不十分明确。一般在皮下部与浅部之间常可识别,而浅部与深部,深部与耻骨直肠肌之间的分界线就很不明显。肛管外括约肌的功能是平时闭合肛管,排便时舒张,帮助排便;排便后又立即使肛管闭合。近年来Shafik认为肛管外括约肌的组成像三个U形环:顶环是深部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中间环是外括约肌浅部,底环是外括约肌皮下部,当外括约肌收缩时,顶环及底环向前牵拉肛管后壁,中间环向后牵拉肛管前壁,使肛管紧闭。3个环可反复蠕动收缩,排出肛管内存留的粪便。
  (3)联合纵肌:由三层组成,内层是直肠纵肌的延长,中层是肛提肌悬带,外层是外括约肌顶环的延长。三层在内括约肌下方形成中心腱,由腱分出很多纤维隔。其功能:①固定肛管:联合纵肌层属肛管各部的中轴,似肛管的骨架,借其丰富的放射状的纤维,将肛管各部包括内、外括约肌联系在—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这些纵肌纤维,不仅固定括约肌,还通过肛周脂肪,附着于骨盆壁和皮肤;还穿过内括约肌上于齿线附近的粘膜,因而对防止直肠粘膜脱垂和内痔脱出起一定作用。②协助括约功能:联合纵肌在括约肌内部呈网状,与肌纤维相粘着。肛管括约肌的功能,是联合纵肌形成的弹性网与括约肌一起活动的结果。当括约肌放松时,借弹性网的弹力作用,使**张开,粪便下降。但联合纵肌层组织疏松,又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4)肛提肌:肛提肌是直肠周围形成盆底的一层肌肉,由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组成,起自骨盆两侧壁,斜行向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呈漏斗形,对于承托盆腔内脏、帮助排便,括约肛管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耻骨直肠肌,在收缩时能将肠管向耻骨联合处牵拉,增加肛管直肠交接处的角度(直肠向下向前、肛管向下向后)形成“肛直角”,有重要的括约作用。
  (5)肛管直肠环:由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部、内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纤维组成一个肌环,在直肠指诊时可清楚们到。此环有重要括约功能,如手术时不慎完全切断,可致**失禁。
  4.肛管、直肠周围间隙
  即外科解剖间隙,因其间含脂肪结缔组织,极易感染,形成脓肿。在肛提肌以下的有:①**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膈及周围皮肤之间,左右两侧可在肛管后相通(此处也称为浅部肛管后间隙)。②坐骨宜肠间隙(也称坐骨肛管间隙),在肛管两侧,位于肛提肌之下,坐骨肛管横膈之上,左右各一,可在肛管后相 通(此处也称为深部肛管后间隙)。在肛提肌以上的有:①骨盆直肠间隙,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之上,盆腔腹膜之下。②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间也在肛提肌之上,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
  。
   5.肛管、直肠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动脉:肛管直肠动脉的{MOD}来自直肠上、 下动脉、**动脉和骶中动脉4支:①直肠上动脉 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末支。肠系膜下动脉的起点在十 二指肠第三段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在进入乙状结 肠系膜根部时,与左侧输尿管靠近。高位结扎肠系 膜下动脉时,须将十二指肠向上推开和显露左输尿 管,以免误伤。②直肠下动脉由髂内动脉前干或**内动脉分出,左有各一,通过直肠侧韧带进入直 肠,与直肠上动脉在齿线上下相吻合。③**动脉 由两侧**内动脉分出,通过坐骨直肠间隙,{MOD} 肛管和括约肌,并与直肠上、下动脉相吻合。④骶 中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分出,紧靠骶能骨前 面下行,{MOD}直肠下端的后壁。
  (2)静脉:有两个静脉丛:①痔内静脉丛位于齿线上方的粘膜下层,汇集成数支小静脉,穿过直肠肌层成为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回流入门静脉。因为静脉内无瓣膜易扩张成痔。由痔内静脉丛发生的痔,称内痔。②痔外静脉丛位于齿线下方,汇集肛管及其周围的静脉,经肛管直肠外方形成**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它们分别通过**内静脉和髂内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由痔外静脉丛发生的痔,称外痔。
  (3)淋巴:肛管直肠的淋巴引流以齿线为界,分上、下两组。上组在齿线以上,引流途径向上、向两侧和向下。向上沿直肠上血管到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这是直肠最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径;向两侧者先到直肠侧韧带的直肠下血管淋巴结,再到盆腔侧壁的髂内淋巴结;向下穿透肛提肌至坐骨直肠间隙,伴随肛管血管到达髂内淋巴结。下组在齿线以下向外经会**到达腹股沟淋巴结,然后到髂外淋巴结,也可经坐骨直肠间隙到髂内淋巴结。上、下两组淋巴网有时有吻合支互相交通,因此,直肠癌有时也可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4)神经:肛管周围主要由**神经的分支痔下神经和前括约肌神经,以及肛尾神经和第4骶神经会阴支所支配。直肠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前(腹下)神经丛,该丛位于主动脉分叉下方,在直肠固有筋膜之外分成左右两支,各向下与骶部副交感神经会合,在直肠侧韧带两旁组成骨盆神经丛。
  
【肛裂注意事项】

  肛裂是**病中较疼痛的一种,且可伴发许多**不适,因此应该注意以下几项:
  (一)维护大便畅通,干硬粪块形成后,不要努挣排放,可选拔温盐水灌肠,或石蜡油灌肠,或用开塞露注入肛内,滑润排便。
  (二) 准时治疗肛隐窝炎,以防止感染形成溃疡及皮下瘘。
  (三)在**检查如**指诊、用**镜或其它器械时忌讳粗暴用力,以防损害肛管产生肛裂。
  (四)及时治疗引起肛裂的各种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防止肛裂发生。
  (五)要少喝酒,不吃辛辣**食物,食不可过精,要粗细粮搭配,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尽量多摄入,可使大便保持正常。
  痔疮和肛裂的区别
  肛裂多数伴有哨兵痔,特别是被长期忽视肛裂病症的患者,发展为陈旧性肛裂后,常同时伴有外痔、内痔,这时两者在**外的表征基本相同。所以,了解肛裂和痔疮的区别,提高肛肠异常的警惕意识对治疗大有裨益。
  从病理看肛裂和痔疮的区别
  肛裂是以肛管皮肤裂口,肛管溃疡,难以愈合为主要表现。
  痔疮则是由于**周围静脉形成静脉曲张、静脉血管团,以及直肠下端粘膜滑动而形成的。
  从症状看肛裂和痔疮的区别
  1.肛裂以疼痛、便血为主。痔疮以出血为主,只有外痔发炎肿胀时,痔疮才会剧痛。
  2.肛裂可见肛管皮肤裂开,而痔疮则无。在**指诊时,即可确定,但肛裂者多不可行**指诊,或者窥器检查;
  3.肛裂多伴有肛**肥大、肛**瘤,而痔疮则不伴有肛**肥大或**瘤;
  4.肛裂者,**外观可见狭窄,而痔疮患者则多见内痔脱出、外翻。
  **瘙痒症和痔疮
  部分痔疮患者有粘性分泌物流出,引起**潮湿瘙痒,但是**瘙痒不一定就是痔疮。
  **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局部瘙痒症。**部有时有轻微发痒,如瘙痒严重,经久不愈则成为瘙痒症。它是一种常见的局限性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一般只限于**周围,有的可蔓延到会阴、外阴或阴囊后方。多发生在20~40岁中午、老年.初起**瘙痒较轻,**皮肤无明显变化,多为阵发性。久病患者瘙痒较剧,持续时间较长,尤以夜间更甚,过度的搔抓或机械**使肛周皮肤增生肥厚粗糙,**皱襞加深,局部有抓痕、血痂、渗液,皱襞缝中残留粪便污垢,更重者可合并感染见有脓泡或脓性分泌物,潮红肿胀。经实验室检查发现有糖尿病、蛲虫病、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瘙痒症临床检查可能发现同时有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
  所以应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治疗。
  肛裂的治疗原则
  肛肠专家说,肛裂的治疗原则是急性肛裂以保守疗法即非手术疗法为主,宜止痛止血,防止出现疼痛恶性循环。
  对慢性肛裂或者Ⅲ期肛裂,彻底消除肛裂的病因及加剧疼痛的
发表于 2009-7-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 :handshake再 学习啦一遍。
发表于 2009-7-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啊
发表于 2009-7-8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15:4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