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省著名中医杨继荪经验菁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三、冠心病证治体会《内经》:“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描写了心绞痛的部位;“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叙述了心肌梗塞时循环衰竭和预后的严重性。目前把冠心病归属于“心痛”、“胸痹”、“心痹”范畴。
冠心病从整体上看,是发生在虚体基础上的虚中夹实之证。与年龄、病程均有一定关系,初起以偏实为多,久病以偏虚常见。引起冠心病发作的病因,有因气候突变骤冷,或潮湿闷热而感受寒邪、湿邪,也有因“痰涎”、“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致病或诱发。其病因虽不同,而疾病之发展趋势“气滞血瘀”则是共同的。并导致了脏腑气血失调,阴阳盛衰偏颇。如因表邪引起阴阳偏盛的急证实证为阳盛伤阴而见热证,阴盛伤阳而见寒证;由于内伤、病久引起阴阳偏衰的久病虚证则表现为阳虚阴盛而见虚寒证,阴虚阳亢而见虚热证。
针对“气滞血瘀”的共同致病因素,治疗以“理气宽胸,活血行瘀”为方药中之共性。兼以化痰(浊)、通阳、益气、养阴等根据临床表现与不同体质,灵活辨治。
1?理气、宽胸、通阳:张景岳有“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以胸痹乃阳气不足、痰阻气滞,按温中通阳、行气豁痰立方。其中治疗上焦阳微、寒浊上逆的栝蒌薤白白酒汤、治痰浊上盛之栝蒌薤白半夏汤,及治气机失运之枳实薤白桂枝汤,均着重于理气、宽胸、通阳。其中理气通阳法又与治瘀相关联,如仲景治瘀十八方中,用桂枝者达十方,桂枝辛温入血,不仅善行血中寒滞,亦能取其辛散温通,活血药与通阳药合用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故理气与通阳药是治疗冠心病之要药。理气药如白檀香、降香、沉香、辛夷、神香苏合丸;宽胸药如郁金、枳壳、全瓜蒌、薤白、苏梗;通阳药如桂心、桂枝、干姜、吴茱萸、细辛、附片等。
2?活血行瘀:前人在活血行瘀方面有较多实践经验,如《金匮》妇科篇中有“红蓝花酒”治内脏疼痛;《本草经》中提到川芎有治疗心腹坚痛的作用;南朝《名医别录》提及丹参能“去心腹痛疾”;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说苏合香丸治疗卒暴心痛;元代《世医得效方》并总结了苏合香丸的治痛经验。目前实验研究报导了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冠脉循环,使心肌氧的供求达到平衡等方面的作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丹参、苏木、参三七、川芎、桃仁、红花、毛冬青、蒲黄、五灵脂、玄胡索、三棱、莪术等。
3?扶正固本:根据临床表现,如见面色白光白、肢冷发麻、倦怠、胸闷、气憋、胸痛、舌淡苔白或舌边紫黯、舌下瘀筋明显、脉象细涩等阳虚症状为主的,用参附、四逆加桂枝(桂心)、吴茱萸、细辛、黄芪。如见心烦、寐少或有烘热、口干、胸闷气憋、胸痛、舌质偏红、舌下瘀筋、脉弦细而数者,用生脉饮、玄参、黄精、生地、首乌等。对阴阳两虚者可用参附合生脉,桂枝、甘草、玄参、黄精、生地、黄芪等。
冠心病伴高血压者,以阴虚阳亢为多见。常用养阴熄风、活血通络法为主。药用:首乌、生地、玄参、槐米、白芍药、决明子、钩藤、生石决明、夏枯草、丹参、川芎、赤芍、丹皮、炙地龙、炒牛膝、毛冬青、杜仲。
冠心病见有早搏、脉结代、偏阳虚者用参、附、桂、草、芍、石菖蒲、红花、丹参、川芎、苦参、郁金、益智仁,胸闷加瓜蒌、薤白,胸痛加理气药。如脉急促偏心阴虚者用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丹参、制黄精、苦参、川芎、龙齿、炒枣仁、制远志、郁金,加减同上。
四、胃脘痛的治疗用药及其注意点《内经》“胃脘当心而痛”指出了胃脘痛的部位。《难经》第四十九难“饮食劳倦则伤脾。”《脾胃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六淫中以湿伤脾胃致病为最多见”,及《景岳全书》“胃脘痛证多由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乎气”等说明了胃脘痛发病与饮食、起居、劳倦、湿邪、七情等因素的关系。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引起胃的气机阻滞,乃至不通则痛。胃脘痛始以寒热夹杂,偏实者多,日久不愈,以偏寒与虚证为多。胃脘痛按现代病理分型为“溃疡病”、“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因病情有轻重、体质有强弱、病史有长短,各人经验亦不一样,故分型因人而异。现就多年临床实践中的辨证施治作一简介。
1?溃疡病:溃疡病临床上以虚为多见,治疗以甘温和中、疏运理气为主。理中、四君是常第一卷401用之扶中健脾方。但按不同证候,结合体征,灵活立方用药。溃疡病可简分为三型。
(1)气滞郁热:因气机失畅、内有热蕴或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出现嗳气、恶心、嘈杂、灼热、泛酸、胸闷、脘胀、疼痛、口苦干、苔黄、脉弦滑等症状。
经验方:柴胡4克、郁金12克、苏梗9克、川连5克、吴茱萸1克、八月札10克、姜夏9克、枳壳9克、炒白芍12克、制玄胡30克、制香附9克、玫瑰花9克、沉香9克。
煎剂: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适应证:溃疡病(气滞郁热型)。
如有嘈杂、灼热泛酸者,止痛药可选用玄胡、娑罗子、白芍为主药,不宜用温运止痛之荜菝、荜澄茄、山奈、桂心等。对酸味药物和曲类药均应慎用。
(2)脾胃虚寒:空腹痛痛明显或夜间作痛、得食痛减、喜甘食、怕冷、四肢指趾端冷、神倦乏力,舌多偏淡、苔白脉细等,对痛而喜按、得热痛减者,虚证多见,但也有少数为实证。要观察全身情况。方用理中汤加炒白芍、黄芪、制香附、制玄胡、炒娑罗子、陈皮、玫瑰花等,对胃寒痛可选用山奈、荜澄茄、荜菝,如寒重加桂心、理中汤中干姜易炮姜,防性温动血。
(3)血瘀型:本型为上二型发展而致。多数出现柏油样大便,以烂便为多,先有胃脘剧痛,继而出血,出血后疼痛减或痛止,血止后痛又作。严重出血者可见面色白光白、乏力明显、口干、头昏、自汗、血压下降、脉细数等症,治疗根据临床不同证候与体征可采用:益气摄血,选用野山参、别直参、新开河参、边条参、生晒参不等,别直参与新开河参等偏温可酌佐西洋参;清热止血,选用川连、蒲公英、连翘、制军等,用于热盛出血,火性炎上迫血妄行者;祛瘀生新止血,选用三七粉、制军粉、云南白药、赭石、花蕊石、茜根、炒蒲黄等。其中大黄一味既有清热,又有凉血与去瘀作用,赭石、花蕊石用于血从上溢之呕血、咯血等。一般常用止血药如紫珠草、苏木、仙鹤草、旱莲草、白芨、阿胶、柿霜等对出血夹阴虚者更为适宜,对有出血病史者,除温热之品慎用外,破瘀之川芎、三棱、莪术、桃仁亦应慎之。
上述三型辨证用药中尚应注意:属中虚胃寒之痛者,如胃纳可、无腹胀、苔不厚腻,须加黄芪,补益气血中有生肌作用。胃痛日久不愈、久病入血,黄芪宜与当归、丹参合用。对灼热泛酸恶心者,用川连与吴茱萸,剂量比例为5:1或6:1;无灼热而泛吐唾涎清水者,两药剂量比例为2:5或2:4。泛酸明显选加象贝、海螵蛸、白螺丝壳、煅瓦楞等;嗳气恶心明显加半夏、厚朴、苏梗、生姜;胸闷脘腹作胀加郁金、苏梗、枳壳、川朴、玫瑰花;口苦干、苔黄腻而燥加鲜芦根、鲜石斛、蒲公英、天花粉、知母;胃阴不足加石斛、无花果、麦冬、北沙参。若苔腻纳少挟湿者,生地、首乌、萸肉类慎用。
2?肥厚性胃炎:主症除上腹部有胀痛外,伴有嗳气、泛酸、灼热、纳食减退、口苦而干、苔黄根腻、脉象弦滑。初起属实、胃有热蕴、脾夹湿阻、中焦气机失于健运,病久虚实夹杂。早期实证治法: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基本方:川连5克、黄芩12克、蒲公英30克、川朴12克、枳壳12克、鲜芦根30克、姜夏9克、佩兰12克、吴萸1克、制玄胡30克、炒娑罗子12克、炒白芍12克。
腹胀甚加白蔻仁粉6克、炒莱菔子12克,泛酸甚加白螺丝壳30克或海贝散,大便秘加全瓜蒌、决明子30克。
3?萎缩性胃炎:分为两型。
(1)阳虚型属中气虚馁、脾阳不振。证见食后脘腹作胀,时有腹部隐痛、嗳气、纳差、口淡、第一卷402舌质偏淡或胖、脉细。且多喜酸、喜甘,食后得舒,无泛酸,偶有嘈杂灼热感。治则:益气温中、健脾活血,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炮姜、川椒、甘草、乌梅、无花果、赤白芍、厚朴、佛手柑、石菖蒲、制香附、丹参。有嘈杂灼热者去川椒、炮姜加蒲公英、吴萸、川连;消化不良加楂肉、鸡内金等健胃药;腹胀明显加枳壳,云白术;痛甚加玄胡。
(2)阴阳两虚型属中虚脾弱、胃阴不足。证见舌质虽淡而多偏干或苔微黄,有口干或口苦,喜喝水,或有胃中灼热、大便偏干。治则:益气养阴、和中活血。药用:黄芪、党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蒲公英、佛手柑、甘草、乌梅、无花果、枳壳、赤白芍、丹参、玄胡。
萎缩性胃炎为久病虚证。益气、健脾、活血为治疗中之共性。黄芪、当归合用益气养血、气血得养,生化有源,有助于腺体分泌。食疗中长期食用羊肉以温养,少佐大蒜、胡椒有**胃壁增加胃酸之功用,有利于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