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9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半夏泻心汤乃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一方,此方选药精当、方义奇妙,虽年移代革,验之临床,仍效果甚佳。方中重用半夏,为全方之君药,和胃降逆止呕;芩连苦寒泄热,姜夏辛温散寒,如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灸甘草补益脾胃,共达中焦肺胃升降之功。对调整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速效果。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病证。
1、胃窦炎
凡饮食不节、饮食失常或冷热不适均可损伤脾胃功能,而出现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痛甚时呕吐,腹软,剑突下压痛或仅有上腹胀满而不痛,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而干。故可投于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以清除胃中郁热,振奋脾阳,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往往数剂即愈。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2岁。因上腹陈发性疼痛反复发作10d余收入院。患者痛甚时呕吐,腹胀但按之柔软,舌红苔黄。服用阿托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均不得缓解。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窦炎。予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黄连4.5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云苓15克,半夏12克,干姜6克,陈皮12克,灸甘草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疼痛缓解,再进2剂,胃痛消失,黄苔已退,饮食如常,痊愈出院。
2、浅表性或糜烂性胃炎
证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或嘈杂泛酸,舌质红、苔黄厚或灰黑。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胃底、胃体处充血、水肿或有点片状出血点,大便隐血试验(+)。以半夏泻心汤加大黄或大黄炭治之疗效较好。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60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余,进食后加重,予以解痉、消炎、抑酸治疗无效而转由中医治疗。患者诉:夏秋季介于田间劳动时喜饮生水,且食无定时,近2个月来胃脘疼痛、嘈杂不舒,进食后胀满、嗳气,纳谷无味,口干欲饮,舌质肿大,苔黄腻。纤维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大便隐血试验(+)。于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黄连4.5克,黄芩10克,大黄炭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红参6克(另煎),白术10克,苡仁30克,白蔻仁6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灸甘草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9剂后疼痛消失,大便隐血(-),去大黄炭,继服12剂,痊愈出院。
3、药物性胃炎
多因服用温热药及抗生素或长期服用抗风湿药而致。证见心下痞满,呕恶口苦,纳谷不香,舌红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常能收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28岁。1个月前,突然寒战高热,经行B超及血液检查拟诊为“胆系感染”。输注抗生素,同时服用退热药1周发热仍不退,后又拟诊为“伤寒”,予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输注,第9天热退身凉,但恶心呕吐、口苦厌食,诸治无效。邀中医会诊,证见舌红苔黄,心下痞满,但按之软。遂予黄连3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半夏15克,西洋参15克,灸甘草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1次。2剂后胃脘得舒,饮食俱增而出院。
除此之外,笔者对一些外伤及手术后(肠梗阻、阑尾炎、疝气、胃溃疡穿孔)伤口愈合良好,但自觉胃脘痞闷不舒,按之濡软,口苦纳差或厌食、舌红苔黄者,施用半夏泻心汤多可数剂取效。

来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第12卷第12期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4-23 19:06 | 只看该作者
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梅核气,效果不错!
3# 板凳
发表于 2009-4-23 19: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
4
发表于 2009-4-24 19:2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