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34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究与训诂]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宋本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本作: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董红昌案:此条为鉴别性条文,从中我们可以区分,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三者之间的差别。三者之中,皆可见汗出而喘,然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病起于太阳中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起于太阳中风误下,风邪陷落胸中,所以这两个方子都必然兼见太阳中风表证。有人可能对葛根黄芩黄连汤是否可解表存有怀疑,经方大家曹颖甫和三湘名医胡天雄皆善用此方治疗风温,即是明证。而麻杏石甘汤,起首即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者”,明示此证表已解也,纯是里证,故不可用桂枝汤。表虽解,却依然发热、汗出、喘促,这说明上焦肺热已盛,当清之散之。因肺主宣降,故宣肺则热从表散,清热则气从右降,秋冬之令行,诸证自去。故以麻黄与石膏相配则热从表散,杏仁与石膏相配则肺气肃降,甘草和之以补气生津。

而桂林本的修改,不知到底何意?首先,发汗,若下后,未必不可以用桂枝汤,如宋本伤寒论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其次,汗、下之后,见“汗出而喘”者,是否就真的敢直用麻杏石甘汤呢?要知汗则表虚,下则里虚,汗、下之后,内外皆虚,病却不解,反见汗出而喘”,此证多有阳从上脱之虞!如宋本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以此而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到底是如何见证?桂本次举,实是扰人试听,若真有学者,依此论病,岂非要悔恨终生!


18,宋本伤寒论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桂本作: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董红昌案:数则为热,浮主在上在表,故浮数之脉,或为肌表热盛,或为上热消渴。72条先因发汗,是知其表已解,表虽解却依旧烦渴者,故知其上有热,是脉当浮数。

而桂林本改脉浮数为浮弦,不知桂本该如何照应前后症状。张仲景云:弦则卫气不行。今太阳病发汗后,却见浮弦脉,是可知汗后表虚,卫气不行于体表也,故当肤冷身寒,又如何见的烦渴之证?此为其一。其二,张仲景的时代,弦必兼浮,故通篇看完有历史可查的各伤寒论版本,就会知道根本没有在“浮弦”脉这个说法!辨脉法云: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如此低劣的伪造,却出现在当今科学昌盛的时代,且为这么多人追捧,这真让人为中医学术的衰颓而感叹!


19,宋本伤寒论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桂本作: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黑糊糊先生云:看五苓散各条,所主病不是小便利或不利,而是水液不行,不达于上焦则渴,不达于下焦则小便不利。小柴胡汤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想五苓散也适用这句话,不然就限定了它的用途。

董红昌案:伤寒则表闭,然既云汗出,自知表邪已解。表解而渴者,若非素体津液亏损,则为津不上承,此证甚多,并不局限于小便不利,才可用五苓散。例如,下利不止,利后伤津,而见口渴,可以用五苓散利小便、实大便;又如,脾不输津,肺不散津,以至于胃中停饮,有表里证,而见口渴的水逆证;再如,水不化气,饮一溲一,故无津以润体,上为消渴,下为便秘,也可用五苓散治之,等等此类,不一而足。是以,五苓散之使用怎么能局限于小便不利之证乎?以此而观,我深切认同黑糊糊先生的观点,故录以表之。


20,宋本伤寒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桂本作: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干姜汤主之……

董红昌案:“发汗吐下后”,代表汗、吐、下这三种情况,都可以导致栀子豉汤的发生。而桂林本的“发汗后及吐下后”,则将导致栀子豉汤的情况变成了两种,即发汗后或者吐下后,而这个是明显违反张仲景的原意的。例如宋本伤寒论第78条: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此为其一。

其二,“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宋本主以栀子豉汤,桂林本主以栀子干姜汤,到底谁是谁非?此当分析该证之病机。首先,此证得于汗、吐、下后,汗则心液虚,吐则胃气逆,下则脾气损,是正损于内,邪气因入,陷落胸膈,故见虚烦不眠之证。“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者,因其邪气陷落,阻于上焦,上焦宣发不行,故邪气郁闭不出,火热渐积渐炽。热当清之,郁当发之,故清热以栀子,宣郁以豆豉,是此证当用栀子豉汤当无疑问。若少气,加甘草者,因下后脾虚气弱也;呕吐,加生姜者,吐后胃气上逆也。

而栀子干姜汤,首见于宋本伤寒论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据考证,伤寒论所描述之“丸药”,为巴豆类大热之品,宋本伤寒论104条也可为其佐证(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故知栀子干姜汤之病机为:伤寒,发热恶寒,应汗而误下,是脾虚于内,寒邪趁机侵之,故其身热不解。微烦者,因以热药下之,故有余热未去,且为陷落之寒邪所闭也。是用干姜破阴寒之凝集,栀子清郁闭之微热,故此证与热郁胸膈之栀子豉汤不同。其尚可与宋本伤寒论78条对比: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我初学医时,听人讨论桂林本,言桂林本或为伪本,但其完备且使用,是其价值甚至超越了张仲景的原著。故我也曾悉心苦读,然则如今,则不以为然,也深恨邪说流行,正道不行!


21,宋本伤寒论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桂本作: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当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董红昌案:“脉急紧”者,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紧张也,以衄家血亏,再经发汗,故其液枯血竭,筋脉无以濡润也,是“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而桂林本作,脉当紧,紧为邪闭,当发之,虽为衄家也不闭拘泥,不然邪闭热郁,必至险危,如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另,脉紧为邪闭,热当不盛,又怎么会导致“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之证呢?

又是一个让人尴尬的错误,桂林本你真的让人无法原原谅!


22,宋本伤寒论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桂本作:汗家,… … 与禹余粮丸。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董红昌案:汗为心液,是汗家心阴素虚。故重发其汗,则心阴耗伤,神无所依,而见恍惚烦乱之证;小便已阴疼者,以心主血脉,心阴耗伤,血脉不行,无津以润宗筋也。故当滋液、敛汗、重镇,治以禹余粮丸。此方虽失,但从《神农本草经》中对禹余粮的记载,我们当可推知其方的大概: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痢赤白,血闭癥瘕,大热。

而桂林本伪造的禹余粮丸方,竟然有“干姜三两,附子两枚”,此真不可思议。液涸之证,竟以干姜劫之,附子耗之,人非金石,何能得生!

23,宋本伤寒论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桂本作: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董红昌案:“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照应“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而桂林本将其改为“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这样在文字上就无法作到前后照应,此其一。

其二,“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此条作为一般性规律,不仅适合伤寒,而且适合太阳中风,和其他一切需要发汗的病。而伪造的桂林本,自作聪明的加了“伤寒”的前缀,则此条的适应证,一下子变成了“伤寒”的独家专利!


24,宋本伤寒论93条:大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桂本作:…… 因致冒,冒家汗自出愈。所以然者,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黑糊糊先生云:自愈的,在這裏爲汗出而自愈,汗出和表和,並沒有什麽先後,汗出而再解表,在桂枝證中比比皆是,沒有什麽奇怪的。不必拘於汗出就不可再汗,要分清是因邪致汗還是因藥後而汗出。這裏前面已經有了汗下,津液大傷,其人沒有汗源,所以不會出汗,如果這時自己出汗了,說明津液已回,表氣已和,所以才說是自愈了。

董红昌案:太阳病当先汗而后下,今先下而后汗,此为逆也。伤寒论90条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下则里虚,汗则表虚,故汗下之后,津液亡失,表里俱虚,头晕目眩。59条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而93条与59条同为汗下后内外皆虚,津液亡失,却一言小便利则愈,一言汗出则愈者,因93条所述之证,虽经汗下,表却未解,故汗出则代表表里已实,正气已复,故能鼓汗以战邪。宋本伤寒论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而桂林本将“冒家汗出自愈”改作“冒家汗自出愈”,将“汗出表和”改为“表和”。从文字上分析,“冒家汗出自愈”的意思为头晕目眩,汗出后,自然就好了,在这里“汗出”是一个身体康复的标志,其治疗当以培补津液为主;而“冒家汗自出愈”的意思有二,一,头晕目眩的问题,汗自出后就好了,在这里“汗自出”是一种手段,故治疗当促使汗自出;另一种意思是,“冒家”汗自出的问题,好了。而将汗出表和改为“表和”,也让人迷惑,因为汗出不等于表和,例如桂枝汤证,本来就有自汗。所以张仲景在解释为什么“冒家汗出自愈”的时候,特意强调了“汗出”是“表和”的标志。故“冒家汗出自愈”不能改作“冒家汗自出愈”,“汗出表和”也不能改为“表和”。
2# 沙发
发表于 2009-3-30 08:05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术观点,既然有桂本跟宋本,那我们可以各需所用,古为今用,不好的就弃掉,如果只在纸上辩来辩去,那还不如临床上的来的实际!自家之言,若有冒犯,请楼主原谅!
3# 板凳
发表于 2009-4-4 0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zhaog 于 2009-3-30 08:05 发表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术观点,既然有桂本跟宋本,那我们可以各需所用,古为今用,不好的就弃掉,如果只在纸上辩来辩去,那还不如临床上的来的实际!自家之言,若有冒犯,请楼主原谅!

发这个贴不过是给提醒一下大家而已,本身并不能起多大作用,例如您不还是照样信任桂林本吗?

欢迎就具体问题上,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4
发表于 2013-4-13 1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董红昌

怎么没有下面的了?我还在等着看呢。而且也找不到2
5
发表于 2015-5-19 17:54 | 只看该作者
我仔细看了楼主的分析,很多我是不太同意你的说法的。这样说吧,其实古书啊,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现在看见的标点和断句都是后人为了学习方便添加的。
6
发表于 2016-4-18 0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梦山 于 2016-4-20 20:32 编辑

你这个第22条,咱们从舒氏伤寒论来说:平日汗多者,表阳素亏,若重发其汗,则阳从外亡,胸中神魂无主,故心神恍惚而内乱也,小便已阴疼者,阳气大虚,便出则气愈泄而化源伤,故疼。便前疼为实,便后疼为虚,从来皆云汗者心之液,汗多者重汗则心血伤,小肠之血亦伤,宜生心血、通水道。愚为不然,如果血虚,曷不生内烦诸症?此病在气分,宜于涩以固脱之外,大补阳气矣。

按这个说法,桂本的禹余粮方合用。

不过这个方我自己没实践过,不敢说一定有效。
7
发表于 2016-4-18 0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梦山 于 2016-4-20 20:31 编辑

重复了,删掉这楼
8
发表于 2016-4-18 15:03 | 只看该作者
哥们你也别证了。名医黄竹斋就桂林本编了伤寒杂病论会通。人家水平不高,搞不[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假?可见还是有临床效果的。我倒是觉得这书很有参考意义。编书的人就算比不上张仲景,也有亚圣之才。说实在话,我是倾向于真的。
不信你去编本伤寒论续集试试。你看你的温病组方,能不受温病学家的影响不?这水平,按道理必然是名医,按道理必然传人或遗著。但是都没有。所以我倾向于真。
9
发表于 2016-4-23 21:12 | 只看该作者
学术研讨可以,但不要轻易否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7 00:3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