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疼痛] 疼痛性周围神经病的概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长沙县仙人市医院风湿疼痛病专科龙岭医生
    长沙县仙人市医院风湿疼痛病专科中有很多疼痛方面的疾病,今天就周围性神经病中除颅神经病外有许多疾病都以疼痛为临床表现,而且这一症状引人关注。我们将讨论这一临床问题。
发病机理
在除颅神经病以外的疼痛性周围神经病中疼痛的病理生理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可能潜在的疾病激活或改变感受器的Adelta和C纤维传入冲动;也可能影响神经末梢、神经根内的这些细纤维。在疼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再生的无髓鞘纤维与神经源性疼痛产生有关。C纤维成为一种异位的疼痛发生结构。神经末梢处某些传递的膜结合蛋白(如形成钠通道的蛋白)积聚后造成过度**,并且在再生的感受器中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alpha-adrenergic receptors)处叠加,过度**呈持续性。最终这些感受器上的异常活动成为背根内中枢性疼痛发病机制之一,而出现继发性的临床上痛觉过敏。
分类
   一、Pappagallo(1990)将疼痛性周围神经病分为交感神经联络的疼痛(sympathetically maintained pain)和交感神经无    联系的疼痛(sympathetically independent pain)两类:

  交感神经联络的疼痛表现为单个肢体远端的烧灼痛,十分剧烈,在轻触或寒冷**后可诱发。
  交感神经无联系的痛表现为全身性疼痛,呈发作性的自发性灼痛,可有感觉异常,轻触或寒冷很少诱发。这两类疼痛也可伴发周围神经病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上述两种疼痛可用药物试验予以区别。在双盲条件下,静脉注射酚妥拉明(Phentolamine),可使交感神经联络的疼痛缓解或减轻,而交感神经无联系的疼痛不改变。

  二、按临床特点分类:
  疼痛性周围神经病(painful neuropathies)分为局限性周围神经病造成的疼痛和全身性周围神经病造成的疼痛。造成局限性或全身性疼痛的病因见表1。
1.局限性疼痛:        2. 全身性疼痛:
(1)糖尿病         (1)糖尿病
(2)神经卡压         (2)AIDS
(3)缺血性小血管病         (3)副癌综合征
(4)胶原性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类 风湿性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4)酒精中毒性
(5)动脉病变(外伤、手术、血栓形成塞)         (5)骨髓瘤
(6)神经损伤后神经瘤         (6)淀粉样变
(7)癌性神经病         (7)急性炎性多发性神经病
(8)带状疱疹         (8)转移癌
(9)神经根的肿瘤         (9)中毒性、呋喃类药物、砷、铊、肼苯达嗪、大量维生素B6
(10)自发性疼痛         (10)尿毒症
(11)铅中毒         (11)自发性
(12)梅毒         (12)Febry病
(13)血清性周围神经病         (13)显性遗传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炎
(14)神经痛性肌萎缩          

疾病
  一、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diabetic polyneuropathy)
  可发生于Ⅰ型依赖胰岛素型和Ⅰ型非胰岛素型以及其他原因的糖尿病(如胰腺切除后,血色素病)。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或临床来判断,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几乎可占糖尿病患者的47~91%。

  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可分为感觉性、感觉运动性、急性或亚急性运动型多发性神经病。最后无疼痛表现,不在此讨论。

  (1)糖尿病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diabetic sensory polyneuropathy):以女性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58.7岁。

  从感觉症状可以分为麻木型、疼痛型和麻木-疼痛型。笔者随访59例糖尿病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麻木型占79.6%,疼痛型占5.6%,麻木-疼痛型为14.8%。麻木型主要为四肢远端对称(尤其以双下肢远端为多见)的麻、木、蚁走感、发冷等异样感觉。疼痛型为下肢肢端、大腿内侧、小腹和会**自发性灼痛,手部和全身者少见,呈闪电样疼痛,活动后疼痛加剧,十分难以忍受,夜间、抚摸等可使疼痛加重。

  检查中可有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四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其中以髁反射最为敏感指标;下肢振动觉消失,尤以第一拇指振动觉消失为肯定。肌肉萎缩一般不明显。

  (2)糖尿病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少数有上述感觉异常,尚有四肢远端无力、肌萎缩、腱反射消失和深感觉等障碍。

  二、糖尿病性单一或多根周围神经病
  单神经病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在受累神经支配区内突然疼痛或感觉障碍、肌力减退。Zorrilla等(1994)报道糖尿病性单神经病大多在6个月内可完全恢复,偶有后遗症,这与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不一样,后者很难恢复,甚至病情进展或恶化。

  肢体或躯干单神经病(focal trunk,limb neuropathies, and limb girdle plexus):下肢以坐骨神经及股神经为多见。上肢以臂丛神经、正中神经损害为多见。其余像腓神经、尺神经、冈上神经、胸长神经和闭孔神经等均可累及。

  Chammas等(1995)报道在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可并发Dupuytren病(表现为手部关节活动受累、屈肌腱鞘炎、腕管综合征)。

  三、卡压综合征
  (一)腕管综合征:
  本征是正中神经在腕骨内受卡压(由于腕部骨折、脱位、关节炎、腕横韧带增厚、腕管内肿瘤和血肿、代谢和中毒疾病、石膏固定受压等)造成正中神经支配的手部感觉和手肌瘫痪。见图1。

  症状和体征:可以出现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感觉异常,呈烧灼样、麻木样感觉。夜间疼痛明显,常因此而痛醒不能入睡。在做某些与屈腕有关的动作时,可加重症状。掌部近端无感觉障碍,手部活动笨拙,尤其做精细动作时更加明显。握力及捏力均下降。晚期,患者还可以出现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障碍。

  特殊检查:
  1.两点辨别觉 钝头分规纵向检查,腕管综合征的患者,手指两点辨别觉>4mm,严重者>10~15mm。

  2.单丝压迫试验 用单丝垂直触压皮肤,检查患者手指的感觉,检查中患者视野离开检查手。该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3.Phalen试验 两臂平举,屈肘90°,腕关节极度掌屈1min,患手桡侧手指即可出现麻木和感觉异常。
  4.拇指压迫试验 拇指直接压迫腕部正中神经30s,患者可出现手部正中神经感觉分布区的麻木和疼痛。
  5.止血带试验 将血压计袖带置于腕部,充气达20kPa,持续30s,出现桡侧手指麻木为阳性。

  6.腕部Tinel征阳性 叩击腕部正中神经出现放射感。
  7.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在腕部以下减慢。大鱼际肌有失神经电位。
  8.腕部CT或MRI示骨性改变或肿瘤等异常。

  (二)腕尺管综合征
  本征是尺神经在腕尺管内受到卡压(劳损、腕尺管内囊肿、肿瘤和韧带、增厚、滑囊炎、骨折、先天性异常)造成尺神经支配的手部感觉和运动障碍的综合征。见图2。

  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三大类型,由压迫的确切部位决定了症状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还是两者兼有。

  在Guyon管内的神经卡压由于尺神经深、浅支同时卡压,可出现腕部尺侧的胀痛和刺痛,夜间加重。环指尺侧和小指掌侧的感觉减退。小鱼际肌肌力减退,全部骨间肌及第3、4蚓状肌以及拇收肌与拇短屈肌深头的无力或瘫痪,手部精细动作欠佳。检查时可见小指外展无力,第1背侧骨间肌无力,分指、并指不能或困难。小指呈爪形指畸形。Froment试验阳性。腕尺侧Tinel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腕尺侧肿块。严重时骨间肌及小鱼际肌萎缩。肌电图检查尺神经在腕部传导速度减慢,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出现纤颤电位。

  尺神经深支于豆钩间隙处卡压,患者无手部感觉障碍,除小指展肌外,尺神经支配的全部手内的肌瘫痪或萎缩。

  尺神经于小指对掌肌处卡压,患者亦无感觉障碍,小鱼际肌功能正常,其他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瘫痪或萎缩。

  (三)肘管综合征
  本征是肘管内尺神经受压(由于尺神经滑脱、肘关节处骨折或脱位、关节炎、肘管内占位病变、职业性损伤)造成尺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见图3。

  症状:起病隐匿,早期患者感到患肢疲劳,握力和捏力减弱,往往在活动后出现。随后出现肘区或前臂的疼痛,呈酸痛或刺痛,,可向远、近端放射。常主诉环、小指麻木不适,早期间歇性出现,于屈肘时加重,夜间常因麻木疼痛而惊醒。

  体征:
   1.检查时可发现尺神经支配区的环指尺侧半、小指以及手背和手掌尺侧感觉障碍,出现刺痛、感觉过敏或感觉丧失。
  2.尺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减退,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最突出的表现为小指处于外展位,内收不能,分指、并指无力,握力和捏力减弱。Froment试验阳性。晚期出现环、小指爪形指畸形,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掌骨突出。尺侧腕屈肌的肌力可以下降。在实践中,往往只有尺侧腕屈肌、小指展肌和第1背侧骨间肌的肌力可以准确检查,尺神经支配的其他肌肉易被其他功能良好的肌肉代偿而出现误导。

  3.屈肘试验阳性。将肘关节极度屈曲持续1min,患手尺侧出现感觉异常。

  4.肘部往往可以触及尺神经增粗或梭形膨大,有时可触及肘管内囊肿或肿物。

  5.肘部Tinel征阳性。肱骨内上髁水平Tinel征阳性强烈提示尺神经压迫病变。

  6.电生理:尺神经经过肘管时运动传导速度减慢。X线或肘管CT可发现先天畸形或骨折、占位等。

  (四)桡管综合征
  本征是前臂桡神经及其分支在桡管中(由于Frohse弓、肌腱、桡侧血管、异常纤维束带、脱位、占位病变、药物局封等)嵌压而引起的以肘部以下前臂伸肌组织疼痛为主的综合征。

  桡管外侧为肱桡肌和桡侧腕长、短伸肌、内侧为肱二头肌和肱肌,前面为上臂深筋膜、前臂外侧皮神经、肘外侧静脉和肘正中静脉,深面为肱骨下1/3前外侧面、肱骨头、肱桡关节、桡骨小头和桡骨颈,桡管止于旋后肌浅层(图4)。

  症状和体征:
  1.疼痛:疼痛常为其主要表现,通常也是患者惟一的症状,疼痛为钝痛。患者常自述前臂近端桡侧疼痛,可向腕背部放射。上肢活动尤其是前臂反复转活动可使症状加重。夜间疼痛明显,严重者常常在夜间被痛醒。

  2.患者可出现垂腕和伸拇、伸指无力,晚期可以出现桡神经支配的前臂肌肉萎缩。虎口区多有麻木感。

  特殊检查:
  1. 桡管压迫试验 肱骨外上髁下3~4cm相当于Frohse弓水平,桡神经面有压痛。

  2.肌电图检查对诊断桡管综合征帮助不大。部分患者在抗阻力旋后的情况下做肌电图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五)旋前园肌综合征
  本征是正中神经在前臂近端旋前圆肌水平,(由于Struthers韧带、旋前圆肌或肱二头肌肌腱肥大、指浅屈肌纤维弓等)卡压,而出现的前臂疼痛、正中神经损害表现。见图5。


  症状和体征:
  1.疼痛 表现为前臂近端掌侧疼痛,常呈酸痛,多与前臂的反复旋转有关。抗阻力旋前时疼痛加剧并向远、近端放射,夜间疼痛不明显。

  2.感觉障碍 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表现为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和感觉异常。因方正中神经掌皮支亦受累,所以手掌三角区感觉减退。

  3.运动障碍 手指笨拙不灵活,拇指对掌功能受限。严重时可见大鱼际肌萎缩。正中神经支配的手外在肌也多受到影响,造成屈拇指和屈示、中指无力。

  特殊检查:
  1.旋前圆肌压痛 有时可以出现正中神经僵硬、肥厚、叩击肌腹近端出现Tinel征阳性。
  2.旋前圆肌压迫试验 将拇指置于旋前圆肌近侧缘的外侧进行挤压,如和麻木,提示卡压部位在指浅屈肌腱弓处。

  3.肘关节抗阻力屈曲旋后运动可以检查神经是否在肱二头肌腱膜处压。
  4.旋前圆肌综合征 神经传导检查往往是正常的,对于正中神经支配肌肉进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臀上皮神经来自腰1~3后侧支(图6)。

  臀上皮神经在整个行程中,大部分在软组织内。有4段6个固定点,这6个固定点是臀上皮神经易遭受损伤的部位。第1段从椎间孔发出后穿骨纤维孔称出孔点,沿肋骨或横突的背面和上面走行称骨表段,在横突上被纤维束固定称横突点。第2段由里向外走行在骶棘肌内,称肌内段,向下向外与第1段形成钝角,进入骶棘肌处称入肌点。第3段走行在腰背筋膜浅表深面,称筋膜下段,向下向内走行,与第2段形成钝角,走出骶棘肌处称出肌点。第4段为走出深筋膜并穿行于皮下浅筋膜层,称出筋膜点。皮下段要跨越髂嵴进入臀部,又称入臀点。

  臀上皮神经在越过髂肌进入臀部时,被坚强的由骶棘肌及腰背筋膜在髂嵴上缘附着处形成的扁圆形骨纤维管固定,神经由此隧道穿过,骨纤维管有保护神经的作用。但此管由于损伤病变而狭窄,压迫神经出现臀部疼痛。臀上神经入臀后,继续在浅筋膜中行走,可达到腘窝,因此疼痛可达到腘窝。

  临床表现:腰臀部弥散性疼痛。疼痛为钝痛、酸痛或刺痛,向臀下方及腘窝放射。弯腰、行走与坐起时疼痛加重,严重时需双手扶物才能坐起。

  腰部及臀部有固定压痛点,这些压痛点与解剖叙述的6个固定点基本符合。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下方,有明显压痛点。无其他阳性体征。

  臀上神经阻滞有助于诊断。用局麻剂阻滞该神经,数分钟后疼痛消失,即可诊为该症。

  (七)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本征是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由于外伤、骨折、职业、石膏受压、关节病等造成卡压,引起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急性或缓慢产生的足背伸及外翻肌力减退。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迟钝,或上述区域疼痛。严重时造成足下垂。

  肌电图示腓总神经运动或感觉传导速度在腓骨颈受损。小腿前外侧肌群、失神经性肌电。

  (八)跖管综合征
  因剧烈运动,髁关节反复扭伤腱鞘炎、骨折、平足等使跖管相对狭窄,胫后神经受压,出现足跟内侧及足底麻木或烧灼样疼痛,称跖管综合征或踝管综合征。跖管(见图7)

  为骨纤维管,位于踝关节内侧,其浅层为分裂韧带,深层为跟骨、距骨及关节囊。分裂韧带宽2~2.5cm,长6~7cm,厚0.1cm。管内按前后排列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胫后动脉、胫后静脉、胫后神经和拇长屈肌腱。胫后血管和胫后神经在跖管内分出跟动脉和跟神经,分布于足跟内侧。出跖管分出跖内侧血管和神经,跖外侧血管和神经。跖内侧神经为感觉支,分布足底和部分足趾,跖外侧神经为运动支、支配足部内在肌。

  临床表现:青壮年男性多见。
  足跟内侧和跖侧麻木或烧灼样疼痛。内踝后部轻度肿胀,有压痛。扣击内踝后方时,可引起疼痛或向足底放射,称Tinel征阳性。足背伸,足外翻时疼痛加重。足跟内侧、足跖侧及足趾感觉减退,有的足趾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足部内在肌萎缩。

  指(趾)端血管球瘤
  血管球是一种受神经支配的、盘绕的皮肤动、静脉之间的直接吻合通道。血管球内含有很多无髓鞘网状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纤维,外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当其增生时,可发生血管球瘤。血管球瘤多为直径2-3mm大小的小圆形肿物,有完整包膜,颜色暗红。多存在于四肢、躯干及头颈部,以手指、足趾上分布最多。正常情况下作用是调节皮肤的温度。血管球瘤是良性肿瘤。好发于是20-40女性。主要是疼痛,多为刺痛或烧灼痛,可间歇或持续性发作。疼痛可向肢体近端放射。触碰手指或用针头压迫肿瘤引起剧烈疼痛。患处对温度变化敏感,尤其遇冷时疼痛明显。检查时可在甲下看见小蓝**,局部指甲隆起并有局限性压痛。MRI可见肿瘤。

  癌肿性周围神经病
   本病可累及周围神经,其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见表2。
表2 癌肿和网状细胞增多症造成非转移性癌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

  癌肿性周围神经病可以癌肿直接浸润和转移到周围神经。一般均有疼痛,并出现肢体神经和(或)颅神经等损害表现。

  此外,尚有癌性非转移性周围神经损害,常见有3种类型:副癌性感觉神经元病、副癌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副癌性血管炎性神经病。

  呋喃类多发性神经病
  少数较长时间服用呋喃妥因、呋喃西林、痢特灵等患者可造成四肢远端疼痛的轴索变性的感觉性神经病。如果患者有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病。停药后症状可部分缓解。

  Febry病
   Febry病(Febry disease)又称为弥漫性体表血管角质瘤病(angiokeratoma corporic diffusum)。遗传病。少见。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手指和足趾的烧灼或刺痛,这种疼痛随着运动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加剧,也可有手掌和足庶的麻木,也可无汗。肌力、神经传导速度、手足的关节位置觉均可正常。

  神经病理中有小有髓纤维的脱失,也有无髓鞘纤维减少。

  通常在10岁左右,在**、臀部、下腹、脐周有密集的血管扩张性丘疹(紫色或黑色)。

  可有肾脏损害和脑血管意外发现。白细胞中测定α-半乳糖苷酶活性减低有诊断意义。可以卡马西平对症治疗。

  卟啉性神经病
  大多数患者的急性周围神经病,以四肢近端对称性的无力开始,可伴有肌痛和痉挛,常先累及一个肢体,几天后累及四肢,感觉障碍可不明显,可有四肢瘫,但以上肢为重。在严重病人有呼吸肌的麻痹、面瘫、构音困难、复视,甚至用呼吸机。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有时可有手套、袜子型或条束样的感觉异常,一般深浅感觉均受累,偶尔有肢端疼痛的感觉类型周围神经病。神经传导速度为轴索损害。但早期时可无神经损害,仅为肌电图的肌源性损害表现。

  血浆中测δ-氨基-γ-酮戊酸(δ aminolevulinic acid)有诊断意义。急性间歇型有大量卟啉前体,故紫外线下转成红色。

  卟啉性神经病(prophyric neuropathy)可有癫癎、"脑炎样表现"、各种精神症状(幻觉、忧郁、躁动等)。

  血清病性周围神经病
  Gathier等(1968)认为大多数病例接受免疫血清后产生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是周围神经,脑膜、脑和脊髓损害较少见。他们搜集文献材料中有258例是周围神经,26例为纯粹的颅神经损害,40例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损害大多出现于血清病开始时或极期时,也即通常在免疫血清注射后7~12日,很少在3日。注射后立即出现十分罕见。周围神经损害下列几个类型(见表3)。
 
表3 血清源性周围神经各类型临床表现的发生




黄褐斑的防止
孕期保健小知识

妊娠护理与保健(1)
常见的妊娠疾病(1)



  神经痛性肌萎缩。受累侧肩周剧烈疼痛,疼痛一般一周或数周消失,少数需数月才消失。疼痛数天后肩部一块或数块肌肉麻痹,主要是三角肌、冈上肌和冈下肌、前锯肌。约半数患者均出现肌肉麻痹。以右侧为多见,Guggenheim(1954)复习文献右侧占65%,左侧占23%,双侧为12%。瘫痪肌肉在短时间内明显萎缩,使疾病达到高峰。很少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缓慢地出现肌萎缩。客观感觉的损害表现不明显,偶尔仅有腋神经支配区有感觉障碍。部分严重患者肌萎缩发展到上臂。

  Gathier等(1968)将血清源性神经痛性肌萎缩按严重程度分为3个型:
  Ⅰ型,麻痹肌肉仅限于一侧或两侧的肩带肌;
  Ⅱ型,Ⅰ型损害的基础上加很少几块上臂肌肉麻痹;
  Ⅲ型,广泛的肩带肌和上臂肌萎缩。

  抗破伤风血清造成神经痛性肌萎缩(123例),Ⅰ型约55%,Ⅱ型约35%,Ⅲ型约10%。

  缺血性周围神经病
  大多数周围小血管的患者含有缺血性神经病。而且大血管急性栓塞或血栓形成时,可有疼痛伴有肢体脉管的搏动消失。

  (一)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
  (1)静脉炎后综合征(post-phlebitic syndrome)外伤、手术、静脉曲张、局部炎性病变和静脉用药等引起静脉壁损伤,炎性增殖、管腔内血栓形成,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见于四肢浅表静脉,包括大、小隐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局部疼痛、肿胀,沿受累静脉走行可扪及伴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其周围皮肤温度增高,红肿现象。病程通常为1-3周。静脉炎症消退后,局部残留有硬条索状物。

  (2)静脉炎后综合征
  血栓性静脉炎后3-10年。下肢为主。25%为双侧。在血栓静脉炎后如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可因肢体长期营养不良及静脉压升高而引起水肿、胀痛、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曲张及皮肤溃疡,亦称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静脉造影可证实疾病。

  (3)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重病、长期卧床、血小板和红细胞增多症等。好发于小腿静脉或国静脉,小腿局部有疼痛和沉重感,行走和站立时加重。检查时可见小腿肿胀,在小腿肌肉、国窝、腹股沟内侧等处有压痛。让患者下肢垂直,当踝关节急速背屈时,小腿肌肉深部出现疼痛,这是由于小腿肌肉**了受累静脉之故,成为Homan征阳性。此外,常有浅静脉曲张充盈,皮温增高及色泽度变暗等体症。

  (4)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静脉本身扩张、延长和形成弯曲,下肢浅静脉呈蚯蚓状变的一种血管疾病。活动后可胀痛。

  (5)雷诺病
  雷诺(Raynaud)病是未梢小动脉的功能性、间歇性收缩而引起的周围性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多发于青年女性。两侧对称的指或趾出现间歇性苍白、发绀和潮红,温暖后症状缓解。肢端疼痛表现为麻木、灼痛、恢复过程可感胀痛。疼痛范围一般与神经支配无关。动脉无器质性闭塞、动脉造影为小动脉痉挛。发作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但仍存在手指或足趾麻木等循环障碍症状。

  (6)红斑性肢痛病
  临床表现:
  多见于女性。发病较急,双足突发烧灼样疼痛,也可出现于双手。皮肤发红,温度升高,一般临界温度点在30-36℃,超过时则出现症状。局部多汗,轻度水肿,有感觉过敏。暴露于冷处或冷水浸洗,可使疼痛缓解。

  (7)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sclerosis obliterans)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其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
  见于50-70岁的男性。男女之比为5.6:1。约有20%伴有糖尿病,35%患有高血压。

  整个病程分为四期:
  1.感觉异常期:自觉患肢发凉、麻木和酸沉。尚无明显缺血症状。
  2.间歇跛行期:患肢活动后疲乏无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行走时出现跛行。

  3.静息痛期:患肢在安静时也感疼痛,以肢端为重,夜间疼痛更加剧烈,疼痛常在患肢抬高位时加重下垂时减轻,患肢有皮肤苍白、温度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

  4、组织坏死期:患肢运脉已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肢体皮肤发凉、苍白、动脉搏动消失。趾、足或小腿可有干性坏疽或溃疡。
  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和血管造影帮助诊断。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ber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由于肢体中、小动脉和静脉闭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而导致肢体末端坏死,伴有剧烈疼痛的疾病。
  临床表现:
  多发于20-40岁的男性,有吸烟史,绝大多数有受寒、潮湿史。
  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严重者疼痛剧烈而持续,夜间尤甚。
  大多数患者有进行性间歇性跛行和慢性缺血性症状如麻木、怕冷、苍白、淤血等。
  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常消失或减弱。半数患者早期出现或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严重者后期出现肢体坏疽和溃疡。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病变动脉形态、血管内的变化及血液速度。
  动脉造影检查可明确肢体动脉阻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9)急性动脉栓塞
  形成动脉栓塞的栓子可为血栓、空气、脂肪、瘤细胞、异物等,绝大多数为血栓栓塞,90%血栓来自于心脏。栓塞部位最多见于股动脉。
  患肢绞窄性剧痛,活动后更重。
  患肢感觉异常,远端感觉缺失。
  患肢皮温降低,皮色苍白,也可有青紫色斑点及条纹,最后肢体坏死,呈紫黑色。
  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多普勒血管诊断仪在栓塞远端处测不到血流,无动脉搏动波形。
  动脉造影能明确显示栓塞部位。

  (十一)臂丛神经炎(神经痛性肌萎缩)
  临床表现:
  成人发病,男:女=2.4:1。一侧肩部和上臂部疼痛剧痛。极少数两侧性。肩带麻痹,肌肉萎缩明显后疼痛消失,一般持续30%/3月。累及下颌区,桡神经区罕见。34%前锯肌麻痹,10%三角肌麻痹。麻痹侧腱反射减退和消失。36%有腋神经区感觉障碍。一般需1-2年恢复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6:1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