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34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3小时复苏成功的背后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小时复苏成功的背后  

    转于中国医学***报
--------------------------------------------------------------------------------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真实故事:2004年8月7日,1例心脏停跳长达3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栓塞患者,在经历了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病医疗抢救中心的医师们3小时心肺复苏和2次溶栓后,不但远离了死神,而且恢复了生活和工作能力。
     对于这样一个复苏成功案例,许多媒体曾进行了大量相关报道,但仍有很多医师对此存在很多疑问,例如患者的确切诊断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抢救成功,抢救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判断抢救时间的长短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2004年12月3日,北京心血管病中青年工作者***联合北京各医院心内、心外、呼吸、肾脏、神经、麻醉和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医师,举办了一次以心肺复苏及多器官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希望可以解答上述疑问,并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会上,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病医疗抢救中心副主任李志忠对当天的抢救过程和诊疗思路进行了阐述,其他专家也结合该病例,对心肺复苏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对此进行了整理,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临床抢救过程,并引发大家对这起3小时成功复苏病例的思考,或许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复苏经过:

    3小时心脏按压+2次溶栓

     2004年8月7日9pm:

     一例45岁的男性患者主因“突发心前区不适2小时,意识丧失5分钟”被送入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病医疗抢救中心。患者2小时前餐后散步时突然出现心前区不适,到当地医院(和平里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5和V6导联ST段抬高”,被诊为“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遂转安贞医院治疗。患者既往体健。患者在转诊途中突发抽搐,意识丧失,小便失禁,血压为零,心电监测示室颤。

     李志忠:患者自入院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虽然有呼吸,但呼吸很弱,口唇紫绀,心电监测示室颤(细颤)。当时考虑诊断为“心脏骤停,室颤,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

     该患者入院后给予呼吸支持?先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后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为100%?,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并先后对该患者进行了17次体外电除颤复律(200 J和300 J)。此外,还使用了许多常规药物,包括胺碘酮150 mg静推、1 mg/min静点(纠正心律失常),肾上腺素1 mg、3 mg、6 mg反复静推(目的是想使细颤恢复成粗颤,再电除颤复律),多巴胺20 μg/kg/min持续静点(升压)。
        2004年8月7日9?30pm
     经上述措施抢救20分钟后,患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呼吸消失,心脏停搏,瞳孔散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及周身皮肤紫绀、只按压区呈白色手掌印记,提示患者已接近临床死亡。在呼吸机纯氧通气支持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仍仅30%~80%,提示存在严重低氧状态。

     李志忠:此时,我们考虑到,由于在积极的按压、除颤、升压和大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心脏未出现任何反应,且在呼吸机纯氧通气的情况下缺氧仍如此严重,因此该患者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下、后壁心肌梗死,可能同时合并有肺栓塞。鉴于我们以往有类似表现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无反射的肺栓塞猝死病例)抢救成功的经验,而且该患者年龄较轻,体质较好,无其他基础疾病,同时在经过较长时间心脏按压后并未出现肋骨骨折,因此我们没有宣布该患者临床死亡,而是决定在持续心脏按压下进行溶栓。

   

     2004年8月7日9?40pm

     在7名医师的轮流、持续而有效的心脏按压下,溶栓治疗开始,具体方案为:尿激酶25万U静推,继之以尿激酶175万U静点(40分钟滴完)。同时进行的其他治疗包括5%碳酸氢钠250 ml静点,重复肾上腺素静推,阿托品2 mg重复给药,多巴胺5 mg重复给药,氟美松20 mg静推,654-2 40 mg静推,血管加压素 10 U静推,去甲肾上腺素4 μg/min静点,多巴酚丁胺 1 μg/kg/min静点。

     李志忠:一般来说,在没有心跳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溶栓的,否则易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因此,必需保证心脏按压的有效性,这样可以保证溶栓药能达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同时也才能保证脑等其他器官的灌注,延缓脑死亡。

     我所要求的有效按压指征是按压后达到袖带脉冲血压的收缩压>180 mmHg,股动脉压达到80 mmHg(即可触及股动脉搏动)。

     在溶栓治疗之外,我们还进行了积极的抗休克治疗(如上所述),虽然抗休克治疗中的一些药物不是常规用药,但我们以往的抢救经验证实其非常有效。

   

     2004年8月7日11?20pm

     心电监测示室性逸波,频率10次/min~50次/min,血压50/30 mmHg。

     李志忠:上述指征证明,我们的持续心外按压和溶栓治疗等措施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自患者9pm入院起,一直不间断地进行心脏按压,直至12pm。同时,我们还给予冰帽等措施以保护患者脑功能。

   

     2004年8月7日12pm

     心电监测示结性心律,心律110次/min,血压110/50 mmHg。ECG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V5和V6导联ST段抬高>10 mm,抬高幅度比发病初期更大。有血压后进行的血气分析示pH 7.499,PO2 56 mmHg,PCO2 29 mmHg。活化凝血时间(ACT)为339秒,D二聚体(D-Dimer)2 mg/L~4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 μg/L。

     经家属签字同意,给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40 mg静点,继之以肝素静点维持。患者在此次溶栓过程中出现了躁动和轻度消化道出血,予镇静脱水、活化脑细胞、改善脑供血、补钾及静点制酸剂对症和预防止疗。

     溶栓后1小时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室颤),予300 J电除颤治疗后恢复至结性心律,抬高的ST段下降>50%。此时,撤除大部分升压药,仅维持多巴胺1μg/kg/min静点以保护肾功能。

     李志忠:患者自发病以来,ECG检查一直未提示前壁缺血,因而可排除通常所说的心源性休克(即泵衰竭所致休克),同时,他也不存在肺水肿,持续存在的严重低氧状态仍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栓塞所致。

     D-Dimer和FDP都高,表明患者体内仍有血栓存在。我们下决心给患者进行二次溶栓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ACT为339秒,提示可以进行溶栓,如果ACT为500秒或在400秒以上,我们就不考虑予再次溶栓了;其二,我们的经验,因为以往已经有十数例复苏后溶栓成功的病例;第三,我过去曾阅读了大量国外文献,虽然尚无大样本随机临床研究,但一些小样本和个案报道显示,复苏后溶栓的大出血几率不高。此外,在溶栓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对患者脑、肝、肾等脏器功能的保护。

   

     2004年8月8日8am

     此时患者已入院11小时:患者脱离呼吸机,瞳孔恢复至正常大小并出现对光反射。其他指标(呼吸、心律、心律、血压)尚平稳。

   

     2004年8月8日3pm

     患者出抢救室,入监护室。神志基本恢复,可以对答,但毕竟存在长时间脑缺血缺氧,因此语言不是特别清楚。2天后对答清楚但计算等能力差。

     两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右冠状动脉中段80%狭窄,中央支近段80%狭窄,分别置入1枚支架,术后2天出院。

     成功关键:

    正确诊断+有效治疗

     用李志忠副主任自己的话来说:“这个病例不是一个普通病例,而是一个特例。该病例的抢救过程有其特殊性,也有一些突破和经验。”

     他介绍说,在普通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心脏骤停后的复苏成功率仅9.6%,且部分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果患者在20多分钟后仍不能恢复自主心律,则其心肺复苏成功的可能性仅1%~3%。

     他认为,本例心脏按压达3小时之久的复苏成功病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①抢救医师迅速作出正确诊断:

     心脏骤停的原因是什么?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应考虑能否进行心脏按压,按压时间又应持续多久?本例患者在持续心脏按压、除颤17次及给大量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后心脏仍无反应,且存在严重缺氧,FDP和D-Dimer都高,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之外还考虑合并肺栓塞,这样的病例可以进行长时间按压,但若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所致泵衰竭,则按压时间再长也没有意义。

     肺栓塞是一个在国内误诊率和漏诊率都非常高的疾病,因此临床医师在诊断急性心梗时,应排除肺栓塞。在当时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其诊断和治疗不但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有限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而且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抢救医师平时的经验积累。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能力或经验不足,不能盲目作出肺栓塞的诊断。

     ②持续不间断的有效的心脏按压:这是此次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按压除了可以部分压碎肺动脉内栓子外,还可保证其他脏器灌注,延缓脑死亡。即使患者心电图呈直线,瞳孔散大,仍要坚持长时间心脏按压,直至血压恢复,不能轻易放弃。但是,什么样的按压更有效并且能延缓脑死亡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③大剂量溶栓:心脏按压是对症治疗,要解决实质问题还需对因治疗。在该病例中,大剂量溶栓就是这样的对因治疗。在没有血压心跳的情况下,先给予200万U尿激酶,出现血压后发现仍存在严重低氧和心肌梗死,故又给予第二次rtPA 40 mg,最终溶栓成功。

   

     该患者目前心、脑、肝、肾等各脏器功能皆恢复至正常水平,日常生活无障碍,工作能力也已恢复。
2# 沙发
发表于 2004-12-30 20:56 | 只看该作者
3小时复苏成功后引发的讨论
     


--------------------------------------------------------------------------------

    对于心脏停搏、呼吸停止、血压为零的猝死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3个小时持续地心肺复苏后,终于起死回生。这不仅使临床医师感到振奋,同时也想了解其中奥秘。现将心肺复苏及多器官保护——心、脑、肺、肾等多学科互动***中与会者关注的问题整理如下。

   

    有效心肺复苏的指征是什么?

     北京安贞医院急救中心李志忠:有效的心脏按压是这个病例抢救的关键之处,在指南和教科书中均没有答案,是我个人的经验。所谓有效的心外按压,是在心外按压时,袖带血压超过180 mmHg,主动脉血压达到80 mmHg。在抢救时,医师按压不能达到这一状态时,需及时指出来,纠正其动作。我认为若医师能进行有效按压,达到上述血压水平,则可能维持对脑的血流灌注,但维持完全血流灌注到底需要多高的血压,能维持多长时间,我尚不明确。

     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傅研:对于瞳孔散大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李教授所说的心脏有效按压的标准(袖带血压达到180 mmHg)我们在临床上很难达到,我们在临床抢救中,在心脏按压时,只要股动脉有血压,或袖带血压出现,且能保证冠脉灌流,舒张压能达到60 mmHg,收缩压达到80 mmHg就可视为有效按压。其次,瞳孔的变化、神志的变化及呼吸出现,均为按压有效的标志。

   

    心肺复苏的时间该如何掌握?

     李志忠:对该患者心肺复苏3小时,抢救成功了,但也遗留了“后遗症”。临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如何确定?抢救是否继续进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抢救一线医师的经验、知识和能力。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科 宿英英:对该病例心肺复苏3小时,患者仍能清醒感到很惊讶。我想关键的问题是在心肺复苏时若能维持基本正常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脑保护应该没有问题。

     李志忠:在抢救该患者后,我思考的问题是目前指南(建议、标准)对临床的指导并不全面。比如说,脑死亡的判断,美国标准中尚有若干问题没有解决。1981年美国脑死亡判定体系中第1条是脑功能丧失,第2条是脑干反射功能丧失,即瞳孔散大。但这种功能丧失后多长时间即可放弃抢救并不明确,另外,第6条规定,“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可逆停止;全脑功能不可逆地中止”。这种不可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时间窗是多少?目前我们在临床上无法证实是否可逆。尤其是在前二条都已出现,而又无法确定其脑功能中止的可逆性时,临床医师就很难确定是否有脑死亡。

     宿英英:对于脑死亡,我国虽然没有正式通过人大批准,尚无法律上承认的标准,但草案已制定。是否有脑死亡最重要的临床判断标准有3条。①判定患者脑干反射是否完全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头眼反射、前庭眼反射消失)等。②判定患者有无自主呼吸。这个判定存在一定困难,因为要停止使用呼吸机,然后给患者吸纯氧,观察其二氧化碳分压是否上升。若上升,可**呼吸中枢,其呼吸功能可能逆转,这说明患者未达脑死亡。③判断有无运动功能。但某些患者虽然脑反射消失,可能尚存在脊髓反射,肢体可能出现某种运动现象,但应认识到这是脊髓反射,而非脑反射。

     实验室检查包括:①脑电图(EEG)呈平直线。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显示只有收缩波,而无舒张波,即所谓“钉子”波;或无脑血流迹象。③短潜伏期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LSEP)。在**正中神经后若可诱发出N18和N20波(延髓波),说明脑干仍有反应,则不能判定为脑死亡;只有当N18和N20波消失,才可说明脑干功能丧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刘梅林:我认为,在抢救患者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安贞医院李教授之所以一直坚持抢救,是因为在抢救过程中,尤其是抢救的后期患者有反应,如患者出现结性心律,氧分压逐渐恢复,我想这是支撑他们继续抢救的重要原因。

     北京宣武医院病理科 卢德宏:复苏过程的脑保护有其特殊性。脑与心脏不同,不仅是结构不同,大脑不同部位对血流的需要及代谢时对氧的需要也不同,我们在平时实验时发现,当大脑接收到一个**时,该部位的血流立即增加。但对于这例患者,身处这种情况时,其脑的电活动非常低了,相对来说,对氧的需求比平时要少很多。李教授等在心脏复苏时能保证血压非常不容易。如果此时再加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对脑保护可能会更好。

     宿英英:用冰帽实际就是降低体温,使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目前的亚低温是指中心体温,即指体内的温度降至34℃左右。一般我们采用全身的降温措施。有人将降温部位定位于颈部通过降低颈动脉内血流温度来降低深部体温。

     [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总医院心内科 韩雅玲:我认为,对心肺复苏是否应该3小时,或更长,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抢救措施的反应。我们曾经对一例患者抢救了5小时。但不是应该对所有患者都抢救这么长的时间。对终末期患者,抢救半小时没有反应时,就应该放弃。对于年轻患者,单病因,只要将血管开通,就可能挽救其生命。但目前指南上为何没有写明抢救时间,我认为,是因为不同患者,有不同反应,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而不应将所有患者的抢救时间定为2小时或3小时。时间是很重要,但抢救时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我们的抢救措施是更重要的。

     {MOD}心内科 顾复生:对于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复苏是很重要,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对抢救的反应而定抢救措施,不能什么患者都去做导管,没有导管室怎么办?对心脏病患者的抢救,呼吸复苏同样很重要。抢救是否成功需要先进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基本功。

   

    患者是否合并肺栓塞?诊断依据是什么?

     李志忠:此例患者心梗的证据很充分,是下后壁心梗,不是广泛的前壁心梗。在抢救中经过多次除颤、使用多种血管扩张药物,患者没有反应。过去的抢救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没有心源性休克、过去没有严重的心脏病,应该考虑是否有肺栓塞。在使用呼吸机并给予100%氧气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未见改善(40%-50%),氧分压只有20 mmHg的情况下,在除外气道梗阻(气道压正常)和肺水肿后,我们考虑可能合并大面积肺栓塞。在第一次溶栓后,患者有了血压,但氧分压只有56 mmHg,心电图示仍然有下后壁心梗,心梗未缓解也未加重。于是进行第二次溶栓,溶栓1个半小时后ST段恢复,心梗消失,氧饱和度从70%上升到95%,氧分压上升到90 mmHg,肺栓塞的推测得到证实。查D-Dimer和FDP(>20 μg/L)也很高。虽然抢救成功后我们试图做影像学检查,但患者家属因为经济状况及患者氧分压已达100 mmHg等因素而未行检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丁文惠:我对肺栓塞的诊断有疑问,在患者病情缓解或后来逐渐恢复后应进一步检查。另外溶栓治疗的结果,对于心梗,即使溶栓使血管开通后,冠脉造影仍然可以从管壁中看到一些血栓;肺栓塞多是陈旧性血栓,以血小板形成的血栓为主,这就意味着肺栓塞在溶栓后,即使完全开通,血管壁也不可能没有残留的血栓,如果进行磁共振等影像检查,也可能找到这些证据。另外该患者的肺栓塞来自何处?

     韩雅玲:对心梗的诊断是正确的。但肺栓塞的诊断有疑问。D-dimer升高不特异,还应该有影像学等其他证据。因为心梗患者在用了两组溶栓药,并加上心脏按压,使血管开通,是这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患者血管开通,血循环恢复,本身就可以改善其氧供状况。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温绍君:在临床急救过程中,当医师在诊断心梗、冠心病、甚至心脏猝死时,不要忘记排除肺栓塞。医师不要只想到找栓子,还应从患者的职业、发病前状况、有无家族史及血液生化检查和超声检查的结果排除肺栓塞。

     (记者电话采访)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 杨媛华:急性心梗是否合并肺栓塞需要依靠临床确诊检查,如果没有确诊检查只能是高度怀疑。若要确诊,除患者有D-dimer升高等生化指标外,还需符合以下诊断指标:①当患者因为急性心梗,心脏停搏,在抢救过程中怀疑有肺栓塞时,由于当时患者的情况不能做进一步确诊检查,可在患者复苏成功,有进行进一步检查的条件时,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予以确诊,如CT的肺动脉造影、磁共振、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等,只要在肺动脉查到血栓(不论大小)或存在灌注缺损等征象时就可确诊。即使是患者抢救成功,氧饱和度及氧分压均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肺栓塞即可检出。从我们的研究看,一般情况下肺栓塞的影像学改善比临床症状改善要延迟。只要溶栓使部分血管开通,临床氧饱和等指标均可恢复正常,但管壁中的血栓并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消失。②心脏复苏时也可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若超声显示右心室明显增大,肺动脉主干或右心腔内有血栓,也能诊断。③肺栓塞休克与一般休克不同,如果在抢救过程中进行肘静脉压或中心静脉压测量,也可帮助确诊。心源性休克等肘静脉压通常会降低,而肺栓塞引起的休克肘静脉压会升高。

   

    临床实践与指南的关系

     丁文惠: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都强调遵循临床实践指南,强调临床医师在处理患者时也应该按照诊疗常规,或规范。我们需要在有一线希望时尽力将患者抢救过来,但这是否可以说就不用按照指南行事。如果没有按照指南行事,患者抢救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但若没有抢救成功,问题该如何解决?

     李志忠:对于指南和急救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来决策,而不能只依赖指南,否则在指南没有的情况下不给予抢救,或因为寻找指南而耽误了抢救,均是不负责任的。医学发展需要有突破,完全按照书本或指南去做,医学就不可能进步。

     (记者会后采访)上海同济医学院胡大一:指南是根据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而大规模临床试验是针对通过特殊条件选定的特定人群进行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在临床上,医师面对的是具体患者,是特殊的个体,他们在具备一般性特征的同时,更有其个性,不能简单地将具有一般性的方式、方法,生搬硬套在特殊性个体身上。指南是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性文件,不是强制执行的指令性文件。制定指南的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而不是限制医疗行为。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耐受性、经济状况等制定治疗措施,处方用药。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过程中,更应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编后 在此次会议的总结中,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严晓伟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病例,也是抢救非常成功的病例。但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特殊患者在一种特殊疾病状况下的特例。不能将其简单地“**”到所有心肺复苏患者。在后来的采访中,北京安贞医院白树功副院长指出:“生命科学是复杂的,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善于总结,因为总结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此例患者抢救成功也许正是得益于此,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报道这个“特例”的目的。
3# 板凳
发表于 2004-12-30 21:0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个奇迹,谢谢楼主好帖。
4
发表于 2004-12-30 21:18 | 只看该作者
我医院也发生过一例因电触伤致心脏骤停1个多小时后抢救成功的例子,现在病人也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还给我们医院送了面锦旗~
这个也是一个奇迹~
5
发表于 2005-1-5 18:05 | 只看该作者
经典之作!!
看来我们有的时候放弃病人是早了点。
这样成功的也太少了!
6
发表于 2005-1-5 18:57 | 只看该作者
上两个月中央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节目报道了全过程,我都有看,中央台的记者真的很厉害,提的问题全面透彻 专业而又尖锐,被采访的医生也都应付有余!
这也算是医学奇迹了,非常值得报道!!!
7
发表于 2005-2-10 23:06 | 只看该作者
严晓伟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病例,也是抢救非常成功的病例。但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特殊患者在一种特殊疾病状况下的特例。不能将其简单地“**”到所有心肺复苏患者
非常同意严晓伟教授的意见,必须具体病人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还是应按照心肺复苏指南2000所要求的做吧。
8
发表于 2005-2-11 19:05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yjpak2003 at 2005-2-10 11:06 PM:
严晓伟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病例,也是抢救非常成功的病例。但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特殊患者在一种特殊疾病状况下的特例。不能将其简单地“**”到所有心肺复苏患者
非常同意严晓伟教授的意见,必须具体病 ...

我也很认同这个观点,如果媒体和舆论一味片面宣传,那对我们临床工作者倒未必是什么好事.
9
发表于 2009-8-2 17:5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很认同这个观点,如果媒体和舆论一味片面宣传,那对我们临床工作者倒未必是什么好事.可能会给别的复苏患者带来**
10
发表于 2009-8-2 18:57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个奇迹,谢谢楼主好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6: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