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89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骨与关节感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骨、关节和关节的软组织均可能发生感染,这些感染包括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结核等。


第一节   骨髓炎
   骨髓炎是指细菌感染骨髓 ,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临床多见的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化脓性骨髓炎。骨髓炎按病情的发展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发生于儿童长管状骨干骺端,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偶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感染。儿童长管状骨生长活跃,干骺端毛细血管丰富,血流缓慢,血中细菌容易沉积于此。有时因外伤使干骺端血管网破裂出血,局部抵抗历程低下,易致感染,因身体其他部位活动性感染病灶的细菌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并传播到骨内,在干骼端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当骨内的感染灶形成后,其发展后果取决于病人的抗病能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的措施。身体抵抗力强,细菌毒力低,治疗及时,病变可能痊愈或形成局限性脓肿,身体抵抗力弱,细菌毒力强,治疗不及时则病灶迅速扩大而形成弥漫性骨髓炎。此时病灶的脓液首先在骨髓腔内蔓延,再到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脓肿,然后可穿透皮肤流出体外,形成窦道。此后急性症状逐渐消退,临床上转入慢性骨髓炎阶段。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概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下降,从发病就呈现亚急性症状的患者有增加的趋势。本病发病形式:1)血源性感染;2)邻近化脓病灶波及;3)开放骨折细菌侵入骨引起直接感染。本病好发于幼儿、小儿,我国的病例有1/3发生于成年。小儿发病男女接近,但总的来说, 男性较高。
好发部位
  从解剖学上看,小儿长骨干、短管状骨几乎均发生在干骺部,成人则发生在骨干部的较多。从上、下肢看,下肢占绝大多数,下肢发病是上肢的2~6倍。尤其是好发在膝上下。
病因
本病的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某一部位的病灶进入血流而引起,常见的病灶多位于体表,如疖、痈、毛囊炎、以及扁桃体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但亦有查不出原发病灶的。无论有无原发病灶,血流中有细菌,是造成骨髓炎的先决条件,但还必须具备有诱发的条件,才能造成骨感染。其条件如下:
(一)机体抵抗力; 骨髓炎的发病决定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 所以在临床上常看到有些患者很严重,有的就很轻。 影响抵抗力的因素很多, 如久病初愈、 体弱、 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着凉等因素。
(二)局部抵抗力; 创伤不是引起骨髓炎的直接原因, 但与发病可能有间接关系,在临床上病人常主诉有创伤史,可能由于损伤使局部抵抗力降低,有利于细菌繁殖。
(三)细菌的毒力:毒力大者发病重;细菌数少,毒力小者则发病轻。
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是骨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骨质破坏、吸收、死骨形成;同进出现的修复反应是骨膜新生骨的形成。在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晚期以修复性新生骨增生为主。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在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因是终末动脉,血流较慢,细菌栓子容易停留。细菌的繁殖和局部骨组织的变态反应引起一系列炎性病变,结果使骨组织坏死,形成一个小的骨脓肿。如细菌的毒力小,或者是机体的抵抗力强,则骨脓肿可限局化,形成局限性骨脓肿。但一般病灶继续扩大,侵及更多的骨组织,甚至波及整个骨干。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脓肿形成:骨脓肿向外发展,突破干骺端的密质骨,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下脓肿逐渐增大而压力增高时,感染即经由骨小管系统侵入髓腔,也可穿破骨膜向软组织扩散。骨感染向髓腔的方向蔓延,脓肿直接进入髓腔, 髓腔内脓液压力增高时又经骨小管系统向外蔓延到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
(二)骨壳形成:感染蔓延到骨膜下,形成脓肿, 同时被剥离的骨膜、 由于反应形成新生骨,并逐渐增后,即形成骨壳。由子感染继续存在,骨壳本身亦遭破坏,故骨壳是不规则的,常有许多穿孔,称骨瘘孔。
(三)骨坏死,死骨形成:当骨膜被脓肿剥离骨面时,该部骨皮层即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MOD}而发生骨坏死,当骨的营养血管同时因感染而栓塞时,坏死更为广泛。凡与周围组织未脱离者为骨坏死,如炎症被控制,侧支循环建立后有可能再生,如与周围组织游离者为死骨,大小不等,大的甚至包括整个骨干。
(四)修复:修复和炎症的控制,是由于肉芽组织的作用, 将坏死骨包围,、死骨游离,小的可吸收或被排出;大的多需手术摘除。形成的骨壳是维持骨干连续的唯一保证,因此取出大块死骨时,应该在骨壳形成后。婴儿修复快, 死骨少,骨壳多, 塑型好;成人修复慢,易形成窦道,且可引起混合感染,持续多年不愈,有时因长期溃破甚至发生癌变。
临床上一般在发病后4星期内,死骨来形成前为急性期;以后为慢性期。
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有中毒症状如发冷、寒战、体温急剧上升,高达39~40°c, 脉搏加速,全身虚弱,白细胞计数增高,可高达30,000以上,血沉率快,血细菌培养常为阳性。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甚至有死亡者。
根据病理变化的不同时间,临床表现有所区别,可分为3期;
(一)骨膜下脓肿前期:发病后2~3日以内,骨髓腔内只有炎性充血,肿胀,或有极少量的脓血,未形成骨膜下脓肿,除全身感染症状外,患肢局部肿胀和压痛局限于病灶区,如在此期间确诊和及时治疗,预后甚佳。
(二)骨膜下脓肿期:发病3—4日,骨髓腔脓液增多,压力较大,可将骨膜掀起,形成骨膜下脓肿。临床上表现肢体阶段性肿胀,并有明显压痛,如在此期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其预后仍较佳。
(三)骨膜破裂期,发病后7~12日,骨膜下脓肿由于积脓更多,张力更大而破裂。脓液流到周围软组织内,此时由于骨膜下减压而疼痛反减轻。局部压痛加剧,整个肢体肿胀,皮肤红、热,可有波动。在这期间虽经切开引流, 仍难免形成慢性骨髓炎的可能。
临床表现因年龄而不同。成人症状不典型,较轻,病程缓慢,容易误诊。儿童症状则较重。与之相反,婴幼儿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易被忽视。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些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主诉有损伤史,而x线摄片又无骨折,常误诊为一般软组织损伤,严重影响预后,所以要常想到这种可能性。 如有感染病灶(疖、痈等),损伤史,高热,局部疼痛和压痛明显, 患肢不敢活动, 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率增快者,应考虑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可能。因为治疗效果与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强调早期诊断。
局部穿刺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有上述表现,可以在肿胀及压痛最明显处,以较粗的穿刺针进行软组织穿刺,作涂片和培养,其结果大部分是可靠的。
x线检查在早期常无骨质改变,一般在发病后2周才开始显示病变。但早期摄片可作为对照;早期是无骨质改变的x线征,并不能排除骨髓炎。应该以临床表现为根据,否则。会延误诊断和治疗。2—3周以后, x线表现骨质疏松, 一般在干骺端处有一模糊区和明显的骨膜反应,并可见到肿胀的软组织阴影,数周以后出现骨破坏现象,周围骨萎缩,死骨和骨壳形成,以后出现硬化的死骨阴影。
早期诊断依据:
1.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2.干骺端持续性剧烈疼痛和深压痛。
3.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4.局部分层穿刺检查阳性。
早期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风湿热:患者多有慢性病容,心悸,杂音, 合饼游走性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单核为主,总数少于骨髓炎。
(二)蜂窝织炎;肿胀及压痛虽较广泛, 但常局限于患区一侧或以该侧最显著。周身症状较骨髓炎为轻。
(三)化脓性关节炎:全身症状与骨髓炎相似,局部肿胀、 压痛多在关节处,肌肉痉挛,患肢轻度屈曲,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早期x线可表现关节间隙增宽,关节穿刺往往可明确诊断。
急性期可有败血症,脓毒血症,骨骺分离,病理骨折,化脓性关节炎,转移脓肿至其他部位,如肝、肺脓肿等并发症。
治疗
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控制感染防止炎症扩散。一旦形成脓肿,应及进切开引流,防止死骨形成,使病变在早期治愈。否则易演变成慢性骨髓炎。
(一)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常用二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抗菌素应继续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周左右。大多可逐渐控制毒血症,少数可不用手术治疗。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
(三)切开减压引流  这是防止病灶扩散和死骨形成的有效措施。如联合应用大量抗生菌治疗不能控制炎症或已形成脓肿,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扩散,造成广泛骨质破坏。手术除切开软组织脓肿外,还需要在患骨处钻洞开窗,去除部分骨质,暴露髓腔感染部分,以求充分减压引流。早期可行闭式滴注引流,伤口愈合较快。 
(四)局部固定 用适当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
二、慢性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引流不畅,在骨内遗留脓肿或死骨时,即转为慢性骨髓炎。其基本X线征象是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 
病因
在急性期中,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治愈,但仍有不少病人发生慢性骨髓炎。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和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
(二)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
(三)局部广泛疤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
病理
从急性骨髓炎到慢性骨髓炎,是同一个疾病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但在时间上没有明确的界限。急性骨髓炎炎症消退后,反应性新生骨形成、死骨分离,病灶区域存留的死骨、死腔和窦道是慢性骨髓炎的基本病理变化。骨质因感染破坏吸收,或死骨排除后,局部形成死腔,脓液和坏死组织积聚于死腔内,而导致慢性感染。如引流通畅,小的死骨排除,窦道可暂时愈合,但死腔不能消灭,脓液不能彻底引流。当病人抵抗力下降时,急性炎症又复发。炎症反复发作,由于分泌物的**,使窦道周围软组织产生大量瘢痕,皮肤有色素沉着,局部血运循环差,抵抗力低,愈合就更困难。个别病人因为窦道的长期存在,**局部上皮过度增生,最后发展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临床表现
  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诊断
    根据既往病史、体征和X线表现,诊断多无困难。
1.有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史、患肢变形畸形、功能障碍、窦道瘘管、少部病人晚期恶变。
2.X线片显示有破坏、死骨、死腔等。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园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
治疗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药物的综合疗法,即改善全身情况,控制感染与手术处理。由于重病长期卧床,尤其在血源性急性发作后,极需改善全身情况。除用抗菌约物控制感染外,应增进营养,必要时输血,手术引流及其他治疗。
药物应用宜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如有急性复发,宜先按急性骨髓炎处理,加强支持疗法与抗菌药物的应用,必要时切开引流,使急性炎症得以控制。
无明显死骨,症状只偶然发作,而局部无脓肿或窦道者,宜用药物治疗及热敷理疗,全身休息,一般一、二周后症状可消失,无需手术。
如有死骨、窦道及空洞、异物等,则除药物治疗外,应手术根治。手术应在全身及局部情况好转,死骨分离,包壳已形成,有足够的新骨,可支持肢体重力时进行。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异物、窦道、感染肉芽组织、疤痕等,术后适当引流,才能完全治愈骨髓炎。骨髓炎手术一般渗血多,要求尽量在止血带下进行,作好输血准备。
(一)病灶清除术 目的在清除病灶,消除死腔,充分引流,以利愈合。即彻底去除窦道、疤痕组织、死骨、异物,乱除死腔中的肉芽组织,切除不健康的骨质及空腔边缘,使之呈碟形。但应注意不可去除过多骨质,以免发生骨折。并注意少剥离骨周围软组织如骨膜等,以免进一步影响循环妨碍愈合,伤口不予缝合,用油纱布填充,外用石膏固定。2周后更换敷料,以后每4~6周更换一次,直至愈合。
(二)带蒂肌皮瓣转移术 股骨、胫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在病灶清除术后如死腔很大,可用带蒂肌瓣充填死腔。勿损伤该肌瓣的血管神经,肌瓣不宜太大,避免蒂部扭转。
(三)病骨切除术 有些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上端或中分、髂骨等。可考虑采用手术切除病变部分。
(四)截肢 在感染不能控制,患肢功能完全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经慎重考虑后,方可采用。
第二节    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是关节内受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性关节炎多发生在小儿。最常受侵犯的关节是髋关节和膝关节,其次为肘、肩、踝关节。多为单个关节,亦有几个关节同时受侵犯的病例。
    发病率较化脓性骨髓炎低,一般预后较好,但如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同样可造成残废或其他严重后果。
    感染途径与骨髓炎相似,可有以下几种:①血源性:身体其他部位表浅的病灶,如疖、痈、毛囊炎、口腔感染、扁桃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经血行而来,但亦有找不到原发病灶者。②开放创伤:如***伤或进入关节的开放性骨折等。⑧附近感染病灶扩张到关节内,如股骨颈部和髂骨骨髓炎可侵犯髋关节。④关节内穿刺: 有时可以直接将细菌带入关节内引起感染。
病理 关节受感染后,首先引起滑膜炎,有滑膜水肿、充血、产生渗出液。渗出液的多少和性质,决定于细菌毒性大小和病人抵抗力的强弱,根据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的滑膜炎,表现不同的关节渗出液,一般可分以下三种:
(一)浆液性渗出期  也称单纯滑膜炎期。滑膜肿胀,充血、白细胞浸润, 渗出液增多, 关节液呈清晰的浆液状。如病人抵抗力强,细菌毒性小,并得到及时的治疗、渗出液逐渐减少而获痊愈,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治疗不当,虽有时表现暂时性的好转,而后再复发,或进一步恶化,形成浆液纤维蛋白性或脓性渗出液。
(二)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期  滑膜炎程度加剧,滑膜不仅充血,且有更明显的炎症,滑膜面上形成若干纤维蛋白,但关节软骨面仍不受累。关节液呈絮状。含有大量粒性白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细菌培养多呈阳性。关节周围亦有炎症。在此期虽能得以控制,但容易引起关节粘连,使关节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三)脓性渗出期  是急性关节炎中最严重的类型和阶段。感染很快就波及到整个关节及周围组织,关节内有多量脓液。关节囊及滑膜肿胀,肥厚,白细胞浸润,并有局部坏死。关节软骨不久即被溶解,这是由于脓液内有死亡的白细胞所释出的蛋白分解酶的作用,将关节软骨面溶解所致。关节内积脓而压力增加,可以破坏韧带及关节囊引起穿孔,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蜂窝织炎或形成脓肿,甚至穿破皮肤、形成窦道。治疗困难,可经久不愈。即使愈合,关节常发生纤维性成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般无明显先驱症状,发病较快,全身不适,发热,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如果怀疑有化脓性关节炎的可能,应立即作关节腔内穿刺,抽出关节液作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化脓性关节炎症状的轻重,根据关节滑膜炎的病理变化而有所不同。如渗出液为浆液性时,关节肿胀仅中等度,疼痛亦不甚显著,局部稍有灼热感,表浅关节可有波动感。关节多不能完全伸直,其他方向也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全身反应不大。当渗出液属浆液纤维蛋白性时,则一切症状加剧。脓性渗出液时,全身呈中毒性反应,寒战、高热达40一41oC,脉搏加速, 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到2,000以上,血沉率增快。关节疼痛剧烈,不能活动。局部有红、肿、热和压痛。由于关节内积脓较多,且周围软组织炎症反应引起保护性的肌肉痉挛,使关节处于畸形位置,不久即发生挛缩,使关节发生病理性半脱位或全脱位,尤其在髋关节和膝关节更容易发生。如脓液穿破关节囊到软组织,因关节内张力的减低,疼痛稍为减轻。但如未得到引流,仍不能改善局部及垒身情况。
  如穿破皮肤,则形成窦道,经久不愈,演变成慢性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在婴幼儿早期诊断较困难。髋关节为主要发病部位,一般有高热,髋痛,局部肿胀和肢体功能受限等症状。但新生儿症状多不明显,如在新生儿躁动不安,无原因啼哭和患肢肌痉挛不活动,应予以高度怀疑。
   X线检查时,在早期由于关节液增加而关节囊肿胀,间隙增宽,骨端逐渐有脱钙现象。如关节面软骨有破坏,则关节间隙变窄。有时可讲发骨骺滑脱或病理性脱位。较晚期,关节面下骨质呈反应性增生,骨质硬化,密度增加。最后关节软骨完全溶解,关节间隙消失,呈骨性或纤维性强直,或并发病理性脱位。
鉴别诊断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主要病变及压痛在干骺端,不在关节处。关节活动早期影响不大。关节液穿刺和分层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二)关节结核 起病缓慢,常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面颊潮红等全身症状,局部皮温略高,但关节肿而不红。
(三)风湿性关节炎 多发性游走性疼痛,血清抗“O”呈阳性,关节液无脓细胞及致病菌,可资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处理,以保全生命与肢体,尽量保持关节功能。
(一)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菌素  然后根据关节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调整抗菌素.
(二)局部固定  用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局部固定可使患肢得到休息减轻疼痛、防止关节面受压变形和关节畸形。
(三)关节内抗菌素治疗  先关节穿刺,尽量将渗出液抽吸赶紧,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注入抗生素。多用于较小而表浅的关节。对肩、膝等较大的关节,可用关节闭式冲洗吸引术。关节腔灌洗,适用于表浅的大关节,如膝部在膝关节的两侧穿刺,经穿刺套管插入两根塑料管或硅胶管留置在关节腔内。退出套管,用缝线固定两根管子在穿刺孔皮缘以防脱落。一根为灌注管,另一根为引流管。每日经灌注管滴入抗生素溶液2000~3000ml。引流液转清,经培养无细菌生长后可停止灌洗,但引流管仍继续吸引数天,如引流量逐渐减少至无引流液可吸出,而局部症状和体征都已消退,可以将管子拔出。
(四)病灶清除术 按关节手术标准切口切开关节囊,吸尽脓性渗出液,用刮匙刮尽粘附在关节滑膜和软骨面上的纤维蛋白素和坏死组织,关节腔内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冲洗赶紧。术后关节腔内注入抗生素,每日一次。
(五)关节切开引流术  适用于较深的大关节,穿刺插管难以成功的部位,如髋关节,应该及时作切开引流术。切开关节囊,放出关节内液体,用盐水冲洗后,在关节腔内留置2根管子后缝合切口,按上法作关节腔持续灌洗。关节切开后以凡士林油布或碘仿纱条填塞引流往往引流不畅而成瘘管,目前已很少用。
(六)功能锻炼   为防止关节内粘连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可作持续性关节被动活动。在对病变关节进行了局部治疗后即可将肢体置于下(上)肢功能锻炼器上作24小时持续性被动运动,开始时有疼痛感,很快便会适应。至急性炎症消退时,一般在3周后即可鼓励病人做主动运动。没有下(上)肢功能锻炼器时应将局部适当固定,用石膏托固定或用皮肤牵引以防止或纠正关节挛缩。3周后开始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往往不甚满意。
(七)后遗症处理  后期病例如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或有陈旧性病理性脱位者,须行矫形手术,以关节融合术或截骨术最常采用。为防止感染复发、术前、术中和术后都须使用抗生素。此类病人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感染率高,须慎重考虑。
第三节   骨与关节结核
一、病因及发病率
  骨与关节结核是常见病,多继发于肺或肠结核,结核杆菌由原发病灶经血液侵入关节或骨骼,当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菌被控制或消灭;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繁殖形成病灶,并出现临床症状。一般病程缓慢,偶有急性发作。骨与关节结核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呼吸系、消化系及淋巴腺等结核;治疗上必须注意全身与局部两方面情况。
  骨与关节结核在儿童与青少年发病率最高,但成人也可发生。发生在脊柱的约占50%,负重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也较多,上肢如肩、肘和腕关节较少。
  二、病理及分类
  骨关节结核的病理和其他结核一样,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渗出期,第二期为繁殖期,第三期为干酪样变性期。以后出现三种情况:①病灶纤维化、钙化或骨化而愈;②病灶被纤维组织包围,长期静止状态;③病灶发展扩大。
  根据病变部位和发展情况可分为单纯性骨结核,单纯性滑膜结核和全关节结核。当病变仅局限于骨组织或滑膜组织时,关节软骨尚无损害,如能在此阶段治愈,关节多能保存。单纯性(骨或滑膜)结核进一步发展,均可破坏关节软骨,而使关节的三个组成部分(骨、滑膜、软骨)同时受累,即为全关节结核。
  (一)单纯性骨结核 结核病灶局限于骨组织,多见于脊柱、骨盆、腕骨、跗骨和管状骨两端的松质骨。坚质骨如管状管的骨干,则很少见。发生在松质骨中心部位时,病变特点是骨组织的浸润和坏死,坏死与活骨分离后形成死骨,吸收后形成空洞。发生在松质骨边缘时仅形成局限性骨质缺损。坚质骨结核多自髓腔开始,以局限性溶骨性破坏为主,一般不形成大块死骨。儿童与青少年的骨干结核可有大量的骨膜新骨形成,成人则新生骨很少,而老年人仅见溶骨性改变。
  (二)单纯性滑膜结核 多发生于滑膜较多的关节,如膝、髋、踝、肘等关节,病灶在关节滑膜开始,进展缓慢。滑膜感染结核后,其表层充血,水肿,浆液渗出和单核细胞浸润,关节液增多,常呈混浊。以后滑膜由浅红色变为暗红色,表面粗糙,晚期则纤维组织增生而肥厚变硬。如病变逐渐扩散,关节软骨及骨质均受破坏。形成全关节结核。
  (三)全关节结核 单纯骨或滑膜型结核进一步发展,除骨与滑膜病变外,关节软骨也发生破坏或被剥离,而发展为全关节结核。关节软骨再生能力很差,一旦破坏,即使病变停止,缺损处也只能被纤维组织修复,失去其原有的光滑面,使关节发生纤维性或骨性强直,从而丧失关节功能,发展成全关节结核后,全身或局部症状均较显著。可有寒性脓肿形成,经组织间隙向他处扩散,有的自行穿破或误被切开,引起继发性感染,窦道经久不愈。
  骨与关节结核的破坏与扩散,一般较缓慢,少有新骨增生。骨与关节结核也有其修复过程,即结核性肉芽组织逐渐变为成熟的结缔组织,有的发生骨化,因而关节有纤维强直,少有骨性强直。
   在单纯性骨结核,病灶未侵入关节前即予消除,可防止全关节结核的发生,在单纯滑膜型结核,早期去除滑膜病灶可防止其发展为全关节结核,并保持关节的一定功能,在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和关节融合术可导致该关节结核病的治愈,保持肢体的一定功能,因此,及时适当的治疗对病理过程常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一般为慢性发病过程,多为低热,消瘦等症状,如合并感染,可有高热,伤口流脓等。红血球沉降率多增速。
  2.局部症状 发展缓慢,早期多为偶然的关节疼痛,逐渐加重并转为经常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有压痛,疼痛可放散至其它部位,如髋关节结核疼痛常放散至膝关节。因此,病人主诉膝关节疼痛时应注意检查髋关节。因活动时疼痛而有肌痉挛,致使关节的自动和被动活动受限,持久性肌痉挛可引起关节挛缩或变形,患肢因废用而肌肉萎缩。在晚期因骨质破坏,或骨骺生长影响,形成关节畸形、病理脱臼或肢体短缩等。在脊椎结核因骨质破坏椎体塌陷及脓肿、肉芽组织形成,可使脊髓受压而发生截瘫。脊椎结核和其它关节结核常有寒性脓肿,如穿破可合并感染使症状加重,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
  (二)诊断
  诊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临床症状 根据病史、结核接触史及上述全身和局部症状进行诊断。因病程缓慢,应注意早期确诊。
  2.X线检查 早期X光照片可无明显改变,以后有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以及骨质破坏和寒性脓肿,但少有新骨形成。必要时应与对侧关节对比。
  3.化验检查 红血球沉降率多增速。在儿童有可疑时可作结核菌素试验,如48小时内对1/1,000结核菌素皮内试验为阴性,可排除结核感染;如临床诊断明确则可不作,以免皮肤反应过强,也可先用1/10,000结核菌素作皮内注射试验。有关节积液时可作穿刺化验,查结核菌;有时需作培养及动物接种,必要时作***组织检查。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相区别。化脓性关节炎全身症状严重,常有败血症现象,发病急遽,高热,白血球数增高;局部有急性炎症表现;关节抽液有脓液,显微镜下有脓球、细菌,培养有化脓细菌。类风湿关节炎为多数关节受累,时好时坏,无脓肿形成;关节抽液多为草黄色,无细菌。
  四、治疗
  (一)全身治疗 主要为全身支持疗法及药物疗法。支持疗法包括增进营养、新鲜空气,适当阳光和患者的精神安慰等。药物治疗主要为适当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如硫酸链霉素、异烟肼和对氨基柳酸钠等,以同时应用两种为好,可增加药效,并可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其中链霉素抗结核效果较其它二种为好,但应注意其对第8颅神经的毒效,如耳鸣、晕眩、走路不稳、平衡失调等,如发生耳聋,常不能恢复,故一有症状应立即改药。注意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故不宜使用过久或剂量过大。一般每日一克,肌肉注射,分二次给:小儿15~25毫克/公斤/日,分二次给。成人一般一次疗程可用30~40克。如需较长时间使用,可用间隙法,每周2~3克,即间日注射1克或3日注射1克。一般宜在病变较活动时或手术前后使用。异烟肼量一般为100毫克一日三次,小儿按10~20毫克/公斤/日,分三次给。一般反应较小,可有兴奋,头痛,异常感觉等,甚至四肢麻木,可用维生素B6防止。对氨基柳酸钠(PAS),用量为3~4克,一日三次,小儿0.2~0.3克/公斤/日,分三次服,副作用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蛋白尿等停药后即好。
   (二)局部治疗 应用牵引(主要在髋、膝关节)与固定,预防与矫正患肢畸形,保持关节在功能位,约需4~6月,如病变主要在滑膜部分,骨质受累较少,应注意争取保留关节的活动功能;用牵引法,保持其关节面分开,以防止其粘连,甚至完全愈合。
  (三)手术治疗
  在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结核药物的控制下,及时、彻底地进行手术治疗,可以缩短疗程,预防或矫正畸形,减少残废和复发。应很好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一般患病早期多用非手术法治疗。在儿童如处理不当,往往发展较快,而适当的治疗,如严格控制负重活动,抗结核治疗,支持疗法等,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要注意手术对患儿的负担大,四肢关节手术要注意影响骨骺的生长。
  1.病灶清除术 此手术是直接进入病灶,完全或近乎完全将病变去除赶紧。实践证明,此手术可达到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1)病灶清除术的适应症:①病灶内有较大或较多死骨,不易自行吸收;②病灶内或其周围有较大脓肿;③有经久不愈的窦道;④单纯滑膜结核经非手术治疗无效;⑤单纯骨结核,有向关节内突破可能时;⑥脊椎结核合并有脊髓压迫症状时。
  (2)手术时机 应视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而定。①患者必需有耐受手术的能力,无心、肝、肾、肺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害;②局部无急性混合感染;③经过一定时间的抗痨药物准备,最好是在经过2~4周抗痨药物治疗,全身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血沉下降时进行手术。
  (3)病灶清除术要点 单纯性滑膜结核,经手术去除病变的滑膜,术后牵引和固定一段时间,多能获得治愈并保全一定的关节功能。如病灶仅局限在骨内,可只作病灶清除,去除死骨、结核肉芽组织、脓汁等。在全关节结核,切除病变的滑膜,软骨及骨组织,消除死骨,结核性肉芽组织、脓汁等,有合并感染的还需要切除窦道及邻近疤痕组织。
   2.关节融合术晚期全关节结核因关节严重广泛破坏已不能恢复活动功能,用手术方法清除病灶后固定于功能位,有内固定作用,病变得到治愈,关节不痛。
  髋、膝、肩、踝等关节结核,如无合并感染,常在病灶清除后同时纠正畸形,融合关介于功能位,脊椎结核病灶清除后,于二期作后路融合手术。但如脊椎结核骨质破坏较少,无明显死骨,脓肿及窦道者宜在药物治疗下只作脊椎融合术。在肘关节,为要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只作病灶清除,关节切除即可。
  如有合并感染(如有窦道),不应在清除病灶的同时作关节融合术,以防化脓感染的扩散,应在伤愈一段时间后,再考虑融合术。
  3.寒性脓肿的处理为了防止自行突破引起合并感染及压迫器官,可采用反复抽吸法,即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用较粗针头在较高位置穿入,经过一段正常组织,再穿入脓腔尽量抽吸脓汁,注入1克链霉素,封盖伤口,防止因穿刺而引起的窦道形成。
  较大寒性脓肿形成,需手术治疗,切开脓肿,吸尽脓汁,沿脓腔探至骨关节病灶,清除死骨、肉芽组织、脓肿壁等。注入青、链霉素后缝合伤口,继续按所在的骨关节结核治疗。
  4.纠正畸形如关节结核愈后骨性强硬,有严重畸形,应考虑截骨术纠正畸形。
  5.截肢如患部骨关节广泛病变,合并感染,致患部完全失去功能时,经慎重考虑后施行。例如足部跟骨、距骨、舟骨等广泛结核破坏合并感染,足部严重畸形,使足完全失去功能,可考虑小腿截肢,配带假肢。

[ 本帖最后由 cgc850102 于 2008-8-8 13:07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8-8-8 14:02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楼主很好啊!
谢谢,学习了!:loveliness:
3# 板凳
发表于 2008-8-8 22: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4
发表于 2008-8-11 22:47 | 只看该作者
要是能作成PPT就更好了
5
发表于 2008-8-11 23: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15:1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