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7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妇科] 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规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0 1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子宫颈癌收治率比较,已趋接近甚至超过。由于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与分级、转移途径、预后相关因素等认识的深入,和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问世,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和5年存活率,提出以下诊治规范。
诊断
一、病史
  不孕、未产或长期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延迟绝经史;与雌激素水平增高相关的妇科疾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粒层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家族癌瘤史,有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乳腺癌,卵巢癌)病史等。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史。
  有以下因素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若有症状可立即进行分段诊刮,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1)肥胖、不育、未产、延迟绝经(52岁后)。(2) 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压。(3) 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有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不规则出血者。(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5) 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和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
  二、症状
  1.**出血:(1) 绝经后**出血:绝经后**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中,70%~75%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而出现**出血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机率愈高。(2)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 40岁以下妇女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约5%~10%子宫内膜癌患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
  2.**不正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3.下腹痛痛及其他症状:下腹痛痛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导致消瘦,下肢疼痛等。
  应重视**出血、排液等症状。有以上症状妇女均应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
  三、检查
  1.全面查体: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2.妇科检查:排除**、宫颈病变出血及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检查多正常,晚期可有子宫增大、附件肿物、贫血及远处转移的体征。
  四、 辅助检查
  1.细胞学涂片:**细胞学涂片(阳性率低),宫腔细胞学涂片(阳性率高)。
  2.**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
  3.分段诊刮: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依据。应将宫颈管刮出物及宫腔刮出物分别送活检。
  4.宫腔镜检查:近年来,宫腔镜检已广泛应用于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接触性宫腔镜和放大宫腔镜下,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常规诊刮的漏诊。因使用膨宫剂时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在选用进行辅助诊断时应予注意,已经**B超检查子宫内膜无明显增厚和病变;或经诊刮后活检阴性,仍有反复**出血的患者为宜。
  5.MRI、CT、淋巴造影等检查:有条件者可选用MRI、CT和淋巴造影检查及血CA125检测。
  五、诊断步骤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 根据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结果等作出诊断。分段刮宫时,应注意子宫内膜腺癌浸润、腺癌掉入宫颈管和宫颈腺癌的区别。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配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术前临床分期。

1.B超表现:
(1)早期仅表现为子宫内膜回声增强。增厚或伴有少许积液暗区。与子宫内膜增生、息肉、月经前期内膜图像相似,很难诊断。
(2)中晚期病变子宫体积增大,呈实质不均质性,有增强和分布不均的光点、光团。
(3)有出血、坏死时可出现低回声或暗区。宫腔积液亦表现为透声暗区。
2.子宫输卵管造影:
(1)局限的边缘清楚的充盈缺损或边缘不规则、模糊的浸润。
(2)受侵子宫壁较僵硬,可有宫腔扩大。
(3)输卵管及宫颈受侵后,可僵硬或不规则狭窄。
3.子宫动脉造影:
(1)动脉期可见肿瘤区大量新生血管扭曲、紊乱,甚至可见动静脉瘘所致静脉早现。
(2)毛细血管期可见肿瘤染色,染色可不均匀,造影剂排出延缓。
(3)静脉期静脉受压移位或闭塞,侧支静脉扩张迂曲。
(4)在血管像上易于子宫肌瘤鉴别。
4.CT表现:
(l)Ⅰ、Ⅱ期子宫内膜癌不易于正常子宫肌组织鉴别。
(2)当肿瘤侵犯子宫壁超过1/3厚度时,强化后肿瘤相对于正常肌组织表现为不增强的低密度病变。
(3)Ⅲ、Ⅳ期病变,子宫体对称性增大或局限性轮廓变形、分叶,密度不均,内含低密度坏死区。
(4)宫体癌堵塞宫颈内口可产生子宫积液。
(5)肿瘤向宫外扩展,子宫周围脂肪组织内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增厚,甚至脂肪层消失,并可累及膀胱、直肠和盆壁。
5.MRI表现:
(l)肿瘤小于 3cm时,病变与正常子宫内膜的信号对比差异不大,诊断困难。
(2)肿瘤较大时在T1加权像上与子宫肌层相比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其间可混有结节状中等或低信号区。
(3)显示肿瘤在宫外及周围器官的浸润;表现与宫颈癌的浸润基本一致。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主要与子宫肌瘤鉴别;前者少见钙化,后者较多见;子宫肌瘤增强后密度较高,子宫癌密度略低。
图1.子宫内膜癌。B超示宫腔内不规则强中回声杂乱分布,呈粗糙不整的点状。BL:膀胱。

图2.子宫内膜癌。CT增强示宫腔内菜花样生长的肿瘤和积液,肿瘤密度低于子宫肌,肿瘤侧的子宫壁增厚。

图3.子宫内膜癌(ⅠB期)。CT增强示子宫壁强化,宫腔扩大不规则,内有不规则的软组织结节(白箭头)。手术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侵及浅肌层。

图4.子宫内膜腺癌。MRI增强示子宫肌强化呈中、高信号,规则(黑箭头)。子宫腔明显增大,内有低信号的积液及中等信号的小结节。

 一、临床分期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71年)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的规定进行临床分期,见表7。对无法手术,单纯放疗者现仍采用1971年的临床分期。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
  期别 肿瘤范围 Ⅰ期 癌瘤局限于宫体 Ⅰa 子宫腔长度≤8cm Ⅰb 子宫腔长度 > 8cm Ⅱ期 癌瘤累及子宫颈 Ⅲ期 癌瘤播散于子宫体以外,盆腔内    (**,宫旁组织可能受累,    但未累及膀胱,直肠) Ⅳ期 癌瘤累及膀胱或直肠,或有盆腔    以外的播散
  注:根据组织学病理腺癌分级:G1(高分化腺癌),G2(中分化腺癌,有部分实质区域的腺癌),G3(大部分或全部为未分化癌)
  二、手术-病理分期
  FIGO于1988年10月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法(1989年后全面应用于临床)。
  有关分期的几点说明:
  1.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以区分Ⅰ期或Ⅱ期的方法不再使用。
  2.少数患者首选用放疗,仍使用1971年FIGO通过的临床分期,但应注明。
        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
   期别  肿瘤范围 Ⅰ期  Ⅰa(G1,2,3) 癌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Ⅰb (G1,2,3) 癌瘤浸润深度<1/2    肌层  Ⅰc (G1,2,3) 癌瘤浸润深度>1/2    肌层 Ⅱ期  Ⅱa (G1,2,3) 宫颈内膜腺体受累  Ⅱb (G1,2,3) 宫颈间质受累 Ⅲ期  Ⅲa (G1,2,3) 癌瘤累及浆膜和    (或)附件和(或)腹    腔细胞学阳性  Ⅲb (G1,2,3) **转移  Ⅲc (G1,2,3) 盆腔淋巴结合(或)    腹主动脉淋巴结    转移 Ⅳ期  Ⅳa (G1,2,3) 癌瘤侵及膀胱或直肠    粘膜  Ⅳb (G1,2,3)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    内和(或)腹股沟淋    巴结转移
  注: 组织病理学分级: G1:非鳞状或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 G2: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6%~50%; G3: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0%
  3.肌层厚度应和癌瘤浸润的深度同时测量。
  有关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
  1.细胞核呈明显的非典型性,病理分级时应提高一级。
  2.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细胞核的分级更重要。
  3.伴有鳞状上皮化的腺癌,按腺体成分中细胞核的分级定级。
  病理分型
  按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年)的规定,进行病理分型,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
  类别 病理类型 子宫内膜样腺癌 粘液性癌 **型 浆液性癌 分泌型 透明细胞癌 纤毛细胞型 鳞状细胞癌 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 未分化癌 鳞状上皮化生(棘腺癌) 混合型癌 鳞腺癌  手术-病理分期步骤和治疗
  一、手术目的和术式的选择
  1.目的:(1)进行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 (2)切除子宫及癌肿有可能转移或已有转移的病灶。
  2. 术式选择依据: (1)术前临床分期; (2)术中探查,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剖视子宫检查及冰冻切片检查结果; (3)结合患者年龄,全身健康状况,有无内科合并症等具体情况,决定术式或手术范围。
  二、手术分期(staging laparotomy)(临床Ⅰ期)
  
  三、治疗选择
  (一)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治疗中应重视患者年龄和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程度(轻、中、重度);年轻、未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者,可采用激素治疗,密切随访;对40岁以上无生育要求者,若为中或重度非典型增生可切除子宫,轻度非典型增生可选用黄体酮(10~30 mg/日),安宫黄体酮(8 mg/日),于经前7~8天周期性用药;中度以上非典型增生则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持续治疗(甲地孕酮160 mg/日, 2个月;己酸孕酮500mg/日, 3个月;或18-甲基炔诺酮3~4 mg/日,3个月),定期诊刮,检查内膜对治疗的反应,决定是否继续激素治疗或改用手术治疗。
  (二)子宫内膜癌
  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和有无内科合并症等,综合评估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
  1.临床Ⅰ期: (1)开腹后冲洗盆腹腔(NS 200ml):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2)术式:经腹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或)取样术。(3)有关手术范围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次广泛子宫全切除术应包括宫颈旁组织,**穹窿各2cm。②因临床I期中,多数转移为组织学转移,故如果无明显增大的淋巴结或淋巴结取样冰冻切片阴性者,原则上应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分多区域淋巴结取样。若腹膜后淋巴结有明显增大,疑有转移可取样或进行细针抽吸检查,以明确诊断。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范围为,上界:十二指肠2、3段,跨腹膜后血管处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水平;下界:腹主动脉分支处。包括:右、前、左侧及骶前4组淋巴结,共15~20个。④术中剖视子宫检查:癌瘤大小、部位、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峡部及双侧附件有无受累等(均应有冰冻检查结果)。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步骤
 2.临床Ⅱ期: (1)术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2)术后治疗:根据手术分期及病理检查结果,综合评估若为高危组,术后可辅以腔内照射、外照射,或化疗、激素治疗。(3)合并症治疗: 对老年、过度肥胖、严重内科合并症,或宫颈癌瘤过大患者,可采用放疗与手术联合治疗。先放疗后再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此可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减少术中危险及术后并发症。此类患者分期按1971年分期(见放疗部分)。
  3.临床Ⅲ期(或以上): 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一般首选放疗,或经放疗后癌灶缩小后再手术;部分患者可首选手术。 (1)手术目的:确定诊断,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尽可能切除肉眼可见的癌瘤,达到镜下水平。(2)术后应用放疗,化疗和激素综合治疗:术后可立即应用化疗,防止远处转移,消灭盆腹腔残留病灶。对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状腺癌(SPEC)等,或已有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更应重视应用化疗。 (3)术后放疗:消除残留病灶,预防盆腔复发及**断端复发。 (4)激素治疗:孕激素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对受体阳性者效果好。 抗雌激素治疗可应用三苯氧胺。 (5)肝、肺等单个脏器远处转移,可酌情进行介入治疗。
  四、辅助治疗选择
手术-病理分期  辅助治疗 低危组  Ia期(G1)腺癌 无或激素治疗  Ib期(G1) 中危组  Ia期G2、G3腺癌 Ib期G2、G3腺癌 受体阳性者,激素治疗或全身化疗或腔内照射(**) 高危组  Ic期、Ⅱ期其他病理类型 Ⅲa期盆腔内病变 Ⅲb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盆腔放疗加化疗和激素治疗  Ⅲc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放疗、激素治疗和化疗  Ⅲa期腹腔冲洗液阳性 腹腔化疗和激素治疗
  注: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可加用激素治疗;中、高危组和G3者可加用静脉化疗
  五、放疗
  分为单纯放疗,术前放疗及术后放疗。单纯放疗主要用于晚期或有严重内科疾患、高龄和无法手术的其他期患者,可按临床分期进行放疗。术前放疗,主要是为控制、缩小癌灶创造手术机会或缩小手术范围。术后放疗是对手术-病理分期后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或作为手术范围不足的补充。
1.单纯放疗:(1) 腔内照射(后装)高剂量率:A旁及F旁总剂量为45~50 Gy,每周1次,分6~7次完成。(2)体外照射:40~45Gy,6周完成。
  2.术前放疗:(1)全剂量照射:腔内加体外照射同单纯放疗,于完成放疗后2~3个月手术(行单纯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2)腔内照射:腔内照射45~50 Gy,完成照射后8~10周手术;部分性腔内术前放疗:A旁及F旁总剂量不低于20 Gy,分2~3次完成,每周1次,放疗后10~14日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3)术前体外照射:不利于腔内照射者(如子宫大于10~12周,或有宫腔以外播散者)。盆腔外照射剂量20Gy, 2~3周完成;或A旁及F旁剂量20Gy,每周1次,分3次完成。
  3.术后放疗:(1)术后全盆腔照射:总剂量40~50Gy, 4~6周完成。(2)腹主动脉旁扩大照射区:总剂量30~40Gy,3~4周完成。照射前行肾扫描定位,并加以保护(若术前已行体外放疗,应减少术后照射剂量)。(3)术后腔内放疗:手术范围不够;有癌瘤残存,或疑有癌瘤残存者,可于手术后2周行腔内放疗,总剂量10~20 Gy,2~3周完成。
  表11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方案
  方案 药物组成  每次剂量 途径 用药间隔时间 CA CTX 500mg/m2 静脉注射 3周   ADM 30~50mg/m2 静脉注射 CAP CTX 500mg/m2 静脉注射 3周   ADM 30~50mg/m2 静脉注射   DDP 50mg/m2 静脉滴注 CAF CTX 500mg/m2 静脉注射 3周   ADM 30~50mg/m2 静脉注射   5-FU 500mg/m2 静脉注射
  六、激素治疗
  为辅助治疗之一,多用于晚期或复发患者,以高效药物、大剂量、长疗程为好,4~6周可显效。对癌瘤分化良好、PR阳性者疗效好,对远处复发者疗效优于盆腔复发。治疗时间目前尚无统一看法,但至少应用药1年以上。
  1.孕激素: (1)甲孕酮(MPA): 口服, 100mg/日;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次400 mg,7日后每周3次,显效后每月1 000 mg长期维持。(2)甲地孕酮(MA):口服;每日80~160mg。(3)氯地孕酮:口服;每日 20~40 mg。(4)己酸孕酮:肌内注射;每日 500 mg,1个月后改为每日250 mg。
  2.抗雌激素药物治疗: 三苯氧胺为非甾体类雌激素受体竞争剂,有抗雌激素作用,低浓度时也可**肿瘤内生成,使PR水平上升,有利于孕激素治疗。口服每日20 mg,数周后可增加剂量,或先用2~3周后用孕激素,可提高孕激素治疗效果。
  七、化疗
  1.多用于特殊病理类型:癌瘤分化差,PR、雌激素受体(ER)阴性患者;或为晚期复发癌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有5-FU, 噻替哌(TSPA), CTX, DDP和ADM等。单一药物的有效率为25%~37%。目前,单一用药已被联合用药取代。
  2.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经临床观察,疗效可达50%~60%。见表11。 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全身状况和术后是否放疗等确定,一般可应用3~6个疗程。
  3.腹腔化疗: 若有子宫以外播散或仅腹腔冲洗液为阳性者,可选用5-FU、DDP和TSPA等进行腹腔化疗。 5-FU每次1 000 mg,或DDP每次50 mg/m2,或TSPA每次20~30mg,NS 1 000~1 500 ml,均于腹腔内输入,每月2~3次,以术后2个月内完成4~6次为好。 若同时应用全身化疗时,应从联合用药方案中减去相应的同类药物(即腹腔化疗用DDP时,全身化疗则不用DDP;腹腔化疗选用TSPA时,全身用药则不用CTX静脉注射)。
   扩展和转移
  一般,子宫内膜癌生长较缓慢,局限在子宫内膜的时间较长,但也有极少数发展较快者。其转移途径主要是淋巴道转移、直接蔓延,晚期也可有血行转移。
  1.淋巴道转移 宫底部的癌多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癌在子宫角时可沿圆韧带的淋巴管至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下段及扩散到宫颈管的癌灶,与宫颈癌的淋巴道转移途径相同,可至子宫旁、髂内外和髂总淋巴结。
  2.直接蔓延,向上经子宫角至输卵管;向下至颈管、**;向外经肌层浸润至浆膜面而蔓延至输卵管、卵巢,并可广泛种植在腹膜、子宫直肠窝有大网膜等处。
  3.血行转移,晚期患者可经血行转移至肺、肝有骨等处。

子宫浆液性**状囊腺癌

  子宫浆液性**状囊腺癌(UPSC)较少见,为子宫内膜癌的特殊亚型。其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状癌相同,以含砂粒体的**状结构为其诊断特征。恶性程度高,分化低,早期可发生腺管浸润,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深肌层受累,盆腹腔转移。预后差,Ⅰ期复发转移率达31%~50%;早期5年存活率为40%~50%,晚期则低于15%。
  诊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进行手术-病理分期:诊刮病理检查一旦诊断为UPSC,无论临床诊断期别早晚,均应进行全面手术分期(包括盆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盆腹腔多处活检、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等)。
  2.手术治疗: 同卵巢癌细胞减灭缩瘤术,应尽可能缩瘤,包括大网膜切除等。
  3.重视术后辅助化疗:应该类肿瘤多数分化不良,盆腹腔早期播散,故辅助治疗中激素治疗多无效。术后化疗中以铂类为主,常选用与浆液性**状瘤相同的方案,如CP或CAP等(CTX 500 mg/m2, DDP 50 mg/m2或CBP 300 mg/m2静脉注射,3~4周1次;ADM 50 mg/m2静脉注射)。有子宫外癌变者术后应采用腹腔化疗。
  4.与卵巢浆液性**状癌鉴别要点: 若卵巢与子宫均受累,但主要病灶在子宫,卵巢内病变仅为卵巢门淋巴管瘤栓;若盆腹腔内有病变,卵巢皮质仅有镜下皮质受累,则可诊断为本病。

随访

  完成治疗后应定期随访,及时确定有无复发。随访时间:术后2年内,每3~6个月1次;术后3~5年,每6个月至1年1次。随访检查内容包括:(1)盆腔检查(三合诊);(2)**细胞学涂片检查;(3)胸片(6个月至1年);(4)期别晚者,可进行血清CA125检查,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CT、MRI等。
<<06年诊疗常规意见稿>>有改动。
现将本人整理的内容介绍如下:
治疗方式:
手术、放疗、化疗、激素治疗。
早期(临床Ⅰ~Ⅱ期)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及复发高危因素选择术后辅助治疗;
晚期(临床Ⅲ~Ⅳ期)患者则采用放疗、手术、化疗、激素等综合治疗。
一、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依据:
1、临床分期(见附表);
2、病人年龄、体质状况、有无内科合并症,如心血管病等。
3、术中探查情况:如冲洗液细胞学、子宫浆膜、附件是否受累、宫体剖检、冰冻切片、腹膜后淋巴大小、质地等。
4、 施术者手术技巧及医疗机构综合水平(麻醉、抢救、术后继续治疗等)。
术前评估:
低危组:子宫内膜样腺癌G1,G2,MRI或CT未提示宫颈受累、肌层浸润、淋巴结增大。
高危组:内膜样腺癌G3级,宫颈受累、肌层浸润、淋巴结增大,或特殊病理类型。
临床Ⅰ期
1、标准术式:为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双侧附件切除术+ 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开腹后→取腹水或NS冲洗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包括横膈、肝脏、大网膜、腹膜及肠表面)→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剖视子宫:病灶大小、部位及范围、肌层浸润深度→冰冻切片→淋巴结处理。
2、双侧附件切除术
子宫内膜癌约12%可发生卵巢转移,且多为绝经后妇女,故应常规切除两侧附件。
宫底部内膜癌常沿卵巢血管表面淋巴网上行转移,故应高位切除骨盆漏斗韧带。
3、盆腔淋巴结切除或取样术适应症:
①特殊病理类型如浆液**状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癌、未分化癌等;
②子宫内膜样腺癌G3(高分化腺癌无肌层浸润Ⅰa期G1及Ⅰb期G1 者淋巴转移率<1% );
③肌层浸润深度≥1/2者;
④病灶累及宫腔面积超过50%或肿瘤直径>2cm或有子宫腔下段及峡部受累者;
⑤术中发现有盆腔淋巴结肿大;
⑥子宫外扩散。
淋巴结的处理方式:
①淋巴结活检术:术中只切除可触及到的可疑阳性淋巴结。
②选择性淋巴结切除(取样)术:每一区域切除几个淋巴结,可检出镜下转移。
③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髂总、腹股沟深、髂内外动脉分叉、闭孔窝的淋巴脂肪组织。
④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理论上应到肾静脉水平,国内建议达十二指肠2、3段跨腹膜后血管处,包括右、前、左、骶前4组。
4、  保留生育功能或卵巢的手术:详细内容见后
对于年轻、有强烈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G1患者:可仅大剂量孕激素治疗。
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G1及Ⅰb期G1 的年轻患者:可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单侧附件切除术(保留一侧卵巢)。保留卵巢术中必须做冰冻切片。
5、  手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放、化疗适应症:见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
术后孕激素治疗:多数学者认为Ⅰ~Ⅱ期患者不常规辅助内分泌治疗。
**内、腔内的放疗,可以减少残端的复发;体外照射可预防盆腔局部复发,化疗和激素治疗可预防远处转移。
但多数学者认为Ⅰ期的术后辅助治疗不改变5年生存率。
临床Ⅱ期
1、标准术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次广泛)
术前已行体外照射或腔内照射者:行筋膜外全切+双附件切+选择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合并有内科疾病的高龄妇女:筋膜外全切+双附件切+选择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根据高危因素加用放疗和(或)化疗。
2、术后辅助治疗: 见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
临床Ⅲ、Ⅳ期
1、标准术式:肿瘤细胞减灭术。以切除病灶、缩瘤为主,为进一步行放疗或化疗创造条件。不主张作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
2、综合治疗:大范围盆腔转移者,腔内和体外放疗。
远处转移,特别是肺转移,选择化疗和激素治疗。
化疗大多数选择联合化疗。
二、化学治疗
适应症:1、有高危因素Ⅰ期患者如:深肌层浸润、低分化G3、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2、Ⅱ期及以上者;
3、高危病理类型:浆液性**状癌、透明细胞癌;
4、有手术和放疗禁忌症者;
5、晚期或复发的患者。
化疗药物有铂类、阿霉素、紫杉醇等。多应用联合化疗。DDP常规水化。疗程:3~6个。
1、  PA:DDP(50mg/m2)+ 阿霉素(30~50mg/m2),静脉用药,每3~4周重复。
内膜癌基本治疗方案。
2、  PAC:DDP(50mg/m2)+ 阿霉素(30~50mg/m2)+ 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用药,
每3~4周重复。
3、  TC:紫杉醇(135~175mg/m2)、卡铂( AUC =4~5),静脉用药,每3~4周重复。
或泰索帝(75mg/m2)+ 卡铂。
4、  TP:紫杉醇(135~175mg/m2)、顺铂(70mg/m2),静脉用药,每3~4周重复。
或泰索帝(75mg/m2)+ 顺铂(60mg/m2)。
5、  CA: 阿霉素(30~50mg/m2)+ 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用药,每3~4周重复。
6、  PE: DDP(50mg/m2)+表阿霉素(90~1000mg/m2),静脉用药,每3~4周重复。
术前新辅助化疗
三、放射治疗
1、单纯放疗
适应症:高龄,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无法手术或晚期的患者。
Ⅰa期G1:单纯腔内照射(总剂量45~50 Gy)。
余均腔内照射(总量45~50 Gy)+体外照射(总量45~50 Gy)。
2、术前放疗
目 的:降低肿瘤活性,预防术中癌细胞的种植和转移;
减少肿瘤的范围或体积,使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能手术治疗。
适应症:1、子宫大于孕2个月大小;
2、Ⅱ期及以上者;
3、高危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
4、病理分级低分化G3;
术前全量照射:腔内照射+体外照射。照射后2~3个月行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
术前腔内全量:腔内总量45~50 Gy。照射后8~10周可行子宫和附件切除。
腔内部分剂量:腔内总剂量>20 Gy。照射后10~14天可行子宫和附件切除
术前体外照射:不宜行腔内者(子宫>10~12孕周,或有宫外播散)。剂量:20Gy。
3、术后放疗
目 的: 对可能淋巴转移区放疗,增加疗效;
对盆腔残留病灶或可能残留病灶,减少盆腔复发;
对**切除不足残留病灶或可能残留病灶,减少断端复发。
适应证:1、有高危因素Ⅰ期患者如:深肌层浸润、低分化G3、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2、Ⅱ期及以上者;
3、高危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
4、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5、手术不彻底,**切缘有残余病灶或宫旁有浸润。
四、激素治疗
适应症:1、年轻、早期、低危、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
2、高危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3、放、化疗同时的辅助治疗;
4、晚期或复发的患者;
5、分化好、雌、孕激素受体(+)者。
禁忌症: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2、有血栓病史者;
3、糖尿病患者;脑膜瘤患者;精神抑郁者;
4、孕激素药物过敏者。
孕激素:甲羟孕酮:250~500mg/日,口服。(06年诊疗常规意见稿建议100 mg/日)
甲地孕酮:80~160mg/日,口服。
己酸孕酮:250~500mg/次,肌注,2次/周,10~12周。
GnRH-a(**释放激素激动剂)
诺雷德(戈舍瑞林)3.6mg/28天,连用3~6个月。
抑那通(亮丙瑞林)3.75mg/28天,连用3~6个月。
达菲林(曲普瑞林)3.75mg/28天,连用3~6个月。
TAM(他莫西酚)
1、广泛应用于雌激素敏感的各期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服用者须注意:
①、每年1次妇科检查:包括宫颈涂片、盆腔检查尤其三合诊、阴式彩超;
②、对不规则**流血、**排液者,或影像学提示宫内占位者及时行子宫内膜活检;
③、出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时应停药;
④、若需继续服用应行子宫切除术;切除术后可继续服药。
2、用于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可增加对孕激素治疗的敏感性。
甲地孕酮:80mg/次,日2次;TAM:20mg/次,日2次;每3周交替应用。
甲羟孕酮:200mg/次,日2次;TAM:40mg/次,日2次;每3周交替应用。
五、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依据:手术病理分期(见附表)
Ⅰa G1~2 ———— 无治疗
ⅠaG3 ———— 全身化疗
Ⅰb G2~3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
Ⅰc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
Ⅱa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
Ⅱb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 **断端腔内照
Ⅲa盆腔内病变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
腹腔冲洗液阳性 ———— 腹腔化疗+ 盆腔外照
Ⅲb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 **断端腔内照
Ⅲc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腹主阳性+ 腹主动脉旁照)
IV ———— 全身化疗+ 盆腔外照
注:1、PR阳性可加用激素治疗。
2、全身化疗多为两次。
3、特殊病理类型或G3者可加用全身化疗
4、早期内膜癌患者术是否需激素治疗目前尚有争议。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彩虹+6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6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8 19: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