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26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灸治万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华艾灸(我导师的教学讲义)


灸法

第一节   艾灸法
[实训目的与要求]
1.掌握艾灸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2.熟悉艾灸法的基本知识。
[实训内容与方法]
1.艾灸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与禁忌。
2.操作前准备:恰当选择施灸方法、严格掌握施灸剂量、**选择、艾条和艾绒选择等。
3.艾灸法基本操作技术: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
[实训器材]
1.艾条、艾绒、竹质弯舌板(或镊子)、弯剪、线香、凡士林膏、火柴、龙胆紫。
2.其它用具
2%碘酒、碘伏、75%医用乙醇、消毒干棉球、消毒棉签、棉球缸、胶布。

一、基本知识

1.艾灸定义
艾灸  是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一种外治方法。
2.艾灸分类
临床上常用的有分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四种。
3.艾灸适应范围
由于“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因此,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4.艾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1)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
(2)需采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3)直接灸操作部位应注意预防感染。
(4)注意晕灸的发生。
(5)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应用本疗法。
(6)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 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赶紧,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

5.禁忌
(1)  颜面、心前区、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外生殖器官不宜直接灸。
(2) 部分疾病如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3) 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二、基本技能

(一)实训前准备
1.恰当选择施灸方法
首先应因人、因病而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灸。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的方法,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则禁用化脓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2.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严格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强度和**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二)艾灸的基本操作技术

1 、艾炷灸法:
(1)制作艾炷
(2)直接灸法
首先在穴位皮肤局部可以先涂增加粘附或**作用的液汁,如大蒜汁、凡士林、甘油等,然后将艾炷粘贴其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医生即用镊子移去艾炷,更换另一艾炷,连续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法**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不留瘢痕,故称为非化脓灸法(无瘢痕灸)。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医生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即可以另一艾炷粘上,继续燃烧,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法**量重,局部组织经灸灼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并留有瘢痕,故称为化脓灸法(瘢痕灸)。
(3) 间接灸法
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灸处,再把艾炷放在药物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艾炷燃烧至局部皮肤潮红,病人有痛觉时,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需**量轻者,在艾炷燃至2/3时即移去艾炷,或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需**量重者,在艾炷燃至2/3时医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再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

2、艾条灸法

(1 )悬起灸法
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
(2) 实按灸法
在施灸部位上铺设6~8层绵纸、纱布、绸布或棉布;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艾条燃着端对准施灸部位直按其上,停1~2秒钟,使热力透达深部。待病人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即拿开艾条。每次每穴可按3~7次,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或布,见皮肤红晕为度。
3、 温针灸法
首先在选定的腧穴上**,毫**入穴位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在留针时将2~3g艾绒包裹于毫针针柄顶端捏紧成团状,或将1~3cm长短的艾条段直接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无热度后除去灰烬。艾灸结束,将针取出。
4、 温灸器灸法
将艾条或艾绒置入温灸器内施灸。具有使用方便、安全、舒适以及节省人力的特点。
(1 )灸架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医者或患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度以调节艾灸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熄灭。
(2 )灸筒灸法
首先取出灸筒的内筒,装入艾绒后安上外筒,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待灸筒外面热烫而艾烟较少时,盖上顶盖取回。医生在施灸部位上隔8~10层棉布或纱布,将灸筒放置其上,以患者感到舒适,热力足而不烫伤皮肤为宜;灸毕移去灸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
(3 )灸盒灸法
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段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中下部的铁纱上,盖上盒盖。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为度。如病人感到灼烫,可略掀开盒盖或抬起灸盒,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灸足应灸量;灸毕移去灸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

(三)、施术后处理

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须处理,可自行消失。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cm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痂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破坏皮肤基底层,受损伤的皮肤在7~20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真皮组织被破坏,创面在20~50天结厚痂自动脱落,愈后留有永久性瘢痕,即古代医著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感染发生,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作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2# 沙发
发表于 2008-5-16 21:31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谢谢分享,收藏了!!!!1
3# 板凳
发表于 2008-5-17 09:21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不错的知识.
4
发表于 2008-5-25 17:32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不错 谢谢
5
发表于 2008-5-25 20:46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回贴子喽
6
发表于 2008-5-25 21:26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虔诚的拜读了您的大作,感觉眼前忽然一亮! 我发现了新大陆^_^:lol:  感谢楼主奉献如此妙文~!
7
发表于 2008-5-25 21:42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受宠若惊,我还会努力的 ,
8
发表于 2008-6-16 21:51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受宠若惊,我还会努力的 ,
9
发表于 2008-6-17 01:42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原帖由 zhangshenhan 于 2008-5-16 21:11 发表
神灸治万病


中华艾灸(我导师的教学讲义)


灸法

第一节   艾灸法
[实训目的与要求]
1.掌握艾灸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2.熟悉艾灸法的基本知识。
[实训内容与方法]
1.艾灸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与禁忌。
2.操作前准备:恰当选择施灸方法、严格掌握施灸剂量、**选择、艾条和艾绒选择等。
3.艾灸法基本操作技术: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
[实训器材]
1.艾条、艾绒、竹质弯舌板(或镊子)、弯剪、线香、凡士林膏、火柴、龙胆紫。
2.其它用具
2%碘酒、碘伏、75%医用乙醇、消毒干棉球、消毒棉签、棉球缸、胶布。

一、基本知识

1.艾灸定义
艾灸  是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一种外治方法。
2.艾灸分类
临床上常用的有分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四种。
3.艾灸适应范围
由于“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因此,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4.艾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1)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
(2)需采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3)直接灸操作部位应注意预防感染。
(4)注意晕灸的发生。
(5)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应用本疗法。
(6)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 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赶紧,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

5.禁忌
(1)  颜面、心前区、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外生殖器官不宜直接灸。
(2) 部分疾病如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3) 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二、基本技能

(一)实训前准备
1.恰当选择施灸方法
首先应因人、因病而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灸。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的方法,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则禁用化脓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2.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严格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强度和**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二)艾灸的基本操作技术

1 、艾炷灸法:
(1)制作艾炷
(2)直接灸法
首先在穴位皮肤局部可以先涂增加粘附或**作用的液汁,如大蒜汁、凡士林、甘油等,然后将艾炷粘贴其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医生即用镊子移去艾炷,更换另一艾炷,连续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法**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不留瘢痕,故称为非化脓灸法(无瘢痕灸)。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医生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即可以另一艾炷粘上,继续燃烧,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法**量重,局部组织经灸灼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并留有瘢痕,故称为化脓灸法(瘢痕灸)。
(3) 间接灸法
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灸处,再把艾炷放在药物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艾炷燃烧至局部皮肤潮红,病人有痛觉时,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需**量轻者,在艾炷燃至2/3时即移去艾炷,或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需**量重者,在艾炷燃至2/3时医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再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

2、艾条灸法

(1 )悬起灸法
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
(2) 实按灸法
在施灸部位上铺设6~8层绵纸、纱布、绸布或棉布;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艾条燃着端对准施灸部位直按其上,停1~2秒钟,使热力透达深部。待病人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即拿开艾条。每次每穴可按3~7次,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或布,见皮肤红晕为度。
3、 温针灸法
首先在选定的腧穴上**,毫**入穴位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在留针时将2~3g艾绒包裹于毫针针柄顶端捏紧成团状,或将1~3cm长短的艾条段直接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无热度后除去灰烬。艾灸结束,将针取出。
4、 温灸器灸法
将艾条或艾绒置入温灸器内施灸。具有使用方便、安全、舒适以及节省人力的特点。
(1 )灸架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医者或患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度以调节艾灸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熄灭。
(2 )灸筒灸法
首先取出灸筒的内筒,装入艾绒后安上外筒,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待灸筒外面热烫而艾烟较少时,盖上顶盖取回。医生在施灸部位上隔8~10层棉布或纱布,将灸筒放置其上,以患者感到舒适,热力足而不烫伤皮肤为宜;灸毕移去灸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
(3 )灸盒灸法
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段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中下部的铁纱上,盖上盒盖。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为度。如病人感到灼烫,可略掀开盒盖或抬起灸盒,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灸足应灸量;灸毕移去灸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

(三)、施术后处理

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须处理,可自行消失。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cm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痂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破坏皮肤基底层,受损伤的皮肤在7~20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真皮组织被破坏,创面在20~50天结厚痂自动脱落,愈后留有永久性瘢痕,即古代医著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感染发生,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作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请问,这种“神灸治万病 ”的好方案可以治疗像“癫痫”这类难治愈的病种吗?谢谢!!
10
发表于 2008-7-2 16:03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正在艾灸中  美中不足的是 味道好极了
11
发表于 2008-7-2 16:10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呵呵,没买教科书的都可以来看了,不过这种贴太没意思了吧
12
发表于 2008-7-2 16:37 | 只看该作者

神灸治万病

不喜欢这种说法:神  治万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11: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