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17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究与训诂]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以下内容转引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中医天地--医理真传:

      近日整理我的文档时发现了老庄的部分《伤寒得意集》残稿,老庄回福建快半年了,不知他的《伤寒得意集》是否已经完稿并出版了?现在重读他的文章,仍能受益不少,希望能和大家共享。未经老庄允许就将他的论文贴出来,对不住老庄了。

                                                伤寒整体观

      一部《伤寒论》包罗万象,但若按其发病过程来分,则可以分为“未经误治”和“曾经误治”两部分。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将《伤寒论》中“曾经误治”的条文摘出,单独分析其“未经误治”的部分,这样才能观察出伤寒病的自然演变过程。
     《伤寒论》研究的是外感热病,既然是一个病,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发病过程,包括发病、发展及转归等。《素问•皮部论》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可见,一个外感病的完整过程应包括邪在皮表、邪在经络、邪在脏腑三个阶段,故伤寒亦可以分为表证、经络证、脏腑证三个阶段。
     《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显而易见,《素问•热论》论述外感热病仅停留于“邪在经络”的六经热证阶段,而未再深入研究。张仲景不仅继承了《素问•热论》的六经热证理论,还远见地看到了六经热证的发展与转归,并对之进行研究,深入到“邪在脏腑”的阶段,补充了《素问•热论》的不足。
      一、邪客于表
    《伤寒论》以风、寒之邪统领自然界中的阴、阳邪气,风邪属阳,其性善变,着人后迅速化热,(故《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将发热列为首症);寒邪伤人后,因寒邪属阴,静而不动,故郁而化热,(故《伤寒论》中“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寒郁化热后方可内传。所以说在伤寒病中传递的是邪热,而非风、寒之邪。待邪气全部化热后,即形成表热证,《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就是表邪全部化热后的表热证。
      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表证与太阳病之间的关系。《素问•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一般情况下,三阴三阳是六个由皮部、经络、脏腑组成的相对***的系统,其地位是平等的,因而在表热未传入经络之前,表证是三阴三阳共有的,只不过因为“巨阳…为诸阳主气”,因而习惯上将表证归于太阳,并非其他五者就没有表证。而且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与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诸症中均无太阳经、腑病特有的症状(“头项强痛”或“小便不利”),也可见表证并非太阳所特有。
      二、邪入经络
      表邪化热后须往里传,而欲入脏腑,则必先经过经络。但人体有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邪气先传入何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条经脉经气不足,则邪气就传入哪条经脉,如此而已。邪热传入六经即发为六经热证。
      太阳经热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经热上炎,伤及太阳津液,故头项强痛。
      阳明经热证:阳明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经热逼津外泄,故身热汗出。
      少阳经热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经热上炎,耗伤津液,扰动清阳,故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经热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邪热内壅,故腹满;邪热犯胃,故吐而食不下;邪热扰脾,脾不升清,故发为下利;邪热伤阴,故时腹痛。
      少阴经热证:少阴病,得**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少阴经热伤及少阴阴液,少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故心中烦,不得卧。少阴咽痛诸证也属少阴经热证。
      厥阴经热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都是热证;至于“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灵枢•大惑论》云“胃热则消 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塞,故不嗜食也”。《灵枢•口问》云 “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可见,“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亦为热证。
      可见,三阴三阳皆有经热证,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历代医家却很少提及并进行论述呢?其实不难解释。《伤寒论》384条云: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可见,邪热传入阴经后必发下利,“腐秽当去故也”,三阴皆有下利;下利本可排除腐秽邪热,但若利下不止,则易转为虚证,即由经热证转化为脏虚证。故伤寒最忌下利。三阴经热随下利而去,因而,三阴经热证存在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也不容易引起注意了。
      三、邪在脏腑
      六经邪热,内传脏腑。其中,三阳属腑,主泻而不藏,邪热客之,则反藏而不泻,故发为腑实证,三阳皆有腑实证;三阴属脏,主藏而不泻,邪热扰之,反泻而不藏,故发为下利,久而成为脏虚寒证,三阴皆有脏虚证。
      以上三阴三阳伤寒病的全过程(即整体观)可用下图表示:
           表证---太阳经热证---太阳腑实证
           表证---阳明经热证---阳明腑实证
           表证---少阳经热证---少阳腑实证
           表证---太阴经热证---太阴脏虚证
           表证---少阴经热证---少阴脏虚证
           表证---厥阴经热证---厥阴脏虚证
      伤寒传变,由表及里。这个表里并不存在于三阴三阳之间,而是存在于三阴三阳之中,即三阴三阳各有一个表里。历代医家虽也知道伤寒病传变由表及里,但他们强行将三阴三阳按表里分组,以至于有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等说,因而多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伤寒论》。三阴三阳并列平等,亦无先后主次之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0-30 17:0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少阴寒症如何解释?
其说虽然新颖,但是觉得有疑义。
3# 板凳
发表于 2007-10-30 21:14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经典就是这样,经得起千年的验证,万人的推敲。
以前在伤寒***看过此帖,感觉和我的看法有些相似,我觉得不管是哪“经”,三阳也好,三阴也好,都有表里,都有寒热虚实。仲景是把人的阳气从多到少化分为太阳到少阴的各种病症。而其中各病之中又分为不同的类型,各类型之间又有转化和改变,有两分法,有三分法或者更多的分类。在一个动态中把握平衡,才能做到“见病知源”。
4
发表于 2007-10-31 10:07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见过这篇文章,不过还是支持:victory:
5
发表于 2007-11-2 08:4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作者不是说的很明白了吗:“三阴属脏,主藏而不泻,邪热扰之,反泻而不藏,故发为下利,久而成为脏虚寒证”。也就是说少阴热证经下利后转为寒证的。兄弟看书太不仔细了:lol:
6
发表于 2010-12-21 23:43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好文!{:1_148:}{:1_148:}
7
发表于 2010-12-23 10:45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少阴寒症如何解释?
其说虽然新颖,但是觉得有疑义
8
发表于 2010-12-25 02:12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伤寒本意是啥?

伤于寒,而不是寒毒,而是破坏了人体的相应的调节功能,而产生,不可抗之细菌的产生,或者是进入不同的层次;

不是本身的毒气; 根本理解就没搞明白.

嗯,说不明白,但是觉得,读伤寒论,原书,读上一百遍,可能就感觉到了.没感觉到,再读一百遍!
9
发表于 2011-4-29 10:5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img][img][img][/img][/img][/img]
10
发表于 2011-4-29 20:33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看了此帖后感觉对《伤寒论》真的是眼前豁然一亮。
11
发表于 2011-5-22 10:32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伤寒的本意是伤于邪气,不是单纯的寒气
12
发表于 2011-9-23 19:21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未经误治的包不包括没有治疗的?
果真没有主次,不存在六经传变顺序?
似乎太武断了吧
13
发表于 2011-10-27 20:38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推荐:《伤寒论》全新***!

伤寒就是治开始伤于寒引起的疾病,不要乱解释
14
发表于 2015-4-24 09:46 | 只看该作者
见解很独特,不过似乎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请问:表证阶段还没有进入经络的怎么治疗呢?麻黄,桂枝等汤是针对太阳经还是表证的呢?
15
发表于 2015-9-1 10:09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希望能快点整理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4 06:3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