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93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究与训诂] 谈谈白虎汤证“里有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白虎汤证“里有寒”刍议

【摘  要】自林亿始,众医家皆认定《伤寒论》中“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有误。根据前人医案,此条文未必有误,而是“温热之证,阳极似阴”的“真热假寒”证,但它不是“内有真热,外见假寒”,而是“表有真热,里有假寒”,故与平常所说的“真热假寒”不同,其机理在于“热灼津伤,气机因之阻滞”。武断地说其有误,倒不如持一种存疑的态度。
【关键词】白虎汤证  表热里寒  医案举例  真热假寒
《伤寒论》中“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条,自林亿始,众医家皆认为有误,或认为当作“表有寒,里有热”,或主张改为“表里俱热”,这反映了他们对“里有寒”的否定。而从有关医案来看,笔者认为,白虎汤证可以出现“里有寒”的表现,原文未必有误。
1 医案可证未必误
与本条文有关的医案,笔者共搜集到八则,现选录其三,以飨读者:
案一 程杏轩医案
汪氏妇患热病,壮热不退,目赤唇干,舌黑起刺,便闭溲赤。诊脉弦数有力,应用清剂无疑。试问:“渴乎?”曰:“不甚渴,惟喜饮沸汤,数口稍凉,即不思饮。”如此热证,当渴饮水,何反嗜饮热汤?若以此一端而从阴治,似乎不可。偶亿律云,二罪俱犯,以重者论。今脉证均属阳热,乌可以喜饮沸汤一事为疑。先与小白汤,病状仿佛。知其药不胜病,乃进大剂白虎汤,石膏重用四两。因其胃热上冲,呕恶不食,更加芦根、竹茹为引。另取元明粉蜜拌涂舌,以润其燥。如此寒凉叠进,阅十四朝,始得热退神情,便通舌润 [1]。
案二 王孟英医案
石诵羲夏杪患感……孟英诊焉。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左手弦数,耳聋口苦,热甚于夜,胸次迷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尿赤,间有谵语。曰: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病家)告孟英以胸中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孟英答:以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仅能旁趋而辗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能流行之地,其觉冷也固宜。……书方以白虎加西洋参、贝母、花粉、黄芩、紫苑、杏仁、冬瓜仁、枇叶、竹茹、竹黄。……三剂,各恙皆去[2]。
案三 张锡纯医案
毛仙阁之三哲嗣印棠,年三十二岁,素有痰饮,得伤寒证,服药调治而愈。后因饮食过度而复,服药又愈。后数日,又因饮食过度而复,医治无效,四五日间,延愚诊视。其脉洪长有力,而舌苔淡白,亦不燥渴。食梨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觉凉。愚舍证从脉,为开大剂白虎汤,因其素有痰饮,加清半夏数钱。其表兄高夷清在座,邑中之宿医也,疑而问曰:此证心中不渴不热,而畏食寒凉如此,以余视之,虽清解药亦不宜用,子何所据而用生石膏数两乎?答曰:此脉洪实,原是阳明实热之证。其不觉渴与热者,因其素有痰饮湿胜故也。其畏食寒凉者,因胃中痰饮与外感之热互相胶漆,致胃府从其化与凉为敌也。仙阁素晓医学,信用愚言。两日夜间服药十余次,共用生石膏斤余,脉始平[3]。
按:以上均为热病无疑,但是它们又都有“里有寒”的表现:案一的“胸中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案二的“喜饮沸汤”,案三的“食梨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觉凉”。值得注意的是,三则医案皆以白虎汤取效,这更能说明“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的至当不移。
除此之外,尚有魏玉横治施涣之“热郁中宫”而“膈间时有冷气上冲”案[4],陆九芝治濮贤慈之父“病热,喜立日中且恶凉饮”案[5],王孟英治“石符生疟案”[6]、“徐有堂妻痢案”[7]与“郑妪咳嗽痰出甚冷案”[8],亦颇具参考价值。
2 结合医案析机理
至于出现“里寒”表现的机理,笔者认为,王孟英之说最为晓畅:“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仅能旁趋而辗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能流行之地,其觉冷也固宜。”
然细考王氏论述,实根柢喻昌。喻氏解《金匮》“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时,说“水饮久积胸中不散,伤其氤氲之气,……蔽遮大气不得透过,只从旁边辘转”[9],当为王氏所本。王氏说“大凡有形之邪,皆能阻气机之周流,如痰盛于中,胸头觉冷,积滞于腑,脐下欲熨之类,皆非真冷,人不易知。”[7] 又说“痰湿盘踞三焦,气机为之阻塞,所以喜得热熨热饮,气冲反觉如冰。”[6]简要概括王氏观点,就是:有形之邪,阻滞气机,气所到之处,邪热随之充斥,故热;气机受阻之处,失于温煦,故觉冷。
但笔者认为,无形邪热也能阻滞气机,未必尽如王氏所说为有形之邪。而白虎汤证“里寒”的原因,有以下可能:(1)其人素有痰饮,又感热邪,气机受阻;(2)热灼津伤,聚而为痰,阻滞气机;(3)热灼津伤,气机因之阻滞。从用药推测,笔者比较倾向于“热灼津伤,气机因之阻滞”,正因如此,白虎汤清热生津,可达到调畅气机而除“里寒”的效果。若其人素有痰饮,用药则当兼顾其体质,而用化痰之药,如张氏医案可参;若痰涎已盛,用药则又当效法王氏,投以大量化痰之品。将其病机理解为“热灼津伤,气机因之阻滞”,与“脉浮滑”(浮滑反应阳明热盛)没有抵牾之处。
其实,无形邪热导致气机不畅,《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及“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可以说,白虎汤证的“里有寒”是“温热之证,阳极似阴”,是“真热假寒”,只是,它是“表有真热,里有假寒”,不是“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10],而与我们平常讲的“真热假寒”不同。
3 原文对勘深意现
联系到阳明病篇的“表热里寒”用四逆汤(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厥阴病篇的“里寒外热”用通脉四逆汤(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可以体会到中医学“同病异治”的妙处;联系到厥阴病篇的“里有热”用白虎汤(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又可以看出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四条对勘,“审因论治”的思想,昭然若揭,何误之有?
4 结语
自林亿始,众多医家皆认定白虎汤证的“里有寒”有误,但是,他们采用的是“理校法”,并无版本学上的证据。对于“理校法”,段玉裁有“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之说。之所以说其危险,是因为校注者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未必能够完全正确,如果他们理解有误,必然导致误校。故有人提出,凡是比较成功的校勘,都是采用综合校勘的方法取得的[11]。
虽众多医家皆云本条文有误,而言之凿凿,但从有关医案来看,白虎汤证的“里有寒”有事实可证,于医理可通,未必真地有误。笔者认为,武断地说其有误,倒不如持一种存疑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清•程杏轩 著;李济仁,胡剑北 按注并校.杏轩医案并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3
[2] 清•王孟英 撰;石念孙 注.王氏医案绎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6-27
[3] 张锡纯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48
[4] 清•魏之琇 编著.续名医类案(影印)(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69-170
[5] 王璟 主编.陆懋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1
[6] 清•王孟英 撰;石念孙 注.王氏医案绎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957.16-17
[7] 清•王孟英 撰;石念孙 注.王氏医案绎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957.62-63
[8] 清•王孟英 撰;石念孙 注.王氏医案绎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76
[9] 清•喻昌 著.医门法律.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7
[10] 朱文锋 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95.125
[11] 严季澜,顾植山 主编.中医文献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38-339
2# 沙发
发表于 2007-9-6 17:21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我顶
3# 板凳
发表于 2007-9-6 19:28 | 只看该作者
这条文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是写为“表无寒,里有热”。
看古本可以省回很多纠缠在宋本讹误条文的功夫,可是中医界都好像对古本视若无睹。:L
4
发表于 2007-9-6 2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ykm 于 2007-9-6 19:28 发表
这条文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是写为“表无寒,里有热”。
看古本可以省回很多纠缠在宋本讹误条文的功夫,可是中医界都好像对古本视若无睹。:L



这里所云古本,大概是指桂林古本吧。依我之见,古本有很多值得怀疑之处,还是成无几本好。至于本条原文,古本更无可取之处。:)
5
发表于 2007-9-6 21:17 | 只看该作者
https://bbs.iiyi.com/forum.php?m ... &extra=page%3D3这里有桂林古本与宋本的对比,我不太看好古本。
6
发表于 2007-9-6 21:2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版主意见,我甚至觉得所谓古本是为今人伪托。但书中补充的一些方药,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7
发表于 2007-9-8 09: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8
发表于 2008-3-3 22:06 | 只看该作者
xuexi :kis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6 11: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