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88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级考试] 伤寒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
1、作者: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县穰东镇),后人尊称为医圣。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无传。
2、涵义:广义: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 狭义: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外感病。《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各种病邪发生多种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和治疗等,当属广义伤寒。
3、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领来归纳外感病的证治,是通过对以脉证为中心的六经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等,并给予立法处方,说明煎服禁忌,调养护理,指出预后转归。
4、六经病证的传变: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规律发展;变: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循一定的规律发展而发生性质的改变。②影响传变的因素:A正气,B邪气,C治疗,D宿疾等。③传变的方式: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④特殊类型:合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主症。)、并病(一经先病,然后渐及他经而皆病也)、直中(指寒邪不经过三阳经,直接侵犯三阴经)。
(一)太阳病一、太阳病辨证纲要
1、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的分类: ⑴太阳中风证提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⑵太阳伤寒证提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⑶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3、辨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4、辨传经和不传经: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二  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①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②治法:发表解肌,调和营卫;③方剂组成: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④方义: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⑤煎服法: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7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①病机:风寒束表,经气不利,营卫不和,腠理闭塞,肺气失宣。②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③方剂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④方义:麻黄:辛温 发表散寒;桂枝:辛温 解肌祛风;杏仁:苦温 宣肺降气平喘;炙甘草:甘温益气调和诸药。
9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此为逆也。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②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③方剂组成: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
10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②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③方剂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④方义:麻黄、桂枝:辛温发汗,解表祛邪。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燥湿化饮,降逆止咳。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三 太阳病变证:1变证的治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患何逆,随证治之。2、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3辨虚证实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4辨表里先后治则: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5辨标本缓急治则: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6太阳蓄水证: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⑵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①病机: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②治法: 外散风寒 内化水饮;③方剂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④方义: 茯苓猪苓泽泻淡肾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邪,兼通阳化气。
7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病机:太阳经证失治,邪热随经内传,与血相结。
⑴桃核承气汤证(轻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①病机: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与瘀血结于下焦。②治法:活血化瘀,通下瘀热;③方剂组成: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大黄四两去皮,芒硝二两,甘草二两炙。④方义:桃仁:活血通瘀;桂枝:疏络通阳,开血热之凝结;调胃承气汤:苦寒泻下,导瘀热下行。
⑵抵当汤证(重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①病机: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与瘀血结于下焦。②治法:破血逐瘀;③方剂组成:水蛭三十个(熬,味咸,苦寒)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味苦甘,平) 大黄三两(酒浸,味苦寒)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④方义:水蛭 虻虫:直入血络,破血逐瘀。桃仁:活血化瘀;大黄:荡涤瘀热,因势利导。   
(3)抵当丸证: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①病机:。②治法:;③方剂组成: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④方义: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但本方水蛭、虻虫的剂量减少三分之一,桃仁加五个,且改汤为丸,为逐瘀泻热的和缓之剂。
⑷太阳蓄血三方:病机均为热与血结于下焦,但有轻重缓急之别。应重视腹部症状,桃核承气汤证为血热初结,热重瘀轻,治宜先表后里,泻热逐瘀;以少腹急结为特点。抵当汤证:病势较急。、,瘀结较甚,即使表里同病,也急当治里,破血逐瘀;则以少腹硬满为特点。抵当丸证:病势和缓,故取峻药缓图之法;则以少腹满不硬为特点。
8、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二者皆为太阳表邪不解,而随经入里。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主证,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二)阳明病
一、阳明病辨证纲要:1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胃病,胃家实也。2阳明病脉证:①问曰:阳明病外证何如?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二、阳明病本病
1白虎汤证:①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①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甚者耗气伤津。②治法:辛寒清热,生津止渴,重者更增益气生津;③方剂组成: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④方义:石膏:清热解肌,尤以治胃热弥漫见长;知母:既能清热,又能滋阴养液;炙甘草、粳米:甘温益气,可制膏、知之寒,使清热而不损脾胃之阳。
2白虎加人参汤证
①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③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④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⑤若渴欲饮水,口舌干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①病机:胃热弥散,津气两伤。②治法:清热、益气、滋阴;③方剂组成:④方义:石膏:清热解肌,尤以治胃热弥漫见长;知母:既能清热,又能滋阴养液;炙甘草、粳米:甘温益气,可制膏、知之寒,使清热而不损脾胃之阳;人参:益气生津。
3三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①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③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①病机:阳明燥热证②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③方剂组成: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④方义: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热去实。芒硝:咸寒辛苦,润燥软坚,泻热导滞。硝黄合用:清胃热、和胃燥、泻热通便。甘草:甘缓和中,既缓硝黄峻下之力,又护胃和中,使燥热邪气去而不伤中州之气。
2)小承气汤证①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③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①病机:阳明燥结(热实内结,腑气不通)。②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③方剂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炙)。④方义: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枳实苦而微寒,理气消痞。三药合用,共成通便导滞之剂。⑤3)大承气汤证(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①病机:阳明燥热 实邪内结(腑气不通)。②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③方剂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④方义: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热去实。芒硝咸寒辛苦,润燥软坚,泻热导滞。枳实辛而微寒,理气消痞。厚朴苦辛而温,利气消满。四味相合,共成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峻剂。
4)承气汤三方,皆为苦寒攻下之剂,都能治疗阳明腑实证。但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用;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者宜用;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具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之。
(四)少阳病:一少阳病辨证纲要
1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少阳病的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二、少阳病本证
1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①病机: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②治法:和解少阳;③方剂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④方义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扶正达。⑤加减变化: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鞭,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止咳。
2大柴胡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①病机:少阳胆腑热实证。②治法:和解少阳枢机,清泻胆腑实热;③方剂组成:柴胡半升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芍药半两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擘。④方义: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和解少阳而不留邪;大黄、枳实:泻热荡实,破结下气;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⑤加减: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五)太阴病
1、太阴病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机:邪入太阴,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2、太阴病本证:
(1)太阴病虚寒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太阴腹痛证:①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自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桂枝加芍药汤方:病机: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致腹痛证。②治法:疏通经脉 和里缓急;③方剂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桂枝加大黄汤方:①病机:脾家经脉气血瘀滞。②治法:疏通经脉 化瘀止痛;③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六)少阴病
一、少阴病纲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病机:邪人少阴,心肾阴阳两虚,以阳衰为主
二、少阴病本证:
1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①病机:少阴阳虚阴盛之四肢厥逆。②治法:温补脾肾 回阳散寒;③方剂组成: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④方义:熟附:温肾回阳;干姜:温脾祛寒;炙甘草:调中补虚。
4真武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①病机:少阴阳虚,邪从寒化,阳虚不能制水,水气不化,水寒之气泛溢为患。②治法:温阳利水;③方剂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④方义:附子:温肾回阳;白术、茯苓补脾土而利水邪,生姜温散寒水,白芍敛阴和营而止腹痛,并可缓解姜、附辛热而伤阴。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
7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病,得**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①病机:少阴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②治法:滋阴清火 交通心肾;③方剂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④方义:连、芩清心火,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以补阴涵阳;芍药与连、芩相配,酸苦涌泄以清火,佐阿胶鸡子黄,酸甘化阴以滋阴。数药合用,则肾水可旺,心火可清,心肾交通,水火既济,烦除而寐安。
三 少阴病兼变证
1、少阴病兼表证的辨证治疗
①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②少阴病,得**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2四逆散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①病机:少阴阳气郁遏于里,不能透达于四末。②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③方剂组成: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④方义:柴胡:解郁行气 和畅气机 透达郁阳;枳实:行气散结;芍药:和营育阴;  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七)厥阴病
一、厥阴病辨证纲要:①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病机:厥阴,寒热错杂证。
二、厥阴病本证:
1乌梅丸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而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①病机:脏厥的表现和蛔厥的证治。②治法:清上温下,寒热并用,安蛔止痛;③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④方义:乌梅、苦酒:酸涩以收敛,安蛔止疼,蛔得酸则静;干姜、附子、蜀椒    辛以伏蛔止痛,蛔得辛则伏;细辛、桂枝        热以温阳散寒止泻;黄连、黄柏:苦寒,苦降以下蛔,寒则清热,蛔得苦则下;人参、当归、蜂蜜:益气养血,扶助正气。
2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①病机:血虚寒厥证。②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③方剂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枚擘,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④方义: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栓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3吴茱萸汤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①病机:肝寒范胃 浊阴上逆。②治法:暖肝 温胃 降浊;③方剂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④方义:吴茱萸:暖肝胃 散阴寒  下气降浊;生姜:温胃化饮、降逆止呕,配人参之甘温、大枣之甘平 ,补虚和中。






《伤寒论》加试部分
一、绪论
1、《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⑴、学术渊源:《内经》《难经》等东汉以前的古医经。
⑵、学术成就: A方法学: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B治法学:完善并且具体应用治疗八法。 C方剂学:集汉以前方药之大成,方书主祖,群方之冠。
2、伤寒的感邪途径:秦汉时代,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途径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由于太阳主表,总六经而统荣卫,为一身之藩蓠,故外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卫气起而抗邪,失其温煦之职,故不论伤寒中风,初起多见恶风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所以仲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太阳经之提纲,同时将温覆取汗或辛温发汗作为治伤寒表病之第一法门。
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即是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中医基本理论,对六经病证之病位、病性、病机、病势以及邪正进退等因素,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以求得出正确之辨证结论,并确定合适之治疗方法。而后世之八纲辨证,则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病性的总概括。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六经辨证运用了八纲辨证之具体内容,实为八纲辨证之滥觞;而八纲辨证则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对六经辨证内容在另一个理论高度上加以系统化、抽象化,是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
4、六经辨证与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脏腑经络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经证候的产生,均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因此,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这些有机的联系。以脏腑的病理反应而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经病变常会累及所系之脏腑,而出现脏腑的病症。正是《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脏腑病证辨治内容,为后世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伤寒论》的论治法则:⑴基本治则: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E正治反治,以证而行。⑵表里同病的治法: ①常法:先表后里。适应于表里同病而表证急重者。②变法:A先治里后治表。适应于表里同病而里证急重者;B表里双解。适应于表里同病而表里证俱急重者。   
二、太阳病辨证论治:
1、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发于阳、发于阴”是指“发于三阳、发于三阴”。 三阳病皆以发热为特征,三阴病皆以无热而寒为特征。
2、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①[原文] “伤寒一日①,太阳受之,脉若静②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若患者脉象仍与太阳病的其他见证相符,都未发生变化,说明病证仍在太阳,尚未发生传变;若患者出现恶心欲吐,烦躁不宁,又见脉象数急等,脉证均已不属太阳病范畴,尽管发病时间短暂,但已反应病邪入,则知病证已发生传变。②<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主要依据当是临床证候是否发生了变化,不得拘于发病时日,此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一、太阳病本证
1、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①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予桂枝汤则愈。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③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④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桂枝汤禁例 ①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③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3、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太阳经气受阻。②治法:治法:解肌驱风,升津舒经;③方剂组成: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四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①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①病机:太阳中风,引发宿喘,肺寒气逆。②治法:解肌驱风,宣肺平喘;③方剂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 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5、桂枝新加汤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①病机:荣表虚寒,肢体疼痛。伤寒发汗后,气血两虚。②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养血。③方剂组成:桂枝三兩 (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人參 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 。本云 : 桂枝湯 , 今加芍藥 生薑 人參 。
6、麻黄汤禁例:①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③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④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旬,不得眠。⑤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⑥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⑦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⑧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⑨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
二、太阳病变证
1、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①病机:汗出过多致心阳损伤。②治法:温通心阳;③方剂组成: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④方义:辛甘化阳。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①病机:心阳虚烦躁。②治法:温补心阳 潜镇心神;③方剂组成: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①病机:心阳虚惊狂。②治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浊;③方剂组成:桂枝三兩 (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龍骨四兩。
9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①病机:伤寒误治,损伤脾阳,脾虚水停。②治法:温阳健脾,利水化饮;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①病机:脾虚气滞腹胀。②治法:温运脾土 消滞除满;
3小建中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①病机:里虚伤寒。②治法:建中补脾 调养气血
4)桂枝人参汤: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①病机:下后脾气虚寒而表证未解。②治法:温中解表。
10肾阳虚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①病机:阳虚水泛。②治法:温阳利水。
11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①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③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①病机:太阳病误下形成结胸与发黄的证治。②治法:泻热逐水破结;③方剂组成: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
2)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①病机:热实结胸邪结部位偏上。②治法:泻热逐水 理气开结;③方剂组成:大黄(半斤)芒硝(半升)葶苈(半升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①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②治法:清热化痰开结;③方剂组成: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括蒌实一个。
12痞证
1)热痞证:①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②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2)寒热错杂痞证:① 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据,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②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③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3)痰气痞证: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3上热下寒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三、阳明病辨证论治
1、阳明胃府虚寒欲呕证: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病也。①病机:阳明中寒欲呕。②治法:温中祛寒 降逆和胃;③方剂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三、少阳病本证
1、小柴胡汤禁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欲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之,食谷者口岁。①病机:第一段,论述表病里虚误治的变证及中虚湿郁禁用小柴胡汤。②治法:温中散寒除湿为主。①病机:第二段,论述脾虚失运,寒饮内停者禁用小柴胡汤。②治法:治宜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2、少阳病兼变证
1)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①病机:少阳病兼太阳表证的方剂。②治法:太少双解之法。
2)柴胡加芒硝汤证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①病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误下后的方剂。②治法:和解少阳,泻热润燥。
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①病机:少阳病兼气化失常。②治法:和解少阳,助气化以生津液;
四、少阴病辨证论治
1、通脉四逆汤证: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①病机:阳衰阴盛 阴盛格阳。②治法:破阴回阳 交通内外;③方剂组成: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附子(一角.生用)④方义: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重用附子、倍用干姜而成。重用附子、倍用干姜,加强了破阴回阳的作用,使温阳驱寒的力量更强,能治脉微欲绝,故方名通脉四逆汤,亦以区别于四逆汤。
2、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①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①病机:阴盛于下 戴阳于上。②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③方剂组成: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
2、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①病机:阴盛戴阳证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及预后。②治法:破阴回阳;③方剂组成:葱白4茎 干姜3克 附子10克(生) 人尿15毫升 猪胆汁3毫升④方义:用咸寒下走之人尿,苦寒滑下之猪胆,以反从其阴寒之性,导姜附之辛热下行,为反佐入门之导引。
5附子汤证:①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痛,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①病机:阳虚外有寒湿。②治法:扶阳温经,散寒祛湿。;③方剂组成:附子9克,人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8克,芍药9克。
6桃花汤证: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①病机:下利滑脱不禁。②治法:温阳固脱 涩肠止痢;③方剂组成:赤石脂30克(其中12克研末,分二次冲服),干姜12克,粳米18克。
7、猪苓汤证:①少阴病,下利六七气,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①病机:阴虚有热 水热互结。②治法:育阴清热利水;③方剂组成: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
8、少阴咽痛证
1)少阴虚热咽痛证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2)少阴客热咽痛证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五、厥阴病辨证论治:
1、白头翁汤证: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①病机:湿热下利。②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③方剂组成:白头翁15克,黄连9克,黄柏6克,秦皮9克④方义:头翁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见长,故用为主药。黄连泻火燥湿于中焦,以清其原。黄柏泻下焦之并除湿,以洁其流,秦皮凉肝坚肾,以固下焦,并助白头翁之凉血之功,辅助连、柏之解毒功能。热毒清,痢自止。






(一)太阳病
一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辨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传经和不传经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二  太阳病本证
1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予桂枝汤则愈。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3桂枝汤禁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4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6桂枝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7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8麻黄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旬,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
9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此为逆也。
10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三 太阳病变证
1变证的治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患何逆,随证治之。
2辨寒热真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3辨虚证实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4辨表里先后治则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5辨标本缓急治则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6太阳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太阳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3)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8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9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3小建中汤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4)桂枝人参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0肾阳虚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11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2)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2痞证
1)热痞证
①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②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2)寒热错杂痞证
① 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据,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②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③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3)痰气痞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3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二)阳明病
一阳明病辨证纲要
1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胃病,胃家实也。
2阳明病脉证
问曰:阳明病外证何如?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二阳明病本病
1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舌干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三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小承气汤证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3)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已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下之。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素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弓玄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4)阳明胃府虚寒欲呕证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病也。
三阳明病变篇
1湿热发黄证
1)茵陈蒿汤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栀子柏皮汤证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2阳明蓄血证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淤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四)少阳病
一少阳病辨证纲要
1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少阳病的禁忌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二少阳病本证
1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小柴胡汤禁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欲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之,食谷者口岁。
三少阳病兼变证
1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大柴胡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3柴胡加芒硝汤证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4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五)太阴病
一太阴病纲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太阴病虚寒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三太阴腹痛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自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六)少阴病
一少阴病纲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病本证
1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4真武汤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5附子汤证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痛,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6桃花汤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7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得**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8猪苓汤证
少阴病,下利六七气,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三 少阴病兼变证
1少阴病兼表证的辨证治疗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2四逆散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少阴咽痛证
1)少阴虚热咽痛证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2)少阴客热咽痛证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七)厥阴病
一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
二厥阴病本证
1乌梅丸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而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当归四逆汤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吴茱萸汤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4白头翁汤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临海观涛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2-25 20:41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人顶呢,这可是我费了很大劲才整理出来的
3# 板凳
发表于 2007-2-26 12:44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 辛苦了
4
发表于 2007-2-27 19:07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5
发表于 2007-3-19 14:1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中医内科中级考试的资料
6
发表于 2007-3-23 17: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lol:
7
发表于 2018-1-21 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lwy689


我顶你,我也是中医内科的,你是考副高职称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5 12:4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