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5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分享】肺癌CT征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1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肺      癌
中央型肺癌的CT表现
直接征象
–腔内肿块,管壁增厚,腔狭窄与阻断
–肺门区肿块
间接征象
–阻塞性肺炎与不张
–病灶附近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

中央型肺癌的CT表现
CT显示右前段、后段、中叶,左上肺主干与舌段支气管和下肺背段
CT显示腔内和沿管壁浸润的早癌


不张肺与肺癌的血供
不张的肺血供是以粗大的肺动脉分支为主,造影剂经体循环到右心后立刻进入肺循环,循环路线短
肺癌的血供是以细小的支气管动脉分支为主,造影剂要经肺循环入左
心到主动脉后,再入支气管动脉,循环路线较长

不张肺与肺癌的血供的密度差
在增强早期(峰值前):
–不张内可见高密度血管影
在峰值期:
–不张肺强化出现早,密度高,内见未强化的分支状条索影(为正常或略扩张的支气管)
–此时,肿块强化不明显
不张肺与肿瘤血流灌注的时间差,形成密度差,造影后40s至2min内最大


周围型肺癌
<2㎝的肺癌有恶性的CT征象
形态:圆形和类圆形的结节(肿块),也有斑片状或星状
边缘:多不规则,有切迹、深分叶、锯齿征、小棘状突起与细毛刺
肺癌的毛刺
–多细短,密集,大小较均匀,密度较高
–病理为肿瘤的周围浸润及间质反应所致

周围型肺癌
内部密度:
–密度较均匀
–密度不均匀: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和蜂窝状改变
病理上为
–未被肿瘤侵犯的肺组织
–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断面
–**状突起之间的气腔
上述征象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腺癌

周围型肺癌
钙化
–少见,可单发,小点状,位于病变中央或偏心
–病理基础
癌组织坏死后的钙质沉着
原来肺组织内的钙化病灶被包裹所致
病变的CT值对诊断帮助不大

周围型肺癌
血管支气管集束征:肿块周围常可见血管与小支气管向病变聚集,直径3cm以下的肺癌常有此征
病变远侧(胸膜侧)模糊小片影或楔形致密影:此为小支气管与细支气管阻塞的表现
亚段以下支气管截断,变窄

周围型肺癌
空洞:形态不规则,壁厚薄不均,见壁结节;多鳞癌,其次为腺癌
胸膜凹陷征:肺癌胸膜改变较局限
上述周围型肺癌的征象于病变早期即显示十分清楚

周围型肺癌
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除有一般肺癌CT征象外,尚有以下几个特点:
病变位于肺野外周胸膜下
形态不规则成星状或斑片状
多数病变有空泡/和空气支气管征
胸膜凹陷征发生率高


弥漫型肺癌
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两种情况:
–病变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
–病变广泛分布于两肺
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
–按病变形态分四个亚型
蜂房型
实变型
多灶型
混合型

周围型肺癌
蜂房征
圆形及多边形,呈蜂房状气腔,大小不一,密度不均
癌细胞伏壁生长,不破坏肺泡基本结构,而使其不规则增厚,肺泡腔不同程度存在
此征与支气管充气征同时存在,能定性

弥漫型肺癌
支气管充气征
与急性炎症不同
–管壁不规则,凹凸不平
–普遍性狭窄
–支气管呈僵硬,扭曲
–主要是较大的支气管,较小的支气管多不能显示,呈枯枝

弥漫型肺癌
磨玻璃征
受累肺组织呈近似水样密度的网格状结构,呈磨玻璃样外观
病理基础是受累增厚的肺泡内充满粘蛋白或其他渗液

弥漫型肺癌
血管造影征
平扫:
–病变以肺叶,肺段分布,呈楔形,尖端指向肺门
–外围与胸膜相连
–密度均匀
–边缘平直,亦可稍外凸或内凸
–无支气管充气征
增强:为均匀的低密度区内树枝状血管增强影

弥漫型肺癌
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与结节状影

多原发性肺癌
是指肺内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灶
多原发性肺癌的CT诊断
        考虑第二个原发癌的可能性
–        两肺同时出现孤立性块影
–        肺内同时存在孤立性病变与支气管的狭窄阻塞
–        首次原发癌切除后两年以后,肺内又出现任何肿瘤
        CT 表现;
–         病灶均有原发性肺癌影像学特点
–         转移癌无原发性肺癌影像学特点


支气管内膜结核
病变范围广
狭窄、扩张相间
支气管外径不大
肺门、纵隔淋巴结不大


肺腺瘤
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好发
偏一侧腔内生长为主
表面光滑,基底小


肺肉瘤
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后者常见
瘤体大,大于10CM
边缘光、毛刺少见
坏死、厚壁空洞常见
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少见

错构瘤
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无钙化
肿块内含有脂肪,呈低密度
肿块内含有钙化,呈爆米花
既含钙化又含脂肪

动静脉瘤
动脉瘤体:强化峰值与肺动脉一致
供血动脉、引流静脉

原发性肺淋巴瘤
胸片和CT图象均表现为肺实质内肿块,其轮廓光整,密度均匀
病变可侵犯胸膜,跨叶间裂发展,但很少出现胸腔积液
病变发展缓慢
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继发性肺淋巴瘤
继发性淋巴瘤分为
–结节型:常见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肺炎肺泡型:

继发性肺淋巴瘤
结节型:
–常多发,以中、下肺多见。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甚清楚,可有放射状的毛刺或卫星状小结节。可出现空洞,其壁可薄可厚,与纵隔或胸膜相连
–结节密度较低,内见充气的支气管影,为特征性表现–HD以胸膜下肿块或结节常见
–NHL、小细胞淋巴瘤单发小结节常见
–大细胞淋巴瘤以多发的结节居多

继发性肺淋巴瘤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周围浸润并播散。放射状粗线状影或网状结节影。病变加重后,为斑片状的浸润影似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周围的侵犯可产生线样分布的多发的支气管周围小结节,并勾画出支气管影,是肺淋巴瘤的特征
–此型典型表现在HD不多见。在NHL此型多见,且常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分化好的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局部浸润多见

继发性肺淋巴瘤
肺炎肺泡型:
–为叶或段的实变,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实变无明确的边界,与肺水肿相似,支气管是通畅的
支气管内侵犯的两个不同类型:
–Ⅰ型:以弥漫的粘膜下浸润或结节为特点,常发生于有明显的胸内或胸外淋巴瘤
–Ⅱ型:为支气管内的实质性肿块,引起呼吸道症状。纤支镜可以发现支气管内的病变。支气管的狭窄、阻塞,而致肺段、叶甚至是一侧肺不张


结核
>3cm,边缘光滑
弧形、环形或成层钙化
空洞
周围有卫星病灶


球形肺炎
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无钙化
边缘欠清楚,可见细长毛刺
周围胸膜反应明显
抗炎后缩小

纵隔异常
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
横断面无重叠,无盲区,定位准确
鉴别纵隔肿块与血管异常正确率高

纵隔异常
纵隔异常
纵隔肿块按CT值分
–液性:囊肿。5~10HU,含粘液时达20~50HU
–脂肪性:-70~-120HU
–软组织密度:34~44HU,定性诊断不能依据其CT值,要综合分析
–血管病变:平扫34~44HU。增强呈血管性强化

囊性肿块
囊肿多为先天性起源
–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重复畸形(支气管源性、前肠、神经源性、淋巴性、胸膜心包性)
纵隔囊肿大而无症状,多偶然发现

囊性肿块
纵隔良性囊肿的典型表现
–为边缘光滑整齐的圆形肿块,壁薄、密度均匀,CT值似脑脊液(0~20HU)
–肿块无强化
–支气管囊肿达20~30HU,心包囊肿达30~40HU,要和实性肿块鉴别

囊性肿块
俯卧位扫描,以示囊肿特征性角征
–多**观察肿块形态随其改变
–肿块越大此征越明显
–区别囊性、实性肿块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囊性变表现与良性囊肿相似


纵隔支气管囊肿
先天性疾病。与肺芽发育障碍有关
好发于大支气管分叉附近,向前或向后纵隔生长,紧贴着气管总干或支气管生长
囊肿具有支气管壁的结构,与支气管腔不通

支气管囊肿CT表现
囊肿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
 CT值在0~100HU之间
囊壁薄,内缘光整,邻近解剖结构受压和移位,二者交界面囊肿边缘呈扁平状
当囊肿CT值≥30~50HU,与囊肿内容物的生化特性有关


心包、胸膜囊肿
少见。也称为间皮囊肿,为先夭性畸形,在体腔发育过程中所形成
–发生于心包膜部位者通常被称为心包囊肿
–离开心包膜部位者为纵隔胸膜囊肿
–二者不易区分,其75%位于前下纵隔心膈角处,而它的75%发生在右侧,附于心包外壁.

心包、胸膜囊肿
心包、胸膜囊肿的组织结构相同,
–囊肿的内壁为单层间皮细胞
–外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
–囊内含有澄清的液体
–常为单房,以3~6cm为多

心包、胸膜囊肿的CT表现
圆、卵圆形的囊性肿块
壁薄
外缘光滑整齐
密度均匀,CT值0~20HU
囊肿形态随**而变化。有蒂的心包囊肿CT扫描时并不容易见到与心包相连的部分


淋巴管囊肿
也称为淋巴囊肿、囊样水瘤
为良性,恶性的很少
可呈单房、双房或海绵状
囊肿内壁衬以内皮细胞
外壁为纤维结缔组织
腔内为乳白色或淡黄色淋巴液

淋巴管囊肿
囊肿质地柔软长得很大可无症状
囊肿位于前纵隔与颈部淋巴管同时发生时,称为囊样水瘤,儿童多见

淋巴管囊肿的CT表现
位于前纵隔的囊性肿块
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
边缘清楚,但部分也可呈轮廓模糊状,欠规则
呈海绵状范围较广泛


含脂肪组织肿块
脂肪的CT值-70~-120HU
纵隔内脂肪随年龄增加而增多,特别是胸腺组织由脂肪代替
中、老年人心尖处有脂肪堆积
易被误为纵隔肿块的改变须与纵隔内脂肪性肿块鉴别


纵隔脂肪瘤
包括脂肪瘤和脂肪肉瘤
–脂肪瘤为成熟脂肪组织外周被以包膜
–脂肪肉瘤包含未成熟的脂肪细胞及成熟的脂肪细胞
脂肪瘤好发于前纵隔下部和心膈角

纵隔脂肪瘤CT表现
脂肪瘤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CT值为负值的肿块。无强化
肿块密度不均,CT值偏高,边界不清楚并向周围浸润,考虑为脂肪肉瘤或脂肪母细胞瘤


脂肪疝
通过莫氏孔疝入,位于右心膈角
通过Bochdlek孔疝入,位于左心隔角
通过食管裂孔疝入,位于后纵隔

脂肪疝的CT表现
肿块为脂肪性,与脂肪瘤鉴别困难
在脂肪肿块内见有细线影(大网膜血管),有助于腹膜疝的诊断


畸胎类肿瘤
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为部分潜殖细胞脱落携入胸腔内演变而成
包括皮样囊肿、畸胎瘤
还包括精原细胞瘤、胚细胞瘤,绒毛上皮瘤等

畸胎瘤的病理
囊性畸胎瘤主要位为外胚层
–囊壁衬有角化鳞状上皮
–囊内容物为浆液至皮脂
–囊壁局部可向内隆起,
毛发、钙化、骨化和牙齿来源于隆起
恶变发生在隆起
实性畸胎瘤由三个胚层构成,还有呼吸、消化道组织

畸胎瘤的CT表现
位于前纵隔,边界清楚、光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壁的肿块
多发性囊肿呈分叶状畸胎瘤多呈混杂密度,以及钙化和骨化
壁有强化
有继发感染时,其轮廓模糊

畸胎瘤CT的特征性表现
脂肪密度为主的肿块含有钙化的实体结节
肿块并液体,脂肪居上,液体在下,两者之间有脂-液面或密度羞
在脂-液面处可见毛发团呈线状或索状混杂密度的圆形影

畸胎瘤与纵隔原发精原细胞瘤鉴别
男性,青壮年
对放射线敏感,五年生存率为75%
前纵隔境界清楚较大的实性肿块,内有小的低密度区
包膜薄,相邻之脂肪间隙消失
胸壁可受累。胸膜、心包渗液少见
无钙化是重要特征


软组织密度肿块
软组织密度肿块即为实性肿块
准确定位再判别其性质
胸部CT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胸腺瘤
胸腺瘤是纵隔、胸腺最常见的肿瘤
病理
–胸腺瘤主要由淋巴、上皮细胞所构成:
上皮性(占45%)
淋巴性(占25%)
淋巴上皮性(30%)
–均可合并重症肌无力,淋巴性常见

胸腺瘤
侵犯性胸腺瘤按病理分三期:
–Ⅰ期局限于胸腺腺体内
–Ⅱ期穿透包膜至胸腺周围脂肪内,但尚未侵及邻近器官
–Ⅲ期为肿瘤穿透胸腺包膜并侵及邻近器官。胸膜、心包侵犯

良性胸腺瘤的CT表现
前纵隔内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大小不一
密度均匀,有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肿瘤小无轮廓改变,肿瘤大发生轮廓改变,甚至伸入到中、后纵隔
肿块均匀增强,囊变区无强化

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
边缘不规则、结节状
肿块较大,侵犯并推移邻近结构
局部浸润邻近结构
–胸腔积液、胸膜结节
–心包增厚和/或积液
沿胸膜蔓延到后纵隔
沿降主动脉累及膈肌、后腹膜

胸腺瘤良、恶性的判断
周围结构受侵犯为恶性
肿块周围脂肪层:
–在所有层面上均清晰,为良性
–在所有层面上均消失,为恶性
–部分清晰、部分消失,为粘连或侵犯
钙化对鉴别良、恶性无意义

胸腺瘤与纵隔恶性淋巴瘤鉴别
鉴别要点为:
–寻找淋巴结融合的证据
–除前纵隔肿块外,在颈部及纵隔其他区域伴有肿大淋巴结
–肺部浸润的表现
–胸膜或心包种植,

淋巴瘤的影象学表现
可散在或融合成块,累及相邻的多组淋巴结
结外浸润时模糊不清
淋巴结的侵犯和分布:
–前纵隔和气管旁组
–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下组
–后纵隔、纵隔下部、心旁组和胸骨后组

淋巴瘤的影象学表现
对称性侵犯两侧纵隔或肺门,单独侵犯肺门少见
侵犯大血管、大气管
出现坏死、囊变和钙化(放、化疗后)
有轻度到中度强化
侵犯胸膜、心包和肺组织


胸内甲状腺
胸内甲状腺为胸骨后或纵隔甲状腺肿块
常见于上纵隔胸骨后间隙,气管前间隙,或纵隔的任何部位
肿瘤不大即可产生明显的压迫症状

胸内甲状腺CT表现
多数病灶与颈部甲状腺相连
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多不均匀,伴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区,钙化常见
平扫CT值偏高;强化快且持续长
纵隔大血管、气管有推移


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
病理
–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的神经组织,位于胸膜外。多数良性,少数恶性
–来自交感神经干、脊髓神经,偶尔来自迷走神经和肋间神经

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
肿瘤本身表现
–脊椎旁沟内,呈圆形、卵圆形
–肿瘤与纵隔交角为钝角
–肿瘤与肺交界面很光滑,与纵隔无分界
–密度略低于肌肉,液化、含脂、钙化时密度不均匀
–增强不明显,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

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
肿瘤对邻近脏器的压迫于侵犯
–对骨骼的压迫性侵蚀或破坏
骨质吸收
椎间孔扩大
–血管、气管、食管、脊髓移位或将它们包绕或与它们融合


纵隔肿大淋巴结
横轴位上较小径线≥1.0cm时为增大
居纵隔高的几组( 2L、2R )和气管旁组(4R)为8mm
乳内动脉组和横膈组>6mm为增大

纵隔结核性淋巴结炎
一或几组纵隔淋巴结受累,气管右旁(奇静脉淋巴结)常见
受累的淋巴结边界多不清楚,与周围邻近结构粘连有关
融合成块时,无法区别单个淋巴结
有无钙化对定性有帮助

纵隔结核性淋巴结炎的CT表现
淋巴结密度不均,外周增强,而内部有一个或数个低密度区
–结节<2cm,结节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结节周围脂肪间隙存在
–结节<2cm ,结节内有多灶低密度区,其周围环绕不规则厚度的增强壁,外周脂肪间隙消失

纵隔结核性淋巴结炎的CT表现
–结节>2cm,结节中央有大而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外周为薄而均匀的增强壁,外周脂肪间隙部分消失
–结节中央有大而不规则的低密度区( 40~50HU ),延至结节外部,且周围脂肪间隙全部消失。增强的壁为101~157HU

纵隔结核性淋巴结炎的CT表现
区别结核和其它淋巴结肿大的关键
–确定淋巴结内有低密度区存在
–低密度区的位置
当结核性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时鉴别困难


结节病
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非干酪性肉芽肿
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感染,累及肺实质,间质和大的支气管
肺结节病大部可以完全吸收治愈,也可形成间质纤维化、支气管狭窄、肺不张、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

结节病的病埋特点
以上皮、多核巨细胞为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的肉芽肿,无干酪坏死
病变后期巨细胞浆内可见包涵体,肉芽渐变为玻璃祥组织,以后形成纤维组织
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和Kveiru试验

结节病的CT表现
肺门与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多组淋巴结受累,分布对称是典型的表现
肿大淋巴结不压迫腔静脉与其它大血管
结节中心无干酪坏死
肺部病变


纵隔转移性淋巴结肿大
原发肿瘤转移至纵隔,引起淋巴结肿大
依次为肺、乳腺、胃肠道上部、前列腺、肾、骨等部位的原发肿瘤
大多数为淋巴道转移,其次为直接侵犯
淋巴结肿大由肺门或由下向上发展

转移性淋巴结CT表现
发生于中纵隔,以上腔静脉与气管之间的间隙、弓旁、隆突上下常见
呈单发或多发的圆形、类圆形软组织影,>2cm,可融合
中央区域可有坏死
压迫或侵犯邻近器官组织
有轻度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

转移性淋巴结CT表现
纵隔内或邻近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可直接侵犯纵隔
胸骨、椎体、肋骨也可发生转移,表现为骨结构破坏伴软组织肿块
前纵隔淋巴转移少见,可见于肝、乳腺癌等
后纵隔淋巴转移也少见

转移性淋巴结CT表现
>4cm的多个或融合的淋巴结,或单个淋巴结几乎全为癌转移
2~3cm的淋巴结60~70%为癌转移
<2cm的单个淋巴结30%为癌浸润


血管病变与变异
主动脉瘤
–真性、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纵隔血管变异
–右位主动脉弓、永存左上腔、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10 23:11 | 只看该作者
还不错,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09: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