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993|回复: 0

[基础知识] 【原创】原发性肝癌(本人的讲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7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人的讲稿,申请加分。

各位同学,下午好。经过一个上午的学习,大家一定觉得很疲劳了吧?但是,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尽快的打起精神,认真的听好这堂课,因为今天讲课的内容很重要,也是我们考试中必考的一课。
傅彪是我国的一名著名的电影演员,不幸的是前不久因病去世了。我想大家都知道他所患的疾病是什么,这也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授的内容——原发性肝癌(英文名叫: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本节课将通过以下十二个部分来讲解(板书)
一、概论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肝癌的分型、分期
六、并发症
七、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八、诊     断
九、鉴别诊断
十、治       疗
十一、预     后
十二、预       防
一、概论
首先讲一下定义(板书),也就是何谓原发性肝癌(板书)?原发性肝癌顾名思义是原发于肝脏的癌症,他是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者胆管细胞的癌症。那么有原发,肯定就有继发。比如大肠癌肝脏转移、肺癌肝脏转移等等,就为继发性或称为转移性肝癌。
肝癌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而且主要影响青壮年,同时死亡率也极高。为我国和某些亚非地区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肝癌死亡率列第五位。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我国普查每十万人口中有14.58~46人发病,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45%。据统计,我国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部分城市统计占第三位,部分农村则占第二位,其中以江苏启东和广西扶绥的发病率最高。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1。(板书一些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与发病原理迄今尚未确定。多认为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常见的病因有: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黄曲霉毒素 、饮用水污染以及其它致病因素
(一)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已证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已为人们所公认,但其致癌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肝炎病毒的DNA通过整合作用于肝细胞,并在肝细胞内进行DNA**,产生一种特殊蛋白,此蛋白可以激活、或通过去抑制作用,使肝细胞的自身致癌基因被激活,导致该基因过表达并产生突变,从而形成肝癌。(展示流程图)
从流行病学的观点上来看:乙型肝炎病毒作为肝癌的直接病因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且乙肝病毒感染者仅小部分人患肝细胞癌,而原发性肝癌病人中仍有乙肝病毒阴性者。那么为什么说乙肝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呢,这主要有如下观点:
1、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三分之一有慢性肝炎史;
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于低发区。
3、肝细胞癌病人血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我国可高达9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高发有关。
也因此说明,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其次再看一下肝硬化:
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早为人们所注意,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很高,据国内统计约为50-90%,而肝硬化合并肝癌为30-50%。一般认为肝癌多发生于结节性肝硬化,且多为大结节性。在肝脏明显增生和间变的基础上演变为肝癌。这样的肝硬化多属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炎后肝硬化,或者是坏死后肝硬化,肝细胞癌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即通过肝细胞破坏-增生-异型增生而致癌变。欧美各国肝癌常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与肝癌关系不大。一般认为胆汁性和淤血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关。这张图显示了肝硬化转化为肝癌的过程。









(三)、黄曲霉毒素
动物试验证明,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霉玉米和霉花生能致肝癌,这是因为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肝癌死亡率与***摄入量相关,在食品受***B1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B1与乙肝病毒有协同作用,但迄今尚无***致人类肝癌的直接证据。
(四)、饮用水污染
肝病高发地区启东报道,饮池塘水的居民与饮井水的居民肝癌死亡率有明显差别,饮用沟塘水居民肝癌发病率比饮用井水居民高。近年发现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污染水源可能与肝癌有关。
(五)、其它致病因素
(1)化学物质:亚硝胺类、偶氮类、有机氯农药
    (2)微量元素 :硒
    (3)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
(4) 寄生虫感染
大多数肝癌的发生规律归纳如下:
HBV,HCV,酒精,其他----慢性肝炎(炎症、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结节形成、异型性变、腺瘤性增生)----肝癌。
三、病理:
病理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谈,即:大体分型和组织分型
(一)、大体形态分型:
1、巨块型:肿块直径在5厘米以上,为大肝癌;大于10厘米者称巨块,可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肿块边缘可有小的卫星灶,多为圆形、质硬,容易发生坏死,引起肝破裂。(看图,并加以讲解)
2、结节型:为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厘米左右,结节多数在肝右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如巨块型清楚,常伴有肝硬化。(看图,并加以讲解)
3、弥漫型: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癌结节散布全肝,肉眼不易于肝硬化区别,肝大不明显,往往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看图,并加以讲解)
4、小癌型:孤立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厘米者称为小肝癌。
(二)、细胞分型:(看图,并加以讲解)
1) 肝细胞型(90%):癌由肝细胞发展而来。
2) 胆管细胞型(4%):癌由胆管细胞发展而来。
3) 混合型(6%):上述二型同时存在。
转移,是判断肿瘤是否为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原发性肝癌也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存在着转移的特性,它的转移途径仍旧是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直接浸润四种。
1.血行转移: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可侵犯门静脉并形成瘤栓。瘤栓脱落在肝内可引起多发性转移病灶,门静脉主干癌栓阻塞可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顽固性腹水,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转移,以肺转移率最高,还可血行转移至全身各部,以肾上腺、骨、肾、脑等器官较为常见。肝细胞型肝癌以血行转移多见
2.淋巴转移:局部转移到肝门淋巴结最常见,也可转移至锁骨上、主动脉旁、胰、脾等处淋巴结,胆管细胞型肝癌转移以淋巴转移居多。淋巴转移仅占转移总数的12.6%。
3.种植转移:偶尔发生,如种植于腹膜后形成血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转移癌。
4.直接浸润:肝癌一般较少发生邻近脏器的直接浸润,但偶尔也可直接蔓延、浸润至邻近组织器官,如膈、胃、结肠、网膜等。
四、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经甲胎蛋白(AFP)普查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型肝癌。
    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大等症状,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肝区疼痛
多呈持续性肝区疼痛,因肿瘤增大,肝包膜受牵拉所致。病变侵犯膈肌,痛可牵涉右肩。肝表面癌结节破裂,血液及坏死组织进入腹腔,产生急腹症表现,出血量多可引起昏厥和休克。
(二)肝大
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常有不同程度压痛,肝癌块突于右肋缘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饱满或局部隆起,癌块向上突起可使膈面升高,向下增大则可由患者发现而就诊。
(三)黄疸
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和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肝硬化征象
肝硬化伴有门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门静脉侧枝循环形成等表现,腹水生长快,可为漏出液,亦可为血性腹水。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
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副癌综合征以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罕见的有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综合征等。对肝大,且伴有这类表现者,应警惕肝癌的存在。
(六)转移灶症状
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颅内转移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五、肝癌的分型、分期
(一)分型
        单纯型    临床和化验检查无明显肝硬化者。
        硬化型    有明显肝硬化的临床和化验表现。
        炎症型    病情发展迅速,伴有持续性发热或谷丙转氨酶高于正常一倍以上。
(二)分期:
肝癌分期(2001年全国肝癌会议制定)
Ia:单个肿瘤最大直径≤3cm,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
Ib:单个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半肝,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
IIa:单个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10cm,在半肝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左、右两半肝,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
IIb:单个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 10cm,在半肝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左、右两半肝,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或肿瘤情况不论,有门静脉分支、肝静脉或胆管癌栓和(或)肝功能分级ChildB。
IIIa:肿瘤情况不论,有门静脉主干或下腔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之一;肝功能分级ChildA 或B。
IIIb:肿瘤情况不论,癌栓、转移情况不论;肝功能分级ChildC。
六、并发症
1.肝性脑病    通常是肝癌终末期表现,约1/3的患者因此死亡。
2.上消化道出血    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一般为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所致,晚期亦可能为胃粘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而广泛出血。
3.癌结节破裂出血
4.继发感染、恶病质、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易发生肺炎、败血症及肠道感染等。
七、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一)肿瘤标记物检测
肿瘤标记物是癌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代谢产物的形式存
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就肝癌来说,甲胎蛋白仍是肝癌的主要标记物。
1.甲胎蛋白(AFP)    现已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
复发。普查中阳性发现可早于症状出现8~10个月。肝细胞癌AFP阳性率为70%~90%。在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孕妇、肝炎、肝硬化,AFP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目前多用放射免疫法或单克隆抗体酶免疫快速测定法检验。
AFP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瘤的基础上,AFP检查诊断肝癌的标准为:
        (1)AFP>500μg/L持续四周。
        (2)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        (3)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活动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例有20%~45%的AFP呈低浓度阳性,多不超过200μg/L,常先有SGPT升高,AFP呈同步关系,一般在1~2个月随病情好转SGPT下降而下降。如AFP呈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SGPT正常,应特别警惕亚肝癌临床诊断成立。
2.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II(GGT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γ-谷氨酰转移
酶(GGT)分出同工酶各条带,其中GGT2在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0%,特异性达97.1%,非癌性肝病和肝外疾病假阳性率低于5%。GGT2与AFP无关,在低浓度AFP肝癌及假阴性肝癌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在小肝癌中GGT2的阳性率为78.6%。
3.异常凝血酶原(AP)   有人称γ-羟基凝血酶原,肝癌细胞本身有合成和释放谷
氨酸羟化不全的异常凝血酶原的功能,用放免法测定AP,以≥250μg/L为阳性,则肝细胞癌患者的阳性率为67%,而良性肝病和转移性肝癌时仅少数为阳性。此项对亚临床型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
4.α-L-岩藻糖苷酶(AFU) 肝细胞癌的血清AFU活性升高,超过110nkat/L时应考
虑为肝细胞癌,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0%。对AFP阴性肝癌及小肝癌,AFU的阳性率均在70%以上。
上述AFP以外的标记物虽然对原发性肝癌、特别是AFP阴性肝癌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但不能取代AFP在肝癌中的诊断地位,联合检测2~3种标记物可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二)超声检查
实时B型超声显像可显示癌实质性暗区和光团,当癌组织坏死液化时,相应部位可出现液性暗区,超声可检出直径为2 厘米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但需重复检查并需结合其它指标进行诊断。最近发展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分析测量进出肿瘤的血液,根据病灶血供情况,有助于监别病变的良恶性。 (几张图)
(三)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
肝肿瘤的CT显像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阳性率在90%以上,结合碘油肝动脉造影,对1厘米以下肿瘤的检出率达80%以上。因此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几张图)
(四)X线血管造影
肝由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由于肝癌区的血管一般较丰富,且90%来自于肝动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能显示出直径为1厘米以上的癌结节,阳性率在87%,结合AFP检测的阳性结果,常用于诊断小肝癌。该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一般在无创检查不满意时进行。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经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使影像对比度增强。 (几张图)
(五)放射性核素肝显像
用99锝-植酸钠等制剂进行肝r显像能显示直径为3~5厘米以上的肿瘤,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囊肿、血管瘤等良性疾病鉴别。
(六)磁共振成像(MRI)
应用MRI能清楚显示肝细胞癌内部结构特征,对显示肿瘤和癌栓有价值。肝癌时T1和T2弛张时间延长,T1加权图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表现为高信号。
(七)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近年来在B超或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癌结节查癌细胞,阳性者即可诊断。
(八)剖腹探查
在疑为肝癌的病例,经上述检查仍不能证实或否定,如患者情况许可,应进行剖腹探查以争取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
八、诊     断
临床表现典型者不难诊断,但病情往往已到晚期,因此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者,应做AFP测定和选择做上述检查,以明确诊断。国内资料表明,对高危人群(肝炎史五年以上、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标记阳性,35岁以上)进行肝癌普查,其检出率显著高于自然人群。对高危人群检测AFP结合超声显像检查每年1~2次是发现早期肝癌的基本措施。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
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1.AFP>400µg/L,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等,并能触及明显肿大、坚硬及有结节状肿块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
2. AFP≤400µg/L,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等,并有两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或有两种肝癌标志物(AP、GGT、AFP、AFU等)阳性及一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
3.有肝癌的临床表现,并有肯定的远处转移灶(包括肉眼可见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发现癌细胞),并能排除继发性肝癌者。
九、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    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乳腺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这类继发性肝癌相对病情发展较慢,症状较轻,AFP检测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难以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原发癌的证据。
2.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有时鉴别较困难。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学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可能性大。反复检测AFP,密切随访病情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3.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病活动时血AFP呈短暂升高,需结合其它标志物检测分析。如AFP和SGP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SGP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4.肝脓肿    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肿大的肝脏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局部胸腹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及肝内液性暗区,故形成液性暗区前诊断颇为困难,应反复作超声检查或诊断性肝穿刺活检。
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腹膜后肿瘤、肾、肾上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肿块,易于混淆。AFP常为阴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肿块部位,鉴别困难时可细针穿刺活检或剖腹探查。
6.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等肝良性病变等可用CT、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察才能确定。
十、治       疗
早期、综合与积极治疗是肝癌治疗的三个重要原则。通常小肝癌切除后的五年生存率远远高于大肝癌切除,一般肿瘤大小与五年生存率呈负相关,即肿瘤越小,五年生存率越高。就亚临床肝癌而言,应争取肿瘤在3~5厘米之前予以切除,对临床肝癌则应争取在门脉癌栓之前进行治疗。迄今肝癌尚无特效疗法,多种疗法科学综合可提高疗效。积极治疗体现在癌块切除后复发可再切除,栓塞术后再栓塞等。
(一)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方法,凡有手术指征者应不失时机争取手术治疗。普查发现血清AFP浓度持续增高并得到定位诊断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探查。
手术适应症为:
        1.诊断明确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
        2.肝功能代偿良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正常的50%,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者。
        3.心肺和肾功能良好,能耐受手术者。
(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TACE)
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栓塞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肝癌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并被认为系不宜手术治疗肝癌的最好疗法。实际工作中常用者乃化疗栓塞,常用栓塞剂有多种,以碘油为主。
治疗原理:由于肝癌细胞结节约90%血供来自肝动脉,如将{MOD}肿瘤的肝动脉支加以栓塞,即可导致肿瘤结节大部分坏死,再配以化疗将杀死更多癌细胞,但由于癌结节的周边由门静脉供血,故单独肝动脉栓塞难以根治,通常凡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均可采用栓塞治疗。但门静脉主干有癌栓,肝硬化严重,肝功能失代偿,有黄疸腹水,肾功能不良者不宜应用或谨慎使用。通常碘油浓聚并覆盖肿瘤结节越多,疗效越好,肿瘤结节经3~5次栓塞术后缩小至5厘米以下可再行手术切除则疗效更佳。重复治疗时间为4~6周。
肝动脉内给药有两种办法,一是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内给药,通常为2~3种化疗药物取合应用,目前多与栓塞治疗联合应用,即上述化疗栓塞。另一途径乃剖腹明视下肝动脉插管给药,化疗泵留置于皮下,给药方式每周2~3次。现已证明阿霉素、顺铂、5-FU等化疗药物对肝癌有明确效果,通常为2~3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对不能用上述方法治疗的晚期肝癌,也可用几种化疗药物联合全身静脉化疗,临床上部分患者能短期缓解症状,部分患者无明确效果。
(三)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对放射治疗不甚敏感,而临近肝脏的器官易受损伤,因此过去的治疗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近年由于定位方法的改进,放射机器和技术的进步,如采用局部或半肝的移动条照射,一些病灶较为局限、肝功能较好的早期病例,如能耐受4000cGy以上的放射剂量,疗效可显著提高。目前趋向于用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并加支持治疗效果较好。直接将放射源置于肝动脉的内照射也以试用于临床。
(四)局部治疗
1.多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乙醇注射疗法(OEI)是用无水乙醇(酒精)直接注射到肿瘤中,使癌细胞脱水变性,肿瘤血管凝固栓塞而产生效果。较小的肝癌可能有根治的效果。
2.其他尚有射频消融(RFA)、氩氦刀、微波凝固、激光、高功率超声聚焦(PMCT)、电化学疗法(ECT)等,以上均为通过物理方法局部高温或低温冷冻能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五)全身化疗
常用顺铂(DDP)、阿霉素类、丝裂霉素、5-FU等药物。
近年来新药如去氧氟脲苷、卡培他滨为5-FU的前体,可经肿瘤内酶的代谢作用转化为5-FU,大大提高肿瘤内的5-FU浓度,此外尚有选择VP-16等用于肝癌的报道,适用于有肝外转移者或肝内播散严重者。
(六)生物治疗
在手术切除、栓塞治疗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癌细胞后,应用生物治疗可达到巩固和增强疗效的作用,国内外现在多用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激活的细胞进行治疗,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七)中医药治疗
        抗癌    采用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
        培补    中药与放化疗合用,以扶正、健脾、滋阴为主,改善症状、调动机体免疫力以增强疗效。
(八)合并症的治疗
十一、预     后
(一)预后好、较好
瘤体小于5厘米能早期手术者预后较好;癌块包膜完整,尚无癌栓形成者预后好;机体免疫状态良好者预后好。
(二)预后差
合并肝硬化或有肝外转移者预后较差;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者预后很差;SGPT显著升高者预后差。
十二、预       防
积极防止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保护水源,防止污染是目前的重要措施。应用病毒性肝炎疫苗减少乙肝、丙肝发生率,将对预防原发性肝癌起积极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8 21: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