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转贴】常见儿科疾病中医名医疗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常见儿科疾病中医名医疗法

 【名方】乳蛾解毒汤【组成】金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锦灯笼6克,桔梗6克,甘草6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丹皮6克,赤芍10克,马勃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公英10克,黄芩6克。 【功能】解毒退热,散瘀消肿。【主治】小儿扁桃体炎。 【用法】用水泡半小时,头煎煮沸8分钟,二煎煮沸20分钟。频服,日1剂。 【方解】

  重用金银花、公英、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锦灯笼、牛蒡子、生甘草解毒退热,消肿利咽;辅以赤芍、丹皮、马勃凉血活血,化瘀散结;青蒿、薄荷芳香清透,疏风退热;佐用玄参滋阴降火,以防毒热伤阴,桔梗宣肺利咽,载药上达病所。诸药相伍,使毒解热退,瘀散肿消,共奏其效。若毒热不除,则热盛肉腐,蕴结成脓。故本方贵在早用,大剂清解,毒热乃除。

  临床应用:高热者酌加生石膏、羚羊角粉。化脓者可选加僵蚕、蝉衣、全蝎。热退纳呆,选加炒三仙、鸡内金、藿香。药后大便稀,超过日三次者,可减牛蒡子,酌加沙参、芦根。

  对乳蛾解毒汤进行剂型改革而研制的乳蛾解毒合剂,按照科研设计方案进行了130例临床试验,其中对照组30例。结果试验组治愈率69%,总有效率93%;对照组(银黄口服液)治愈率20%,总有效率86.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乳蛾解毒合剂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药效学研究表明,乳蛾解毒合剂有明显的退热、消炎、镇痛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病毒抑菌作用。毒理学研究表明,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名方】和胃消食汤【组成】连翘12克,神曲16克,麦芽16克,山楂20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川厚朴12克,砂仁5克,鸡内金10克。 【功能】和胃消食。【主治】小儿厌食,脘腹痞满、胀痛,纳呆,嗳腐吞酸,恶心呕逆,睡卧不宁,大便干结,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腻。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方中山楂为君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以神曲、麦芽、砂仁、鸡内金消食健脾以化陈腐之积,共为臣药,三药同用,消各种食物积滞;佐以陈皮、川厚朴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本方药力较缓,有消而不伤胃、化而不伤正之功,临床近十年千余例临床观察,治疗厌食患儿有效率达90%以上。

  按:厌食,古人称为恶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惫,体重减轻而言。其因多有乳食不节,痰湿滋生,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古人有云:“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可致病,故以消食和胃为法,使其病愈,待饮食增加,舌苔变薄,即可2日1剂,直至病愈而停药。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者酌加石斛、扁豆、元参、太子参,不要用黄芪、人参补之过急,令其中满,反受其害。故治厌食一证应以运脾消食为主,切不可妄补,以免变生他证。 【加减】腹痛、腹胀为食滞肠胃,气机不畅,加炒莱菔子5克以理气消胀;胃脘痞胀呕吐泛恶者为食滞中州,胃失和降,加枳壳4克、藿香6克、半夏6克以宽胸降逆止呕;身热而烦,舌红苔薄黄者为食积化热,加胡黄连4克以清热退蒸。 【病例】

  许某某,男,2岁半,于1988年3月6日初诊。患儿自2岁开始纳呆,厌食,时有腹痛、腹胀,嗳腐吐酸,口气臭秽,大便干结,2~3日一行,手足心热,虽多次服用“鸡内金散”、“大山楂丸”症情不减,且形体日渐消瘦,现体重11公斤,面色萎黄,皮肤松弛,舌偏红,苔黄厚,脉滑数,指纹紫在风关。证属食积不化,胃失和降,故消导和胃为法,以和胃消食汤加减3剂而愈。

   【名方】泻肝清肺汤【组成】天竹子10克,浙贝母10克,黑山栀6克,黛蛤散15克(包煎),地骨皮10克,炙桑皮10克,炙百部10克,炙兜铃5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3克,鱼腥草30克。 【功能】泻肝降气火,消肺化痰热。【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用法】以水煎成汤液,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 【方解】

  百日咳即中医之顿咳,其痉咳期之咳嗽有特殊性:一旦咳起,则连声不绝,面目涨红,颈脉怒张,弯腰曲背,涕泪俱出,且有鸡鸣吼声,甚则呕吐痰食,始告平息;尤遇情绪激动,更易诱发阵咳。分析病机,为肺蕴痰热,肝火上刑,此乃“木叩金鸣”之象,治当泻肝以降气火,清肺以化痰热。不可用辛温宣剂,倘“宣”则气火越旺,痉咳更甚,火势炎剧则血络受损,易致眼部溢血,口鼻衄血。泻肝清肺汤有泻肝火、清肺热之功。清·严洁《得配本草》云:“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云:“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郁火”。张景岳、王圣俞等医家宗亦云:“浙贝母、天竹子既能止咳,有又可清肝火”。故本方以山栀、白芍、黛蛤散、天竹子、浙贝母泻肝降火为主;配地骨皮、炙桑皮、炙兜铃、鱼腥草清肺泄热,炙百部润肺止咳;佐生甘草泻火解毒,缓和诸药苦寒之性。诸药合用,使肝火平、痰热化则肺气清,痉咳自止。 【加减】目红胁痛者,加丹皮10克、龙胆草5克,益增泻肝之力;咽红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剧呕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15克、紫珠草15克凉血止血;小溲黄赤者,加泽泻10克引火下行;大便干结者,加全栝楼30克、火麻仁10克润肠通便

【名方】小儿止哮汤【组成】苏子15克,地龙15克,前胡15克,麻黄5克,川芎15克,射干10克,黄芩10克,苦参5克,白藓皮10克,刘寄奴10克。 【功能】止哮平喘,活血化瘀。【主治】本方性偏凉,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包括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为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满布哮鸣音。咽红、舌红、苔黄、溲赤、便秘。 【用法】两日1剂。水煎两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次50毫升。 【方解】

小儿哮喘发作的原因古往今来均认为系外邪与痰积互结、寒热错杂、致开降失司。王烈几十年来研治小儿哮喘,认为小儿哮喘是“哮”与“喘”之综合征,其发作时以“气壅、血瘀、痰阻”为病理改变。故立法制方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时,还要活血化瘀。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气可行,壅可散,痰自化。“小儿止哮汤”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制定的。方中苏子、射干、麻黄、前胡有通宣开肺、降气平喘之功;地龙有开肺解痉之力;苦参、黄芩、白藓皮有宣肺清热之效;川芎、刘寄奴、地龙有活血通络之用。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使哮喘发作时所致气壅逆于上及血瘀之病理状态得以改善,邪去哮喘自止。

  按语:哮喘一证发作时多本虚标实,本方喻意攻其邪,故喘平方即止而当补其本。王烈此时多用自拟“防哮汤”调脾肾固本。 【加减】喘甚者重用苏子,加马兜铃;哮重着重用地龙;痰盛者加栝楼、葶苈子、胆南星祛痰平喘;久哮多瘀重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用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肺止喘。 【病例】

  患儿苏某,男,3岁。病历号165。1991年1月7日初诊。罹患哮喘2年,年年皆作。此次发病,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早晚尤甚,痰多难出,食欲尚可,大便稍干,小便略黄。检查所见神烦,面微赤,口唇略青,舌尖暗红。心音钝,节律整,心律106次/分,双肺满哮鸣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脉沉微数。胸透双肺纹理增强。白细胞8×103/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50%,淋巴细胞47%,嗜酸细胞3%。诊断:哮喘发作期(热哮)。治法:止哮平喘、活血化瘀。拟小儿止哮汤,经治4日,哮喘缓解,咳减,有痰。继服2剂4日,症状完全缓解,不咳,不喘。改服自拟“防哮汤”连用4周,患儿状态好,体力增强,偶有外感,哮未作。

【名方】小儿厌食方【组成】太子参15克,炒扁豆10克,淮山药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10克,云苓15克,炒苡仁15克,炒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石斛10克,枳实3克。 【功能】健脾和胃。【主治】小儿厌食、拒食、消化不良、慢性咳嗽、大便粗糙或挟不消化残渣、大便不成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剂两煎,头煎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至50毫升。分3次服,连服3剂。 【方解】

  方中太子参、淮山药益气健脾、和胃补中,扁豆、苡仁、云苓为渗湿健脾之要药,陈皮、法夏理气化痰和胃,神曲、麦芽消食化积,枳实下气化滞消满,石斛生津益胃、清热养阴,可防陈皮、法夏之燥。诸药合用健脾和胃、理气助运、虚实兼顾、补消并行、补而不滞、燥湿而不伤阴。

  按:小儿时期,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食物不知饥饱,加之家长缺乏育儿保健知识,片面强调给予营养的滋补食物,超越孩子的脾胃正常运化能力,或过分溺爱孩子,乱投零食,恣意投其所好,养成偏食,或进食不足,生活不规律,皆致脾失健运、胃不思纳、脾胃不和而成厌食症。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故饮食失调,必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纳,脾阳伤则运化失职,故治疗需脾胃兼顾,不温不燥不滋,此方健脾养胃、助运、脾胃兼顾,燥湿不伤阴,健脾而不碍脾运。寓消于补,攻补并施,故临床效佳。 【加减】伤肉食者加山楂、连翘;少眠者加龙骨、钩藤;腹痛者加玄胡索、乌梅;便秘者加火麻仁;腹泻者加车前子、草寇;虫积者加使君子;患淋巴结核者加猫爪草。

【名方】遗尿速愈汤【组成】补骨脂10克,金樱子10克,防风10克,藁本10克,浮萍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5克。 【功能】温肾固摄,宣肺开窍。【主治】遗尿。 【用法】每日1剂,分两次煎熬,合并药液约300毫升,每日分三服,宜空腹饮,7剂为一诊,四诊为1疗程。 【方解】

  遗尿的病因多与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等有关。徐氏认为,是由于肾气虚惫,膀胱约束无权。欲纳其肾,先温其阳,所以治疗此症,首选补骨脂。此药为中医历来治疗遗尿的要药,性温,入肾经,补肾壮阳,配以金樱子加强固摄下元作用。《景岳全书·遗溺》:“治小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徐氏说:肾气与肺气密切相关,肺在上焦,通调小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肾在下焦,主水液,司二便,为水之下源,肺气盛则宣降正常,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二者互相影响,所以又在方中重用防风、藁本,二药入肺与膀胱经,有较强散寒、祛风胜湿作用。可散膀胱寒湿,兼可宣肺发散;浮萍性寒,能宣发肺气,通调水道,与温燥药寒温相配,使本方温而不燥。肾阳不足者,心阳不振,致使患儿睡眠过深,叫唤不醒,或遗尿不自觉,投用石菖蒲芳香化湿,开心窍,有助于遗尿早愈。 【加减】久治不愈者,加麻黄6克;尿色偏黄赤者,苔薄黄腻,舌偏红,加知母10克、黄柏5克;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者,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 【病例】

  周某某,女,10岁,1985年3月18日初诊。患儿因“尿床7载,反复未已,近周来每夜遗尿3次”前来求诊,诊断:遗尿。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苔薄白,质偏淡,脉细而无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在正常范围内,X 线平片检查,显示隐性脊柱裂。中医辨证属肾气虚弱,膀胱失约,投“遗尿速愈”加味,7剂后,1周内仅1夜尿床1次,再追加7剂,1周内无尿床,孩子与家长甚为欣慰,继续服药14剂,以资巩固,未见遗尿,随访2年,多年病愈未发。

【名方】僵藤汤【组成】白僵蚕6克,钩藤12克,清半夏4.5克,川贝母10克,麦门冬12克,生甘草6克。 【功能】解痉止咳,清肺化痰,理气降逆。【主治】顿咳(百日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所用之量是以4周岁为准,用时可根据年龄差异酌情增减。 【方解】
2# 沙发
发表于 2006-7-28 19:15 | 只看该作者
乳蛾解毒汤太过寒凉,中病即止;
和胃消食汤,保和丸的变方也;
泻肝清肺汤,泻白散合黛蛤散的变方;
……
3# 板凳
发表于 2006-7-29 12:59 | 只看该作者
白前辈好厉害,一眼就看出门道,这里的每个名方都在专业会议或杂志上得过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8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