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5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急救医学] 院外急救的经验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1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急救的经验交流——院外急救


  第一节 院外急救的重要意义与内容

目前,各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对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十分关注。从指挥、组织、人员和装备形成较
完的有机结构。院外急救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
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即伤病员尚未到医院前的抢治,又称院前急救或临场
急救。它是重要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工作。院外急救的成败往往是一个地区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院外急救的重要意义

院外急救工作自有人类以来,在不断同病伤作斗争中有了雏形,同时在人类不断繁衍中延续了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的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从广义来讲,急救医学包括平时、战时、各种灾害、传染病等,同时还包括医院外和医院内的急救。前者是急救的基础,后者又是急救的继续。医院急救成功率高低又是一个现代医院重要的一面镜了。院外急救需要有坚强的网络,由用医学科学武装起来的医护人员和热心的院外急救者组成,并做到及时、正确地处理伤病员。它能大大减少伤病员的痛苦,把垂危的伤病员抢救过来,把致残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大大缩短治愈时间。这一事实不论是平时的还是战时的院外急救都已经证实了。

据文献记载: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时期统计,战斗阵亡44,238人,战伤死亡49,205人,还有疾病死亡的186,298人,死因不明者24,103人,腹部和胸部创伤的伤员几乎全部死亡。那时,战场救护很不健全,没有争急救指挥中心和急救网络;伤员后送也无计划,且只有在不运送军需品时,才有可能转运伤员;伤病员只有在临时设在远离战场的废墟学校或教堂中处理。这是造成伤病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只后,各国都在不断从上层到基层加强了急救工作的建设,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以战争中的死亡率为例,临时伤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兵死亡率为8.0%;

第二次世界大战伤兵死亡率为4.5%;

第三次世界大战伤兵死亡率为2.5%;

越南战争伤兵死亡率为2%。

上述事实说明,只要加临场的院外急救,加强医院后继的抢救,改善伤病员的转送,充实急救设备,并使医护人员尽量接近伤病员,缩短伤后到抢治的时间,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好院外急救工作,既能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节约大量资金,还能鼓舞人们的士气,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因此,院外急救工作的成败常常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

二、院外急救的主要内容

凡人体突然受到各种灾害,诸如外伤、异物、毒物进入人体,以及慢性病人由轻转危,致使病者痛苦异常,甚至有致残致命的情况下都需要急救,具体内容有:各种急性外伤、各种急性中毒,各种出血,各种骨折,心跳骤停,呼吸功能障碍,休克,急腹症,高血压急症,意外灾害,癫痫发作,昏迷,高热,急性炎症,急性传染病,慢性病急性发作等等。



 
                                     第二节 院外急救的特点与原则

院外急救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在医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应掌握它的具体特点,使急救者从思想上到工作上应有充分准备,经利于圆满完成任务。

一、院外急救的特点

(一)突发性院外急救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中出现伤员或病员,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常见伤病员多为垂危者,不仅只需在场人员参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场外更多的人参加急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多,唐山大地震,瞬间造成了当场24万多人震亡,有70佘万人受伤,其中重伤员16.4万人,平均每5个幸存的唐山人中就有一个重伤员。要使这么多的重伤员得到及时急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而且当时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已经成了废墟,灾区所有机构瘫痪,卫生人员缺乏等等,因此急救、转运伤员的任务之艰巨就可想而知了。类似这种情况必须有外援。

(二)紧迫性突发性灾害事故后,伤员的情况复杂的多,一人有两个以上器管同时受损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论是伤员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心跳呼吸骤停6分钟,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有50%被救活。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将心跳、呼吸骤停者,采用复苏技术,从临危的边缘抢救回来,对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抢救回来,否则,即会出现“失这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错误。

(三)艰难性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伤病员种类多,伤情重,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管同时受累,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才能完成急救任务。实际上常常是伤病员多,要求急,要求高与知识少的不适应局面。有的灾害虽然伤病员比较少,但常是突然紧急的情况下,甚至伤病员身边无人,更无专业卫生人员,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过路人来提供帮助与急救。这种情况对学过医学的和受过训练或未受过训练有人们,都是一个难题。

(四)灵活性院外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动工具。因此,要机动灵活地在伤病员周围寻找代用品,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获得冲洗消毒液、绷带、夹板、担架等;否则,就会丢掉抢收救时机,给伤病员造成更大灾难和不可挽救的恶果。

(五)关键性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观要求医疗技术培训,急救医药器材装备,特别是有关急救专业设备全面:医院急救应专业化,群众急救普及化,社区急救组织网络化,急救指挥系统应科学化。这些都是完成急救达标的关键性问题。

二.院外急救的原则

院外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一)先复后固的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

(二)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

(三)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就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四)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耽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现在应把它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

(五)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的情况下,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的分家现象。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是卫计委门来协助,好似只有协助之责。

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好,途中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这种情况在国内屡见不鲜。德国分析了70年代交通事故的伤亡情况,其中有2/3因现场急救和转运不及时,不恰当所致。1970年4月8日日本发生一次煤气{MOD}事故,因现场急救和转送不及时造成79人死亡,伤428人。德国空中急救总部,戈莱尔博士在总结中指出,我们运送的是不是货物,是人,不是一般健康人,而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从伤病员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救和搬运再不能分家,创造条件合二为一。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就能减少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过去几次大战中,逐步改善和加强了院外急救以及搬运工作,争取了时间,减少了死亡,收到了显著效果:

运送时间(小时) 死亡率(%)
第一次世界大战 18 8.0
第二次世界大战 4~6 4.5
朝鲜战争 2 2.5
越南战争 2 2.0

过去急救是”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这一概念在国际范围内已基本上被”“暂等并稳定伤情”这样一种思想所代替.这一稳定方针已经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战争与和平时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暂等并稳定伤情”时,并不是把伤病员搁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为马上转送伤病员做应做的打通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大出血、制动骨折,少搬运(参照有关章节)中,未经训练者更应该注意。

目前,各先进国家大加强了院外急救和运送工作,如美国目前伤员的运送,从接到呼救信号到送往医院所需只有37分钟左右,大大减少了死亡率,充分说明时间就是生命。

三.急救时间的标准

根据大量急救实践,急救者越接近伤病员,受伤后急救时间越会缩短,伤病员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伤后12小时内。

较佳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

延期急救期:伤后24小时以后。



第三节 院外急救时伤员的分类

一.现场伤员分类的重要意义

灾害发生后,伤员数量大,伤情复杂,重危伤员多。急救和后运常出现尖锐的四大矛盾:即急救技术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重伤员与轻伤员都需要急救的矛盾;轻重伤员都需要后运的矛盾;急救物资短缺与需求量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对伤病员进行分类。伤病员分类是灾区院外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伤病员分类工作,可以保证充分地发挥人国、物力的作用,使需要急救的轻、重伤病员各得其需,使急救和后运工作有序不紊地进行。

院外急救分类的重要意义集中在一个目标,即提高其效率。将现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用在抢救有存活希望者的身上,提高伤病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

二.现场伤员分类和要求

--------分类工作是在特殊困难而紧急的情况下,边抢救,边分类的。

--------分类应派以过训练、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技术人员专人来承担。

--------分类应依先危后重,再轻后小(伤势小)的原则进行。

--------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

三.现场伤员分类的判断

现场伤员分类是以决定优先急救对象为前提的,首先根据伤情来判断。

(一)呼吸是否停止用看、听、感来判定。

看:是通过观察胸廓的起伏,或用棉花毛贴在伤病员的鼻翼上,看有否摆动。如吸气胸廓上提,呼气下降或棉毛有摆动即是呼吸未停。反之,即呼吸以停止。

听:侧头用耳尽量接近伤病者的鼻部,去听有否气体交换.

感:是在听的同时,用脸感觉有无气流呼出。如听到有气体交换或气流感,说明尚有呼吸。

(二)脉搏是否停止用触、看、摸、量来检查。

触:成人触桡动脉有无脉搏跳动及强弱。

看:头部、胸腹、脊柱、四肢,有否内脏损伤、大出血、骨折等,都是重点判定项目。

摸:婴儿应摸颈动脉有无搏动及强弱。

量:量收缩压不小于12Kpa(90mmHg).

判定一个伤员只能在1~2分钟完成(如何进一步判定上述这些伤势,请参照有关章节)。通过以上对伤员简单分类,便于辩认和采取针对性急救方法。

四.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

第I 急救区---------红色:病情严重,危及生命者。

第I I 急救区---------黄色:严重但马上封锁危及生命者。

第III 急救区--------绿色:受伤较轻,可行走者。

第IV急救区--------黑色:需要后运者。

分类卡包括颜色由急救系统统一印制。背面有扼要病情转归,随伤员携带。此卡常被挂在伤员左胸的衣服上,如没有现成的分类卡,可临时用硬纸片自制。

下面再介绍一种分类新标签

珀思(Perth)提倡的伤病员临场分类标签,正日益得到人们的承认。因为它可以按任何所需顺序折叠标有优先顺序颜色的卡片,这就使分类级别的升、降成为可能,无论它的前面标有哪种颜色,背面都有人体略图。

珀思(Perth)分类标签

五.现场急救区的划分

现场处在大批伤病员环境时,最简单、最有效的急救应有以下四个区,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急救。

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在此挂上分类标签,并提供必要紧急复苏等抢救工作。

急救区:用以接受第I优先和第二优先者,在此做进一步抢救工作,如对休克、呼吸与心脏骤傍者等生命复苏。

后送区:这个区内接受能自己行走或较轻的伤病员。

太平区:停放已死亡者。


第四节 急救指挥系统科学化

一.急救指挥系统平时的任务

医学急救是国家防灾减灾的大系统中的重有组成部分。所谓急救指挥系统科学化,是指上下的合理的、健全的、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其中有精干、灵活、高效率的班子,有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运输工具。急救指挥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应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机构、统一指挥的系统。它是群众急救普及化、区县急救网络化和医院急救专业化的核心。它又是急救指挥系统的基础和支柱。全国中央急救指挥中心是最高指挥机构;制定医学急救总体方案;建立健全专业人员与群众,地方与军队,急救与自救网络;筹措急救药品、物资、包括基层和医院的急救装备;组织培训和研究急救伤病机理和抢治方法,提高急救成功率;组织交流和研究急救伤病机理和抢治方法,提高急救成功率;组织交流经验;加[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生防疫系统的组织、计划、人员、物资落实工作。

二.急救指挥系统紧急情况下的任务

(一)指挥卫生行政部门和各急救中心(站)以及横向有关单位接急救指挥部呼救信号后,应作为指令性任务照办不误。

(二)派遣接到呼救信号后,立即指派离出事地点最近和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派人,派车并携带急救物品,迅速赶到现场,把急救技术送到危重伤病员身边。

(三)协调某个时间某种灾害可能出现大批伤病员,需要较多抢救人员,运送工具和将重伤员送往理想医院。这就需要指挥系统协调一致完成急救任务。抢救伤病员关键的一步是做好现场急救。

(四)安全护送安全护送包括监控灾区现场的安全。组织有关单位,恢复正常秩序,是为了消除危险,防止混乱,有利于抢救和运送伤病员。尤其是在有大批伤员和情况下,只靠当地的监护病情的技术人员是完不成任务的,需要派遣技术人员。

(五)维护良好通讯要成功地处理好灾区急救现场各项工作,良好的通讯是必不可少的了紧急情况下的无障碍通讯,平时应加强检验并以多种形式如口头、书信、电话、电报、BP机、传真机以及通讯卫星等,保障通讯畅通无阻,指挥灵敏。

为了做好伤病员的抢救、抢运工作,指挥系统常由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或护士作为指挥员的有力参谋,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节 群众急救系统普及化

为了让群众懂得急救的重要性,克服院外急救人力物力缺乏的弱点,在伤病员未到达医院就诊前,使 伤病员得到妥善处理,降低病死率,提高群众急救知识是当务之急,通过初级医院教育,从而使急救知识普及化。

一.急救员的设立

急救员的设立,在城乡每60~100个人中,应有一个赤脚医生、红十字会员或一名不脱产的急救员。每人配备简单急救箱(具体附后)。急救员除了负责全民保健外,普及 卫生科学知识、计划生育等 。设置 不要太繁锁,任务综合不要单一。尽义务和合作医疗结合,并适当补贴,以保持人员稳定。急救员应由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掌握一定急救知识,愿为人民服务的热心青年来担任。使他们遍及城乡提高他们的技能,不论在白天夜间,还是在家里或工厂,在机关或在运动场里都 有他们的用 之地。群众急救组织 好的地区,出现灾害事故之后,这些急救人员很快在现场出现。这些院外急救人员,除做好临场急救工作以外,常常在伤病员护送中作为医院人员不足的临时补充。

二.急救员的训练

由省市统一编制教材,内容应包括常见灾害。创伤、疾病、中毒等急救,以及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的政策、常识,至少训练80~100学时。它的领导机关为区、县卫生局,业务技术由街道医院、卫生院、保健科负责,保主的扎实的基本功。

(一)训练院外急救人员的基本要求

1.急救技术训练应尽量采用徒手操作,既方便又快,尽量少借助于器械,一是现场可能没有,二上有也不妻定能熟练。当然现场的仪器,有掌握仪器的人那就更理想。

2.要求操作简单易行,容易学会和掌握。

3.效果必须行之有效。

4.培养急救人员高尚有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

(二)院外急救人员应掌握的主要知识

1.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2.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脑复苏技术。

3.止血技术。

4.骨折固定技术。

5.伤口的清理和包扎技术。

6.搬运伤病员的脱险技术。

7.呼吸的技巧。

8.各种灾害伤病员的脱险技术。

9.伤病员的心理治疗。

10.急救时的催吐、灌肠、注射、给氧、搬运、**等操作技术和四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


第六节 区县急救系统网络化

一.区县急救网络化的设置

在区县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将所辖范围内的医疗、预防部门以及机关、学校、工厂、生产队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包括群众性自救及机关、学校、工厂、生产队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包括群众性自救互救,组成一个有机的急救网络。城市5公里,农村10公里范围划片定点,选定医疗单位负责培训、监督,互相支援,做到有灾害病伤时进行急救,无灾害时进行计划生育和全民卫生保健。

由区县卫计委门定出每项具体计划,指标,定期检查总结。对那些急救时准确无误,完成计划生育指标,以及在卫生科学知识方面的有新的创造和成绩者给予奖励;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各项成绩低下者,给予批评教育;对**造成人命者给予重处。

许多国家早已经注意急救网的建立与健全。美国976年在第94届国会上正式通过了急症医疗体系(EMSS)法案,将全国分成304个EMSS区,各自负责管理区的急救工作。各区既***,也互相联系。一般随急救车的出发时有急救员参与院外急救。他们都是已参加过81个学时训练的急救员(EMT)参加院外急救。需要时还有医士(EMT-P)参加。他们是已经过1000个学时急救训练者。他们的责任是恰当地判断伤病情,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掌握骨折固定,止血、扩容、用抗休克裤,静脉输液等急救技术。他们都是医师的取得联系,汇报病情后,医师则发回相应的急救指示。

二.电话呼救

电话呼救是求救于附近急救站、医疗单位、有关领导机关(发生大批伤病员时),是急救中重要举措之一。伤病员多而现场人员少的情况下,更而要通知领导机关,出面组织指挥,派医护人员前来抢救是争取时间较好的方法。在用电话呼救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记住急救***,以求急救外援。这是多人在现场时的分工。切记先抢救,后呼救。

(2)接通电话后,先问清对方的姓名,以便取得再联系,并把病伤者的情况,是怎样发生的。目前的伤病员数,正在抢救的情况告诉对方,以供参考。

(3)详细告诉对方急症病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包括区、街道、门牌号或乡、镇、村)以及周围明显标记和通往驻地的最佳道路等。

如有大批伤病员,还请求对方协助向有关方面呼救,争取多一些单位来援助。

(4)如伤病员是儿童,还应将他的家长名字、电话告诉对方。一定听清对方的答复内容。如对方派急救车过来,最好有一人到附近路口等侯,为对方引路,以免耽误时间,并准备好住院用品。

(5)如直接送往医院,急救站,要问清路途和注意事项。

(6)如病伤者只有独自一人,神志清醒时,拨通“120”急救站电话,同样把伤者姓名、病情、详细告诉对方,请求速来急救。或呼救邻居速来协助。


第七节 医疗急救现代化

医院急救是院外急救的支柱基地,上伤病员急救好坏结果的归宿。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迫切要求,医院急救现代化已经刻不容缓。医院急诊科室,是抢救急症垂危伤病员的前哨,是个“窗口”,应突出一个:快,落实一个准,做到一个好。急症伤病员中,常在地个人身上有多个系统受伤,需要有精湛的技术,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并且具有高尚医德,还要有精良设备,并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一.培训医护人员

1.培训专科医师:应从工作两年以上的住院医师或研究生中选培。

2.培训轮流医师:轮流担任急症工作,应间隔4~6个月一换为宜,使之掌握急性伤病的病理、早期诊断技术和早期抢治有效方法等,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3.培训急诊护士:使他们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和早期抢治有效方法等,如气管插管、气管导管,洗胃,鼻饲管,输液,胸部闭式引流,血气分析,动脉取血和心电监护等。目前国际上已经积极组织“急救医疗体系”,它使院外急救、医院急诊室抢治、医院监护和强化医疗病室等有机的统一起来。为了一个目标紧密衔接。更有效地抢救急危伤病员。

二.医院求救设备

除常用的给氧、人工呼吸、心脏**、测量血压、吸痰、静脉输注、止血和固定仪器之外,还应有急需用的心脑叫图杨、起搏器、除颤器、心脏示波器、洗胃机、气胸抽气机、超声波、CT以及基本急救手术器械与检查仪器,要有小型手术床、臂式无影灯等。以便用于急症开胸,剖腹手术。

三.医院抢救质量评价

医院急救与院外急救质量要求有所不同。

1.服务态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德标准,做到热心、耐心、周到、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准确、有效无误地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最大限度减少差错,不出事故。

2.质量指标:

(1)抢救成功率。成功率要求达到90%以上。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数/抢救病人数×100%

(2)急症诊断准确率应达95%以上。

(3)心肌梗塞病人的急救死亡率降至10%以下。

(4)首次抢救率,应在95%以上。首次抢救率是指接收到呼救信号以后,城市15分钟内,农村30分钟内,医院急救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的第一次抢救。

(5)监护室留察病人的确诊率应达到95%以上。

(6)病案、病程、医护病志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无误。

(7)各类仪器、材料性能良好,药品齐全,完好率应在100%。

(8)严格实行查对制度,减少差错,杜绝责任事故。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一个医院对大批伤病员提供完善处理的能力,不是已有的床位数量或急诊室的规模大小,而是人员培养有素、设备齐全并能连续工作的手术室的数量,并能在每12小时内对7例需要救命的伤病员施行手术。这可能是个理想标准。

四、建立健全制度

应建立急症医护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急诊室管理制度,急症监护室保管制度,急症抢救制度。

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有督检制,有奖惩制,以利开展工作。

五、监护病室设置

如目前已有200张床位的医院,监护病到设有4~10张床位为宜,位置要适当,距手术室近的地方为好。美国400~500床位的医院,监护病室占总床位的1%~4%不等。条件较好医院向专科监护病房发展,如心脏病、呼吸疾病、肾脏病、神经科等监护室。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向综合监护病室发展。


第八节 国内与国外急救系统简介

一、国内急救系统简介

5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城市开始建立了急救站,1980年10月30日,卫计委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指示。

1982年卫计委医政司召集北京、武汉、天津、广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代表参加,建立了“城市医疗工作咨询会”。提出了建立“城市的急救工作学术讨论会”,并修订了上述方案。

1983年卫计委颁发了“城市医院建立急诊(室)的方案”。文中规定急诊科(室)的任务、方向、规章制度。对全国医院建立、健全急救工作有很大推动作用。健全了急救科(室),配备了人员、仪器,有的还设立了监护室。

1985年***学委评定委员会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研究生院”,设在北京协和医院。

1986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急求医学学术讨论会。当年中华医学会正式成立了“急救医学专科学会”。

1988年9月、1990年11月相继在重庆和杭州市分别举行第一、二次全国急救医学学术会。

我国在急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抢救了不少伤、病员的宝贵生命,但我国的急救专业底子女薄,力量弱,尚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如四化问题、呼救系统的建立、空中急救、航空运送等,须适应客观需要,赶上先进国家的水平。

我国自60年代初引进和自己*的急救车,可容1~2名病人、3~4名医护人员。70年代北京市约有700辆急救车,分散各单位,利用率不到10%,急救车到不了垂危病伤员身边是普遍现象。因此,1978年北京市**局、卫生局联合通知《关于救护车的使用规定》:

1.救护车应在1978年2月前到市急救站登记。
2.必须有标志灯、救护旗,警报器。

3.只能用于急救、转运伤病人,不得他用。

4.违者吊销***,司机和单位负责人应受适当处分。

我国卫计委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救护车标准》,责成西北医疗设备厂负责组织生产、*的工作,对车型、大小、方便、稳当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使我国的救护车大大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二.国外急救系统简介
1965年美国因意外伤害者高达5,200万人,其中10.7万人死亡,40万人永久残废。其中大量的为交通事故。因此,1966年颁布了《公路安全法案》并重视培训现场急救技术队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6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在医学院内建立“急症医疗系”。1970年纽约市分散在各医院的急救车集中管理,司机进行了严格训练,每辆车配备了训练有素、能胜任急救的医务人员。成立了地区性急症医疗体系,全市有了中央通讯指挥站,统一急救呼号,主要承担院外急救。

1972年,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的听证会,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

1973年美国总统颁布了关于加强各州、各城市的急救医疗站,建立了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法案。

同年美国又颁布了《急救医疗系统法》,根据各类医院不同情况,将医院急救分为三级:

综合急救部棗负责地区中心的急救工作。

大型急救部棗承担大规模的急救工作。

一般急救部棗负责一般急救任务。

法国在1781年由拿破化建立了巴黎消防会。1784年赋予该会在出现灾伤时,肩负紧急院外急救任务。1883年巴黎当局又设立了两匹马拉的急救车“医院”,用于急救病人与医院间搬运传染病人。

1921年莫斯科成立了原苏联第一个急救站,到1969年苏联已有急救车13万辆。日本1970年规定急救车标准,每车必须能容纳3名医护人员,5名以上病人,还必须备有47种以上的仪器、药品。

德国急救车的标准,在当代名列前芧。车内装有心电监测、凡肺复苏、外伤处理、静脉输液等装备以及多种药品和敷料等。车内还有灵敏度很高的通讯装置。由于救护车的“标准化”,急救医护人员在车内能为病伤者做各种急救服务。

德国在70年代总结了因交通堵塞,常使急救车从医院不能迅速奔赴现场,人现场又不能及时回到医院的教训。到1980年运用直升收音机运送伤病员,也称“空中救护车”,它具有许多优点,如速度快,随带急救仪器药品齐全。脊柱骨折、脑部伤等危重病人躺在气垫床上,不受震、不受伤害、无痛苦、非常舒服。此事发起是从私人开始的,以后卫计委也相继发展了这一事业,到1980年底已发展到30个直升机救护站,覆盖全国住宿95%,实行50km半径空中救护,要求10分钟赶赴现场,成为世界上空中急救最发达国家。近10年来又出现“轻型救护飞机”,即喷气式救护飞机,速度更快,机内宽大,有病室,医护人员操作方便。



以上资料选取自<中国急救网>作者:ace   

主题:现代院外急救手册——第一章 院外急救与管理


[ 本帖最后由 中国医学专家 于 2006-7-11 13: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天涯 + 1 多参加讨论,鼓励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6-7-11 13:0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有把自己经历过的院外急救的全过程回放一下吧!

                  
为了提高大家的应急处理能力,

                                                
请踊跃参与讨论!

[ 本帖最后由 中国医学专家 于 2006-7-11 13:08 编辑 ]
3# 板凳
发表于 2006-7-11 23:4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很不错,基层条件是差点,是考验医生的技术和灵活应用的能力的好地方
4
发表于 2006-7-12 11:1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减少医疗**,我们很少在院外给病人扎针的,也很少给病人用药的,因为院外条件简陋,一旦扎不上针,病人很可能告你因为没有扎上针、用上药,担搁了病人的治疗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医疗**。
         我们一般告诉病人,诊断还不清楚,需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后才可以用药。我们也没有办法,谁让现在的医疗环境如此恶劣,医生不好当,急诊科的医生更不好当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2 15:2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