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液与体液] 【资源】如何看化验单:血液检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血是人体重要的物质,人的健康有赖于血液充足、代谢和循环等功能的正常。否则,疾病的产生将可从血液中反映出来。因此,当人生病后,大多数情况下可从血液的变化中查出病变之所在,也就是为什么健康检查或疾病的检查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血液检查即可了解人体变化的情况。

人体的总血量一般为60-80 ml/kg体重(毫升/每公斤体重),即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其体内的血液量大约为3600~4800毫升。血液又可分为血清和血浆两部分,血清可通过静置沉淀或离心分离取得,血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小板等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根据不同的情况,检查用血需要分别选用全血、血清或血浆。

血型检测
血型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的生理表现,了解自己的血型在现代化的日常生活中正日益显得必要。如现在身份证的申领就需要查验血型以作为一个人的重要身份标志;又如当发生人身意外时,如果知道血型的情况,就为输血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了解你的血型,你配偶和你子女的血型,就大致可判断出是否具有血缘关系等等。其实检验血型非常方便,随便到一个正规的医院取一滴血就可以检测得到。

血型的分类
人类的血型命名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不同抗原而定。而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0个,对临床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关系最大的是ABO和Rh两种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 O型四型,又称为表现型。

Rh血型系统:Rh血型有六种抗原,分别以C、D、 E、c、d、e表示。通常用CDE代表Rh阳性,用cde代表Rh阴性。在我国人的Rh血型中,99%以上都属于阳性,故Rh血型不合而发生的同种免疫反应较少见。

总之,通过医院的配血试验,就可知道患者输用哪一类型的血液;以及是否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症,如 ABO血型不合者或Rh不合者(即Rh(d)阴性母亲是否怀Rh(D)阳性胎儿)。血型的血缘关系

由于血型可通过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因此,可从血型基因的遗传关系判断子女的血型,详见下表1—1。

表1—1 ABO血型的遗传表

父母血型   子女可能血型   子女不可能血型

O,O       O             A,B,AB
O,A       O,A          B,AB
O,B       O,B          A,AB
O,AB      A,B          O,AB
A,A       O,A          B,AB
A,B       A,B,O,AB   —
A,AB      A,B,AB      O
B,B       O,B          A,AB
B,AB      A,B,AB      O
AB,AB      A,B,AB      O

血常规检查

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血常规的检查项目可达十几项之多,如表15-1(血常规检验单):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性:4.0--5.5 X 10的12次方/ L(400万—550万/mm的3次方);
女性:3.5—5.0 X 10的12次方/ L(350万—500万/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1.提示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气肿,高原地区适应不全等病;

2.腹泻、大汗虚脱等引起机体脱水,血液浓缩的病变;

3.某些恶性肿瘤,如小脑成血管瘤,肾癌,肝细胞癌,雄激素分泌细胞肿瘤等。

红细胞减少

1.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

2.血液稀释所致的红细胞相对减少,如输液不当,喝低渗性溶液过多等。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1.男性:120~160g/L(12-16g/dl);
2.女性:110—150g/L(11-15g/dl);
3.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临床意义
与红细胞计数类似,但血红蛋白测定更加精确。贫血时,两者均下降,但下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一般而言,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明显,而恶性贫血则红细胞比血红蛋白减少更多。

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可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 110g/L=;

中度 (血红蛋白<90g/L);

重度(血红蛋白<60g/L);

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参考值

1.红细胞压积:男性:42%--49%;女性:37%--48%;

2.红细胞平均直径(MCD):7.33土0.29μm;

3.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94fl (80—94μm的3次方);

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6—32pg;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50g/L;

6.细胞生存时间:110—130天;

7.红细胞半生存时间:26—34天;

8.循环红细胞量:29.1--30.3ml/kg体重;

9.网织红细胞数:0.5%~1.5%,24--84X 10的9次方/L (2.4万—8.4万/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对贫血、各种血液病以及某些严重性疾病较具意义。如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严重肝病、弥漫性毛细血管溶血(DIC)、尿毒症、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

白细胞(WBC)总数

正常参考值

1.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的3次方);

2.儿童:5.0—12X10的9次方/L(5000—12000/mm的3次方);

3.新生儿:15—20X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一般见于对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性疾病、血液病、过敏性疾病等的检测。具体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说明
白细胞除了参考其总数变化外,较为重要的是分析其分类的变化,详见下述。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中性粒白细胞的核象变化问题,因为就临床常见的情况而言,对核象变化的分析具有很实际的意义。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主要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

白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0.08—0.2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位、早幼粒细胞称为核左移,严重者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严重,机体反应强烈。白细胞总数不高但核左移显著,常表示感染极重,可能处于感染性休克状态。老年人感染时,白细胞虽低(或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有核左移,与骨髓释放功能障碍及白细胞边缘池分布状态有关。

白细胞核右移

核分叶在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5%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减少,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现。常见于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后。

白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分布不均匀、黑蓝色粗大颗粒,可能因为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颗粒发生变性。毒性颗粒如鉴别有困难时,可用美兰染色法,正常颗粒不被染色(或呈针尖样颗粒),中毒颗粒呈深蓝色粗大颗粒。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1.中性粒细胞:50%-70%(0.50—0.70);杆状核:1%—5%(0.01—0.05);分叶核:50%—70%(0.50~0.70);

2.嗜酸粒细胞:0.5%—3%(0.005--0.03);

3.嗜碱粒细胞:0%—0.75%(0--0.0075);

4.淋巴细胞:20%--40%(0.40--0.60);

5.单核细胞:1%--8%(0.01--0.08);

6.嗜酸粒细胞计数:0.05—0.25 X 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加

①急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胆囊炎、肾盂肾炎、乙型脑炎、麻疹、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急性血吸虫病等;

②白血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③急性中毒:糖尿病酮中毒、慢性肾炎尿毒症、妊娠中毒症;急性汞、铅中毒、安眠药中毒、某些药物过敏或过敏性休克;

④急性失血:尤其是内出血;

⑤严重创伤:如车祸、烧伤、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等;

⑥生理性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病毒感染、疟疾、黑热病或全身性严重感染。②骨髓病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④化学品、药物或放射性损伤:如苯中毒、氯霉素、氨基比林、他巴唑、抗癌药、磺胺类、砷剂、放射治疗等;⑤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加强:如脾功能亢进。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加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花粉过敏、血清病等;②寄生虫病:侵入组织的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幼虫移行症可明显升高;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嗜酸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皮肤受损范围的大小呈正比;④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等;⑤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前期、烧伤等;⑥其他:如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接受放射治疗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①伤寒、副伤寒早期嗜酸性粒细胞可以消失或减少;②应激状态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减少。

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铋中毒、化疗和过敏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意义。

4.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

①百日咳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可高达0.60—0.80;

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异常淋巴细胞可占0.20--0.50;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大多为小淋巴细胞;

③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出血热等都可以增多;

④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次是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⑤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⑥肾移植术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

⑦婴幼儿、尤其在发生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时。

淋巴细胞减少

①过度放射损伤:淋巴细胞减少的程度与放射剂量成正比,并出现微核等核变性的形态;

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③淋巴细胞相对减少:急性传染病或细胞免疫缺陷病等,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而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减低,

5.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

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

单核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液中主要的三种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又称为三系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重金属中毒、重症感染等。

6.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虽可从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间接地求得,但不如直接法准确,有时必要做直接计数来查明其增多的程度。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戒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临床上常用作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或急性传染病、外科手术及烧伤病人预后的估计。

血小板计数(BPC)

正常参考值

100--300 X10的9次方/L(10万—30万/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与止血、凝血机制有密切关系。血小板板小于80 X 10的9次方/L为血小板减少,30—50 X 10的9次方/L时可自发紫癜,20—30 X 10的9次方/L 时可能有内脏大出血。血小板计数大于800 X 10的9次方/L 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强烈化疗后;

2.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系统性红斑狼疮;

3.血小板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

4.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灰色血小板综合征异常等。

血小板增加可见于

1.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骨髓纤维化早期;

2.急性反应: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感染、脾切除术后。

说明
血小板一天内的变动可相差6%—10%;静脉血比毛细血管高10%左右;剧烈运动和冬季数量增高;月经时减少,月经后逐渐增高;高山居民可有生理性血小板增高。

血糖类检验血清葡萄糖(GLU)

正常参考值

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 mmol/L(70—110 mg/gl)

临床意义

血糖升高
1.生理性或暂时性:常在餐后1~2小时或注射葡萄糖后,或情绪紧张时,或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会暂时性升高;

2.高血糖的病变:糖尿病、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

3.颅脑病变:颅脑外伤、脑膜炎等;

4.机体脱水:如呕吐、腹泻、发热等。

血糖降低

1.生理性或暂时性:如饥饿或剧烈运动后,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2.低血糖病变:胰岛p—细胞瘤、垂体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乐园+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