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1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举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摘要:中国的一部兵书叫《三十六计》,讲的是对战争的谋略。然而在今天,三十六计不仅用于军事,而且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医省疾问病,也善于讲究谋略,在浩瀚的中国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疗韬略,它是中国古代医家治病疗疾的经验结晶。总结这些治略,无疑对中医临床大有裨益。《伤寒论》乃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其中的治病智谋深邃博大,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余在《伤寒论》的教研活动中,不仅体会出该书是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而且发现其在组方、用药和煎服等方面,都包含着睿智的计谋,后来形成的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都能体现出来。余兹举借刀杀人、打草惊蛇、擒贼擒王、釜底抽薪、远交近攻、假道伐虢等六计,以飨读者,得窥仲景谋略之一斑。

Examples of tactics in Treatise on Cold-Attack
and those in Thirty-six Tactics

Abstract: A Chinese martial book, named Thirty-six Tactics, discussed different tactics used in wars. And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thirty-six tactics have been applied not only to military affairs, but also widely to political, diplomatic, economical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by a variety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Chinese medicine, tactics have also been carefully used, and in voluminous Chinese ancient books, there have embedded abundant therapeutic tactics, which were the experiential conclusions of Chinese ancient doctors in their clinical practices. These tactics, if been summarized, will be greatly beneficial to the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se on cold-attack was finished by Zhang zhongjing based on “diligently seeking ancient admonishments, and widely collecting massive formulas”. In this book, therapeutic tactics were well enriched, and had been effectively guiding the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lmost 2,000 year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n hi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ork on Treatise on Cold-Attack, found that this book not only had integrated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but also contained sapiential tactics in aspects of composition, presc**tion, decoction and so on, and the later formed Thirty-six Tactics had all been revealed in this book.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howed us about 6 examples to illustrate Zhongjing’s therapeutic tactics, which the readers might be enjoying.

中国有一部兵书叫《三十六计》,讲的是古代战争的谋略。“三十六计”一语,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三十六策,走为上计。”这说明,三十六计的说法在1500年前就已形成,它是对中国古代部分军事谋略和事例的概括总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今天,三十六计不仅用于军事,而且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医省疾问病,善于讲究谋略,古人云:治病如对仗,用药如用兵。浩瀚的中国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疗韬略,它是中国古代医家治病疗疾的经验结晶,其中不知耗费了他们多少心血和汗水。总结这些治略,无疑对中医临床大有裨益。《伤寒论》乃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其中的治病智谋深邃博大,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余在《伤寒论》的教研活动中,不仅体会出该书是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而且发现其在组方、用药和煎服等方面,都包含着睿智的计谋,后来形成的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都能体现出来,读来不禁令人拍案,有茅塞顿开之快。余已将其粗略整理成文,欣逢本次仲景学说研究盛会,提出与同道共享,并希望多提宝贵意见。文章较长,考虑篇幅,本文节选而发,得窥仲景谋略之一斑。
一、借刀杀人计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解说]此计名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记》。该剧讲的是范仲淹的政敌一心要除掉范仲淹,通过密谋策划,让不会打仗的范仲淹去领兵征讨当时势力强大的西夏,欲借西夏这把“刀”以除掉自己的眼中钉。这种自己不抛头露面,而是借他人之手以间接除掉对手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
[运用]运用“借刀杀人”计,首先得会“借”,借者必须详细考察被借者(刀)的条件,揆度权衡,能把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其次,所借之“刀”要快,被借者必须有能力去完成借者交代的任务,而且不露蛛丝马迹,不留后患。在中医临证中,此计可用于借治它病的方法、药物来治疗本病,如通过治标以治本、通过治表而治里、通过疏肝以治肾等。
[伤寒论列举]四逆散治少阴厥逆法。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四逆散主之。”本条冠以“少阴病”名,其主证为“四逆”。然而少阴病出现四肢厥逆,以阳虚阴盛居多,应伴有恶寒倦卧、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全身虚寒的证候,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治疗。然本条所述并无上述虚寒症状,其四肢逆冷程度较轻,为少阴心肾阳气郁遏,不能外达于四肢所致。阳气郁遏,治当以开达疏散为法。然而少阴为阴经之里,肾气以闭藏为功,若用开达疏散少阴之法,不维厥逆不回,反而耗散少**气,后患无穷。为此,仲景拟用“借刀杀人”计谋,借厥阴肝气疏泄条达之“刀”,来治少阴心肾阳气郁遏之病。因厥阴主“枢”,有“阴尽阳生”之长;肝属木,主疏泄条达,掌气机之出入。厥阴肝上接心火,成子母相应;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因此厥阴肝气一开,气机出入畅通,则少阴郁阳开解而自然达于四肢,厥逆自除。四逆散有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物组成,配伍绝妙。柴胡配芍药,辛开、酸收相伍,一出一入,并调肝体与肝用;柴胡配枳实,升散、沉降相佐,又一表一里,斡旋气机于内外;芍药配甘草,酸柔、甘缓相须,一柔一缓,谨防肝气伤心肾。可谓配伍精当。本方行气开郁,推陈出新,不维治少阴阳气郁滞,实为疏肝理气,条达气机之祖方,凡气郁之证,皆可借此“刀”“杀”之。
二、打草惊蛇计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解说]叩,即询问,查清楚。对当前之情有疑问者,即当查清事实,之后开展行动。总之,当反复考虑、分析,以摸清敌方的真假。本计名出自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讲唐代一叫王鲁的县令,甚贪,其手下一人被告受贿。王鲁见状,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事也败露出来,下意识的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后来简化成了“打草惊蛇”的成语。
[运用]打草惊蛇作为一条计策,指的是在敌情不明或可疑的情况下,可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来诱使敌人暴露出真实的情况,在反复侦察,探出虚实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一举消灭敌人。在中医临证中,有时会出现病情疑似,难以准确地对病情做出判断,此时可采取“打草惊蛇”的计谋,用试探性治疗(打草)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程度(惊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于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于阳”,就属于这种治疗计谋。即用寒药治之而热不去者(打草),说明此热可能不是实热、真热,而是虚热(阴虚)或假热(阴盛)(达到了惊蛇的目的),接着就采取“取之于阴”的治法,或甘寒滋阴,或温热消阴。同理,当用热药治之而寒不去者,说明此寒可能不是实寒、真寒,而是虚寒(阳虚)或假寒(阳盛),当改用“取之于阳”的方法,或甘温补阳,或寒凉损阳。
[伤寒论列举]小承气汤试探法。214条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阳明病见谵语、发潮热,乃阳明腑实燥结的表现,当用大承气汤治之。然而大承气汤证脉当沉实,今见脉滑而疾数,恐燥屎结聚程度尚浅,病情不实,故不敢贸然使用大承气汤,而是试投小承气汤,以“打草惊蛇”,静观其变。若服小承气汤后,见腹中转气者,为肠中燥屎已动的表现,证明确有燥屎结聚,只是病重药轻未致泻下,可再服一次以尽邪气;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见腹中转气者,可能不是燥屎所为,腑实未成,不可再服承气汤;若大便通后复结,脉反微有涩象者,为气血津液不足的表现,此时虚实相挟,攻补两难,为难治之候,当然就更不能使用承气汤了。可见,在腑实成与未成尚未确诊之际,使用小承气汤试探法(打草),可以观察到至少三种结果(惊三蛇),临床根据其具体表现,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并把握病情的发展趋势,判断疾病的预后。
三、擒贼擒王计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解说]此计语出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在作战时要抓住关键。首先摧毁敌人的主力,擒住它的首领,借此以动摇敌人的斗志,瓦解他们的整体力量,从而使敌人遭到失败。犹如使龙离开大海而到陆地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运用]从哲学的角度讲,这里的“王”是指事物的关键、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擒贼擒王,意为办任何事情都要首先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擒贼擒王有在千军万马中擒其魁首、在复杂的事物中击中要害和提纲挈领的意思。在中医临证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复杂病情的病证,如阴阳俱虚、虚实相挟、寒热错杂、表里疑似等,在治疗这些病证时就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抓主症,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独具慧眼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中的许多治疗方法,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先安未受邪之地”、“欲求南风开北牖”、“治火先降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所固(血脱先固气)”等,都是这一计谋的具体体现。
[伤寒论列举]桂枝加附子汤扶阳以固阴法。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致漏汗不止,不但伤阴,而且损阳,出现阴阳两虚的局面。这时病人恶风可能较前更重。过汗伤阴损阳,不仅使膀胱津液亏少,而且使膀胱气化无力,故见小便难。同样,阴阳两虚,筋脉既失于滋养,又失于温煦,导致了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可见,本证因过汗导致了阴阳两虚而又风邪不解的复杂病情,其证以漏汗不止为主要表现。那么,本证较桂枝汤证出汗为重,又见阴阳两虚之情,本应用桂枝汤加滋阴、补阳之品,而仲景却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扶阳。这是因为此时的阴阳两虚,是以阳虚不固为主要矛盾,阳不仅可以化生阴液,而且可以固摄阴液,故其治当“擒贼以擒王”,只在桂枝汤中加入附子一味,通过扶阳来达到固阴的目的。阳生则阴长,待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则可自行恢复。如若阴阳并补,加入沙参、麦冬之属,不仅补阴不成,反掣复阳之肘,必将事与愿违,事倍功半。陆渊雷说的好:“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其“擒贼擒王”之理,阐发甚明,学当深而思之。
四、釜底抽薪计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解说]当敌人锋芒毕露的时候,要想办法削弱它的气势,就象《易经》中“履”卦之象,克伐其刚气也。此计语出北齐魏牧所写的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釜底抽薪就是当锅中之水沸腾的时候,从锅底抽掉柴火,使锅中之水迅速冷却。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运用]在军事上,运用此计是指切断敌人所赖于生存的条件,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使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而一举战胜敌人。在医学上,中医“攻邪以扶正”、“治病求本”的治疗法则,正是此计谋的具体运用。釜底抽薪,具有“短、猛、快”的特点,多用于邪气壅盛,任于攻伐的实证,临床运用得当,往往能取捷效。但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所用药物要功专力猛,使病邪顷刻间受到顿挫,否则祛邪不彻,必后患无穷;二是要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伤寒论列举]大承气汤急下法。伤寒邪传阳明之腑,热与燥屎相结,形成阳明腑实证。证见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或日晡潮热,手足戢然汗出,甚则神昏谵语,或发热厥、痉病,舌苔焦燥起刺,脉象沉实。此时阳明燥热炽盛,津液大伤,再用苦寒清热,已为不及。只有用大承气汤急下实热燥结,以釜底抽薪,才能够存阴救阴。否则,燥热炽盛,进一步发展必耗损下焦肝肾之阴,就会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危重症候。大承气汤方用大黄配芒硝(且后下),泻热通便,荡涤燥结;枳实配厚朴,消痞除满,畅通腑气。四药相伍,役使燥屎下泄,则必热彻阴复。千百年来,大承气汤急下法,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都是中医临床具有特色的急救措施之一,运用得当,确有桴鼓之效。
五、远交近攻计
[原文]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解说]由于地理位置和利益亲疏的关系,攻打近处之敌可能对己最有利,而攻打远处之敌对己有害,不免采取结交远敌以攻近敌的方法,这样才符合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就象火性炎上,水性泽下的自然特点一样。此计最早是战国时期的范睢为秦国策划的一种外交计谋,为分化或防止敌人结成联盟,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范睢说服秦昭王放弃攻打遥远的齐国,而改打近邻魏国,在夺取魏国的大片土地后,使得秦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这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是攻打远敌,不但因战线长,难以补给,劳民伤财,败多胜少。而且即使取得胜利后亦难保其土,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只有交远以攻近,步步为营,节节取胜,才能实现江山一统的宏愿。
[运用]在这个计策中,“远交”只是一种手段,而“近攻”才是目的。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敌人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其远近亲疏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先消灭近处的敌人,因为近处的敌人对自己威胁最大。但为了防止远处的敌人与之形成联盟,所以必须采取“交远”的手段,制造友好的假象,以分化、瓦解敌人的内在联系,然后各个击破。此计的特点是和平与战争同时并存。在中医临证中,也经常会面临数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敌人”(病机),如水亏而火旺、土虚而木乘、土虚而水泛等,此时要对病情进行详细的探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远交”与“近攻”的对象,制定出相应的治则。中医的某些治法如泻南补北、滋阴潜阳、扶土泻木、培土制水等,都是这一计策的具体运用。这些治法的特点是“补泻兼施”,且“补”(交)多是为了“泻”(攻)。
[伤寒论列举]黄连阿胶汤滋阴泻火法。303条云:“少阴病,得**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条公认为少阴热化之证。少阴统括心肾,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生理情况下,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滋心火,使心火不亢。此谓之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若素体阴虚阳盛,邪入少阴,从阳化热,形成少阴热化证。本证主症是“心烦不得卧”,乃心火亢于上之象,是在治疗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然综观全局,又知心火亢与肾阴虚有密切的因果关系,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导致了心火亢旺,是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这是心肾不交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因此,在制定治疗策略时,既要“近攻”(清泻)心火,以除“心烦不得卧”;又要“远交”(滋补)肾水,以复心肾之相交。故黄连阿胶汤用黄连、黄芩清心火以“近攻”,阿胶、鸡子黄滋肾阴而“远交”。妙在芍药一味,与黄芩、黄连相配,酸苦涌泻以清火;与阿胶、蛋黄相配,酸甘化液以滋阴。可谓“远交近攻”之使者也。全方清上滋下,补泻兼施,是“远交近攻”计谋的具有代表性的治法方剂。本方对心肾不交之失眠,有很好的疗效。
六、假道伐虢计
[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解说]地处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它受到敌国威胁的时候,友国要摆出出兵援助的态势,以借机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对于那些处于困境的国家,只有空话而无实际援助,是不能取得他们信任的。此计出自《左传》,春秋时晋国欲吞并虞国和虢国,然而虞国和虢国联盟,只有打破两者的联盟,各个击破,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晋国就用名马和美玉来{MOD}虞公。虞公贪财,允许晋国的军队从虞国通过去攻打虢国。晋军灭虢国后从原路撤回,就顺便将虞国也灭掉了。后来人们就将以向对方借道为名,以行消灭对方之实的计谋称为“假道伐虢”。
[运用]此计的运用关键是“假道”,借道要借的巧妙,不能让对方有所察觉。因此要善于伪装自己,凭借对方的信任,以不侵犯对方的利益为诱饵,把自己的势力巧妙地扩展进去,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在中医临床中,有时会碰到寒热真假之证,往往按照《内经》“甚者从之”的原则,“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但真寒假热用热药时或真热假寒用寒药时,可能会出现真寒对大热药拒而不受或真热对大寒药拒而不受的情况,此时就当采用“假道伐虢”的治疗计谋,在热药中反佐凉药(一则引阳药入阴,一则投假热之所喜),或在凉药中反佐热药(一则引阴药入阳,一则投假寒之所喜),就会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假道伐虢”计多用于对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证的治疗法则中。
[伤寒论列举]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反佐法。如315条云:“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白通汤和通脉四逆汤都是治疗阴阳格拒的方剂。阴盛戴阳证服白通汤后,下利仍不止,而且出现四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等病情加重的征象。其阴阳格拒加重的原因,并非药不对证,而是由于阴寒太盛,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导致更激发寒邪之势,以致服药后病情反而增剧,正如王冰所云:“甚大寒热,必能与违其性者争雄,异其势者相格也。”当此之时,应遵《内经》“甚者从之”之法,于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中加入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人尿,以为反佐,使之引阳入阴,假道以伐虢,庶可避免再致格拒,从而达到破阴回阳的目的。(390条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分析略)。陈士铎认为,真寒假热证反佐凉药,不但使其内真寒乐于接受,而且还投其外假热之所喜,假道伐虢,一箭双雕。他在《石室秘录·假治法》中拟一治真寒假热(阴盛戴阳)方:附子、肉桂、人参、白术、猪胆汁、苦菜汁。其云:“吾以热药凉服,已足顺其性而下行,况又有苦菜汁、胆汁之苦,以骗其假道之防也。盖上热之证,下必寒极,热药入之,至于下焦,投其所喜,无奈关门皆为强贼所守,非以***给之,必然拒绝而不可入。内无粮草,外无救援,奈之何哉?吾今用胆汁、菜汁,以与守关之士,买其欢心,不特不为拒绝,转能导我入疆,假道伐虢,不信然哉!”可谓对“甚者从之”的假道伐虢计谋的发挥运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
2# 沙发
发表于 2007-7-28 09:0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研究点别的吧,把伤寒论和三十六计掺和什么,你不累啊
3# 板凳
发表于 2007-7-28 17:18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受益匪浅
4
发表于 2007-7-28 20:5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的智慧为什么就这么高呢
5
发表于 2007-8-1 16:20 | 只看该作者
没意思!!!!!
6
发表于 2007-8-31 15:33 | 只看该作者
还是研究点别的吧,把伤寒论和三十六计掺和什么,你不累啊
7
发表于 2007-9-10 20:12 | 只看该作者
曲尽其解!:(
8
发表于 2007-9-19 20:36 | 只看该作者
祝楼主研究成功.
9
发表于 2007-9-20 17:12 |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太离奇了吧。我看来看去,搞不清呀。
10
发表于 2007-10-11 23: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跟我好友的意见一样!他说:中医其实包含兵法、处世之法!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消、清、补、温都与兵法异曲同工!我觉得有道理!:handshake
11
发表于 2007-10-12 14:01 | 只看该作者
在古代的医生中,<易经>是他们的必修课
但是现在的中医学生,<易经>连必修课都不是.于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中医.
中医必须放到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中间去理解,每个学中医的学生必须对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有所了解,才能够知道中医的思维方式,那是我们祖先的思维.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中医都用现代医学的方式去思考,结果得出的结论并不对.所以,中医中科班出生的很少有神医级别的人物,反倒是那些从小就在背诵经典的人中间出几个名老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15: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