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16337
阅读权限20
专业分
贡献分
爱医币
鲜花
注册时间2006-5-6
|
周围神经病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可参阅下面一篇文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卫重娟 综述 程 焱审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05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常见为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为一种以上周围神经受损,以感觉缺失为主,因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所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1 神经营养因子(NTs)在DNP发病中的作用代谢障碍和微血管损害及其引发的继发改变是DNP的主要发病机制。近来发现NTs及其相关神经肽、受体等的缺乏可导致神经病变。NTs是可溶性蛋白家族,影响特定神经元的分化、生长、成熟、存活和功能。神经生长因子(NGF)是NTs的原型蛋白,有两种受体,一种为低亲和力的p75型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另一种为高亲和力的trkA型NGFR。在实验性糖尿病动物坐骨神经、血清、交感神经靶器官及DNP病人血清中均观察到NGF水平下降,Obrosova等[1]研究显示在实验性糖尿病大鼠6周龄时坐骨神经NGF水平即下降,其坐骨神经、颈迷走神经摄取的NGF逆行轴突运输下降,顺行运输无变化,NGFmRNA水平增高,可能作为NGF神经元功能受损的代偿机制。糖尿病大鼠在疾病早期出现NGF水平下降,通过p75NGFR表达而促进神经再生,但p75NGFR的上调为一过性,这与永久性糖尿病神经损害相矛盾。糖尿病病人腓肠神经宾格内带活检组织中p75NGFR表达正常,更证明p75NGFR上调可能是一过性的。p75型NGFR产生于雪旺细胞(SC)。trkA型NGFR产生于背根神经节(DRG),运输至轴突末端与NGF结合。trkA型NGFR下降导致NGF轴突末端的摄取和轴突运输下降,引起神经营养支持下降,导致轴突不能有效再生,而与p75NGFR无关。有研究证实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神经肽水 平与腰DRG中神经肽的mRNA水平相关,且在同一神经中神经肽水平与NGF水平相关,提示糖尿病中NGF的作用可能通过改变神经肽mRNA水平来实现。2 DNP的治疗研究进展2.1 NGF Elias等[2]研究了人类重组NGF(rhNGF)对遗传性糖尿病小鼠C型神经纤维(Cf)的作用,发现rhNGF并不能改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但可使C f振幅和积分正常化,说明NGF可保护和改善Cf的功能。从第9天开始给予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rhNGF,连续14周,发现其对快传导神经最大速度和振幅无影响,却明显改善摇尾试验(一种对热痛**的敏感试验)以及颈5、6DRG中神经肽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STZ诱导糖尿病鼠后12周给予外源rhNGF12周,NGF而非胰岛素可逆转肽的免疫活性丢失。是否不可逆转的微血管或神经损伤会限制NGF的作用,或者延长NGF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须进一步研究。Ⅱ期临床观察250名DNP病人应用rhNGF治疗6个月后发现,病人冷觉阈值有明显改善,对热痛觉有临界改善、而其他只有改善趋势,证实了rhNGF选择性改善小纤维感觉功能[3]。2.2 其他NTs 糖尿病大鼠比目鱼肌和DRG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水平增高。NT 3是支持大直径感觉神经元的一种NTs,维持本体感觉和粗触觉(机械感受)。STZ诱导糖尿病大鼠骨骼肌中NT 3基因表达下降,伴有其在坐骨神经中顺行和逆行运输下降。经rhNT 3治疗后糖尿病大鼠SNCV增加。DNP中除了NGF所支持的肽能神经元外,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所支持的非肽能神经元免疫活性也降低,经GDNF治疗后增高。1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介导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其病人表现为生长激素 **1 **结合蛋白(GH IGF IGFBP)轴异常,包括GH高分泌、循环中IGF 1和IGFBP 3水平下降、IGFBP 1水平升高。在已出现轴突发育不良(DNP的病理标志)的糖尿病{BANNED}感自主神经病大鼠中,IGF 1治疗2个月后回肠肠系膜神经和肠系膜神经节轴突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降低,而低剂量胰岛素治疗组(作为IGF1一过性降血糖效应的对照)未见上述改变。葡萄糖转运蛋白5定位于SC和轴突,注射STZ后5周即出现高表达和MNCV下降,若注射STZ后3周开始给以rhIGF 1和胰岛素治疗2周,均可使之到达正常水平,说明葡萄糖为DNP启动因子。rhIGF短期替代治疗已在包括1型、2型糖尿病以及A型胰岛素抵抗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但rhIGF1的长期安全性和代谢效应还未知[4]。源于神经血管破坏的实验性DNP,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病变可发生逆转,动物模型中,转入VEGF基因后病变部位的血管数目和血流量由显著低于正常恢复至正常水平,VEGF的高表达引起大和小纤维周围神经功能恢复,同时也说明微血管破坏在DNP发病中的基础地位[5]。2.3 其他 血管异常造成神经缺血而致神经形态学异常和功能下降。胰岛素缺乏、高血糖可引起多元醇活性增高,肌醇摄取减少,神经蛋白糖基化增高。多元醇活性增高引起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下降和神经肌醇减少而导致神经缺血。神经蛋白糖基化增高引起轴突转运功能下降而导致神经功能下降。2.3.1 STZ诱导糖尿病早期持续存在的明显神经节灌流下降可影响神经细胞体功能而引起自主神经病[6]。己酮可可碱通过影响环氧化酶介导机制而明显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出现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和神经内膜血流下降[7]。2.3.2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可阻止STZ诱导糖尿病大鼠NCV下降,预防DNP病人腓运动、正中运动、正中感觉NCV降低,但不能改善临床症状。DNP病人早期应用ARI治疗可改善其瞳孔对光反射和反应运动神经传导的F波潜伏期,但对MNCV和SNCV无作用[8]。Ohi等[9]发现STZ诱导DNP大鼠SNCV及NGF含量明显下降,ARI治疗后NGF及SNCV均增加。另外ARI对体外培养大鼠SC的NGF合成和释放有**作用,提示ARI可通过诱导SC中NGF以及抑制多元醇通路来治疗DNP。2.3.3 格列齐特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作用,可明显阻止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胫神经的MNCV下降及有髓纤维面积的减少,改善纤维密度及轴髓比增加等形态学改变,提示二者对DNP有良好治疗作用。2.3.4 氧化压力增高参与DNP发病,自由基产生增加和清除下降而增加细胞毒性。Corder等[10]观察到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应用硫辛酸
γ亚麻酸(GLA LA)后,可增加坐骨神经NGF水平和提高MNCV,较未处理糖尿病大鼠其SP、神经营养肽水平也明显增高。临床研究显示γ 亚麻酸可改善腓神经、正中神经MNCV及热觉阈值。DNP病人血清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较正常低20%,且大部分病人热休克蛋白(HSP)72水平低,α 硫辛酸治疗后可完全纠正[11]。牛磺酸可通过对抗氧化压力增高而改善早期DNP神经血流、传导缺陷和NGF缺乏[1]。Hounsom等[12]观察到伯氨喹和饮食缺乏维生素E引起的氧化压力增高以及糖尿病这两个因素均可降低NCV、坐骨神经中NGF、SP和神经肽Y的含量。2.3.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其治疗12个月后,腓MNCV增高,M波波幅增高,F波潜伏期及震颤觉阈值下降,自主功能、神经病症状和缺陷记分均有改善[13]。2.3.6 给予动物和病人高肌醇饮食可提高NCV并改善神经形态学改变,同时还可改善自主神经病变。2.3.7 神经节苷脂治疗可促进神经轴突出芽再生,但临床副作用较大。2.3.8 神经蛋白非酶糖基化及其终末产物(AGE)在DNP发病机制中起作用。抗糖基化制剂OPB
9195治疗24周可改善MNCV、降低血清AGE水平,降低坐骨神经中AGE免疫活性并保存Na+ K+ ATP酶活性,但不会影响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14]。2.3.9 TX14(一种神经营养肽)可逆转以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还可预防以胰岛素正常而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加为特征的半乳糖饮食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下降[15]。目前对DN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慢性高血糖在疾病早期引发神经的代谢异常和电生理改变,晚期则引起神经形态学改变。一旦患者出现神经病变,则很难逆转。因此,除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积极的从其他致病机制入手,寻找DNP的有效治疗方案。 |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寒冰 +2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杏林之春 +3送花给你,谢谢你的支持~~
收到5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