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39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案讨论] 【原创】求助---我们一个结课考试的病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黄某某,男,3岁,1958年8月22日就诊
于1985年8月20日入院,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入院时高热达40度,有汗,口渴面赤,唇干,呕吐,舌苔黄而润,大小便而润,大便日2次,微溏,脉数,右大于左。认为暑邪入阳明气分,予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生石膏45g 知母6g 山药9g 连翘9g 粳米9g 炙甘草3g,21日晨二诊,热反加高到40.5度,舌黄而腻,大便日3次,溏薄,仍进原方,石膏加至60g。午后在诊,体温升高到40.9度,更加入人参服之,热仍如故,大便溏泄不减,22日三诊,前后大剂白虎汤连用二天,高热不但不退,而反溏便增值一日四次,闻声惊惕,气粗呕恶,病势趋向恶化,人迎脉数,舌黄不燥,体温40.9度。
不知为何病情发展成这样,现在应该开何方?
__________________
2# 沙发
发表于 2006-5-16 23:59 | 只看该作者
葛根加半夏汤加芩连
3# 板凳
发表于 2006-5-17 01:33 | 只看该作者
舌苔黄而润,大小便而润,大便日2次,微溏,此为热邪夹湿邪,湿与暑热之邪相合,初入阳明气分,与此时应当辛苦并用,清气泻热解毒化湿,可用白虎汤去知母合小陷胸汤加栀子,连翘,茵陈,木通,黄芩等
热反加高到40.5度,舌黄而腻,大便日3次,溏薄,此时热毒内结于里,当苦寒直清里热,可用黄连解毒汤加生石膏则热邪可从里清解。
闻声惊惕,气粗呕恶,病势趋向恶化,人迎脉数,舌黄不燥,体温40.9度。邪热内舍入营,气营两燔,心神被扰,初入营分不得过用寒凉,使暑邪愈遏愈深,不得外解,当透热与芳化之法合用,使暑热有外泄之机,即透热转气之法。可用清瘟败毒饮
4
发表于 2006-5-17 14:45 | 只看该作者
患者本为太阳阳明合病,葛根芩连汤主之。而医者反与白虎汤清其里,表邪内陷,热势更甚,仍可用葛根芩连汤.

[ 本帖最后由 ak123 于 2006-5-18 12:29 编辑 ]
5
发表于 2006-5-18 19:42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应以人参白虎汤合三仁汤化裁?
人参10克,石膏6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
白蔻仁10克,滑石10克,竹叶10克,木通6克,半夏6克,厚朴6克

[ 本帖最后由 白山 于 2006-5-18 19:48 编辑 ]
6
发表于 2006-5-18 20:25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暑必兼湿,湿重于暑,湿邪重滞,湿蒙身热不扬,当重化湿而兼清暑,方宜藿朴夏苓汤
7
发表于 2006-5-18 21:50 | 只看该作者
此患儿虽大热大渴,却舌苔黄而润,大小便而润,大便日2次,微溏,提示热邪夹湿,小儿脾阳虚。故白虎汤中应加祛湿之品,护中阳之品;况小儿体为稚阴稚阳,大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而初诊方中不仅没有化湿、护阳之品,并且生石膏45g,用药值得商榷(伤阳之故)。所以药后体温不降反升,苔黄腻,大便溏薄,且次数增多。 此时已经提示中阳更伤,湿邪更增。而石膏却又增至60g,更犯以上二忌,所以病情进一步转剧恶化。此时四逆人参类方可以考虑。
8
发表于 2006-5-18 22:02 | 只看该作者
加平胃散加减
9
发表于 2006-5-26 17:58 | 只看该作者
有答案吗
10
发表于 2006-5-26 18:46 | 只看该作者
患儿有“热,渴,汗”三大症,但脉不洪,反而右大于左,右大于左为内伤脉,与阳明气分实热不符;润燥为津液盈亏之辨,也是寒热辨证的要点,气分实热应为燥苔,黄或白倒不紧要,患儿苔虽黄质却润,此为不符合实热**;将以上二点与便溏结合起来看,便溏不是协热利,而是素体中阳不足,复加湿犯脾胃,脾阳受困,水湿不化,下走大肠之表现。
复用寒凉重剂,脾阳更伤,所以热不降反升,“反溏便增值一日四次,闻声惊惕”亦是真阳受扰之征象。

“人迎脉数”主何?不解,请达人指教。

[ 本帖最后由 thxy 于 2006-5-26 18:47 编辑 ]
11
发表于 2006-5-26 19: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没答案,不过大家分析的已经很有道理了,选丁香园巍子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粗略说说我的想法算了。

定为暑温是有道理的,这个同湿温的鉴别可参阅温病学。但是虽然定义上可以鉴别开来,治则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这个后面再谈。

另外楼主一些比较重要的症状未曾写出,比如恶寒是否明显,是否口渴喜饮,小便数色量都未说清楚。没有写的,姑且当作没有明显异常罢。

这个病例,开始舌苔虽黄而润,大便微溏,津液未伤,湿象已显,应为暑温挟湿。湿性粘腻难解,有湿而未祛湿,单用甘寒润药除热,热难除而湿得助,弥漫三焦为患。
怎么说是弥漫三焦呢?闻声惊惕,气粗,是湿邪上蒙脑心肺诸官;湿邪阻于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故呕恶;湿邪下渗肠道,故便溏泄泻。
当此重症之时,不可拘于暑温湿温之别,湿盛祛湿,热盛除热。湿邪弥漫三焦,当为急;虽有壮热,而苔黄不燥,津液未大伤,当缓图之。我建议暂时弃用常规清气分实热之白虎汤,以湿温之常用方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为主,加连翘透热清热,加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菖蒲以利湿开窍。待诸湿象已除,再参以机变。

最后谈谈我对用下法的意见。该患儿痞满实三证不全,也未见热结旁流之象,小承气汤似乎不太合适;枳实导滞方以大黄为君,除肠胃有形之湿热积滞,似乎也稍嫌过之。过用下法,可能有洞泄之变,不可不三思而后行。

一点见解。欢迎大家指教。


巍子 edited on 2006-05-17 01:50

4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白山+4很受启发,谢谢分享
收到4朵
12
发表于 2006-5-27 17:24 | 只看该作者
我怎么觉得是太阴阳明两经的病变啊,太阴寒而阳明热。记得看过一个病例,开始也是这样用白虎汤,无效,后予于温灸(不知道是不是温灸还是什么了,总之是予温药敷或者灸肚脐)肚脐后再予白虎汤体温就降了!一开始用白虎汤无效,且溏甚,考虑为白虎汤寒性太过,伤及太阴经,而太阴脾土不能温运,故白虎汤药力无效,寒邪存内拒热,故见发热加重,故先予温药温太阴经后,再予白虎汤即可收效。愚见,望前辈们指点。

4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白山+48错,很有启发。
收到4朵
13
发表于 2006-5-31 14:54 | 只看该作者
阳明有热,当清,然太阴阳虚,故不受之,可用附子,干姜捣碎贴脐上,再用白虎+人参汤
14
发表于 2006-5-31 14:5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看完病案就回贴了,没想到楼上的几位和我想法差不多,呵呵
15
发表于 2006-7-15 19:03 | 只看该作者
晕,你们平时都看写啥书呢(当然,你们的中医水平还是很高的),这个我一看就是名医岳美中的一个医案.多看看他的书吧.
16
发表于 2006-7-15 19:16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呢,答案揭晓:岳美中后来经过仔细思考,最后毅然用了葛根芩连汤, 效果当然是"一剂知,两剂已"呀.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查他的原书.我看过的有岳美中医话集,医案集.医疗经验集共三本书.可惜再难找到他的另外的书.他的书我都看N遍了,每次看都有新的启发.了不得呀.不过我觉得考试里用这个病例,还是太走偏锋了,我敢说,就算出题目的这个老师,要是他没看到岳美中医案的话,他敢出这个题目吗?要是没有岳美中的医案,而只按照病例里的症状,白虎汤其实也算正解 呀.所以呀,中医难学,医道难伸,要想把中医学通学懂学精,那真的是很难的呀--------有感而发.
17
发表于 2006-7-15 19:28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历代很多医家都把治伤寒之学(是指仲景之<伤寒论>)作为最高最难的医学目标(而不是温病,不是内科杂病).可惜总有很多人自吹自擂说自己搞了中医一辈子,按照某个医家的言语(这句话我深以为然):不治经典,面对病人,开口动手便错.不认真治学中医经典的中医,你就算搞中医一辈子,那又有何用?庸医而已.----------连续发了三篇回复,只是有感而发,此也与同道共勉!
18
发表于 2006-7-15 19:51 | 只看该作者
伤阳矣,似应先进姜附,再随症治之。
19
发表于 2006-7-15 20:20 | 只看该作者
读完颇受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7-1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