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4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 【转贴】中西醫如何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編輯部

    中醫、西醫長久以來都認為,彼此真的是「雞同鴨講」,因為各自的理論、語言都不同。《康健》雜誌說動了中西醫界重要人士,齊聚一堂,討論「如何整合中西醫」。與會者各就本身立場提出意見、質疑與辯駁,場面熱烈而不失風度,雙方立場雖然南轅北轍,但也有了初步共識……。

                    國衛院院長 吳成文
    中西醫要如何整合,是台灣醫藥衛生很重要,但也很困難、複雜的問題。我記得十年前剛回國時,拜訪當時的衛生署長施純仁,聊到什麼問題最令他頭痛。他說:「中西醫整合的問題。」這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中醫在中國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西醫只有一百多年,但是西醫現在已變成主流醫學。
    事實上,不只在中國,在國外也都有傳統醫學,後來也被所謂的現代醫學所取代。原因是現代的醫學有科學驗證的基礎,可信度較高,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取代很多以前存在已久的傳統醫學。據估計,高達80%癌症末期的病人,使用中藥治療。這表示中醫迄今仍有某種存在的價值和理由。
    基本典範不一樣到底中醫能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第一,中醫是根據經驗發展出來的,過去五千年能夠存在,是因為它具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第二,西醫雖然是根據現代科學,可信度較高,但是目前只能治療20%的疾病。還有很多是現代醫學無法治療或治療無效。我認為,中西醫兩者的基本觀念不太一樣,中醫根據經驗,西醫比較有系統化的根據,尤其是過去解剖學並不是很發達時,中醫所講的陰陽五行,不太能夠被現代科學驗證而接受。
另一方面,中西醫常用同樣的詞彙,但意義不一樣,例如西醫講腎、肝,明確指的是器官,中醫的意義比較廣泛,「腎」包括生殖系統、「肝」包括膽。兩邊談起來的時候,常常各說各話、雞同鴨講。
    另外一個問題是大家在批評對方時,常常以偏概全,例如說「中醫袪邪、西醫扶正」,或者是「西醫治病、中醫養身」。我們還常聽說中醫沒有副作用,其實並不全然。任何藥都有副作用,只是程度強弱的不同。能治病的就是好醫有人說,西醫是微觀的、中醫是宏觀的,這也是以偏概全。西醫可以談到整個系統、細胞,中醫也是,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還有,西醫常常批評中醫不科學、落後、江湖,我想這也是以偏概全,因為中醫還是有某種系統,只是以現代科學來看,它沒有經過嚴謹的驗證。所以我想,如果能夠排除這些誤解,要談中西醫的整合,並不是不可能。事實上,不管是中醫或西醫,只要能把病治好,就是好醫、好藥。
    1998年9月份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提到,不能把醫學分為主流和另類,只有經過足夠測試或是測試不足的醫學,只有有效和無效的醫學。如果我們用這種觀點來看的話,事實上,中醫和西醫也是程度上的不同。中醫的問題是經過這麼多年來,沒有研究和進步,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並不表示它一定沒有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在過去一、二十年,找各式各樣的化合物做篩選,成果並不是很好,能夠真正找到有用的相當有限。
    所以有人建議從傳統醫學或中國醫藥中著手,因為至少中國醫學在經驗上,有些藥有效,從這裡來著手,可能是個比較合理、容易的做法。很多西醫認為中醫不科學,不過這主要看科學怎麼定義。如果從驗證的科學來看,中醫不是、也不夠。中醫是經驗藉著一些系統的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從驗證科學的觀點來看是不夠的。從科學的演變來看,中醫是個經驗科學,更早期的科學。
    所謂中醫藥是一種經驗,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理論上的,一個是醫療方面。在理論上大家認為恐怕很難有共識,因為兩者想法和基本觀念不一樣。理論不能結合就不結合,不必勉強。中醫界再努力,如果能把它真正提升為現代科學,當然很好。如果中醫藥不能醫好病,有一天會被淘汰;如果真的有價值,有一天會出來。
    中西醫在臨床上合作最重要的是在治療方面。由中西醫界合作,以臨床實驗驗證中醫有些治療方法,這對雙方都好:中醫界有些治療方法,能夠發揚光大、世界化;而西醫界一些無法可治的病,有了新方法。至於教育方面,是比較複雜的問題,並沒有結論。像中國醫藥學院,已經開始在做了。希望在衛生署的領導、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贊助下,能有所努力、突破,不但對台灣的醫藥衛生,甚至對全人類的健康都有幫助。

                 台大醫學院教授    陳定信
    我認為中醫的定義不清楚,是非常玄的東西,中醫與西醫很容易雞同鴨講。比如說,明朝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究竟對不對?我沒有這個能力去證明。曾經有人請我從天然產物中,尋找是否有抵抗B型肝炎的物質。我首先界定民間所謂有效的東西。結果發現同樣的名字,三個地方拿來兩種不同的植物。
    我只好去請教植物專家,然后找生化的人,他跟我說:「要先申請三十萬預算。」十幾年前三十萬是很多錢,一個國科會計劃的預算不過三、四十萬。他說:「藥草若不一起買,會有很多不同成分的草藥。」這太可怕了,這一批有效,下一批不見得,因為成分不一樣。他還說:「不只這樣,同一種草,種在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收成,又不一樣。」我認為,這是無法重複確認的實驗。
    後來我的結論是:只有一種草就有這些差異,何況好幾種在一起,燉的時間不一樣,說不定水質又不同,裡面發生的化學作用不得了。一種植物裡,可能有好幾十種對人體造成影響的成分。太博大精深了,不但我沒有能力驗證古人的理論,我也懷疑誰有能力?「中西醫說得不一樣的時候該怎麼辦?」我對這個題目有意見,中西醫本來說得就不一樣,一樣才奇怪。中醫如果證明有效,當然很好;如果證明無效,就要註銷,不要浪費社會資源。叫西醫去了解中醫,是認為中醫有效才這麼做。但是如果中醫沒有效,這些都是浪費!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     張成國
    中醫藥委員會曾針對全國的中醫醫院和診所做問卷調查,請中醫師寫出在他們臨床上認為最有療效的疾病或症狀是什麼,統計出30種疾病,包括月經異常、過敏性鼻炎、便秘、氣喘、經痛、慢性肝炎、頭痛、高血壓、白帶、腰痛、糖尿病、咳嗽、睡眠障礙、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耳鳴、痔瘡、上呼吸道感染、心律不整及心悸、眩暈、痛風、慢性咽喉炎、功能性腹瀉、坐骨神經痛、胸痛、口腔炎、不孕症、中風後遺症、失眠、消化不良。
看中醫的五類病人
    目前會去看中醫門診的病人有五類。第一類是癌症病人,看中醫是為了解除病痛、延長壽命,因此只要西醫診斷出是癌症後,這些病人第一反應是去找中醫。第二類是吃西藥會過敏的病人。第三類是在西方醫學療法較差的,如異位性皮膚炎。第四類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的人,認為扭傷由中醫來治療比較好,所以傷科在中醫藥佔了50~60%,尤其是扭傷、跌打損傷。第五類是虛寒性的病人,在中醫門診中佔最大部分的病人。\
   虛寒性病人的症狀是大便不成形、小便多且色白、四肢冰冷、怕冷、嘴乾,這類的病人由西方醫學檢驗,大多查不出毛病。中醫的整個治療過程的步驟是,一針、二灸、三藥。因為在一百年前、西醫未傳入之前,中醫也看急診,因此「針」是針對急性病人(屬於熱症、實症的病人),等到變成是慢性病(虛症、寒症)後,就用「灸」。最後病入膏肓、末期的病人,才用「藥」。西醫要研究中醫,首先必須結合中西醫學教育。在醫學程中適當地增加中醫藥課程,對在職醫師進行繼續教育的同時,也補修有關中醫藥及針灸課程。
    中醫的基礎到診斷,不是一兩天可以學會的。過去我們國家對中醫的培養,不像西方醫學有正式的管道。為了維持中醫的延續,沒有辦法,只好讀書考試。這是不得已的方法。現在要把這個制度慢慢廢除,例如長庚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已有一套完整的訓練系統,來培養真正的中醫師。同時鼓勵中醫師學習部分的西醫診斷方法,去評估自己治療方法是否有效,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中西醫互相學習彼此的優點。
            
    建立中藥的DNA圖譜

    現在中醫藥委員會,為了做臨床療效的評估,開始要管制中藥的品質。例如用核子醫學,把冬蟲夏草的主成份列出來,然后找出它的屬種,再做出它的DNA圖譜及標記,才知道這個藥是否符合標準。對這幾項,大陸已經做了52種中藥,台灣做了43種,所以現在呼籲彼此不要重複做,我們也把資料寄給大陸的學者,希望海峽兩岸四地中醫藥專家,各自訂下各年度的研究項目,趕快把現在市面上常用的兩百多種藥味做出來,之後才能評估中藥的臨床療效。將來考慮優先進行臨床療效評估的疾病,如

■1. 我國人常見的疾病,如肝病。

■2. 未來世界潮流所重視的疾病,如骨質疏鬆、不孕、慢性肝炎、高血壓。

■3. 中醫藥療效較具優勢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

        中西醫在臨床上合作

  如果民眾遇到中西醫說法不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可以提供必要的諮詢***。未來有中西醫部門的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和中醫藥委員會,結合相關學者專家,研議成立中西醫藥諮詢委員會,裡面將包括中醫西醫、中藥西藥的專家,加強中西醫學的溝通,並提供民眾諮詢***。

          中國醫藥學院教授  林昭庚
    針灸已經是世界性醫學,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針灸,歐洲的馬德里大學有針灸研究所、澳洲維多利亞大學有針灸系,其他如美國也有。目前的論文大多注重在基礎研究,而且注重在解除疼痛。世界衛生組織也已通過針灸對43種疾病有效,不只有痛症而已。但是目前世界性已發表的相關臨床論文,可說是很少。   
    因此建議將來國家衛生研究院能夠多做一些相關臨床療效評估。我現在負責國立編譯館「中西醫病名對照彙編」的工作,這是為對中醫有興趣的西醫,或完全不懂中醫的西醫做的。西醫病名用HarrisonTextbook of Medicine 的定義,再對照中醫的辨證,比如說剛剛說到的熱咳、實咳,是急性氣管炎,寒咳、虛咳是慢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現在有9位碩士、8位博士在做這個工作,已經做了7年,這是從沒有人做過的工作,完成之後可能在座的專家、學者不見得同意,但也不能不踏出這一步。
2# 沙发
发表于 2005-10-6 16:27 | 只看该作者
成大醫學院教授   黃崑巖
    為了參加這次的座談會,我還去惡補,看了日文談中醫學的書,但是我覺得有些困難,因為我用西方醫學的觀念去看,卻看不懂。中醫有沒有原則?有。問題是方法、看法、精神不同。例如它沒有真正的組織學、解剖學,所以「病入膏肓」,仔細看只是橫隔膜和心臟之間,那是什麼?
    但是它有它的理論。但如果用西醫的想法試圖了解中醫,幾乎毫無希望。中西醫要合併研究,只能雙邊談過,選擇一些藥,就有效沒有效,來檢查一下。我可以斷言中醫還是會存在,因為人類的疾病有一些無法解釋,這就是它所成長的土壤,在國外稱之為「另類醫學」;對病人而言,用另一套說法來解釋也很好。
   所以中醫會一直存在,甚至到另一個兩千年。所以,西醫不能君臨天下說「我來審判」,中醫也不必太有防衛心態,如果不消除這些心態,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推行不了。

          台北市立中醫院院長   張恆鴻
    中國大陸曾統計過中醫藥對哪些病症有效,包括青蒿素、泌尿道結石、痔瘡處方,後兩種現在已列為國家機密。去年一月美洲地區研究發現,針灸對手術後或化學治療後引起的噁心、疼痛,以及頭痛、牙痛、經痛、中風後的復健、退化性關節炎等可能有效。
   另一篇文章統計了1970~1997年間的替代療法(也含中醫)的療效有哪些?主要是對慢性病有效,包括焦慮、頭痛、背痛、憂慮症。很多人都質疑為什麼中醫沒有經過驗證?我想,並不是中醫經不起驗證,而是為什麼我們對中醫的驗證這麼少?
我覺得中西醫整合並不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反而應該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問題在於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比如說,中醫界有責任釐清什麼是「虛」、「熱」,然后再去驗證是否需要補「虛」。既然台灣有這麼多替代療法,表示我們有這麼多的資料可研究。
    不過,我認為我們要先問的是,這些替代療法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中醫?或者中醫只是一個替罪羔羊?或是中醫與中藥分離?

                 以西醫體系來界定問題

    翻看1998年常用藥品手冊,光看咳嗽藥這部分,就有13種西藥有所謂的中藥,例如桔梗、甘草等,甚至整個方子放進去。消化系統部分,也大概有二十幾種西醫所使用的藥,有中藥、甚至中醫的方子在內。但是從中醫觀點看這些藥,會發現藥的性質和副作用有關。我想中醫比較主要的原則,西醫大多已經找到,但是有些細末的規則,也不能違反,因為有時只會造成輕微的副作用,有時也可能致命。
   如果使用藥物時,中西醫一起考慮,也許可以大大減少副作用。由于西醫是個架構比較嚴謹的體系,所以如果以這個體系來界定問題,比較不會亂跑。問題界定後,再去使用中藥,發展出來的是國際性的語言,大概很容易被接受,我認為這是目前很好的方向。但是做這樣的努力時,不要誤以為這些就是中醫,因為中醫還有另一個天地,不要忽略中醫在診斷、經絡現象、針灸等這些方面的研究。
   有一次,台大公衛研究所丁(志音)教授跟我談,他觀察人類醫療行為發現,台灣在做中西醫整合的,其實是病人的家屬。生病時,病人非常無奈,也花了很多寶貴的精神和金錢,這是既存的問題,我們應該面對這個事實。我希望以後有這樣一個機構,就像這樣能夠長期溝通、對話的機構,來促進彼此的了解,而且成員需要具有公信力。第二點要培養人才,這些人才也必須有公信力,我感覺我們好像在金飯碗上討飯,現在各醫學院中,有許多醫學人士都在學中醫,他們應該是培養的焦點。第三是檢討現行制度對進步有沒有妨礙。

               整合醫學會理事長   楊思標
    十年前,我有一次到大陸考察,看到他們想把中醫現代化,稍微有些努力,做得也不錯。1950、60年代,毛澤東強迫三千多位西醫學中醫,以後這些人就成為中西醫結合的主流。不過,去年北京全國性的會議,我看到他們的討論,覺得中西醫不同理論體系,要合在一起大概沒有辦法。
   中西醫結合,當然要用西醫比較進步的診斷,用西醫的病名,可以做國際的比較、討論。例如肺結核,西醫的療法很有效,中醫只能看看有哪些症狀,是西醫沒辦法緩和或消除的。西醫已經有相當的歷史,都發展到基因工程了,然而中醫現代化太慢了。
   談中西醫結合,首先,運用西醫現代醫學的病理做診斷。治療方面,有效最重要,有時候中、西醫都有效。這時就看民眾喜歡哪一種,或個人看狀況決定。台灣醫政法令把中、西醫分開,中醫不能用西藥,西醫不能用中藥,實在沒有道理,需要突破。

                  中研院院士  何曼德
    基本上我反對中、西醫的分界,因為一分就變成兩派了。我認為,無論中西醫,所有的療效問題,都應該接受以實驗為基礎的證據,這是科學的方法,而不能說是西醫的方法。
   第二,研究與教學碰到一個問題。現在連中醫的終極診斷,都以西醫的方法,就是根據所謂科學的醫學。解剖學、藥理學、生理學、遺傳學,是醫學的基礎,沒有中西之分,也沒有中西醫整合可談。那麼中國傳統的醫學學說怎麼辦?寒、虛、熱這些字也很重要。
   所以學說必須保存,還要研究。不過我必須說,這不是科學。我覺得「科學」就是指科學方法,不可以光靠經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3 20:2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