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脊柱] 王燮荣整脊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王燮荣整脊手法
腰椎复位手法

        一.侧卧斜扳法:(最常用)
  **:患侧在上,上半身侧卧,双下肢伸直,臀部以下前倾呈俯卧状,腹部贴于床面,医者立于床边。面向患者。
  手法:医者左手从患者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胸大肌肌腱部,手掌抵于背部作为支点以固定上身。(为防止患者肩关节疼痛,还可令患者双手抱住医者上臂)。医者右手前臂平放置于患者臀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上肢压于其上;左手引患者上半身略后仰,右手将臀部向下按压,使患者整个身体呈“麻花状”纵向旋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借助于杠杆作用同时反向用力,顿挫按压,此时即可闻腰椎复位响声,手法成功。
二.抱腋转腰法
  **:患者坐位,助手在前扶住患者两侧髂前上棘或大腿外侧根部以固定骨盆。
  手法:医者从后方穿过腋下抱住?双肩,令患者上身后仰,医者在拉伸牵引状态下,以腰椎为枢纽,将患者上半身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用力顿挫旋扭一下,可闻及复拉声响;同法再向对侧旋扭一下,术毕。
三.仰卧屈膝压腹法
  **: 患者仰卧,臀部(骶部)垫枕,枕头上缘与病变腰椎之下一椎体上缘平齐,患者屈髋屈膝,两踝关节交叉,双手重叠,置于腹部。
  手法:医者站立床旁,一手扶住患者双膝,一手扶住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用力将患者双膝向腹部弹压3次,术毕。
四.俯卧压骶法
  **:患者俯卧,双臂置于体侧,腹部垫枕,使枕头下缘与病椎下缘平齐。
  手法: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前臂置于骶骨部,先震动颤压数次,然后借助上身体重,向下用力弹压3次,术毕。
  说明:
  1、以上四法,适用于I°一Ⅱ°腰椎向前滑脱(滑移)而无椎弓根崩裂者 (X线斜位片,“狗颈”无断裂)。
  2、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腹压增大(犹如“皮球”充足气,可以耐受高压),当医者瞬间用力下压时,此压力可通过患者双手传导致肤壁,再通过腹腔内高压而传递至所需复位之患椎,但不会伤及腹腔及盆腔脏器,原理同前述胸椎复位手法。
3、无论仰卧位或俯卧位,手法复位后应即予以腰围固定2周以上。  
4、腰椎I°一Ⅱ°滑脱者,椎体一般多无骨折,只是前后纵韧带、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松弛,致使椎体由于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随之增大),因此手法复位之后,应绝对卧床休息3—4周(后期可在床上功能锻炼),使损伤的韧带及软组织得以修复,以巩固腰骶椎的复位状态。
5、若腰椎滑脱超过Ⅲ°以上,则多有椎弓根崩裂,宜行手术矫正,复位往往是徒劳的,且易造成骨折部位新的损伤,当属禁忌。
6、复位后的卧姿:
①如患者习惯仰卧位,则应取双下肢屈曲位,双足可平放于床面。臀骶部垫一薄枕或棉垫。切忌下肢伸直仰卧,以防加大腰部前凸的剪力。
②如患者喜欢侧卧,则应屈髋屈膝,避免伸腿挺腹。
7、复位后之床上功能锻炼法:“不倒翁”翻滚操(自取名)
  手法复位后卧床休息2周后,可在床上进行滚动式功能锻炼,具体方法是:仰卧低头,下肢屈曲,双手抱于月国窝上方之大腿下端,使整个身体呈蜷曲状或半球状,并以臀部为支点,当屈膝一仰头时,身体向头端滚动;反之,当低头收腹起坐时,利用双足跟下蹬之力带动整个身体向足端滚动。
  切记:
①无论向上或向下滚动时,双手均应始终抱住膝关节后方,只是抱膝之力度、松紧应随身躯滚动而有所变化。
②若双手抱住膝盖前下方之胫骨上端,则患者无法实现“自我滚动”,达不到锻炼目的。


王燮荣整脊手法--胸椎复位手法

           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阶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
   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阶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
  **: 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
   **: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手法: 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
   **: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四.坐位扳肩法
    **: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骨盆。
    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五.膝顶法
   **:患者取坐位。背向医者。
   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六.槌击法
   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胸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槌击法进一步补充矫正。  
   方法:以左手拇指指腹抵住侧凸方之棘突侧板,右手以橡皮叩诊缒轻轻敲击拇指指甲,指下可感到棘突滑动,或以特别圆头小棒代替拇指,置于棘突侧方,再以小缒敲击木棒另一端,使椎体偏歪得以纠正。


王燮荣整脊手法--颈椎复位手法

        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
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
优点:  
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
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 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程序:
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
1.手力牵引
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 目的:
(1) 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 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
上段 (C1-2): 略低头(0-15‘)
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
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
3.复位手法:
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
机理:
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阶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弛,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
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  (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

[ 本帖最后由 cgc850102 于 2008-1-28 13:33 编辑 ]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8-1-27 21:01 | 只看该作者
手法很好,今天的医疗环境,一定要在患者检查齐备的情况下(CT,MRI),排出骨病以及脊髓病变,间盘病变的时候,再用这些大的手法,以免出现问题。可以造成很**烦。我曾经预见一个患者,颈椎**出现截瘫,后来到我们这里手术治疗,最后是**的大夫买单。一点建议。
3# 板凳
发表于 2016-5-9 15: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供,正好需要,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4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