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五讲分析一例少儿虚寒治验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五讲分析一例少儿虚寒治验案例
这一病例如果按照常规的辨证步骤,程序可能比较简单,在此是为了说明和应用中医辨证五讲程序,由于需要按部就班的演绎分析,不能过于简化。因此会显得相对繁琐一些,但熟练掌握以后,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也就不会如此繁杂。请看如下病例分析:     贺某某 男    6岁 二三年来经常感冒,咳嗽发烧,都是送往医院输液**,抗菌消炎.屡治屡犯.频繁时一月三次.由此导致食欲不好,大便秘结,几天一次,时常用开塞露解决,能持续数月都是如此.有时伴发抽搐和惊风。曾从郑州到北京的儿科专业医院检查,最终无果.近段数月一旦外感,即由网络咨询医治,用温热药物能够明显见效,但后期维护很难跟上.故还易犯.后由外地亲人推荐前来治疗.
    初诊:2007年11月某日来诊,患儿身高与同龄相比偏上,体形明显瘦弱,气色黑青,精神萎靡不振.家人代诉,近段时间外感稍有缓解,食欲不好,常咳,有痰,吐不出,易汗,没精神,乏力明显.观其舌苔,尖红,中部花舌并有厚白苔.脉浮.
    主证判断,基本已经明确为虚寒体质,外感未除,局部湿热。
    为何这样辨证呢?其理论依据主要在于:
    一围绕人体生命气动力;
    二遵循旋转统一性的原理,判断是强是弱的气动力,以采用增强或减弱气动力旋转统一的基本定律;
    三参照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把有关信息进行定位和层次对应分析;
    四以旋转统一论为方法,筛选尽可能多的有利信息资源以备应用;
    五明确中医起源为宇宙自然规律目标,可以参用其他学科,如西医的措施,以确立统一战线,进行无矛盾的配合,结合以致融合参与,共同解决。
     有了以上理论和方法依据,可以在战略上应用辨证三步曲:
     1 从总体上来看,患儿精气神都是很差的,并且是综合的。不管是过去,现在均是如此。这是一个整体的状态判定;
     2 从阴阳的定性方面来讲,其“气色黑青,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好,常咳,有痰,吐不出,易汗,没精神,乏力明显.观其舌苔,中部花舌,并有厚白苔”等诸证,明显属于阴性,虚证;

    3 从三部定位来讲,属于里,中的层次。在具体用药或解决措施上,宜用温热,驱除寒邪之药,或以**或温灸渐去除病灶的方法。
      这一理论体系是个整体,可取其部分或阶段单独应用,也可以整体系统进行操作。对于此证由于病根相对单一,症状表现比较复杂,也就在辨证三步曲整体辨证之后,再具体采用六经或经络和其他几种辨证措施。必要时可以进一步选择应用西医的检测检验细化分析。    通过综合的资料汇总,以及根据充分的理论依据作为根基。因此断为:外感未除,虚寒体质,局部出现湿热.
    这里经过筛选,从性质,部位和层次来看,应用六经再辨相对更加清晰和明确,即属于太阳感受寒邪的表证,由于西医的误治引邪深入,一致影响到中焦的太阴脾土,加之小孩本身体质一向反复有病,阴性虚寒明显。这又需要关注其根基少阴的命门火力问题。以此辨证已经非常明确而清晰,故此,其他辨证方法,以及西医的检测检验细化分析也就不予考虑。
    因此选择温经驱寒的麻黄汤和麻附细辛汤,扶助阳气的四逆汤合方为主,加用半夏生姜,即小半夏汤,炮姜甘草又是苦甘化阴,辛甘化阳的两解方子,另加苏防意在引气下行,行风散邪的作用。急则治其标。由于驱邪中病,即须药止,不宜久用,遂使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健脾利湿调和肌腠。忌食在于防范伤其中焦脾土,以免生痰影响枢机的旋转和统一。寒邪咳嗽容易反复即在于此。
     故处方如下:
                    初方
    处方1:桂枝15克 麻黄10克 细辛3克   附子15克   炮干姜各10克
   生甘草15克 法半夏15克 苏叶10克 防风10克
                                       生姜为引
                                                         三剂
                     次方
   处方2:茯苓20克 苍白术各10克生甘草15克 干姜10克法
    半夏10克 桂枝10克 山茱萸12克 砂仁10克
                                   生姜为引   
      注:忌食生冷,大肉,蛋类.                                四剂

    先服处方1,第一剂服完未反应,第二剂服时全吐,电话告知,嘱咐继续服药,第三剂服完未吐,咳大减;处方2服完饮食渐增.其实,第一方子的用意还在于,体质虚寒明显的情况下,采用笔者提出的温补介入疗法。即温补直接应用,兼以驱邪;或者是驱邪为主,兼以扶正。这是对经典中医扶正才能驱邪的充分应用和临证的灵活发挥.
      首诊如果采用第二个方子,咳嗽一般消除较慢,也会有些反应,如发烧等。之所以先用第一方是先去外邪,但由于之前西药已经导致脾土的严重板结,运化无力,大便困难,舌尖已发红,说明已经寒湿郁热。因此急用温经驱邪,脾土运化阻滞,药力不能完全宣化,故出现呕吐,呕吐以后阻滞已开,即从枢机处旋转,气动力渐渐达到统一。病症由此而解。     二诊:其间曾有抽搐一次,瞬间即消,分析属药力运化肌肉伸展的一种表现,虚寒所致.此为脾胃枢机旋转化开,气动力旋转统一周身渐达的正常反应。服完上药一切即安,每天偶有一次咳,痰少,呼吸顺畅.花苔稍减,整体脉还有些浮.
     花苔考虑为脾土的不和,虚实寒热的夹杂,脉象尚有些浮,再次用药注重整体暂不予管他。
    继续调理脾胃,处以苓桂术甘汤套封髓汤加味,意在健脾利湿,封藏阳气.
                      三方
    茯苓20克 苍白术各10克生甘草15克 炮干姜各8克
     法半夏12克 桂枝15克 枣皮12克 砂仁10克 黄柏10克
    山楂10克
                                           生姜为引  
                                                  六剂
   另止咳丸一小包咳时备用
   三诊:已经不咳,止咳丸也未用,食欲好转,舌苔白厚,花苔已消,精神明显好转,体力增加.由于前期饮食有忌,家人感到食物品种受限,现已不咳,嘱其适当开禁,可以少食忌品.
   此时花苔已消,转为白厚,食欲好转,说明整体调节后,湿热已完全转为寒湿。
   以调理健脾,开胃,利湿为主,处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四方
   茯苓20克 苍白术各10克生甘草15克   法半夏5克
   桂枝15克砂仁12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 鸡内金10克
                                          七剂

    四诊:服完上方,饮食,精神,体力更加好转,舌苔均匀,淡.随后可以继续采用健脾开胃的方剂进行调理,如健脾丸,大小建中汤,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健胃消食片等等。后嘱用香砂六君丸以稳固疗效。
    结论:为何服用第二剂时出现呕吐?本身脾胃不好,阳明经的胃纳入有限,第一剂时药力未能完全通达,在服用第二剂时出现受阻,故此反射,吐后调整,第三剂时已经透达.再以调理脾胃之药的处方2来调整枢机,因此枢机旋转一开,肺气宣发自然畅通,咳嗽自愈.至于抽搐一证,是在这些因素基础上的一种郁阻症状.少儿的多动症就属于此类情况.同时这也是笔者在少儿常见证的中医治疗中谈到的两种典型,即中医脾肺对应于西医的消化和呼吸系统问题.    通过这一病例,我们可以对辨证的理论依据进行一下回顾:所谓的理论依据实际就是笔者建立的<<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里面分为:
    基本概念----人体生命气动力.简称气动力.
     基本原理----旋转统一;
     基本定律----增强和减弱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基本模型----旋转开放的圆体;
     方**-----独具一格的旋转统一论;
     中医学的起源----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科学等五个部分六个方面,因此也就称为中医辨证论治五讲。也就是说这里面包括辨证的中医战略和论(施)治的中医战术两部分。
     由于建立时是直接从火神中医中受到启发,故此也叫火神中医辨证论治五讲。在具体操作时,又可以从中明确树立中医的辨证战略:即辨证三步曲;进一步演绎又能确立中医的论(施)治战术,即筛选出相对比较合理而有效的方剂或药物搭配。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严密的理论逻辑思想体系,可以完全按照整体系统的进行对照应用;也可打破整体拆开,对其单独采取局部或层次的选择。也就是说,只要应用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包括中西医的结合,均可采用这一逻辑体系实施操作
2# 沙发
发表于 2015-1-1 14:44 | 只看该作者
讲得好,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5 14:0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