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冠状动脉疾病;中药;针灸疗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冠心病作为一种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因此,研究如何治疗冠心病成为医学界的一大热点。作者通过搜索分析文献发现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缓解、改善症状和减少复发方面有独到之处。现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进展情况整理如下:
  1 中药的治疗进展
  《金匮要略》中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指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以血瘀、痰浊、寒凝、气滞为主,“虚”多为气虚。并且屈岚[3]等运用统计分析(由SPSS 16.0统计软件执行)研究冠心病辨证分型发现: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气滞是居于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故多用活血化瘀、温通心阳、行气化痰类的中药治疗冠心病。孙国栋[4]等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在治疗冠心病时能在细胞和基因水平发挥干预作用。陈凤萍[5]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主要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冠脉的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影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不同途径来改善心肌缺血和保护心肌细胞。
  1.1 血瘀-活血化瘀药
  冠心病血瘀证研究表明,血瘀证以血液流变学改变为主[6]。血液改变长期作用于血管内皮,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在此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是其病理改变的关键。长期的病理环境导致一些易感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b13作为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表达于T、B细胞表面,参与多系统的炎症反应;在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影响下均可直接或间接激活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炎性细胞粘附及脂质沉积,促发血管损伤及斑块进展[7]。另外若转录因子23b没有正常表达,则会导致脂代谢、血液高粘、高聚、高凝状态的形成,并通过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调控细胞凋亡,参与内皮损伤和动脉硬化的形成[8]。而活血化瘀药多有扩张冠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抗血栓形成、抗凝血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等作用[9]。李英等[10]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45例,并以心绞痛疗效情况为标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活血化瘀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8%,而仅服用通心络的对照组的有效率只有63.3%。可见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既符合中医理论,又与现代医学理论吻合,临床疗效也较好。
  1.2 寒凝-温通心阳药
  冠心病在气候骤寒或寒冷季节极易发病。中医认为寒邪侵入,伤及阳气,使素体阳虚内寒之矛盾骤然加剧,阴寒凝滞,气机痹阻,从而导致心阳不振。李炜弘等实验研究发现冠心病差异表达基因谱中有半数都是代谢相关基因,其差异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因此,心阳虚证反应代谢功能减弱,机体产热不足。从而心阳虚证病人表现有畏寒怯冷等阳虚症状。
  桂枝、薤白、附子等具有温通作用的中药可以振奋阳气、通痹化浊,使阳胜阴消、气机通畅。孟兆君等[12]以自拟温通心阳的方药治疗、观察冠心病60例,其中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应用心痛定、肠溶阿司匹林或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加服自拟温通心阳的方药。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发现治疗组疗效为95%,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3 痰浊气滞-行气化痰药
  “痰性重浊黏腻,易于壅塞脉道”。张志忠[13]认为冠心病以痰瘀为标,治疗冠心病时予以祛痰药。有人[14]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在微循环上出现粒浮流甚至停滞等严重流态障碍。药理研究[9]证实祛痰药有扩张冠脉、降低胆固醇、调节微循环的作用;理气药多有抗凝、抗血栓作用,还有强心作用。
  此外有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C-反应蛋白(CRP)1059G/C基因、E-选择素G98T及5128R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并且有学者探讨并肯定了这些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Mayer[17]等通过整理研究文献发现,与冠心病相关的多态性基因主要涉及到脂质代谢、血栓形成、血管收缩与舒张、炎症等方面,从而导致了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加重。上述基因的序列、表达和修饰的改变,或者在基因位点单独或者联合作用下,冠心病发病风险大为增加。
  2 针灸的治疗
  2.1 单纯**
  **可以补虚泻实,治疗冠心病时一般选取与心相关的特定穴为主。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冠心病患者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循经穴位,均有较为敏感的压痛点,**这些穴位,能起到疏通气血,强心止痛的效果。研究表明[20]手少阴心经循行的位置在胸髓上部胸1-3阶段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区的传入神经元主要为颈5至胸1脊神经节,而支配心脏的内脏传入神经也进入上段胸髓,故**内关及心经或心包经腧穴,可以治疗冠心病。临床实践证明**心包经的内关穴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功能,增强心肌缺血时的收缩力,还可保护心肌细胞免于在急性心肌缺血期间受损。
  2.2 针药结合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多元化,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比单纯针灸或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例如于颂华等[22] 治疗33例冠心病患者,采用250ml葡萄糖注射液+5mg硝酸甘油静脉点滴,且配合针灸治疗。取穴为膻中、内关、合谷、心俞等。与只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疗效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83.3%(P<0.05)。张艳玲等将30名只接受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与30名接受针药结合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发现**内关、巨阙、膻中、心俞、厥阴俞等穴位后的疗效比前者好。可见**加药物治疗冠心病具有协同作用[23],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或单纯药物治疗。
  3 中医健身**的研究
  常见的中医健身**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等,动作柔和、缓慢、稳静、轻灵。并有不同的伴奏音乐,均为小、中等程度的有氧运动,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参加有氧运动锻炼具有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作用。若老年冠心病患者和有高危因素者养成日常大肌群节律性运动锻炼的习惯,可以提高运动耐力和肌力,增强心血管适应能力,减轻症状,并有可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24]。通过参加有氧锻炼,冠心病患者各项病情指标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包括运动耐量明显增加,运动诱发的ST段偏移得以纠正,心脏储量提高。
  将中医健身**与音乐相结合,长期坚持可以强健身体,可以**并增加认知的觉醒,同时帮助认识能力的输出[26],并且还能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27]。有人[28]观察一组从事太极拳活动的冠心病患者,在进行4周训练后其情绪反应和心理调节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得出的结论是对于中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配有音乐,节奏适中、带有趣味性的有氧运动锻炼方式,是安全可行的干预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可见中医健身**在冠心病的预防、康复方面有独特的优点,值得推广。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副作用小、疗效显著,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逐渐成为人们治疗冠心病必不可少的方法。我们应综合运用目前研究成果,努力探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实质及机理,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7 07: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