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 传染科用哪种输液器和留置针能减少护士**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2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请教姐妹们,传染科用哪种输液器和留置针能减少护士**伤?
2# 沙发
发表于 2011-12-1 01:1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针剌伤分析
        1.1 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帽。由于针罩很小,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帽时不可避免有偏离。套回针护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0sHA)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套回针帽,只有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以套回针的针帽,医疗单位必须详细规定套回针护帽的条件,护士只有在符合条件时才可以套回针的护帽而且操作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但是,目前在临床上套回针帽的行为普遍存在,尤其是新护士,虽然都能认识到套回针帽的危险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得不这样操作。
        1.2 操作后整理用物。原因是:① 由于用物较多,常顾此失彼,多发生在操作环境窄乱时;②护士防范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污染针头的严重危害性;③ 缺乏利器收集箱以及严格的安全措施。
        1.3 针头毁形时。常发生在护士忙、任务重、护理人员急于完成工作的时候。由于护理工作针头毁形的频率最高,毁形时针头是**的,被刺伤的机会较多;针头毁形是造成护士**伤的一大原因。针头毁形应该用毁形器,但是从各个临床科室的职业暴露上报表看出,护士常用的毁形方法有:用剪刀剪断;取下针头;套回护帽,用手折断等。
        1.4 注射、抽血时。见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时病人突然移动,护士慌乱中被**伤。
        1.5 **伤护理人员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士职称最容易发生**伤,原因①护理人员职责范围规定,大量的基础技术操作主要由护士来完成,②护士的工作经验,防护意识不足。



**伤对策
        2.1 加强医护人员普及性预防性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有效降低职业感染关键。护理人员高**伤发生率应值得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深思,在以往的护理教育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如何预防**伤,在工作中也缺乏诸如此类的专门培训,缺乏预防**伤的统一操作规程,新护士预防**伤意识薄弱,因此要重视在职教育和岗前培训,对所属医护人员进行普及预防性教育,定期考核。
        2.2 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检查,时常督导,对违规的医护人员给予及时纠正,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职业感染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防护不当造成的职业感染。
        2.3 普及使用锐器收集箱,PATH建议用过的针头应直接立刻放入锐器收集箱,而不要放在别的地方。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0sHA)对利器收集箱的配置做了详细的规定,利器收集箱应放置在利器使用的地方,以便于用过的针头可以马上放入[4]。
        2.4加强新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因此,医院及科室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开展职业感染知识的教育及讨论典型事例,有利于加强新护士的知识和防护意识。
        2.5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多项研究表明使用手套等防护屏障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9],为避免**伤的发生,应要求新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锐器盒中,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应对其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事实上戴手套是比较安全的防护措施,在被**时,由于手套具有弹性,当含有血液的针头刺破手套时,手套会对针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可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
        2.6增加操作示范,提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老师进行技能演示和新护士反复练习,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她们的防护技能,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3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