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 略述骨内高压症(血瘀证)与活血化瘀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2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略述骨内高压症(血瘀证)与活血化瘀药
骨内压又称骨髓压,髓内压,骨髓血压,骨内静脉压等。是指骨内血液流动力对骨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如血压是由动脉的血液冲击血管壁而形成一样。骨内压的高低与血压在理论上有一定联系。⑤骨内压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体血压,局部血动力学,关节内压和关节位置,局部代谢因素,肌肉收缩等因素。④
骨内高压的发生、发展,是骨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引起骨髓内微循环障碍的结果。当某种或某些原因引起骨内静脉瘀滞时,就会造成骨内压升高,继而动脉血供减少,组织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血浆渗出增多,造成血液浓缩或粘度增加,进一步加重骨内微循环瘀滞,导致骨腔内容物明显增多,而骨腔则为一相对密闭的硬壳腔隙,不能自行缓冲调节,因而导致骨内压持续升高。血液流变学状态的异常,反过来又加重血流动力学异常。骨内高压的持续存在,则可加重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以及骨髓微循环变化。如此反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骨内高压的发生与发展。⑦骨内高压下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成分流动性和变形性的新兴学科。⑤
国外于1912年Schultze.Behan.1913年Rothmann开始测量并报告于狗股骨内的压力,但直至1938年Larsen才首先真正提出了骨内压的概念。此后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正常骨内压值在种系之间,个体之间,不同骨之间及同一骨的不同部位之间差异较大。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骨内压值。④
骨内高压患者的关节X线片上可出现关节增生、狭窄,骨皮质变薄,囊性变,小梁骨稀疏紊乱等多种异常改变,但对这些改变与骨内高压间的平行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它们对骨内高压的诊断缺乏特异性。⑤
目前已知许多骨关节疾病均与骨内压增高有关,骨内高压是患部引起休息痛或明显的夜间痛的直接原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往往早于结构(形态)变化,骨内压升高往往出现在某些疾病的早期,有时出现在放射学前期,甚至临床前期。因为骨内高压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骨髓微循环障碍及其所产生的代谢血液、生化改变,必然会引起骨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的改变,并可影响骨软骨的正常结构。近年来,许振华等对足根部,膝部及肩部顽固性疼痛,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提出了“骨内高压症”的新概念。⑤骨内高压症的提出,为临床上诊断治疗骨关节疼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④
在骨科临床上,尽管钻孔术、骨皮质开窗术、截骨术等,在降低骨内压,解除骨关节疼痛,尤其对休息痛有肯定的效果,但毕竟有发生手术并发症(如感染)的危险,且忍受一定的痛苦,付出一定的生理代价,非不得已患者不愿接受。这就促使我们去进一步寻找更为理想的非手术疗法,结合对骨内高压病理本质的深入研究,开始探索用药物针对其病理变化而降压的方法,以求众多患者免于开刀之苦。④
1988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从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的机理,认为血瘀证是血液及其循环系统形态与功能异常的综合表现,通过对骨内高压症的深入研究,认为它属于祖国医学“血瘀证”的范畴。血瘀的理论与活血化瘀治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闪光的明珠。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血瘀学说始于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奠基于汉代的张仲景,历经各代演进、发展于清代。④
《素问·调经论篇》:“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缪刺论篇》:“人有所堕坠,恶血
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上均说明了有关血瘀的病因、病机与症状,强调在治疗中遵循疏通气血的原则。②③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立“瘀血”病名。并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叙述了瘀血的主要症状和脉象。以辨证论治的原则,总结了有关活血化瘀的理、法、方、药,创立了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大黄  虫丸,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有些方延用至今,为后世运用活血化瘀法树立了典范。②③
清代王清任、唐容川,对血瘀证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创见,临床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王清任提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著《医林改错》,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其中活血化瘀的新方就有22个,治疗各类血瘀证计50余种。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至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而且疗效显著。唐容川著《血证论》,对各种血证论述颇详,对血证的治疗,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个步骤。指出“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沮滞生机”。还强调“瘀血不去,新血不去。”对我们运用活血化瘀法,颇有启发。总之,二人在“血瘀证”方面“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②③
活血化瘀中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而令血流畅达为主要功能的药物。传统的活血化瘀药,按药理作用、程度,分为三大类。⑦
和血类:指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者。包括丹参、当归、丹皮、生地黄、赤芍、鸡血藤等6种。活血类:指有活血、行血、通瘀作用者。包括川芎、红花、姜黄、牛膝、三七、乳香、没药、蒲黄、刘寄奴、五灵脂、郁金、大黄、益母草、王不留行、泽兰、苏木、延胡索、穿山甲、鬼箭羽、蛴螬、紫葳等21种。
破血类: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包括水蛭、三棱、莪术、桃仁、虻虫、血竭、土别虫、  虫、干漆等9种。①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如下功能:
1、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张外周及冠状血管,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
2、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血瘀患者的浓粘凝聚状态,以和血类、活血类作用更为明显;
3、改善微循环:表现为微血流加快,微血管形态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出减少或消失。④
结合现代药理对三大类活血药的研究成果和骨内高压的病理本质,尤其从祛瘀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程度方面,活血类药物可能更有前途,将进一步体现祖国医学的优势!⑤
此外,推拿、**等手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功效,其作用环节和效应靶位在于对局部超微结构和神经生理、生化发生作用,可加快并改善骨内血液循环,改善静脉瘀滞,降低骨内压,对局部血流动力学亦有改善作用。④

(附录)
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①
1、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2、典型涩脉或无脉。
3、痛有定处(或久痛、锥刺性痛或不喜按)。
4、瘀血腹证。
5、症积。
6、离经之血(出血或外伤瘀血)。
7、皮肤粘膜瘀斑、脉络异常。
8、痛经伴色黑有血块或闭经。
9、肌肤甲错。
10、偏瘫麻木。
11、瘀血狂躁。
12、理化检查具有血液、循环瘀滞表现。
说明:(1)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可诊断为血瘀证。
(2)各科血瘀证标准诊断另行制定。
(3)有关兼证应注意整体辨治。
(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1988年10月北京)
(1986年11月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传统活血化瘀药的分类)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问渠主编.论活血化瘀.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2  颜德馨编著.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增订本).昆明.云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3  余永敏.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  郑召民、许振华.骨内高压与活血化瘀(文献综述)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4:2(3):43
5  张伯昭.骨内高压研究现状.中医正骨,1999:11(9):51
6  王海彬、赵咏芳、石印玉.骨关节炎和骨内压.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49
7  郑召民、许振华、苑壮.川芎对骨内高压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7:17(7):453
8  孙刚、王永惕.骨内静脉瘀滞骨内高压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初探.中华骨科杂志
,1991:11(5):374
9  和树政、许振华、刘保民.骨内高压下的骨微循环形态扫描电镜观察.中华骨科杂志,1989:9(2):135
10  郑召民、许振华、张玉玲等.川芎对骨内高压状态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国骨伤.1996:9(6):12
11  陈可冀、张之南、梁子钧、徐理纳主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钟世磐.骨内高压及其临床意义(文献综述).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79:(6)320

(本文于香港第四届世界中医骨伤科学术交流大会上交流  2002.3.17)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无名+2不错的内容,鲜花送上.
收到2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3 15: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