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07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文化] 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扁鹊---------十年殷诚一禁方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年做客馆主管时发现了异人长桑君经常来此住宿。扁鹊认为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热情谨慎地款待他(“遂谨遇之”)。如此十年,终于感动了长桑君,将禁方传授与他。扁鹊以上池之水饮之而能洞察人之脏腑,遂成名医。从《史记》这段记载来看,求师的道路是何等的艰辛。在那医疗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欲得真传,除了象扁鹊那样真诚地尊师重道,别无他径。试想,如果扁鹊还象对待其他客人那样对待长桑君,那么,长桑君宁肯将禁方带入坟墓,恐怕也不会给他的。

2. 淳于意---------倒干旧瓶为装新

淳于意是汉代名医。《史记》载其“少而喜方术”,“然医药方试多不验者”。后求教于公乘阳庆。公乘阳庆让他完全抛开过去所学,认为那些不正确。此后才“悉以禁方予之”。淳于意遵之而成名医。这则典故告诉我们,一旦发现自己所学皆非,就要勇敢地否定自己,忍痛割爱,吐故纳新,而决不能存在丝毫抱残守缺的恋旧情结。同时也说明抱一孔之见不利于接受新知识。虚怀若谷,一片空灵才是求学的正确心态。

3. 叶天士--------转益多师是吾师

生于医学世家的叶天士是清代温病学宗师。相传叶氏学医曾先后拜师十七人,至于究竟拜了哪些人,却无从考证。中医学是经验性极强的科学,但仅凭个人的点滴积累是远远满足不了临床需要的。而一家之言又往往失之局限造成门户之短见。因此,历史上许多名医都是广拜名师,融百家精华于一炉。叶氏拜师之多,可谓其中之典范。拜师就要拜名师,但又不限于名师。凡有一技之长于己者,均可登门请教。“师无常师,唯长是师”,应当作为求师的根本标准。

4. 徐灵胎----------万卷古今销永夜

徐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徐氏学医,既无家传,更无师承,全凭读书自学。其在《医学源流论》自序中说“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慎疾刍言》序中又云“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盖学以年进也……”徐氏读书,诚乃多矣。观其读书之法,又有批阅与泛览之别。事实上,徐灵胎的医学造诣也相当高深,其著作中的许多观点都让今人为之叹服,如“用药如用兵论”,“医非人人可学论”等等。而他的临床经验也相当丰富,曾两次应诏进京诊疾,名噪一时。毫无疑问,徐氏的这些成就与他的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

5. 王清任--------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清任是独具魅力的中医学实践家。说他有魅力,是因为他具有大胆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王氏学医亦然,他并不拘于前人之说。为弄清人体脏腑结构,他不但亲临刑场和义冢观察尸体,而且还解剖鸡、鸭、牛、马等动物并与人体内脏进行对照,画了20多幅脏腑图。他重视瘀血致病,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正是凭着这种实证精神,他写出了《医林改错》这一奇书。是书虽薄,却是王氏亲眼所见,亲治其症,屡验方法的真实记载。比起那些抄书公们人云亦云的等身巨著,这本小书便显得无上珍贵了。至于道听途说者的耳食之学,更是不值一提了。

6. 胡希恕---------他山之石可攻玉

胡希恕,著名经方家。刘渡舟先生赞誉他为“经方学派的**”,日本汉方界称他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氏是如何学医的?从《经方传真》的刘序中可窥一斑。序中说“(胡氏)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后得《皇汉医学》,对汤本求真氏之论,则大相赞赏而有相见恨晚之情,于是朝夕研读,竟豁然开悟,而临床疗效从此则大为提高。”由此可见,在胡氏学医的过程中,《皇汉医学》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该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所著。汤本原为西医出身,因女儿患痢西医无奈而殁,遂发奋研究中医。胡氏的经历说明日本汉方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毕竟彼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科学无国界,治病看疗效”,对此,我们不该存门户之见。

7. 岳美中--------抱涩守拙忌滑巧

岳美中,现代名老中医。岳氏学医,同徐灵胎一样,也是中年入道自学成才。岳氏读书,强调宁涩勿滑,具体表现在对经典著作要读熟、嚼透、消化。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不论字音、字义、词义都要设法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了了之。更不能用望文生义的办法或拿今天意思生搬硬套。岳氏认为,这样读书看似涩滞难前,但日积月累却是似慢实快。不求快,但求实,一代宗师肺腑心得,值得我辈永远铭记。
2# 沙发
发表于 2009-6-30 10:15 | 只看该作者
感触很深,从头学,下苦功,功到自然成!
3# 板凳
发表于 2009-6-30 10:40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是个好东西,我们后学者应该多看名家医案,学习先哲的诊疗思路,真正走进中医的殿堂
4
发表于 2009-6-30 12:23 | 只看该作者
感触很深,一定好好学
5
发表于 2009-6-30 18:3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只要你高考没有选择医学,那么这辈子就没有机会从事中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7 08: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