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紫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05-12-14 22:3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你答得不对,看看医学中衷参西录吧,会有长进的

还请指点.谢谢.


edited by 无名 on 2005-12-15 at 12:04 PM
272
发表于 2005-12-14 22:4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现在的中医院全是这个样子,别苦恼,大家和你一样的
273
发表于 2005-12-14 23:19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我最近接诊一个病人,男,64岁,自诉:十手指甲床两边各黑约2mm一年多,近来干较重活易疲劳,晚上口干,舌质淡红,脉沉细。脸面略浮肿,睡眠、食欲、二便正常。曾服过补阳还五汤效果不明显。请问该如何用药?
274
发表于 2005-12-15 12:1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建议 开个***
收到1朵
275
发表于 2005-12-15 12:1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无名 at 2005-12-14 21:05:
《金匱》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既然不咳,“涎沫”从何而来? ...


请“联想的风”也答一答
276
发表于 2005-12-15 12:2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chai777 at 2005-12-14 22:37:
你答得不对,看看医学中衷参西录吧,会有长进的

还请指点.谢谢.


edited by 无名 on 2005-12-15 at 12:04 PM


请你也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大家在讨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同进步,好吗?
277
发表于 2005-12-15 12:23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luzy at 2005-12-14 19:22:
教授您好,  我今天听说人流做的妊娠产物对于哮喘疗效很好, 是吗


这个好象没听说过。中药紫河车(胎盘)有补肾纳气定喘的作用,用于治疗效哮喘。是不是从这儿推理来的?
278
发表于 2005-12-15 12:55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黑糊糊 at 2005-12-13 21:19:
教授您好,我是自学的中医,从没上过医学院校,没有听过一节医学课,能聆听您的教诲不胜荣幸。问一个不起眼的问题,烦劳回答:
       《金匱》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 ...


本条目所说的是虚寒肺痿,它的病机为: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肺气痿弱。因阳虚则气不能化、进而不能摄取津液,故吐涎。因此,吐涎的机理为津液未化,寒湿在上故也。
而第二个问题说的是虚热肺痿,虚热肺痿吐涎的机理是:由于肺气不振,不能输布脾气上散的津液,津液被邪热熏蒸而致。

尽管都是吐涎,但第一种应该是清冷稀薄的液体,而第二种应该是稠痰白沫。
这也是虚寒和虚热肺痿的区别所在。
279
发表于 2005-12-15 18:2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中国人的医学当然要顶!!
280
发表于 2005-12-15 20:05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梁小灵 at 2005-12-14 11:19 PM:
我最近接诊一个病人,男,64岁,自诉:十手指甲床两边各黑约2mm一年多,近来干较重活易疲劳,晚上口干,舌质淡红,脉沉细。脸面略浮肿,睡眠、食欲、二便正常。曾服过补阳还五汤效果不明显。请问该如何用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  加茯苓 白术 附片
281
发表于 2005-12-15 20:23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黑糊糊 at 2005-12-13 09:19 PM:
教授您好,我是自学的中医,从没上过医学院校,没有听过一节医学课,能聆听您的教诲不胜荣幸。问一个不起眼的问题,烦劳回答:
      《金匱》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既然不咳,“涎沫”从何而来?是口中之粘液否?但前有“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涎沫”是痰吗?


…………………………………………………………………………………………………………………………
1.  既然不咳,“涎沫”从何而来?是口中之粘液否?       答:从胃而来,胃虚有饮逆于上。不咳这正所以说明此非外感引起。甘草干姜温胃制水恰属正治。
2.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此属衍文 ,当是叔和所加。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82
发表于 2005-12-15 20:2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第四讲  闲谈读书与临床运用
                                                                             -----随谈我的读书心得

        前面发了几讲,由于忙于临床、教学、科研等,每周只能抽出二到三小时的时间给爱友们写稿,全是“以笔代口”,不知爱友们对这种写法是否能接受,呵呵~
       前面我们说了,打好基本功,要广泛地阅读古今医籍,从书本上吸取别人的经验,再在临床上加以实践,这样你就会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
那如何读古人的书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呢?
      下面结合个人的经验,和大家谈谈。
       一、记住作者自创方剂并善于临床化裁
       中医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想每本书都读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适当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很重要,这些在我们大学的教材上,每一门专业课的发展史中都提到了各个年代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是我们要阅读的。
       阅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精读,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疫疹一得》、《温病条辨》等,不仅要读熟,而且重要的条文要会背,我这是说做内科的,其他科的都有代表作,像外科的《外科正宗》、妇科的《傅青主女科》等等,当然,做内科的医生最好对每科的代表作也能读一读,这样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是泛读,要选好读本,当然各人读书的经验不同,我的经验是泛读的本子要注意作者自己加注的地方,一般的说,内科的古籍,很多书绝大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重复的,只是注解的方法有所不同,也就是作者对前人的经验看法不同,当你有以上精读的基础后,你理解起来不难。但对于作者个人的经验,应加以重视,往往一个医家,一生就创出那么几个方来,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会加以自注,这些东西,你要细看,并记录下来,到临床上去印证,说不准你就学到手了。
       下面说说我是怎么读《医学心悟》这本书的,《医学心悟》共分六卷,其主要内容大家看看书就行了,我读这本书,时间花的很多,最后是学到手的就是程氏自创的几张方,哪几张?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加味香苏散,其中除治痢散外,大家可能都很熟,呵呵~但是你在临床上真的能很好运用吗?
       我简单地谈谈其中两个方。
       1.止嗽散:这是大家最熟的方剂了,先看看程氏原书是怎么说的。程氏强调,“外感之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则移于六腑”,“凡咳嗽之法,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以过散,不散则邪气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请注意在止嗽散下,自注“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从上面这段文字看,止嗽散实际上是治风寒咳嗽初起,临床效果确实不错(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但在临床上有这么一些病人,确系风寒咳嗽,但就是久咳不止的患者来就诊,用止嗽散效果就是不好,诸位不知有这样的体会吗?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很多,即使是风寒犯肺,用止嗽散不一定像书上说的疗效很好,那么你就要思考为什么?以古人方治今人病,有时候须加减。上周六我和一位网友说遇到这种情况加诃子。有人问诃子有收敛邪气的作用,用之可会闭门留寇,这就要看你对诃子这位药物的药性的认识了,有本草书(原书名一时想不起了)上说该药有邪无邪均可运用,说明什么,该药没有闭门留寇的弊端,可以收敛肺气而不留邪气,外感咳嗽的病人久咳不止往往是因为肺气耗散不收,不收敛往往很难取得好疗效,这在临床上我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
         朱丹溪说“用古方治今病”,当“药随证变”,“证随药愈”。
         2.治痢散  原方说“专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皆效”,又说本方加“黄连,尤效”。用方极平:葛根、苦参、陈皮、松罗茶、赤芍、麦芽、山楂。这方无芍药汤、白头翁汤的苦寒,用之效果如何?到临床验证,我发现在其疗效比那两方好的多,结合现代的分析,其中苦参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后来我看《中医百年百位名医丛书》,其中一位医家,治尿路感染有7个方,每方都是以苦参作为主药,很少用到八正散等方,说明苦参抗炎疗效确实,另外我还喜欢吸取别人的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苦参抗心律失常,而且疗效很可靠,诸位不妨试试。上一讲我举了一个病窦的病案,其中的用方就有苦参,不知诸位看后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苦参没有?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5-12-15 at 10:22 PM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3 收起 理由
联想的风 + 3

查看全部评分

283
发表于 2005-12-15 20:3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2.临床遇到难题有目的去读书
       我们曾收治一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这病人发病的首发症状是呼吸困难,在某医科大学诊断治疗半年,病情无明显好转,一直依靠呼吸机维持,后来转我院,希望中医能发挥疗效,经过辨证,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仙灵脾等味,治了几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最后病人还是失望是离开人世。
       为什么中药无效?是辨证用药错误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后来带着个问题,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在《碥石集》第一集中,邓老有详细地论述,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立法和用药和邓老基本一致,而在用药剂量上有很大的差别,邓老用黄芪剂量很大,难道问题在这儿?
       其后我们碰到一个8岁的小孩患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四肢无力,构音不清,精神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就诊时自己不能行走,其父背着来诊。西药予溴吡斯的明,中药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仙灵脾加减,其中黄芪用到50克,日一剂。患者带药回家,家人把这方给一乡间老中医看,老先生说,小儿为纯阳之体,黄芪系补阳药物剂量过大,恐不利。患者家属不放心,通过关系找到邓铁涛教授诊治,邓老看过方子说,原方很好(这地方可以看出邓老前辈对后学者的爱护,无抵毁,也不轻易的否定用方!),只是要求患者每天早晚再用黄芪泡水代茶饮。说明什么,黄芪的剂量还不够!后来这患者服方8个月,各种症状都缓解了。
       再后来我们看到了《邓铁涛医案与研究》这本书,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成功抢救十八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用方,通过分析我们肯定地说我们的治疗思路很正确,没有好疗效的原因是在剂量上没掌握好。
       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信不巫也!
带着问题读书是学习中医和提高中医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5-12-15 at 10:17 PM
284
发表于 2005-12-15 20:44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3.]记住一些独特的中医理论并运用于临床
       有些理论在临床上很少运用到,如“气不足便是寒”,大家最熟的可能是“阳虚生外寒”,所以在临床上一般地碰到畏寒的病人,多首先考虑阳虚,岂不知“气不足便是寒”,如有气虚佐证便可益气而获效。
       下面说一个老师的治疗案例,其所用的理论是“邪火不杀谷”,这句话从哪儿来的?从《伤寒论》里来,诸位可能说《伤寒论》里没这句话。呵呵~诸位没说错,我们在校学的《伤寒论》里面确实没这句。但你去翻翻《千金要方》里收录的《伤寒论》条文,就会找到这句。
       这案子来源于前面说的《金匮》名家周衡教授,是在给我们上课中说到的。一病人腹泻2年,在全国很多地方看过中西医,就是无效,后来,到周教授那儿就诊,证见四肢不温,形体畏寒,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清稀,日行数次,口干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一派脾肾阳虚的证状,视前方,四神丸、真人养脏汤、 参苓白术散等等,从辨证看,基本正确,何以无效?周老教授思索良久,认为必有独处藏奸,于是细细问来,后来发现患者,大便清稀但极秽臭,得,内有郁热,阴阳不相顺接,阳郁于里,故有一派外寒之象。内有邪热,“邪火不杀谷”,邪热非少火(生理之火),不能消化水谷,故有积停于内,祛其积,调胃承气汤加减,数剂而病痊。
       诸位在临床上所见的心衰病人很多,肢肿、腹水、胸腔积液、喘息,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但病人常常出现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一般地辨证为阴虚水停,常用生脉散加四苓散、四季青、葶苈子等养阴利水泻肺,但常常很难取得好疗效,为什么?再看看水肿的病人,一般都是四肢不温,畏寒,饮水少或口和等一派阳虚的证状,心内科工作时间长的同志可能有体会。
       在《王孟英医案》中有类似的案例,王氏认为当舍舌象而从证,为什么?这种情况王认为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非为阴虚,而是水阻气津不能上布于舌,治当温阳化气行水。
       进一步思考,我认为王氏的理论有独到地见解,符合临床。但水肿的形成乃水谷精微不从正化使然,津液的不足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我常选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该方由地黄、麦冬、白术、怀牛膝、五味子、制附块、人参组方,具有益气回阳,扶正滋阴,摄纳元气之功。临床常在该方的基础上加桂枝通阳化气,加大剂山萸肉收摄元气,佐黄芪配云茯苓健脾利水,实践证明临床疗效很满意。
      中医治疗内风多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熄风多从肝入手,或清肝热以熄风,或镇肝以熄风,或滋肝以熄风,或养肝血以熄风。然对于小儿多动证,常常难以取效,为什么?小儿“脾常不足”,脾虚无以化生阴血,肝木失养,对于证种情况你要是只是滋肝阴以熄风,很难有疗效,其治当“求之于本”,在健脾方中稍佐以熄风之品,常可效出意外,这就是古代医籍中称作“土虚木摇”理论的临床运用!
       又如口腔溃阳久不愈,《寓意草》提出以“厚土敛火”的方方治疗等。有人知道厚土敛火是什么治疗方法,适应证是什么吗?
       读书对于一些独特的理论认识不可忽略,这些理论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说不定你记住了,哪天遇到一个贵人找你看病,你看好了,从此会平步青云呢! 呵呵~~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5-12-17 at 11:58 AM
285
发表于 2005-12-15 20:5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4.读书与临床要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读书要活学活用,不要读死书,要把学到的东西贯通起来加以运用,否则,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书橱,在临床上技能是很难提高的。如何贯通呢,就是说不管读书还是看病你的把你所学的东西综合起来分析问题!
前一讲我拿了一个吴鞠通的医案,问大家为什么吴氏称之为开肺法?http://www.aiaiyi.com/bbs/v ... hlight=&page=19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隧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     杏仁四钱        鲜桑枝五钱     云苓块五钱   
防己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姜半夏五钱     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我们现在来分系此案,此案已经指出,“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隧道俱塞”,从舌象和用药史及吴氏的处方我们可以看出该病目前主要病机是湿热挟痰阻络,湿热挟痰从何而来,前医予“与腻药补阴”而致中焦壅阻,湿热内生,湿郁生痰!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清热。
       关于湿热的治疗,在临床上是很棘手的,为什么?古人形容湿热难治是怎么说的?治湿热之病“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过用燥湿则伤阴助热,过用清热则易伤阳,湿为阴邪,得阳则化,阳伤则对于祛湿不利。怎么办?治疗首先要使热与湿分,先祛其湿。治湿多采用分消的方法,即宣上、燥中、渗下。吴氏之方共八味药,其中直接治湿的有五味,原方云苓、防己、白通草利湿于下,陈皮、半夏燥湿于中焦(二者同时燥痰),只有一味石膏清热,仅用一味桑枝通络。为什么要用杏仁一味,在三仁汤里说的很明白,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宣肺亦即开宣肺气,故吴氏把他的治疗方法称之为“开肺法”。
       湿热化,隧道自通,不通经脉,经脉自畅。
其实吴氏这张处方即是从三仁汤化裁而来,融入了外台茯苓饮的方义。
       在中医史上最会读书的人可能是吴鞠通了,他硬是从《临证指南医案》中读出一个三焦辨证来了,不信你看看《临证指南医案》,再看看《温病条辨》,你就会发现吴氏所创的方剂大部分都是取自于前者!呵呵~所以王孟英最看不起吴鞠通了,说他的东西是抄来的,在编辑《温热经纬》时他是绝不引吴氏的一字一言!
       选这个案只是看看大家是否能把痰、湿、热的关系,以及湿邪的治疗法则及常用的治湿方剂融合在一起思考。读书、临床都要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融汇在一起分析问题,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临床水平肯定能提高的很快!
另外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大家治湿勿忘开肺!
      下面举一个病例,看看大家在这方面如何?
       某女,本校教师,50余岁。平日心烦易怒。病发春日,感受风寒而病,证见发热(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烦痛疼,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方一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一剂症平。
      本来要详细地给大家分析这个病案,电话通知我会诊了,这个案子我只好不加以解释,留给爱们自己思考,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为什么一个表证的病人,从解表很快地转入使用清泻里热的方剂?这些理论我们都学过,看看你是否能融会贯通,加以分析!
       做中医的人要善于思考,在临床上要善于把读书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析病情,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希望大家积极发帖,参与讨论。



edited by 道少斋主人 on 2005-12-15 at 10:09 PM
286
发表于 2005-12-15 21:03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指定乾坤 at 2005-12-15 20:23:


…………………………………………………………………………………………………………………………
1.  既然不咳,“涎沫”从何而来?是口中之粘液否?       答:从胃而来,胃虚有饮逆于上。不咳这正所以说 ...  



1、甘草干姜汤乃培土生金的方子,与你所说的温胃制水好像不是一回事吧。


  Quote: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此属衍文 ,当是叔和所加。



好像不是吧,此文说的是肺痿的症状:寸口脉数、咳嗽、吐涎。
收到6朵
287
发表于 2005-12-15 21:1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1、甘草干姜汤乃培土生金的方子,与你所说的温胃制水好像不是一回事吧。

培土生金??
仲景书中恐无五行学说。
288
发表于 2005-12-15 21:2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上一讲我举了一个病窦的病案,其中的用方就有苦参,不知诸位看后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苦参没有?

………………………………………………………………………………………………
本经已肇其端
289
发表于 2005-12-15 21:4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某女,本校教师,50余岁。平日心烦易怒。病发春日,感受风寒而病,证见发热(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烦痛疼,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
。服方一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一剂症平。
      本来要详细地给大家分析这个病案,电话通知我会诊了,这个案子我只好不加以解释,留给爱们自己思考,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为什么一个表证的病人,从解表很快地转入使用清泻里热的方剂?

…………………………………………………………………………………………………………………………
病人素体肝阴不足故见心烦易怒,病发春日肝木当令,用强而体弱,阴益不足。见证当日已有口干微苦阴虚生热之机。
九味羌活汤用药辛燥,风寒虽解,肝热暴涨,目居清空之地又为肝窍,故见两目胀痛 。首诊若以柴胡加石膏或能免除肝热后正。



为什么一个表证的病人,从解表很快地转入使用清泻里热的方剂?
……………………………………………………………………………………………………
医宗金鉴:
六经为病尽伤寒
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脏愿非一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查看全部评分

290
发表于 2005-12-15 21:54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指定乾坤 at 2005-12-15 21:26:
上一讲我举了一个病窦的病案,其中的用方就有苦参,不知诸位看后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苦参没有?

………………………………………………………………………………………………
本经已肇其端


把原文写出,与大家一起进步
291
发表于 2005-12-15 22:22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某女,本校教师,50余岁。平日心烦易怒。病发春日,感受风寒而病,证见发热(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烦痛疼,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方一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一剂症平。
女,50岁,平素肝气旺盛(此是七七,天癸已竭,肝肾之阴不足,阳气无所守).病在春日,风木司天,外感本易扰动肝气.今用辛温九味羌活(外解风寒,内清湿热),风寒虽解,阴更不足,肝阳循胆经上扰,风寒本客于太阳,两经会于两目及头部,故见目痛头痛.
292
发表于 2005-12-15 23:3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道少斋主人 at 2005-12-15 08:50 PM:
  某女,本校教师,50余岁。平日心烦易怒。病发春日,感受风寒而病,证见发热(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烦痛疼,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方一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一剂症平。
      本来要详细地给大家分析这个病案,电话通知我会诊了,这个案子我只好不加以解释,留给爱们自己思考,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为什么一个表证的病人,从解表很快地转入使用清泻里热的方剂?


其人本有肝郁化火,九味羌活汤药多辛散,寒湿外邪虽已祛除,但却助长了肝胆生发之性,于是肝火上冲于目窍,故两目胀痛难忍。

本有肝郁化火,又新感外邪,治当先解表后治里,服九味羌活汤后表证已解,里证亦急,当及时治里。

不知对否?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查看全部评分

293
发表于 2005-12-16 09:38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把书背会就可以了,考试就考书上的基本内容。只要你的基本工扎实就行了,记住考试和临床没什么关系。考试高分和医技高不对等的
294
发表于 2005-12-16 12:0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某女,本校教师,50余岁。平日心烦易怒。病发春日,感受风寒而病,证见发热(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烦痛疼,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方一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一剂症平。
我们看看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苍术细辛白芷防风川芎,全是辛燥之品只有生地黄芩是清泄里热的。该病人春季感受风寒而病,脉证是外感风寒内有余热,但是病人平时就有心烦易怒的心肝火旺之证,服九味羌活虽能解表但也会伤阴而是肝火更旺,有时证,用是药,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符合病机,故而一剂尔平。
  如果用方之前考虑到她是阴虚火旺的体质,在九味羌活汤的方中加重生地的量,就不会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伤阴的肝火上炎的见证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查看全部评分

295
发表于 2005-12-16 12:20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如果用方之前考虑到她是阴虚火旺的体质,在九味羌活汤的方中加重生地的量,就不会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伤阴的肝火上炎的见证了。

非也非也,生地过腻,量大有碍风寒之宣散.且患者为肝经实火,不是生地能预防的.也只是减少前方的燥性罢了.我觉得应该在这里考虑一下患者的肝火旺体质才能防患于未然.
296
发表于 2005-12-16 12:4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上中内时有个病例讨论:
姚××, 48M,多年饮酒史,经常胃痛,5年前,因呕血并经胃镜检查示:胃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戒酒,但经常胃脘隐隐作痛,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面色少华,神疲气短,四肢倦怠,心悸失眠,大便略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近查血常规示:重度贫血

我辨为中焦虚寒,用小建中汤加味。
老师说这个不能看成中焦虚寒,因为患者没有怕冷,手脚凉等症状。我没同意。
我觉得,虽然我的辨证不全面,用药也不全面,但说患者没有怕冷,手脚凉等症状就没有虚寒,显然是不对的。希望教授能够指点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查看全部评分

297
发表于 2005-12-16 15:15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313   

如果用方之前考虑到她是阴虚火旺的体质,在九味羌活汤的方中加重生地的量,就不会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伤阴的肝火上炎的见证了。

非也非也,生地过腻,量大有碍风寒之宣散.且患者为肝经实火,不是生地能预防的.也只是减少前方的燥性罢了.我觉得应该在这里考虑一下患者的肝火旺体质才能防患于未然.

生地过腻不对,生地的功效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无腻之理,      腻的是熟地
患者为肝经实火,她的肝经实火是用九味羌活汤尔成的,如果不服药还不只如此上炎到如此地步。本是阴虚,还不火旺,发散药太多(辛散)火升
收到1朵
298
发表于 2005-12-16 15:25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是的,中医是很好的,我也是中医的。但是工作很难找,特别是年轻的医生。
收到1朵
299
发表于 2005-12-16 15:25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单眼皮的蚊子 at 2005-12-8 02:00 PM:

拯救中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数年之后再崛起已经为之晚矣!
我四代中医为之汗颜!

看看我们的近邻韩国,2003年去了趟那里,
他们的中医就是中医,如果要用西医,那是犯法的。
反观我们/中医 ...

我们的国情如此,谁都没办法。
高强定是不吃中药,还不知到中医药的好处
300
发表于 2005-12-16 15:27 | 只看该作者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教授的讲座怎么看呀

这里就是教授讲座呀?单独整理的内容也都在中医版顶帖里的.


edited by 无名 on 2005-12-19 at 11:02 P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1 01: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