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目的 了解肿瘤抑制基因(TSG)杂合性缺失(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方法 采用纤维组织切割基础上的DNA直接测序法,从92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中筛选出36例信息性肝细胞癌进行6种TSG(APC、DCC、MCC、OGG 1、p53和RB1)的LOH检测,对其中15例肝细胞癌进行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SI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TSG的LOH总发生率为41.7%(15/36),仅MCC基因未出现LOH。15例肝细胞癌中有9例(60%)发生微卫星LOH,占检测微卫星的46.2%(6/13),但无1例肝细胞癌出现MSI。若将 APC、OGG1和DCC基因LOH作为Ⅰ型(n=7),将p53 和 RB1基因LOH作为Ⅱ型(n=8)进行统计学处理,则两组肝细胞癌的平均瘤体直径分别为(2.9 ± 1.7)cm 和(7.2 ± 3.4)cm (P<0.01),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72.0 ± 38.6)个月和(51.0± 30.4)个月(P<0.05)。肝细胞癌基因变异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甲胎蛋白水平、HBsAg阳性率、合并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在肝细胞癌发生的多阶段演进与多基因变异过程中,LOH路径所起的作用要比MSI路径更大。Ⅰ型基因变异(APC、OGG1和DCC)主要在肝细胞癌早期阶段起作用,Ⅱ型基因变异(p53和RB1)主要在晚期阶段起作用,而MCC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中起的作用较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8 18:3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