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斜视弱视/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止技术建立及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率高达15%~30%,远高于发达国家8%的平均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该项目以解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筛查和监测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在我国首先创建并实施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开青筛查模式:通过两项大型流调,确定了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和危险人群。

通过对眼底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解剖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数码眼底照相技术的开青筛查技术和标准。利用远程网络技术,有效整合了三级医疗资源,首次实现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从治疗到社区防控的模式转变,使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检出率由10%提高到95%。

研究者从回答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升高和视神经损害的关键科学问题入手,通过4项前瞻性及3项大人群验证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由于筛板前后(眼内压与颅内压)的压力差增加导致了视神经损害,提出了跨筛板压力差损害学说。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无创性跨筛板压力差测量技术。实现了新的临床分类和针对性治疗模式。被国际眼科界评为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和贡献。

通过对30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和1100例散发病例研究,发现了MYOC基因突变患者和非MYOC基因突变患者眼压升高的不同分子机制,设计了分子分型诊断试剂盒,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开青的分子分型,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眼压升高机制的治疗方案。

在阐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实现基于新机制的分类基础上,基于对房水流出通路的新认识,与国外同步开展了以再通房水通路为目标的一类新手术研究。与传统手术相比,新手术近期并发症下降30%,并杜绝了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成功率由67%上升到85%,经推广,目前全国完成此类手术2万余例。

同时,首次建立了我国习惯性眼压正常值和测量操作标准。引入相干光技术和磁共振(MRI)技术建立了适合国人的视神经结构定量检测设备及上位神经损害监测技术。上述技术的使用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评价的敏感性由58%提高到94%。

该筛查模式已在全国15个省市123个地区推广应用,受益人群1100余万,节约筛查成本5.06亿元人民币,筛查出28.6万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24.3万患者降低了因治疗贻误而致盲的风险。

关键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经推广应用,在26个省市300多个地区应用,覆盖人群1.2亿,实际受益患者320万人,减少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约32万人,减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残约64万人,设备已装备300余家医院。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率从15%下降到5%,致残率从30%下降到15%。
(来源:中国医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4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