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62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骨肌] 关于颈腰椎管狭窄的测量问题,各家说法不甚统一,请问您在实际工作中用什么标准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hbhdzlm 于 2011-11-27 09:46 编辑


各位老师:关于颈腰椎管狭窄的测量问题,各家说法不甚统一,有的说量椎管矢状径,有的说量硬膜囊矢状径,还有量面积的,请问您在实际工作中用什么标准呢?如何测量呢?(如方便请用图标出来)。
2# 沙发
发表于 2011-11-28 12:59 | 只看该作者
方法有很多,但都不实用,一般都通用目测法。

工作中,

先天性的:要测骨性椎管,各段有个数值 ,一查便知。

后天的:
外伤如椎体骨折,骨块后移或进入椎管,要报椎管狭窄。滑脱,重度时也相报。
间盘突出时:以局限突出明显,压迫明显时,报相应阶段椎管狭窄。否则不报。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梅雪+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1-11-28 20: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以上老师的解答。
以下是本人手头一部分资料中所阐述的观点,精心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探讨:
李松年教授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一版216页:
椎管狭窄包括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和后天性获得性椎管狭窄。并非所有的椎管狭窄患者均有临床症状,CT与MRI发现无症状的人群中椎管狭窄者约占4-28%。由于腰神经根走行在侧椎管内,侧椎管狭窄更具有临床意义。
应选择椎间盘层面测量椎管前后径,为了方便记忆与临床应用,常把硬膜囊狭窄的标准简化为前后径10-12mm为相对性狭窄,小于10mm为狭窄,侧隐窝上口狭窄的指标为小于3-4mm.
蔡祖龙教授的《全身CT诊断学》:614页
分类:根据部位分中央型 周围型 混合型。
根据病因:先天性 获得性 混合性。
椎管前后径颈段小于10为狭窄。腰段小于12mm应视为比较狭窄,若减到10mm时为绝对狭窄。侧隐窝小于2mm者肯定狭窄。
文中还提到了“紧囊椎管”是诊断软组织行椎管狭窄的可靠征象。
山东刘树伟教授:《断层解剖学研究生用书》

腰神经通道可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

⑴神经根管 从腰神经根的硬膜囊穿出点至椎间管内口。通道较短,有几处 狭窄:①盘黄间隙,位于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②上关节突旁沟,是上关节突内缘的浅沟;③侧隐窝;④椎弓根下沟,位于椎弓根内下缘与椎间盘之间,在椎间盘侧方膨出时更为明显。

⑵腰椎间管和腰骶椎间管的前壁为椎体及椎间盘,后壁为上关节突和黄韧带,上、下壁分别为相邻椎骨的椎弓根。椎间管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位于椎体和关节突关节之间,有腰神经根、腰动脉脊支和椎间静脉上支通过;下部窄,位于椎间盘与上关节突根部之间,只有椎间静脉下支通过,故此部的狭窄并不压迫神经根。

第1~4对腰神经根通过同序数腰椎间管,第5对腰神经根通过腰骶椎间管。腰神经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3mm,两侧对称,在CT图像上可清楚显示,如一侧神经根后移则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征象。

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165页
诊断骨性椎管狭窄考横断位,颈椎前后径小于11mm,腰椎前后径小于12mm,面积小于1.5平方厘米,约汤氏商小于1/4.5时提示椎管狭窄,侧隐窝宽径小于等于3mm则可诊断狭窄。

体部CT与MRI对照(下)第4版尹建忠 张龙江主译
尽管椎管绝对测量值并不可靠,但颈腰椎前后径小于12,胸椎小于10mm就应该考虑椎管狭窄。

《现代神经影像学》337页
颈椎小于12mm诊断狭窄,小于10为绝对椎管狭窄。椎管比值小于0.75有诊断意义。
腰椎矢状径小于17mm可诊断椎管狭窄,侧隐窝矢状径小于4mm可诊断椎管狭窄。

放射学家掌中宝译著173页
腰椎矢状径小于1.2cm.

《脊柱影像诊断学》
颈椎矢状径小于12mm.
<全身CT和MRI_陈星荣 沈天真>




本人在工作中经过不断学习,总结如下,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指点,本人将不胜感激:

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一般测量椎间盘突出后缘至两侧黄韧带结合部前方的矢状径,小于10MM报告继发性椎管狭窄。
如果上述径线大于10mm,再观察侧椎管也即周围型狭窄的情况,也即是腰神经通道的情况,报告结论中:侧隐窝狭窄,和或盘黄间隙狭窄(以前不知道这个词,后来通过看书看论文学习到这个词后在报告中比较经常使用,还不知是否妥当,请老师指点),椎间孔下部狭窄一般压迫不到神经根,但只要发现我在报告中也书写上椎间孔下部狭窄。
如果有骨性椎管和软组织性椎管狭窄兼有,报告结论中写:继发性软组织性椎管狭窄合并骨性椎管狭窄。
个人心得:的确单纯通过数据测量会有失偏颇,有些人宽些,有些人窄些,紧囊椎管这个形容还是很有意义的,看二者的相对值,通俗讲就是看看挤不挤。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梅雪+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4
发表于 2011-11-28 2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bhdzlm 于 2011-11-28 20:21 编辑

谢谢以上老师的解答。
以下是本人手头一部分资料中所阐述的观点,精心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探讨:
李松年教授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一版216页:
椎管狭窄包括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和后天性获得性椎管狭窄。并非所有的椎管狭窄患者均有临床症状,CT与MRI发现无症状的人群中椎管狭窄者约占4-28%。由于腰神经根走行在侧椎管内,侧椎管狭窄更具有临床意义。
应选择椎间盘层面测量椎管前后径,为了方便记忆与临床应用,常把硬膜囊狭窄的标准简化为前后径10-12mm为相对性狭窄,小于10mm为狭窄,侧隐窝上口狭窄的指标为小于3-4mm.
蔡祖龙教授的《全身CT诊断学》:614页
分类:根据部位分中央型 周围型 混合型。
根据病因:先天性 获得性 混合性。
椎管前后径颈段小于10为狭窄。腰段小于12mm应视为比较狭窄,若减到10mm时为绝对狭窄。侧隐窝小于2mm者肯定狭窄。
文中还提到了“紧囊椎管”是诊断软组织行椎管狭窄的可靠征象。
山东刘树伟教授:《断层解剖学研究生用书》

腰神经通道可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

⑴神经根管 从腰神经根的硬膜囊穿出点至椎间管内口。通道较短,有几处 狭窄:①盘黄间隙,位于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②上关节突旁沟,是上关节突内缘的浅沟;③侧隐窝;④椎弓根下沟,位于椎弓根内下缘与椎间盘之间,在椎间盘侧方膨出时更为明显。

⑵腰椎间管和腰骶椎间管的前壁为椎体及椎间盘,后壁为上关节突和黄韧带,上、下壁分别为相邻椎骨的椎弓根。椎间管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位于椎体和关节突关节之间,有腰神经根、腰动脉脊支和椎间静脉上支通过;下部窄,位于椎间盘与上关节突根部之间,只有椎间静脉下支通过,故此部的狭窄并不压迫神经根。

第1~4对腰神经根通过同序数腰椎间管,第5对腰神经根通过腰骶椎间管。腰神经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3mm,两侧对称,在CT图像上可清楚显示,如一侧神经根后移则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征象。

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165页
诊断骨性椎管狭窄考横断位,颈椎前后径小于11mm,腰椎前后径小于12mm,面积小于1.5平方厘米,约汤氏商小于1/4.5时提示椎管狭窄,侧隐窝宽径小于等于3mm则可诊断狭窄。

体部CT与MRI对照(下)第4版尹建忠 张龙江主译
尽管椎管绝对测量值并不可靠,但颈腰椎前后径小于12,胸椎小于10mm就应该考虑椎管狭窄。

《现代神经影像学》337页
颈椎小于12mm诊断狭窄,小于10为绝对椎管狭窄。椎管比值小于0.75有诊断意义。
腰椎矢状径小于17mm可诊断椎管狭窄,侧隐窝矢状径小于4mm可诊断椎管狭窄。

放射学家掌中宝译著173页
腰椎矢状径小于1.2cm.

《脊柱影像诊断学》
颈椎矢状径小于12mm.
<全身CT和MRI_陈星荣 沈天真>

本人在工作中经过不断学习,总结如下,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指点,本人将不胜感激:

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一般测量椎间盘突出后缘至两侧黄韧带结合部前方的矢状径,小于10MM报告继发性椎管狭窄。
如果上述径线大于10mm,再观察侧椎管也即周围型狭窄的情况,也即是腰神经通道的情况,报告结论中:侧隐窝狭窄,和或盘黄间隙狭窄(以前不知道这个词,后来通过看书看论文学习到这个词后在报告中比较经常使用,还不知是否妥当,请老师指点),椎间孔下部狭窄一般压迫不到神经根,但只要发现我在报告中也书写上椎间孔下部狭窄。
如果有骨性椎管和软组织性椎管狭窄兼有,报告结论中写:继发性软组织性椎管狭窄合并骨性椎管狭窄。
个人心得:的确单纯通过数据测量会有失偏颇,有些人宽些,有些人窄些,紧囊椎管这个形容还是很有意义的,看二者的相对值,通俗讲就是看看挤不挤。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好影+1你讲得真详细,给鲜花!
收到1朵
5
发表于 2011-12-18 13:56 | 只看该作者
今年参加中华放射学会头颈部学术进展研讨会,听中山大学孟悛非教授说在椎管里面做个内切圆,然后量直径是目前公认的比较标准的测量方法。
6
发表于 2011-12-18 21:34 | 只看该作者
临床主要看手术指征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3 18:0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