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生理] 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目前心肌梗死的最新定义为:(1)心脏标志物(最好为肌钙蛋白)升高超过参考上限99百分位值并有动态变化,同时伴有下述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包括症状、ECG变化和影像学;(2)突发心源性死亡,通常合并心肌缺血的症状,死亡常发生在能够获取血样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3)血管重建所致心肌梗死,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后的心肌梗死;(4)病理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往往只有心电图改变,所以无论是急性、新近期、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实际上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不到50%,约50%ECG表现不典型其原因为:(1)发病时间,尤其在超早期;(2)坏死心肌的面积和程度(透壁性AMI的ECG敏感性高于心内膜下);(3)AMI伴有心肌炎、室内传导障碍、心室肥厚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表现不典型;(4)多处或对应性梗死,因梗死向量互相抵消,不出现梗死图形;(5)局限性高侧壁梗死,有时Ⅰ、aVL不出现Q波,须将V4~6电极上移1或2肋间才出现Q波;(6)ECG记录未充分,包括梗死前ECG;(7)溶栓,介入性治疗和抗凝治疗也可以改变AMI的ECG表现;(8)正后壁梗死可仅在V3R,V1、V2出现R波增高,S波降低;(9)ECG阅读者;(10)其他。
  ECG是诊断AMI的主要依据之一,若不掌握其ECG变化特点,易造成漏诊、误诊。(1)非Q波心肌梗死,可见于以下7种情况:①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早期;②内膜下梗死(心肌梗死厚度小于左室厚度50%),非透壁性AMI面积大,又位于心室去极化初始40ms内时,也可形成Q波;③心肌梗死合并LBBB(3%);④心肌梗死部位在心脏基底部(约10%),在QRS波40ms处,不引起QRS波初始部分改变,即无Q波;⑤小灶性(3%),梗死区小于2cm;⑥心肌梗死累及多部位,可能产生向量互相抵消而无Q波;⑦亦有40%~50%的透壁性AMI直径在2~3cm时,仅累及10%左室,而无Q波。
  (2) 等位性Q波,指因梗死的面积、部位、时间等使心电图出现的Q波未能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①临界性或小q波的意义:某一左前胸导联q波的宽度、深度未达标,但均超过下一导联q波即q3>q4,或q5>q6;如有QⅢ出现,QaVF宽度>20ms,而Ⅱ导联也存在q波时,应高度疑有下壁心肌梗死。做吸屏气试验,以区分病理性Q波和呼吸原因引起的Q波改变。②q波动态改变,如电极位置固定,又无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病史,原无q波导联出现q波或有q波加宽、加深。这种动态改变提示存在心肌坏死。③根据病理性Q波区,诊断心肌梗死的部位。④胸前导联的R波递增不良。(3)正后壁,后侧壁梗死并向心尖扩展,加做V8~9导联。
  (4)心梗早期U波改变。
  (5)心房梗死常与心室梗死并存,表现为P波及P-R段的改变,P波增宽,粗钝,切迹呈M或W型,或起始负向波伴直立为主的P波。
  (6)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QRS波终结与ST段交接点为J点,如振幅高,持续一定时间称为J波,可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低温、高血钙等。新近发现J波与急性心肌缺血相关,是超急期表现,可能提示心电不稳定,是发生室颤和猝死的预测指标。
  (7)心梗时有时ECG出现正常,较为少见。其原因为:①检查ECG时不存在心肌缺血;②特征性演变的延迟;③最初小面积梗死只有在梗死延展时才表现出诊断意义;④一过性正常化;⑤电生理学上心肌静寂区的梗死。
  (8)T波高耸可能是AMI超急期改变,系梗死早期受损的心肌细胞释放大量的钾离子,致使心肌周围形成高血钾,结合心肌酶谱学后确诊为AMI。
  以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均可能出现,只有掌握其特点,才不至于出现漏诊和误诊,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2# 沙发
发表于 2010-4-25 21:42 | 只看该作者
3# 板凳
发表于 2010-4-27 15: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