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6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检验学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loveliness: 在通过一学期的《检验学进展》这门课的学习,对检验学的发展和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检验学的进展进行简单的阐述。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在加快检验速度、提高检验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增加与临床医生的沟通等方面都有快速进展。具体表现为新的检验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及应用。

1 流式细胞仪的应用

临床上,流式细胞仪主要应用于免疫学和血液病学方面。它克服了传统免疫技术难以准确定量的不足,可应用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对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能够快速、准确的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为多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流式细胞仪有别于普通细胞计数仪的方面在于它不仅能够进行细胞计数和简单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够对细胞亚型进行检测。FCM 还可同时检测T 细胞总数、Th细胞和Ts细胞,结果准确、报告迅速,国外已用来进行HIV的常规检测。FCM 在血液方面主要是对白血病进行分型,可以克服传统免疫荧光镜检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细胞计数少等造成的误差,使之更为快速和精确。

2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检验医学也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临床检验诊断学,对疾病诊断深入到基因水平,称为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荧光原住杂交染色体分析技术、波谱核型分析技术以及蛋白质组技术等。适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克服了普通PCR不可定量、容易发生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的缺陷。现阶段该技术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的定量检测。其给出的检验信息不仅是有与无,而且能够得知病毒的滴度水平。PCR技术及相关的DNA序列测定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等也给病毒及细菌的分型带来了突破。

3 生物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的概念现已泛化到生物芯片、微阵列、DNA芯片,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针固相原住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实时、灵敏、准确的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基因芯片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医学临床检验领域、生物制药领域和环境医学领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关键就是基因芯片具有微型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从而有可能实现“将整个实验室缩微到一片芯片上”的愿望。目前已经获得一些生物的全部基因序列,包括141种病毒,几种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甲烷球菌、支原体及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等)和一种真核生物,且数量还在增长。因此,将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的全部或部分特异的保守序列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可快速、简便地检测出病原体,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自动散射比浊分析的应用

散射比浊分析仪主要检测的是血浆、体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补体系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系列、炎性反应蛋白系列、载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药物等。这些蛋白成分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标,作为临床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分析预后的依据。在自动免疫比浊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Immage散射比浊仪。Immage检测仪的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方法学的选择 (2)抗原过量的检测 (3)新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5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临床上,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相关免疫检测、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心肌蛋白的检测和贫血指标的检测等。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可达10 mol/L)、检测速度快(几秒钟即可产生化学发光信号,有的情况下信号可持续几小时甚至超过ld)、操作简便、所使用试剂对人体无危害的优点,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荧光。

6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肿瘤标志物(TM)是指肿瘤组织产生的可以反应肿瘤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又称肿瘤标志,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理想的肿瘤标志应该是肿瘤组织所特有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但迄今为止,还未找到这种正常组织中绝对不存在的肿瘤特异成分,故肿瘤标志一般是指肿瘤组织和相应的正常组织相比,增高特别明显而有显著意义的化学成分。现在临床上开展的检测项目主要有:肿瘤基因p53抗体(P53一A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5—3、CA125、CA19—9、异位激素和EB病毒抗体检测。

7 免疫分析的应用

自动FIA技术(尤其是TRFIA)可用于检测苯**和血清胰岛素水平,还可用于蛋白质和多肽激素的分析、半抗原分析、痛原体抗原的分析、肿瘤标志物的分析、血清学分析、干血斑样品的分析和核酸分析,其优点是: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线性范围宽、信号稳定、荧光寿命长等。TRFIA 的检测下限可达5×10 mol/L,而普通的荧光分析技术只能达到1×10~mol/L ,这种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可以避免稀释样品和重复测定等工作,从而节省了时间、精力和各种实验耗材。

8 细菌耐药检测

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临床病原茵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了ESBL、MRSA等广谱耐药茵。因此,尽早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和节约医疗成本至关重要。临床微生物室不仅需要分离鉴定感染标本中的病原茵,而且应该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医生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药物敏感实验除了常用的纸片扩散法、稀释法外,近年来开展了针对ESBL、MRSA 等危害较大的病原茵的专项检测。用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法有质粒谱DNA指印分析、染色体DNA的特异性位点分析、全基因DNA指印。用于耐药基因检测和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聚合酶链反应、核酸杂交法以及Internet服务已能提供必要的基因信息,并可查询到已测序的细菌基因组。

9 现场即时检验(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在急诊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检验很有必要。这种需求**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予了现场快速检验的新生。目前POCT应用的技术主要有:干化学试纸片、多层涂膜技术、硒及色素标记免疫技术、选择性电极技术、红外及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芯片。

l0 纳米细菌

2O世纪8O年代,芬兰科学家Cihcioglu等在胎牛血清中发现了一种直径5O~500 am 的微粒,能通过孔径为1O0 am 的滤茵器,有生物膜,生长缓慢。因此,Kajander判定这是一种新的微生物,根据其体型微小并且栖息在血液中的特点,将其命名为Nanobacterium sanguineum,中文译名纳米细菌。纳米细菌分属于真菌属,为革兰阴性菌,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它与蛋白细菌家族布鲁氏菌、巴尔通菌同属,具有相同的16S rRNA片段。纳米细菌区别于其他微生物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生物矿化作用。目前已被证实与纳米细菌有关的疾病有:肾结石、膀胱结石、牙髓结石、唾液腺结石、牙斑、慢性钙化性前列腺炎、睾丸结石、软化斑、硬皮病、关节炎、钙化性主动脉狭窄、多囊肾、多囊肝、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老年痴呆症、松果体钙化、皮肤病、肿瘤。同时,纳米细菌还与其他一些人体内组织的病理性钙化和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对纳米细菌仍处于形态描述阶段,其生物结构、生理特征等尚未研究清楚。研制抗纳米细菌的高效药物也已成为国内外微生物学和药物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纳米材料就开始用于免疫细胞化学中的探针和生物标志物的制备,近10年来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该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粒子表面被结合上不同的生物物质如核苷酸或其他功能基,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实用的纳米离子生物检测系统。纳米粒子由于体积非常小,因此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很大,它可以结合抗体或DNA等生物分子。在蛋白质免疫测定中,它可以使敏感度增加105倍。在DNA的检测中,其敏感度可以接近PCR的水平,同时避免了PCR易污染的弊端。

世纪我们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医学检验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 加以提高和发展。

1 加强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 信息技术是 21 世纪发展的趋向, 集成电路、光导纤维、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将实现实验室之间, 实验室与临床、医院间、图书馆之间,

市内、国内、国际的信息交流, 远程教育、实验室诊断系统将得到广泛的利用, 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

2 建立临床病理科: 临床病理科相当于目前我国的检验科和病理科, 人员配置上有临床病理医师和技师。医学检验不应局限于检验技术, 还要求技师有扎实的实验理论基础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主要负责检验结果真实性和可靠性。医师还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能正确地对各种检验结果做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 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3 向自动化和集中化发展: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 将来发展的趋势是将几台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串联起来, 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 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芯片技术、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 各种微型便携带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 给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4 提高检验人才素质: 未来的检验医学应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立足专业需要, 转变教育模式。现代医学检验, 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 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分析解释, 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必须有大基础教育观, 培养基础扎实而宽广的检验人才。增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 加强或增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专业英语, 现代检验仪器的应用及实验室管理等知识培训,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培训, 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检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 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
2# 沙发
发表于 2009-5-21 21:4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3# 板凳
发表于 2009-5-21 21:4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4
发表于 2009-5-22 00:4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5
发表于 2009-5-22 21:25 | 只看该作者
进步很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8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