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94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文化]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腠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的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意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和等等。腠用肉代替水做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从宏观上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的词汇。

        理的本意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做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毛汗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毛汗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毛汗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

         腠理做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地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之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灵枢 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地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经·天年》谓:“年四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灵枢 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作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於夭折。”

        做为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做为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做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4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4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6-16 17:30 | 只看该作者
肌和肉虽然是同义词,但是还是有区别的。《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着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那么肌肉的区别在哪儿呢?首先“肉”的内涵要广泛一些,不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同时也泛指蔬菜、水果果实的皮下肥厚的纤维组织。《齐民要术·种竹》:“取笋肉五六寸者。”常用的中药龙眼肉、山萸肉就是取其皮壳里、果核外的果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状象一个中间有圆孔的圆盘,两个同心圆中间的玉体也被称为肉,大概和古人认为神以玉为食有关。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说文 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 《漢書˙卷七十四˙丙吉傳》:“介之推割肌以存君。” 后世肌肉混用,都用来形容人,肉的使用范围仍然广泛,几乎泛指人的所有软组织。肉也就是月,成为了一个偏旁部首,所有涉及到人体组织的字,都要使用它。

        除此以外,肉还做为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顺、行为懦弱。比如“肉瓤儿的西瓜”。有人开车反应慢、动作迟缓,常常被称为“肉”、“真肉”“肉得慌”、 “做事真肉”。做事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人,也被称为“肉脾气”、肉蛋、肉头。也就是说肉是刚硬的反义词。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的说,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本质相同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同样是H2O,遇寒成冰,遇热成水,过热成汽。同样是水,有一潭死水,有经过反复搅舀而成的滴水成珠的甘澜水。虽然同饮一江水,但是水在三峡不同的阶段,流速缓急不同,因此“气”也不同,用来沏出的茶也不同。盛开的鲜花,古人称为华。古人重视气,也就是注重物质的运动状态,所以就用不同的字词来形容。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肌肉也是如此。很多人由于长期、过度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柔软的肉先是成为绷紧的肌,久而僵硬,进而出现纤维化,条索状,严重的会压迫神经、牵引关节。这些人即便是在身体休息睡眠的时候,肌肉也是僵硬紧崩的,难以放松,影响心理、情绪、精神,出现紧张、焦虑、失眠。

       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的人,使胃平滑肌抽搐、痉挛、萎缩,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息肉、粘膜萎缩。在球场上奔跑过度的人出现的抽筋,也就是肌肉挛缩;服用{BANNED}壮阳,导致**长久充血,阳强不倒,也属于这一范畴。简单地说病因就是有肌无肉,古人称为肌痹或者死肌。

       寒性凝滞,受寒以后的肌肉,会出现紧张、僵硬疼痛,《伤寒论》专设了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等“解肌”的方剂来来治疗。对于肌痹,死肌,一般采取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方法治疗,《神农本草经》久记载了很多“去死肌”的药物,比如白术、乌梅、蛇等等;**、艾灸、**的效果比内服中药效果更快一些,[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站桩也是辅助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

       相反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运动的人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无力、甚至萎缩。尤其在一些瘫痪的病人身上比较常见,古人称之为肉痿,也就是有肉无肌,弛而不张。**不能勃起,或者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被称为阳痿。现代医学的康复锻炼也是有效的方法,中医的导引应该是首要选择,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形意拳等等。

       肌肉在松弛的时候,经络通畅,气意神容易沟通,能化解外力,能持久出内力,缠绵旋转。肌肉紧张的时候,气血郁闭,容易激发暴力,有利于攻击。返回到我们开始说的肌肉若一,其实就是肌肉张弛有度,刚柔相济。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引用在此,全当肌肉的一个注脚。
3# 板凳
发表于 2007-10-16 10:1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腠理,一个肌肉,有这样多的解读,又长知识了。谢谢。
4
发表于 2007-10-16 15:3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但愿能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相关治疗某种疾病的办法来!
5
发表于 2007-10-26 21:3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谢谢!
6
发表于 2007-10-28 10: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7
发表于 2007-10-28 16:0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有研究。
8
发表于 2007-11-12 19:2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够透彻,希望再来几篇.
9
发表于 2007-11-12 22:09 | 只看该作者
有理,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9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