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0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 【资源】感染病总论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1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感染病总论(上)
第一章  感染病定义以及感染病与传染病的不同含义                              
凡由致病微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人体发生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即为感染病,或称感染性疾病。
关于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联系和区别问题,曾在我国医学界引起了争论,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应归类于感染性疾病。因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或Contagious Diseases)的流行三个环节(传染源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最终结果都是造成机体的感染。感染性疾病不仅包含了我国的法定传染病,而且涵盖了那些平时不能找出明确传染源的条件致病菌和免疫低下人群所引起的感染。因此感染病学包括了任何一种病原体所发生的感染,涉及到医院临床各个科室。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疾病,不仅属于内、儿科范围,也涉及其它临床科室。如外伤患者常见的厌氧菌感染,妇产科常见的链球菌感染以及各科室住院患者常常发生的医院内感染等,都与感染病有关。以往我国将感染性疾病统称为传染性疾病即传统的“传染病”,传染病是由传染源携带的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播散的疾病。而感染病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而且还包括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人并无危害的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如医院内感染和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兼容患者遭受的各种感染,同时还包括以往不由传染病科收治的有明确病原体感染的疾病,如除猩红热以外的其它链球菌感染、多种条件性致病菌感染、住院病人中在住院期间引起的各种感染等。感染病比传染病包括的范围更广,涉及的病种更多。西方国家的感染病科不仅收治有关感染性疾病,还统管全院感染性疾病的会诊,指导各科室对抗生素的应用,以及参与全院的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和防止。因此,现代的感染病概念已与既往不同,必须从想观念上予以更新。                                                                                                      
  第二章  感染病的临床诊断                                                                              
第一节  病史采集要点                                                                              
一、现病史  所有症状均应记明开始时间、程度、性质及演变经过。                    
1.详细询问起病一、
1、诱因及发病日期。急性病从本次发病算起,慢性病从首次发病算起,并注明复发时间。                                                                    
2.起病急缓,有何种前驱症状,如不适、倦怠、食欲减退等。                          
  3.发病初期的症状或体征如何,有无畏寒、寒战、头痛、腰背四肢酸痛、出汗、软弱、肌痛。                                                                           
4.有发热者,其开始时刻、高低、热型变化如何;发热时其它症状有否加重,有无其它症状相伴出现;退热急缓,是否伴随出汗、其它症状减轻或消失。                              
5.有无鼻出血、羞明、听力障碍、知觉或运动障碍、恶心、呕吐(性质及吐物性状)、抽搐、惊厥、嗜睡、昏迷、谵妄、狂躁不安。有无厌食、吞咽困难、腹痛、腹胀、便秘、腹泻、脓血便、粘液便。有无咽痛、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绀。有无皮疹或出血点,其出现日期、数量、性状、顺序及部位如何。   
6.入院前曾进行何种检查,其检查日期及结果如何;接受过何种治疗,尤须注意各种病因特效治疗,如化学合成药物及抗生素等,其药名、用法、用量、疗程、反应等,均宜扼要记录。                                                                     
二、接触史与预防接种史                                                               
病前有无感染病接触史,具体接触时间及程度。对肝炎患者还应询问**注射史、输血史、不洁饮食史、毒害物及药物接触史。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应询明接种名称、年月、次数及反应。                                                                          
第二节  体格检查要点                                                               
1.应详细全面系统检查,特别注意神志、皮肤、淋巴结、眼结膜、咽部、心、肺、肝、脾、神经反射。阳性发现应详细描写,与诊断或鉴别诊断有关的阴性结果亦应记录。                                                                                2.对于口咽主要病变(如粘膜疹、溃疡、白膜、分泌物、肿大的扁桃体),皮疹,瘀斑,血管蛛,肿大的肝、脾、淋巴结或异常肿块,应详加记述,必要时用图表                        
第三节  临床分析思路                                                               
一、发病情况分析  感染性疾病一般均有特定规律,临床医师必须对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求找出其特有规律进行临床诊断,在取得病原学检测结果后即可确诊。虽然有些疾病早期不能及时取得病原学检测结果,也可从其病史资料分析中结合临床表现而取得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一)感染病流行资料分析  感染病流行的季节、地区,患者个人年龄、职业、疾病接触史、不洁饮食史、特殊嗜好、既往病史、以及旅游和社会活动情况,家庭成员病史…等等,都对传染病的发生和进行诊断,存在不同价值。                                 
分述如下
1.发病时间:冬春季节发病,多为呼吸道感染病。因季节寒冷,人类户外活动 较少,呼吸道感染病易借飞沫传播。夏秋天气炎热,生冷食品较多,且系蚊蝇孳生季节,饮食卫生注意不够时,易患肠道感染性疾病;如在野外活动,易受昆虫叮咬,可致虫媒传播的感染病。                                                                                                                  
2、 流行地区:不同地区有不同地方性感染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如热带地区常有疟疾流行,温带地区夏秋才有疟疾流行(与蚊虫孳生季节有关)。我国青海、[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等地有旱獭等保菌动物,易有鼠疫散发或局布流行;内蒙古等牧区易有布氏杆菌病流行等。                                                                        
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由于免疫状态和社会活动不同,因此所患感染病有异。如儿童易患出疹性疾病;男性于户外和田野劳动较多,军人野营训练,易接触虫媒传播的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                                                         
4.各地区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卫生防疫情况以及人群免疫程度等,都对感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一定影响。                                                   
5.个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流行区居住和旅行史、疾病接触史、动物接触史、冶游史以及既往病史…等等,都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6.家庭成员疾病史: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家庭成员如有感染病史,因有密切接触,常可造成垂直或水平传播,或自父母遗传具有免疫缺陷。 感染病的发生除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外,必须有人群的易感性才能形成流行,还必须通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使之互相联系。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社会因素如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保健设施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机体抵抗力,以及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保菌动物和媒介昆虫的生存、繁殖、活动和传播,从而对感染 性疾病的流行起促进或抑制作用。                                                            
(二)起病态势分析
根据发病轻重缓急,可分析其可能为哪些疾病。                 
1.急性起病  多为潜伏期较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绝大多数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某些寄生虫感染的疾病在发病时多以急骤起病方式,多有寒战发热、全身毒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如流感、麻疹、流脑、乙脑、菌痢、霍乱、伤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2.慢性起病  多为潜伏期较长的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慢病毒感染。起病隐匿,或起病后逐渐加重,经过短暂的急性期转为慢性过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等。                                                         
   3.病情反复或间歇发作  某些病毒性疾患,尤以有自身免疫疾患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回归热、疟疾、布氏杆菌病等。                                                   
(三)潜伏期推算  从患者感染至开始出现症状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同一种感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大体有一定期限,但因病原体的数量、毒力及机体的抵抗力各异,而有一些差别。潜伏期短的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仅数小时,流感、猩红热、百日咳仅数日;潜伏期长的如狂犬病、破伤风、乙型肝炎、丝虫病和某些疟疾可达数月,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可长达数年。潜伏期是推断流行过程、追溯感染来源、推测传播途径、制定检疫期限和提供诊断参考的依据。如同为病毒性肝炎的甲、乙、丙三型,其潜伏期各有不同:甲型肝炎为2 ~ 6周(14 ~ 42天),乙型肝炎2 ~ 6个月(60 ~ 180天),丙型肝炎2周 ~ 6个月(14 ~ 180天,短者与甲型肝炎相似,长者可同乙型肝炎)。从患者明确感染那一天起至发病时止,可大致推测其可能为何型肝炎。                                               
(四)病程演变                                                                       
1.表现有规则的不同病期急性感染病均表现有三个阶段,即初期、极期和恢复期。初期即为毒血症、菌血症及相伴症状,如寒战、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以及其它不同的毒血症状等等。极期即为病原体侵犯各个器官、系统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的不同表现,也是疾病过程中的最严重的表现,此时可出现某些典型症状和体征,重症患者死亡多在此阶段。恢复期则为机体清除了病原体,损害的器官功能逐步恢复,伴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如乙型脑炎初期表现为病毒血症引起的发热、嗜睡等症状,进入极期时则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恢复期则症状、体征逐渐消失,重征患者可遗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功能障碍。再如伤寒初期体温从低逐渐升高,至极期时呈稽留高热,各种症状、体征均表现突出,还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或溶血尿毒综合征等;至恢复期时,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体征随之消失。各种感染病在不同病期均有各自的不同表现(典型症状和体征),可进行鉴别。                                               
2.表现无规则的不同病期  有些感染性疾病病程中并无严格可区分的病期,尤其是慢病毒感染,其潜伏期长,病程长,甚至出现症状和体征时已是慢性阶段。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不仅有的患者说不清何时发病,且急、慢性阶段也不明显。必须根据各方面资料全面分析,特别是病原学诊断甚至在肝活组织检查后,方能确诊。                                          
3.病程中有特殊临床表现  不少感染性疾病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如典型的热型或热程,特有的皮疹、脑膜刺征、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腹泻及大便性状的改变、特殊的并发症等,均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 沙发
发表于 2007-3-5 13:34 | 只看该作者
感染病总论(中)
(五)根据环境和患者自身情况                                                         
1.根据环境分析  如患者是在住院期间感染,多为医院内感染。可以通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调查材料或已有档案进行分析,推测其感染源,初步确定为何种感染。如在探视家属或病区医护人员中发现感染源(如感冒或其它感染性疾病患者),患者新近感染的疾病表现和***探视的家属或医护人员中的疾病表现相似,则可初步明确其感染来源。 患者在接受医疗操作时接触了受污染的医疗器具或接受了污染的血源输入等等,都可推测其可能的感染源而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分析  如患者近日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系老人、幼儿、重病患者,或系免疫缺陷患者等,均易遭受正常人不易发生的感染,在这些抵抗力低下的人群中一旦发现加杂症出现,应首先考虑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如能结合免疫功能的检测或已检测的情况进行分析,更能作出初步判断。 总之,我们必须收集患者所有的数据结合医生平时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检查,最后明确诊断。                                                           
(六)基础疾病   对有感染性疾病患者病前是否有其它疾患,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系统疾患…等基础性疾病,都会对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影响。                                                     
(七)治疗情况  病前和发病后是否进行过治疗,以及用药种类、剂量和疗程都应问清。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必须清楚,以免重复使用或再次应用可能已经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或增加毒性反应。                                                      
二、特殊征象分析                                                                  
1、发热  在感染性疾病中, 发热是常见的疾病征象。因此对发热的分 析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                                                         
热型分析  发热在感染病中占绝大多数,在急性感染病中占重要地位。 由于病原体的毒素或其代谢产物与组织分解产物**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α,TNF-α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许多感染病各有其特有的发热规律,称为热型。                                            
(1)稽留热,一日间热度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                              
(2)弛张热,一日间热度波动超过1℃,而最低体温超过正常者。见于伤寒后期及化脓性疾病。                                                                           
(3)消耗热,一日间体温波动在3 ~ 4℃者。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病。                                                                    
(4)不规则热,每日体温呈不规则波动。见于流感、风湿热等。                        
(5)间歇热,高热与不发热间歇出现。见于疟疾。                                   (6)回归热,高热持续数天骤退,正常数天后又如前发热者。见于回归热。                                                                        
(7)波浪热,发热期呈缓升缓降,热型呈波状。见于布氏杆菌病。                     
(8)双峰热,一日体温有两次升降(降至正常)。见于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9)鞍型热,发热初期过后,体温稍稍下降到正常或未完全正常,数日内又见上升者。见于麻疹、天花、灰髓炎、登革热。 有时一种疾病可有多种热型,如伤寒早期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伤寒极期呈稽留高热,极期后呈弛张热,恢复期又缓慢下降至正常。                                                                                     除热型外,热程长短各病也不相同。多数病毒性疾病,热程很少超过一周;感染表浅,局限于皮肤、粘膜,如猩红热、白喉、菌痢等细菌性疾病的热程也不过一周左右;而一些立克次体病、寄生于细胞内的杆菌性疾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兔热)、原虫病(黑热病、肝阿米巴病)、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急性血吸虫病)等,热程常长达数周或数月。                                
  2.皮疹特点                                                                       
  (1)根据皮疹出现的日期  某些出疹性疾病具特有的出疹规律,尤其在不同病程期间出现皮疹。如水痘常见于病程初期即第一天就出现皮疹,猩红热一般在病程第二天出疹,(已消灭了的)天花在病程第三天出疹,麻疹出疹常见于病程第四天,斑疹伤寒出疹常在病程第五天,而伤寒则在病程第六天左右才出现玫瑰疹。上述六种疾患按其出疹于病程的第1~6天,其记忆口诀为“水(水痘)、红(猩红热)、花(天花)、麻(麻疹)、斑(斑疹伤寒)、伤(伤寒)”。循此规律可作鉴别诊断。                           
(2)根据疹子形态  皮疹常表现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疱疹、瘀点、瘀斑、荨麻疹等不同型态。如斑疹伤寒多表现为红色斑疹,伤寒表现为充血的玫瑰色的斑丘疹,水痘、单纯疱疹等表现为疱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表现为瘀点、瘀斑,急性血吸虫病常出现斑点状或片状隆起的瘙痒性荨麻疹等等。                                                            
(3)根据疹子的演变  不同疾患的皮疹分布情况及出疹顺序常常不同,如水痘出疹时往往呈斑疹、水疱、结痂的顺序进行,由于同一部位可在不同时间发生皮疹,因此在同一部位皮肤上可同时存在不同形态的皮疹。而麻疹出疹虽在病程第四天,但出疹顺序是:先耳后和发际皮肤,继而面、颈、胸、腹、四肢,三天才出齐。风疹可在病程第一天出疹,先见于面颈部,次日蔓延至躯干和四肢,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初出皮疹为稀疏散在的斑疹,加压褪色,犹如麻疹;第二天转为弥漫性红斑,类似猩红热;第三日皮疹完全消退,往往是下出上消。                                                         
(4)出疹后的皮肤情况及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皮疹是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密布细小的充血性斑丘疹,疹间难见正常皮肤;而麻疹则可见到皮疹之间的正常皮肤。猩红热皮疹持续2~4天,疹退后皮肤出现膜状脱皮;麻疹皮疹持续5~7天,皮疹消退后有碎屑状的“糠皮状脱屑”。麻疹和幼儿急疹都在病程第四天出疹,前者出疹后体温更高、症状  更重,后者疹出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消失。均可资鉴别。                                 
我们常对一些常见的出疹性疾病总结出能够记忆的简单规律,如:猩红热病程规律为“2、4、6”,即病程第二天出疹,第四天疹子出齐,第六天疹退热降。麻疹出疹规律 为“1、4、7、10”,即病程第一天发热,第四天出疹,第七天疹子出透,第十天疹子 消退。风疹疹子表现为“一麻、二猩、***疹”,即第一天疹子如同麻疹,第二天疹子如同猩红热,第三天疹子消退。在麻疹和幼儿急疹均在病程的第四天出疹,但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鉴别点是两句话,即“麻疹出疹热更高,幼儿急疹疹出热就消”…。                                                                           
  3.出血  感染病有不少病原可以引起出血,主要有出血性皮疹、咯血、呕血、便血和 腔道出血等。在出血性疾病中,首先应考虑病毒性出血热,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新疆出血热;咯血患者应考虑结核病,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呕血患者应考虑肝炎后肝硬化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则应考虑阿米巴痢疾、韦氏梭形杆菌引起的出血坏死性肠炎、出血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副溶血性弧菌性食物中毒…等。               
4.黄疸  不少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黄疸。最常见者为病毒性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 毒引起的黄疸;细菌性疾病中有钩端螺旋体病,急性全身性感染如链球菌性大叶肺炎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病毒性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多为肝细胞性黄疸。在疾病初期,由于肝细胞炎性肿胀,毛细胆管受压,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随着病情进展,越过极期后,则表现为直应胆红素和间应胆红素同时升高的肝细胞性黄疸;进入恢复期后,由于滞留的间应胆红素尚未被肝细胞处理完,而直应胆红素已恢复正常,所以表现为溶血性黄疸。急性细菌性感染所出现的黄疸,多为溶血性黄疸,主要表现为间应胆红素升高,常被人们忽视了感染的存在。故患者发生黄疸时,应该仔细分析,通过必要检查手段以得出正确结论。切不可一见黄疸,就判定是病毒性肝炎或为内、外科其它疾病,忽视了感染病的诊断。                                                                  
5.肝、脾、淋巴结肿大                                                                  
在感染性疾病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均为临床常见体征。在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下列事项;①肝、脾肿胀的大小;②肝、脾质地;③肝脏表面是否平滑;④肿胀程度的进展和变化,如:进行地增大或缩小,质地由软变硬或长期肿胀不消退;⑤出现伴随症状和体征等。对于淋巴结肿大也应注意是局部肿大或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以上所述,均对疾病诊断都有一定帮助。                                                              
病毒性疾病中病毒性肝炎最常见肝脾肿大(包括EB病毒和CMV引起的肝脏损害。细菌 性疾病中伤寒、细菌性肝脓肿等都可引起肝、脾肿大或肝肿大。                                                           
EB病毒感染急性期和HIV感染均可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腺鼠疫可引起严重淋巴结种大;性病淋巴肉芽肿可以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而恙虫病可引起其焦痂溃疡引流部位的局部淋巴结肿大。这些体征又是可以帮助临床诊断的特殊表现。                                                         

6.其它  有些疾病尚有其它特殊体征。如猩红热早期有草莓舌,白色舌苔脱落后则表 现为杨梅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肺炎、疟疾等,常在其恢复期出现口唇疱疹。森林脑炎发病早期即可出现上肢瘫痪。性病患者常出现生殖器局部下疳。链球菌局部感染可出现淋巴管炎。有些寄生虫感染时其幼虫移行可发生皮下结节等,都可作诊断参考。
3# 板凳
发表于 2007-3-5 13:34 | 只看该作者
感染病总论(下)

三、各系统临床表现分析                                                               
各系统感染均有其特殊表现,应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简述如下:                           
(一)中枢神经系统  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常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以及颈项强直、脑膜**征甚或锥体束征等表现,应仔细分析。如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并呈喷射性,则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同时具有颈项强直,并有凯尔尼格征等,则有脑膜炎征存在。患者如有锥体束征(如巴宾斯基征等阳性),示有脑实质炎症。应结合脑脊液检查进一步分析,如脑脊液表现为压力高、蛋白质高、细胞数高(尤以多形核为主),且糖和氯化物低,则为化脓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脑炎。如脑脊液表现为压力高、蛋白质高、细胞数(以单核细胞为主),且糖和氯化物正常,则为非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虽然脑脊液表现压力、蛋白质和细胞数均高,糖和氯化物低,但增多的细胞数主要以单核为主,则可能为结核性。必须结合病原学检测才能明确诊断。                                                                           

(二)呼吸系统   在呼吸系统感染中,常表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 紫绀以及肺部实变体征等,有的感染性疾患则有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或有白膜,均应分析鉴别。咳嗽、咳痰是呼吸系统感染的最为常见的症状,但咳出的痰的性质则各个疾病表现不同。如大叶肺炎可咳铁锈色痰,结核可见痰中带血或咯血痰,而肺脓肿则咳脓痰;肺吸虫病初咳血丝粘液,后转铁锈色粘稠痰。呼吸困难表现有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困难两种,中枢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节率不整(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引起),外周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呼吸表浅(常为呼吸肌麻痹或呼吸道阻塞所引起),应分析其产生原因加以解决。对于咽喉肿痛或有伪膜者,更应仔细鉴别。如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咽峡炎,主要表现咽部充血、滤泡和扁桃体肿痛,无伪膜;白色念珠菌感染会在口腔及咽部形成白色伪膜,但可以用拭子擦除;而白喉形成的伪膜则不易为拭子擦掉,如强行撕擦,则易出血,且促进毒素吸收加重病情。                                   
(三)消化系统   在消化系统感染中,常见症状主要为呕吐、腹痛、腹泻, 其次为呕血、便血及肝、脾肿大等。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先吐后泻,细菌性痢疾则表现为先泻后吐,或只泻不吐。前者吐、泻时虽有腹痛,但无里急后重;后者不仅有明显腹痛,且有里急后重。霍乱吐泻时常无腹痛,仅在大量电解质丧失后,伴有腹直肌等肌肉痉挛性疼痛。肝炎后肝硬化可有呕血,阿米巴痢疾、出血坏死性肠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等肠道疾患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便血。病毒性肝炎、伤寒、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等不少感染性疾患具有肝脏肿大或脾肿大或肝脾均肿大。总之,应予仔细分析,必要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确定诊断。                                                
(四)循环系统   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是心肌炎、心包炎以及动脉周围炎等。心肌炎的病因可多种多样,如病毒性心肌炎(柯萨奇B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性心肌炎(白喉、猩红热、大叶肺炎、伤寒、急性菌痢、梅毒性心肌炎等)、立克次体心肌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其共同特点主要是心律增快和心律不齐,心电图可有T波、Q-T间期和P-R间期的改变。但病原诊断则有赖于病原学检查。病毒、结核菌、化 脓菌、寄生虫和真菌等均可引起心包炎,感染性心包炎常有发热、气短、胸部郁闷感,有时心前区有压迫性疼痛。如心包内有大量渗出,则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不仅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且可出现奇脉(吸停脉)。听诊可闻心包摩擦音,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均见明显变化。乙型肝炎病毒常引起免疫性的肝外损害---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多发生在四肢,以下肢为多,可反复出现。总之,感染性的循环系统损害与感染的轻重程度有关,多数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                                    
(五)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的感染在临床上常见者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由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感染常表现为尿量异常(少尿或多尿),尿色异常(血尿、血红蛋白尿、脓尿、乳糜尿)和蛋白尿、糖尿等。生殖系统疾患除表现尿道异常分泌物外,尚有女性**分泌物异常以及外生殖器或**周围有不同病变(如下疳、溃疡、疣状物及疱疹等)。必须结合全身或其它表现具体分析作出判断。         
(六)骨、关节系统   感染性疾患引起的骨关节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多由全身毒血症状所引起。急性感染引起的关节疼痛常随感染消失而好转,慢性感染引起的关节疼痛则较持久,可反复发作。这种关节疼痛仅为临床表现之一,可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而进行诊断。但关节本身的感染如关节结核、细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则必须查清病原进行鉴别。                                                            
(七)其它  对于眼、耳、鼻、喉、口腔以及皮肤、毛发、指、趾等处感染必须根据局部体征和有关表现(局部的和全身的)进行分析以查清病原进行确定诊断。         
总之,在感染病的临床分析时,应结合各种具体临床表现进行反复比较,仔细分析,结合必要的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有的放矢进行诊断。切不可主管臆断,只看一点,不及全面,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3章 感染病的实验诊断                                                              
第1节  一般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粪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如白细胞升高预示急性感染,如中性粒细胞同时升高,多为化脓性感染;若伴单核细胞升高,多为病毒或非化脓菌感染。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常为严重感染;若伴嗜酸粒细胞降低或缺失,多为伤寒。尿常规检查有助于钩端螺旋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粪常规检查有助于蠕虫病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肝功能的生化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等。                 第2节 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以直接查出病原而得到疾病的确定诊断。如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对病原体的鉴定,从而确定病因。                                                   
  第3节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可分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查(包括基因诊断技术),机体免疫功能检测以及特殊试验等。由此可以辅助或直接测出病原。                                                                             
  第4节 其它检查           除常用的心电图、脑电图、穿刺引流、活组织病理检查等,B型超声、X线、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也视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第一节  一般及对症治疗     主要注意护理、饮食,对于要传染他人的感染病,则需予以隔离。如伤寒则进行胃肠道隔离,流行性感冒进行呼吸道隔离,艾滋病及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血液传播途径的隔离。而其它一般细菌感染如条件致病菌感染,不需隔离。 对于患者所见症状应给予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痉,补充液体、。纠正 水与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抗休克、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功能不全等。                                                            
第二节  病因治疗           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或免疫制剂,迅速消灭病原体以控制病情。有时因病情紧急可先缓解病情后加用抗菌药物,如对白喉的治疗时,先以抗毒素中和白喉杆菌的毒素,然后再加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细菌。对于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患,则以干扰素或其它免疫制品以达抗病毒效果。有时也可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                                                                             
  第五章  感染病的预防                                                                  
第一节  一般感染病的管理   对待一般感染性疾病不需特殊隔离,应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与管理,及时发现感染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的蔓延传播。对于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须依照传染病防止法进行处置。                                                            
  第二节 法定传染病的管理原则      
国家对法定传染病专门制定了传染病防止法,对传统传染病的管理原则主要是及时控制和消灭传染病,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                                                
处理原则如下:
一、 管理传染源 (1) 病人及时隔离,(2) 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3)同时及时作出疫情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对以下三类传染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1.在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簿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在发现除艾滋病、肺炭疽外的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除肺炭疽以外的其它型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在发现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二) 病原携带者  因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可通过随访恢复期病人、检查接触者、追溯过去病史及健康检查等方法查出病原携带者,尤应对传播机会特别多的人员(炊事员、食品制作供销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员、保育员)进行定期病原学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并调换工作。                                                              
(三)接触者  按最长潜伏期进行检疫,包括医学观察、留验和集体检疫,必要及可能时,施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四)动物传染源  有经济价值者,可隔离治疗;一般动物则予捕杀之。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防止胃肠道传染病。   
2、加强水源管理和饮水消毒工作,严防水源污染传播疾病。   
3、加强粪便管理和污物处理,改善环境卫生。   
4、消灭有害医学昆虫和有关媒介,防止疾病传播。     
5、对受污染的环境、物品和患者的排泄物进行消毒,以防病原扩散。  
   6、为防止疾病从**,严格国境检疫。   
7、为防止疫区疫情扩散,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进行疫区检疫。                                                               
  三、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一)提高平时机体抗病能力  注意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二)预防接种  有计划地定期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等自动免疫工作,以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水平。   
(三)药物预防  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开展化学制剂、抗生素、中草药等短期药物预防,必要时还可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以使机体获得被动特异性免疫,起到保护易感者的作用。
4
发表于 2007-3-5 20: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顶哦
5
发表于 2007-3-16 15:48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要是打个包能下载就更好了
6
发表于 2008-10-21 14:44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啊
7
发表于 2008-10-22 16: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8
发表于 2008-12-31 19: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6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