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紫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6-1-2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紫竹 于 2006-1-27 21:17 发表
欢迎中医的朋友门继续来交流


会常来看看,希望能看到朋友们的新贴!
祝各位爱友新春快乐!!!!!!!!!!!!!!!!!!!!!!!!!!
92
发表于 2006-2-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第九讲  从异病同治谈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兼谈对中医证的内涵的认识



在我们的中医基本理论中对证的解释是:“证是反应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和整体联系的中医诊断概念,它是综合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情、病机等要素抽象的名”。好象我们各个不同的版本教材的解释都差不多。
到底该怎么认识中医的“证”呢?
中医学在实质上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西医从动物实验的角度、局部的角度、精确的角度,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因而导致其在治疗上的形而上学论,有细菌就抗炎,长了肿瘤就切除,有癌细胞就化疗,不同的个体在治疗上都采用同一个模式,效果不好,那你只好认命了。
中医学不一样,中医学是在借用古代中国哲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医学理理论与模式,它是一门积极的主动追求健康的自我稳态的生态医学。即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一种对人体内在潜力加以努力挖掘和加以提高的理论,在强调“邪去则正安”的同时,更注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治未病”为先。
证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病理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人体自稳态的失衡,诸如阴阳偏颇、寒热不均、升降失调、开合失司,或表里不和等等。证很大一方面便指的是这种自稳态失衡的信息,   
不仅如此证还包括用药后的信息,如服桂枝汤后“戢然汗出”的症为向愈倾向的信息。《伤寒论》中还有大量药物致病变症的信息,提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
证在另外是一方面指的是疾病转归的信息,如《外感温热篇》指出温病战汗出现“倦怠嗜卧,脉静身凉”的症状时,为正气即将来复,治疗上只要求勿扰病人,让其“以养正气来复”就行了。
总之证是中医养生治病和认识的出发点,是中医天人之际关于健病之变的信息,是中医保持和恢复自我稳态的出发点的依据(信息)。
中医治病强调的就是恢复自我稳态的平衡。

证还有:
藏象反应的信息的证
疗效反应的信息的证
病形反应的信息的证
养生因素的信息的证
致病因素的信息的证
治疗因素的信息的证
正气存内的信息的证
虚实之变的信息的证
……
其论可参阅《碥石集》第一集陆广莘之说。
下面从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几个具体实例来简单的说说。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1 16:52 编辑 ]
收到7朵
93
发表于 2006-2-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一.尿糖不消,过用补中益气汤,而致口唇发肿
两年前在门诊看过一个病人,这病人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一直服用西药治疗,血糖控制的很好,就是尿糖老是++,在门诊服用了近一年的中药,视其前面用方,基本上都是从阴虚燥热立论,大多苦寒,有意思的是病人服用大量苦寒药后,舌苔依旧是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遂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予方七剂,服方毕,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时我不在,某医接手,认为效不更方,继予七剂,再诊,患者口唇肿大,我遂改予四君子汤加怀山、芡实等,服方五剂,唇肿消除,服方巩固,尿糖一直阴性,血糖也稳定。
我们来看一诊给的证的信息:尿糖++,舌苔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
前医一直予服苦寒药,诊断用药的依据就是舌苔黄腻。果真是热证,服用苦寒药当有效。而“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均为中气亏虚之证,经云“中气不足,溲为之变”,中气下陷,故小便尿糖阳性不消除。清气下陷,则浊阴上逆,故舌苔黄腻,黄为脾土之色,虚则土色外现,非为热证之象也。一诊证的信息是中气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二诊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医不知气机升降已复,只是脾胃虚弱未复,而忘消渴阴虚燥热之病理,再升则过度,虚火随芪、升、柴而上冲,故唇肿。
三诊仍守脾胃虚弱病机,健而不升,于四君中加怀山、芡实益脾阴,则虚火自消,此复阴阳失衡之稳态也。
每一诊都有一证,而每一证都是一个自我稳态失衡是信息,用药之法则就是恢复自我稳态,案中明升降之理最为重要,下陷之气不可升之过度也,以平为度。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1 16:52 编辑 ]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94
发表于 2006-2-1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二、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不除,不明虚中有实
再说一病例,患者男性,40余岁,病1月前外感未能及时治疗,一直发热不退(体温37.8~39.0℃)西药抗炎治疗无效,亦未能查明原因。转诊中医,时形体消瘦,发热,畏寒喜盖被,咳嗽,咳痰清稀,倦怠嗜卧,四肢困倦,动则气喘难续,纳差,小便短少不黄,大便少,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而数。
一诊医辨证为中气虚发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方5剂无效。
有患者朋友与我熟,请我为之处方。
二诊我也认为系中气虚发热兼有痰浊伏肺,改用六君子汤加桑白皮,麦冬等味,3剂而热除。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诊患者的证提示的信息是一个中气亏虚的发热,但为什么补中益气汤无效?这里就要明白补中益气汤系一个用于纯虚证的甘温除热的方剂,该方升之有余,而降浊的力量不足,因此对于上实中虚,痰饮内阻的气虚发热证患者并不是很适宜。也就是说用补中益气汤未能很好的把握该方的升降作用,因此不能达到升清降浊的功效,这里的浊指的是痰浊在肺。
气虚发热,邓铁涛老先生说过:“对于虚实挟杂之证,除了可采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之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辨证加减,灵活运用……甘温除大热,其用方不可拘泥于补中益气汤”。故改用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君子甘温补其中,陈皮半夏降浊而化痰,用麦冬、桑白皮甘寒泻其火。正合补中益气汤“惟当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之旨,而又无补中益气汤降浊不力的弊端。
二诊之所以有效,就是能很好把握了证的虚中挟实的信息。守古法而灵活通变其方。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1 16:54 编辑 ]
收到1朵
95
发表于 2006-2-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三.肾病综合征,先祛实邪,巧用补中益气汤收功
这病号是湖南省高级人民**一个法官,女性,44岁。患者2001年6月10日就诊,10余日前感到倦怠乏力,1周后出现下肢轻度水肿,在湖南某省级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拟予以强的松治疗。又到湖南医科大学几所附院就诊,都要给予激素治疗。
因害怕使用激素疗法改变体形,女人爱美呀,现在的女性就是这样,宁可病不好,也不能身材不好,哈哈~
于是就到我们这儿求中医治疗了,这病人我接手的,当时症见下肢水肿、倦怠乏力,纳差脘痞,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弱。查:BP120/70mmHg,小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7.8g,血浆白蛋白29.4g/L ,TG2.45mmol/L,TC7.12 mmol/L  LDL-c4.32mmol/L  HDL-c  1.69mmol/L。肾功能正常。辨证为湿热困脾,方用三仁汤加减:藿香10 g,佩兰10 g,白蔻仁4 g,杏仁10 g,薏仁30 g,厚朴10 g,法夏 10 g,甘草10。服方5剂,黄腻苔退,呈薄白苔,纳增,脘痞消除,仍感倦怠乏力,腰酸,下肢水肿不减。查尿常规:蛋白++++。
证病人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看到蛋白尿加号未减,当时就哭起来,我就说,你别急,治病要一层层来,再给你开个方,蛋白尿肯定会下降,为什么,这病我有个人的心得。
辨证为脾肾两亏,水湿内停。方用其经验方加减:生黄芪30 g、党参10 g、升麻3 g、柴胡5 g、芡实15 g、山药15 g、仙茅10 g、仙灵脾10 g、丹参20 g、菟丝子15 g、山楂30、甘草6 g。服方15剂,查小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血浆白蛋白32g/L ,TG2.43mmol/L,TC6.16mmol/L  LDL-c3.82 mmol/L  HDL-c  1.23mmol/L。后以此方加减治疗2月余,诸症悉除,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04g,血浆白蛋白35.6g/L ,TG2.17mmol/L,TC4.89mmol/L  LDL-c2.64 mmol/L  HDL-c1.26mmol/L。后守方巩固3个月,这病人到现在都没复发过,和我交了个朋友,呵呵~。
我们现在来看证病人的证,第一诊给出的信息(证)就是一个湿热困脾,所以化湿清热肯定要方在第一步,为什么?“邪不祛则正不安”!
二诊提供的信息就是湿邪已化,脾肾之亏虚证状显露的信息:呈薄白苔,纳增,脘痞消除,仍感倦怠乏力,腰酸,下肢水肿不减。查尿常规:蛋白++++。证个时候,就要根据这个信息,进做调整自我稳态了。“中气不足,溲为之变”,尿蛋白亦精微所化,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故出现在大量蛋白尿。益气补中加上芡实菟丝子收敛固涩,更用仙茅、仙脾补肾。药证相符,效如桴鼓!
倘若第一诊就用补中益气汤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药证不符,一证以实邪为主,如即补之,则犯“虚虚实实”之诫了。所以治疗上采用了先祛其实,后补其虚的手法。
证简单的说就是某个阶段患者自稳态状态的信息,抓住了这信息,你就能驾轻就熟了。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1 16:54 编辑 ]
收到3朵
96
发表于 2006-2-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四、神经性膀胱,尿不自排,妙用补中益气汤愈疾
这个病人首先是找我导师的,外伤后出现在不能自主排尿,常常要等到膀胱胀的很大才自行的溢出点尿来。先在湖南医科大学诊治,确诊为外伤后松弛性的神经性膀胱。在那治了两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于是专家告诉患者家属,只好造瘘了!14岁的小男孩要终生带着一个尿袋过日子了,别说长大还要讨媳妇,呵呵~这要是造瘘了对小孩终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大了。于是患者的家属有朋友告诉他,别急着造瘘,先到中医院看看,说不定会有希望。
于是就找到了我的导师,我的导师就找到我,说这病人交给你管着,你愿意不,呵呵~这样的病人一般医生都不愿意接,为什么,西医都定论了,给他判刑了,管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说不定没效,患者一个反咬说没效你收**什么,让我白花钱!
呵呵~仔细的问了病人的一般地情况,我就告诉病人家属,说你转 过来,我们给你努力一下,希望能发生奇迹!患者家属就高兴了,后来患儿出院时,家属说你愿意接就知道你有把握,天,要是没看出效果,那说不定就要费一番口舌了!
当时患儿症见小孩面色白光白,精神不振,小便不能自排(一直保留导尿),每次排尿都要手压小腹,感小腹胀满不适,气短懒言,纳差,腰酸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这症状大家一看就知道提供了一个中气亏虚,下元不足的信息,以中气虚为主,遂予导师共同拟定方案如下:
内服补中益气汤加减,加巴戟天、淫羊藿、桂枝温肾化气通便。
另予温针,先穴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等。
也还该那患儿命好,真就出现了奇迹,服方五剂,患者就可自行排出少量小便,但B超显示膀胱残留尿很多。
效不更方,服方20剂,患儿起居正常,体重增加了,每次排尿很畅,而且不费力,B超显示,排尿后残留尿液小于30ml。
其后予以出院,门诊诊治,2个月后复查排尿后残存尿小于20ml,患者的家属是千恩万谢,说真不应该找西医院,白花了两万多。呵呵~当然了,家属不知道医生的痛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会尽力为他诊治,对吧。
我们再来看看,这患儿是外伤引起,但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未使用什么化瘀的药物,为什么,四诊得来的症状就是一个中气亏虚为主的信息,为什么中医要强调“审证求因”,呵呵~很多人把审证求因中的“因”当作病因了,这种理解对于临床辨证用药是十分的不利,他会误导你合理的选方!如果作为病因理解,这患儿可能要选少腹逐瘀汤才行!这里的“因”实际上说的是病机,是自我稳态失衡的信息。这个病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就是中气不足,兼有肾阳亏虚,你把这二者恢复了,自我稳态也就复旧了,阴平阳秘了,当然脏腑也就能正常的各司其职了。
无独有偶,我在农村曾看过一个病人,搬货物上车,被车上掉下来的装稻的麻袋打伤了头部,其后一直全身出汗,口渴不止,我不是搞内分泌的,想必是损伤引起中枢什么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当时诊其脉洪大。予白虎汤3剂诸症自除了,要是审证求“因”(病因),可能通窍活血汤才是正治,呵,效果该如何,将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对证的认识一定要把“证”看作人体生理功能的某个阶段状态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我们处方用药或保健等的根据。
本来还想接着写两个案例,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证的含义,有事被打断,只好以后再续了。
请诸位爱有记着中医证的重要性,那是你诊断用药的基础,这证就是人体在某个阶段反映出来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你要看好病,关键要把握好这信息。
以上四个病案,说的是异病同治的运用补中益气汤的一点体会,结合病案说了一点个人对“证”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争论。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1 16:56 编辑 ]

4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cslgq+1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这才是中医的精髓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2 收起 理由
无名 + 2 你的发言非常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4朵
97
发表于 2006-2-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ju 于 2006-2-4 13:27 发表
可否理解教授所举的异病同治的四个例子,强调辨证论治的关键是辨病机,治疗是纠偏。


本篇原题是“从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体会谈谈“证的”内涵”,后改本题,明白了吧
98
发表于 2006-2-6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于 2006-2-6 17:30 发表
我平常常用补中益气丸(一次两丸)来防止晕车。效果还行。
心理一直有个问题:是不是每个晕车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气不足?


新发现,得临床留心一下。
99
发表于 2006-2-9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试试三才封髓丹合百合30地黄20汤,加苏叶、半夏、 夏枯草交通阴阳,合欢、香元皮理气解郁,龙牡安神。供参考。
祝你母亲早日康复●
收到1朵
100
发表于 2006-2-1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sushi8388 于 2006-2-10 21:32 发表
1,滋水清肝饮合导赤散加减
以上两方间隔服用


可取,常法尔●:)
101
发表于 2006-2-1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第十讲  浅说汗证的临床辨治

   
汗有自汗、盗汗之分。经典的说法是“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 《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此言其大概,然不可拘于此。张景岳说“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中医内科学》上共分五个证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湿热郁蒸,此多言全身汗出之常见证型。然临床汗出证形形{BANNED},有局部汗出、偏身汗出、半身汗出种种不一,当博而览之,否则至临床则易掣肘。
教科书上的不再重复,提要说说临床常见的汗证证型及治法,虽不全面,但亦有借鉴之处。
头汗:
常见证型为阳明郁热或湿热郁蒸,前重以承气辈加减取法,后者以茵陈蒿汤或三仁汤等损益施药。
少见的有肺经郁热,清肺火方中加桑叶、桑皮,桑叶剂量宜大,大则有收汗之功。
心窝汗出
汗为心之液,心窝汗出常见于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生脉散加减。
胸部汗出:
胸为心肺之外廓。常见于肺气亏虚,补宜肺气固表止汗,补肺气方合用玉屏风散。心气阴虚者宜生脉散。
肺主气,气郁则血瘀,血瘀者,血府逐瘀汤加减。
偏身汗出:
偏身汗出,或左边身汗出,或右边身汗出,常为气血不周所致,非止汗所能取效,宜十全大补汤加减。
又有气虚血瘀者,宜补阳还五汤加减。
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病情逐渐好转,汗亦逐渐而下,当明白之。
腋汗:
心火旺者,导赤散加减。
手足汗出:
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多属血虚,手足心冷者属气虚,于主方中加入敛汗药酸枣仁、麻黄根、碧桃干、煅牡蛎等味。
亦有心火亢盛或脾胃郁热者,当随证用药。
经常多脚汗者,用白矾、葛根各五钱研末,水煎十数沸,每日浸洗。
餐后汗出:
餐后汗出者,多属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谷气郁蒸,蒸津外泄,宜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11 19: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3 收起 理由
无名 + 3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22朵
102
发表于 2006-2-1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医案选读
下面说两个汗证的治疗,第一个纯系汗证,第二个是挟杂在淋证中的汗证。
案一  脱影
什么叫脱影,有些爱友可能不明白。脱影系盗汗之重症,言人寐中汗出,汗出浸湿床单,起则床上留一人影状。
这感人不是我看的,是我的导师看的,但系我亲见并记录下来的。一日来一30岁的男性,言寐则汗,醒起则床上留一汗湿的人影状。病已七年。同时提供了厚厚的3本病历。我的导师未看病,先看病历,湖南众多名家多为其诊治过!
看完病历,导师凝神为其诊脉,良久,问道“阴囊潮湿吗”,答曰“潮湿”。“**怎么样?”,答曰“低下。”“劳则易倦吗?”答曰“易倦”。
导师遂起笔书脉案如下:
寝汗七年,诸法不应,阴囊潮湿,**低下,脉细弱,沉部尤甚。经曰“肾病,寝汗出,憎风”,从肾论治。
脾肾双补丸加仙茅、淫羊藿、浮小麦、麻黄根。15剂。
患者服方10剂,汗即止,15剂服完,除劳则易倦外,诸证若失。继与脾肾双补丸加减巩固,病痊。
当时我感到很怪,如此七年之病,怎么问诊仅三又两语就完,而疗效又如此神奇。师曰:病人提供是病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各种症状描述十分全面。唯无肾虚寝汗之症状记载,而阴囊潮湿,**低下病人一般地是不会自己说出来的。前面的医生诸法不应,当从新的角度重新出法诊治,所以问诊虽简但并不简单。经言:“肾病,寝汗出,憎风”,汗证常法不应,当从肾入手考虑。

案二 淋证挟汗证

某女,56岁,3个月前因长期打麻将憋尿不解后出现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后在湖南某医科大学住院治疗二个月,各种抗生素遍用,症状未能缓解,曾经膀胱镜检查未发现病变,肾脏检查正常,小便培养阴性,诊为尿道综合征,该西医院泌尿专家束手无策,建议中医治疗来我院,***时三大常规阴性、各种生化检查未发现为阳性结果,尿培养阴性,经服用中药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八正散配很西药抗炎镇定(服安定每日夜尿10次,不服则20余次)等治疗月余症状仍无明显好转,该患者仍希望寄于中医,特请会诊。
     时症见:尿频每日多达30余次,排尿有不畅之感,精神抑郁,形体畏寒,每晚需穿厚衣棉裤入睡,动则短气,汗出如雨,头湿如水浸,夜寐不安,手足心热,口干每日需饮冷水2000余ml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治从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制附片(先煎)6g 桂枝6g 山药15 g 山萸肉20 g 熟地30g 丹皮10 g 云苓15g 凤尾草15 g 苦参30g 怀牛膝20g 菟丝子15g 黄芪30g 防风6g 白术10g 5剂
另用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穴引火归原。
二诊:小便频明显减少,夜行10余次,形体畏寒大减,已可脱衣入睡,仅背部、两腿膝以上至小腹畏冷,仍口干,喜冷饮,但每天饮水只有500ml(原为2000ml),唯动则短气,汗出如雨未减,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 桂枝6g 山药15g 山萸肉20g 熟地30g  黄芪30g      防风6g 白术10g 煅牡蛎30g 煅龙骨30g  凤尾草15 g 苦参30g
另用五倍子研末外敷神阙穴,收敛止汗。5剂。
三诊:汗出止,唯小便频,但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小便时感较前顺畅且量量增加,轻度畏寒,不再渴饮热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 桂枝6g 山药15 g 山萸肉20 g 熟地30g 丹皮10 g 云苓15g 土茯苓20g 苦参30g 怀牛膝20g 菟丝子15g 黄芪30g 防风6g 白术10g 5剂
另用温针: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
四诊:尿频症状除,小便顺畅,仍感轻度乏力,畏冷,舌质淡,脉沉细。
命其朝服补中益气丸,暮服金匮肾气丸,遂予出院。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11 10:06 编辑 ]
103
发表于 2006-2-2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888888 于 2006-2-22 11:34 发表
我的一个好朋友,05年夏天感冒,后咳嗽,未服用药物,其间咳嗽断断续续,辗转至秋天自愈。愈后出现自汗情况,不用剧烈活动(比如爬个六楼),头上即出汗,以两鬓角上、太阳穴附近出汗较多。
朋友曾找中医看过,吃 ...


工作忙,好几日没来看了。
老刘说的对:心肺气虚,汗为心之液!神疲乏力,心悸。动则汗出,气虚之证也,劳则耗气!

这病人多大岁数?要是个老年人,爬两次六楼出点汗可能没什么,老则气弱。

头为诸阳之会,“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气亦为阳,气虚则不能卫外,腠理不密,故汗出!
头部汗出,卫阳不升,不能卫外,营卫出中焦,治可以升阳为法,佐以敛汗。补中益气汤加煅龙牡、桑叶、浮小麦。
另用五倍子研末敷神阙,任督相通,可循经发挥药效也。
病人未见,有否症状遗漏?不敢断言,此法仅作参考耳。
收到6朵
104
发表于 2006-2-22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西北玄胡 于 2006-2-20 22:56 发表
讲一讲现在看的两个病例,同时向教授请教.
两人皆为水肿.其一:男,68,旧有心脏病,今十余日腰以下肿如烂泥,心悸,不眠,食少,尿少,端坐呼吸,面色较红,不恶寒,舌嫩无苔,脉沉.因思之:阳不化水,下肿甚;真阳浮于上,面红不 ...


第一例病人已有效!可在原方中加入小红参5克、 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肉苁容15克,怀牛膝30克,另加桔梗10克提壶接盖,不可忘用下法,至于夜不得寐,可在方中佐入小量童便引阳入阴也。
收到3朵
105
发表于 2006-2-2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其二,男77,右腿肿至腹股沟,前两日他医以炎症处理,渐至呕吐不食,反酸.查体:肿处皮色不变,肿处感觉热.不恶寒.心悸,短气,痰多泡沫状.舌怒嫩无苔,左脉弦,右较缓重按实.血压180/110..拟法:疏肝健脾,补火助土.处方:附子15  白术20  甘草7  柴胡6   麦芽6  砂仁9    茯苓20    白芍8    党参10    吴萸7    车前10   生姜30.
黄耆20毫升静滴,香丹20静滴.
服药三天后,不呕,食多,心不慌,气较强,肿以至膝上.但诊两脉皆玄,左关尤甚,且浮,不知何故,在处方如何加减.


此病人可能心衰合并了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故单肢肿。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前医是否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方中佐入活血药。
控制好血压为治疗心衰一大关键,血压180/110毫米汞柱,要控制下来。
希望报更病历时有详细的检查,实验室结果。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22 20:01 编辑 ]
106
发表于 2006-2-2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晓风明月 于 2006-2-23 14:58 发表
道少斋主人,您好。我在鸬耐?旧峡吹搅撕芏嗄?部蔚淖???苁芄奈瑁?芤娣乔常?腿豢吹侥?谙撸?诶镅笆ηО俣龋?肴换厥资θ丛诖耍?业男那榭梢杂眯老踩艨窭葱稳荩?乙寻涯?献魑彝?系睦鲜Γ????幸阶鲎殴?...



呵呵,试试苓甘五味姜辛汤如何?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2-23 19:22 编辑 ]
收到7朵
107
发表于 2006-2-2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晓风明月 于 2006-2-25 00:57 发表
我发的那个3岁4月小儿的病例也希望大家都来讨论,说说你们的论治,让我们共同学习。
教授您说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如果您有时间时,请您说说理由吧。谢谢!


一、虽咳近两月,但无热象;二、痰虽难咳 出,却较稀薄;三、面色呈青色,我记得刘渡舟老先生,说过的“内有水饮之邪面有水色”。故虽无外寒,但在用时可加减,专治其内在肺的水饮之邪。期待请您不吝赐教! 衷心谢谢!
小青龙汤和苓甘五味姜辛汤均可治寒饮在肺,然小青龙汤外有表寒,里有寒饮,你的病人并无恶寒发热之表证。
108
发表于 2006-3-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fshjz111 于 2006-3-7 21:37 发表

老师:你好!
 我们用过的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双花、连翘、黄芩。并没有黄连。但我不知道双黄连注射液有没有别的组方。


呵呵,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师我信笔写来,少了思索,无意中犯了这个错误,谢谢指正!  送你鲜花,大家看我的文章都要象你一样!呵呵~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3-7 23:11 编辑 ]
109
发表于 2006-3-1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wangbin3535 于 2006-3-13 21:56 发表
Sample Text[size=-2]Sample TextSample Text
               我是个中西医的初学者 我对中西医的转化观念上不好掌握
在我眼中西医更合理 不知道该怎样来改变这种 ...


对中医学的认识仍停留在一知半解上,目前批评中医的人实际上大多对中医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当然中医有其不足的地方,就象西医学一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勿拘泥于中西医之分,总以解除患者痛苦为首要。
110
发表于 2006-3-1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晓风明月 于 2006-3-17 15:02 发表
从该小儿的舌苔中根部白腻,及近几日纳差来看该小儿应有脾阳虚停湿成饮,复因肺寒,津失敷布,则液聚而为痰饮。故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似乎苓甘五味姜辛汤。我总觉依有无表证来区别二者还不充分。请赐教!谢谢!
...


呵呵,脾阳虚为脾气虚之甚也,气虚损阳,脾气虚之证必有……,不可仅以一纳差而定论。
111
发表于 2006-3-1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很久没给大家写贴了,工作太忙,请各位原谅,忙过这段时间,再与大家交流,呵呵~~~~~~~~~~~
收到6朵
112
发表于 2006-4-1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好久没来,给大家一个课件,呵呵!
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该附件版权审核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欢迎您回来.

查看全部评分

113
发表于 2006-5-6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luanrixiao 于 2006-5-6 00:32 发表
银花连翘牛蒡子僵蚕薄荷苏花等味....关键有两点
一是银花剂量大 50克 一是要用一味苏花


问:吴塘《温病条辨》中: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 ...


呵呵~动脑筋了!奖你两朵花!
在表在卫,非轻不举。呵呵,想想为什么重用银花?有几份表证,看看张锡纯的书,有表3里七,表七里三说用药法,呵呵~
114
发表于 2006-5-2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luanrixiao 于 2006-5-25 00:41 发表
大前天休息,带4岁儿子回老家,儿子好玩,非要靠窗坐,儿子素来体弱,不胜20分钟的凉风洗礼,2小时后(中午)始发热恶寒,未与药,2小时后汗出热退,急回家,5PM再次发热恶寒,与百服宁5ML,呕吐,热不退,退热栓一 ...


呵呵~实践了,你就会慢慢的有收获…
奖励3支花
115
发表于 2006-6-4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欢迎进入个人个人空间,你将会有受益,也希望大家积极发言。
http://space.iiyi.com/70658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6-4 11:30 编辑 ]
116
发表于 2006-6-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明日再发新讲,希望爱友积极讨论
117
发表于 2006-6-6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第十一讲  莫把“炎症”当“热证”                              
                                 ---从病案浅谈中医药在感染性疾病中运用的误区
      很久没有给大家写稿了,很忙,今天接着给大家写一点随谈。就“炎症”中药的运用说说个人的看法。
      可能大家一提到感染性疾病,可能就会想到西药的抗炎治疗,在病房工作过的同志可能知道,特别是在西医院转到中医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很多患者由于长期的抗炎治疗,伴发了霉菌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西医的治疗都是针对细菌来,有细菌感染,就要抗炎,忽视了人体自我免疫功能的调节,即治疗病也致了病,呵呵!
前面我说过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平衡阴阳,有时证用是药,最后达到阴平阳秘,这和炎性疾病有什么关系?炎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法则是清热解毒,这话是对的,但不要忘记就中医外科来说,有消、托、补三***之分,为什么,疾病的阶段不同,人体的气血阴阳存在着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呀,还是最强调辨证施治,尤其是要把握人体的正气,即阴阳气血的盈亏。
      下面通过几个病案来加以讨论。
      病案一、对口疽
      这是我做学生时跟随老师看的一病例,某患者,60余岁,患糖尿病多年,三月前患对口疽,也就是项后毛际处患蜂窝组织炎,经西医抗炎治疗病情未能控制,溃后,疮口不敛,有少量干燥脓性分泌物,疮口干红,疼痛难忍,舌质红,少苔,脉数。
首诊老师要我开方,上课时老师说过清热解毒药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遂予五味消毒饮加减,服方10剂,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二诊,老师予知柏地方汤,服方7剂,疮口红活,有收敛之象,服方20余剂,疮口得平。
       这案子大家从中看出了点什么?
       按大家的想象,可能是清热解毒的力量较强,应该是五味消毒饮比知柏地黄汤效果好,可能还有人会问,就外科书上也没有用知柏地黄汤治疗对口疽的说法,呵呵,别急,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患者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西药抗炎效果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的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阴虚火旺。足太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患者肾经阴火沿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上冲,客于项部,损肌化腐为脓,发为对口疽。其病机属虚火。五味消毒饮是针对实火来的,故使用五味消毒饮效果不好。知柏地黄汤则是针对肾经虚火,滋阴降火,故其取得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见即便是炎证,也当注重阴阳的平衡,分清虚实,有时证用是药,千万不能陷于炎证必用清热解毒的误区不能自拨。
上文未完,全文请进http://space.iiyi.com/70658阅览,并请积极发言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6-6 20:2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爱医币 +500 收起 理由
鱼er + 1 + 500

查看全部评分

118
发表于 2006-6-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上文未完,全文请进http://space.iiyi.com/70658阅览,并请积极发言。

[ 本帖最后由 道少斋主人 于 2006-6-6 18:13 编辑 ]
119
发表于 2006-6-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病案二 骨髓炎
这个病案也是我做学生时所见的,大家可能会问道少斋主人你会看病不,怎么都说别人的案子,不说自己的,呵呵~不是这样说,凡是给大家的案子都要有代表性,所以还接着说一个别人的案子。这个案子是我跟随皖南外科名医徐少熬开门大**肖波医生学习时亲眼所见并记录的。一肥东县14岁小孩患右胫骨骨髓炎年余,多处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家中已经变买了住房,最后X片显示有大量死骨,窦道也常有小块死骨排出,安徽省立医院告诉家属只能截肢了。家属不死心啊,于是打听到皖南有个名医叫徐少熬,看外科疑难杂症很有水平,于是就千里迢迢来到皖南名城芜湖,到了芜湖中医院一打听,徐早已死了,患者家属绝望了,在挂号大厅就嚎陶大哭。于是有热心告诉徐死了,他有门人在,可以找他的门人试试,于是就找到了肖波,当时我就在跟他抄方。患者已经不能不能站立,下肢肌肤发暗,窦道口流出清稀脓质,无臭味,患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已是***气,还穿着夹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看完病,这肖老师开出了个阳和汤,呵呵~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温阳通络散结,效果如何,服方30剂,患者气色红润,窦道口无死骨排出,变的红活起来,3月窦道口收,X片显示已无死骨,患儿后来就能慢慢的自己行走起来。后来小孩的父亲来到医院,一进大门就跪着举着一面锦旗,是一步一叩头的送到外科诊室,大家肯定不信,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老百姓纯啊!
这个病案我不加以分析了,大家复习以下阳和汤的功效、主治,可能就能明白,可是要是在现在,可能大家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有炎症了,当然就要清热解毒,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才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是你别忘记,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施治,违背了中医的要点,盲目的跟从西医或者所谓的中医现代研究成果,可能你就会误入岐途,这病你要是用清热解毒药,效果会这样吗?我想,对中医有所认识的人,可能会给你一个明白的答案!看一下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你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病案三 大叶性肺炎
前面说了我跟老师所见的病案,现在我说说我看的病案,要不大家认为我这道少斋主人真的就是个教师,口头的临床医家,呵呵~
这病人是20年前我在一个边远地区看的病,这里请大家注意,中医的优势。这病人70余岁,发热恶寒,咳嗽,咳痰黄稠,咳吐不爽3天入院,当时是舌质红,苔黄,脉数。X片显示大叶性肺炎。农村里条件差,老百姓没钱,怎么办啊?用点青霉素,320万单,静滴,每日两次。当时我们那有上级医院来指导工作的主治医生,看了我的医嘱,说你会把这病人看死,呵呵~你说,这话你听到是什么味,那时我年轻,刚从学校毕业两年,初出牛犊不怕虎,我才不信他的呢,一边用西药,一边开个麻杏石甘汤,呵呵~两剂体温从40℃下降到37.8℃,可是就这37.8℃的热接着三天就退不了,病人没钱就要出院,你不能看着病人死啊,我就给病开方,当时病人口干,不思饮食,低热,咳嗽痰少难以咳出,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给病人开出个益胃散,当中并没有加任何的苦寒泄热的药物,病人带方出院,没有再用任何的抗炎药,服方3剂,第四天病人来复诊,说吃完方,食欲就来了,热也退了,精神头也来了,呵,或许你不信。《外感温热篇》说的好,热病“不耗肾液,必伤胃阴”,对啊,你实践了,你就知道了。大家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都知道保护胃阴的重要性,真到了临床,有几人能做到?!这病人最后就是养阴益气,病就痊愈了!总共不到50元钱,当然是那时候的钱了,呵~要是现在,一个大叶性肺炎你就用5天青霉素,还是老年病人,你敢吗?你绝对不敢这样做!
上个月我们病房从骨伤科转来一支气管肺炎的病人,就是个肺胃阴虚的病人,在骨伤病房什么抗生素都用了,十几天就是无效,不思饮食,发热不退。到了内科,抗生素比骨伤用的低多了,唯一的就是给病人加了个益胃散加鱼腥草、芦根的中药方,第三天病人热退,思食,调理一周就出院了,你说这是中药的效果,还是西药的效果,可能众说不一,当然我认为中药是起了起了对的作用!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中医在热病的治疗当中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不要只相信西医的抗炎治疗对炎症才有效果,更不能把中医的清热解毒和西医的抗炎等同起来!中医只要你辨证正确,你同样会取得极为理想的效果。治疗上不要把“炎症”当作热,有人说“炎”是两个“火”加在一起的,只有清热泻火才是正治,如是,你是个庸医无疑了!
病案四 流脑
呵呵~大家一看这病案的题可能就有点不信了,可是我告诉你说完了,你就信了,这是我的硕导看的病,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一个15岁的小孩,患流脑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一周,病人就是昏迷不醒,高热不退,汗出热而粘手,面部有垢一层,西医院治疗无效,有人告诉患者的家属,说找找中医吧,有人就介绍我前面说的导师,当时我跟着去,时撬开病人的口,见舌质红,满口白苔,脉细数!当时我的导师就开个方来,诸位可能会问,病人昏迷不醒怎么服药啊,呵呵~病人插有胃管啊!第二天病人醒来了,他的主治医生和病房主任都感到吃惊,为什么啊,他们告诉患者家属,没希望了,呵呵~,醒来了,当然要问,问了,这主任带着主治医师就到了我们医院找到我的导师,要求传授此方,哈哈~我的导师要我拿出方剂书来,翻到甘露消毒丹,递给来者,就此方尔!
试问这甘露消毒丹中有几味药是清热解毒的?
无独有偶,我们这儿的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熊继柏教授,有一次到贫困地区支边,在某县医院会诊一“乙脑”6岁患儿,6天昏不醒,诊治完毕,开出个菖蒲郁金汤,并未加任何现代研究证明能抗病毒的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等品。开完方,老教授傻了,怎么么服进去啊,还是病房的护士长出了主意。说老教授,开方是你的事,服药是我的事,鼻饲!呵呵~第二天,患儿就清醒了,当地的西医对熊老教授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老教授每谈及此事,就说,还是吸取点现代的东西,要不我的方再好,也没办法喂进去,当然了,这菖蒲郁金汤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中西医各有所长,取其善者而用之!
举这两个例子同样告诉大家,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辨证施治,有时证用是药!
不要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和西医的抗生素等同起来,中医对于炎性疾病的治疗同样要讲究辨证施治,离开了辨证施治,你想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的不能的!
“炎症”不等同于“热症”,希望所有爱爱医的朋友们跳出这个圈子!这一讲和以前一样,我没做深层次的中医理论讲解,希望大家通过我所说的病例能悟出点东西,能于是,我心足矣!

9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9朵
120
发表于 2006-6-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专题】道少斋医话--献给喜爱中医的朋友(843楼,叶天士治疗咳血病案

原帖由 ju 于 2006-6-6 19:41 发表
谢谢教授!从教授所说的医案中反映出《伤寒论》顾护胃气的重要。存胃气者生。请问教授中医的辨证论治的辩主要是辩证吗?那还需要辩病不?


呵呵 ~也要辨病的,《金匮》不都是“……病脉证治”为标题吗,当然辨证最为重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