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25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原创】中医微针--眼针、头针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申请加分,需阅读精品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0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头针、眼针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微针疗法是指**人体特定穴位系统以治疗全身疾病的疗法,是针灸学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祖国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逐步发展而成为针灸学的一个分支。微针体系包括耳、足、手、腹、背、臂、腿、颈、头、面、鼻、虹膜、舌、腕等十四个系统,可广泛用于临床诊疗、麻醉及疾病的预防。我们医院使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已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头针、眼针经常应用于中风的治疗过程中,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头针
(一)源流发展
**头部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对头部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范围都有详细的描述。但是头针疗法作为一种专门疗法问世,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这一时期上海、浙江、山西、陕西等地的一些针灸工作者,发现**头部某些特殊部位,能对一些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中,上海的汤颂延、山西的焦顺发、陕西的方云鹏等知名医家为头针学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从头针问世以来,很快在国内普及,并传播到国外,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临床医生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为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的针灸学理论基础上,依据按区定穴,联穴成线,以线归经的原则,国家针灸学会于1983年拟定了《头皮针**部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于1984年6月,该方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穴名工作会议上通过,定名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在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此方案确定了4区、14条治疗线。目前,临床头针取穴大多采用这个标准[1]。
(二)理论依据
“头者,精明之府”,头部经络集中,腧穴密布,与脑髓、  脏腑、气血有密切联系。头皮是头面标结穴区之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中,  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阳跷绕头,“在项中两筋间入脑”;阳维脉绕头“会哑门、风府,复入风池”,亦通脑。此外,十二经别和十二经筋中,分布于头部者亦多,如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巅”;足太阳之筋“结于枕骨,上头下颜”;足少阴之筋“结于枕骨”;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十二经别中的阳经经别在颈部合于本经,上达于头部,十二经别中的阴经经别在颈部合于其相表里的经脉上达于头。头是气街所在部位,通过气街的作用,经气内止于脑,构成了头皮与脑髓的紧密联系,因此分布于头的经别、经筋,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头脑又是脏腑精气汇聚的部位,正如《内经》中所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它们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头皮选区治疗脑源性疾患,距离最近,使**作用直趋病所,符合“近部选穴”原则。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头部穴区对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以改善脑血流图,有舒缩血管,改善血管弹性,加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肢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有人认为**头皮对机体的深感觉和位置觉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三)定位[2]
[额区]
    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DU24)向下刺1寸,属督脉。
    额旁1线: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BL2)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额旁2线: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GB15)向下刺1寸,属足少阳胆经。
    额旁3线: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ST8)的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半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

   

[顶区]
顶中线: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DU20)向前1.5寸至前顶穴(DU21),属督脉。
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从前顶穴(DU21)至悬厘穴(GB6)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从百会穴(DU20)至曲鬓穴(GB7)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顶旁1线:在头顶部,顶中线左右各旁开1        .5寸的两条平行线,自承光穴(BL6)起向后针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顶旁2线:在头顶部,顶旁1线的外侧,两线相距0.75寸,距正中线2.25寸,自正营穴(GB17)起沿经线向后针1.5寸,属足少阳胆经。
    [颞区]
    颞前线: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前发际处颔厌穴(GB4)到悬厘穴(GB7),属足少阳胆经。
    颞后线:在头部侧面,颞部耳上方,耳尖直上自率谷穴(GB8)到曲鬓穴(GB7),属足少阳胆经。
  
    [枕区]
    枕上正中线: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的垂直线。自强间穴(DU18)至脑户穴(DU17),属督脉。
    枕上旁线: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
    枕下旁线: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BL9),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四)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顶中线:治疗中风偏瘫、肢体麻木、疼痛、高血压等。
    顶颞前斜线: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分5等分,上1/5  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顶颞后斜线: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成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
    顶旁1线:治疗腿足的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治疗肩、臂、手的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前线:治疗运动性失语。
枕下旁线:治疗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
**手法:消毒后,手持毫针,与头皮呈15º-30º角,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刺入皮肤,进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缓刺入1寸左右。可配合电针使用。
头针针感包括热、麻、胀等反应,以热胀感为多见。一般留针30-60分钟。
    头针多用于脑血管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有肯定疗效。
    未满周岁的幼儿、头颅骨缺损者、开放性颅脑损伤则禁用头针疗法。精神紧张、过劳、过饥者,禁用或慎用。
   
      
二.眼针
    (一)源流发展   
眼针起源于我国。后汉著名医家华佗运用《内经》经络学说提出根据眼球上血管形态、颜色的变化查知病情的“看眼察病”法。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卷七•目门上记载华佗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是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在华佗“看眼察病”法基础上,彭静山教授在长期实践中改进了华佗的眼睛经区划分,去掉命门,发展了三焦的分布部位,并将八卦改为l~8个数字,眼针疗法一经问世,不仅被国内针灸工作者广泛运用于临床,同时被推广到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
    (二)理论依据   
“诸脉皆属于目”,眼为头面标结穴区之一。人体十二经脉,除肺、脾、肾、心包经以外,其它八条经脉均以眼为“集散之地”。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足阳明胃经“会于睛明”,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支者,至目锐眦后……”;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上挟鼻孔与足阳明经交会”;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至目锐眦”;手太阳小肠经“上颊,至锐眦……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足厥阴肝经“循咽喉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结合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地都与眼睛相联系。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跷脉、维脉与眼也密切相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灵枢•大惑论》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可见,目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是人体营卫、气血、精神、魂魄之所藏,与全身脏腑经脉气血有密切联系。在眼球周围,眼眶边缘施针,可以达到疏通经络、化瘀止痛、安神定志、调节脏腑气血功能,能治疗全身疾病。   
眼睛的穴区反应着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信息,是完整的全息单位,为眼针治疗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眼针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实验证实:眼睛的每个穴区都有丰富的感传神经,认为眼针可能**了这些神经,传入中枢,通过神经调节而起治病的作用。但其机理有待于今后更进一步探讨。
(三)定位
眼针的穴位统称为八区十三穴。左眼属阳,阳生于阴,八区排列按顺时针为序;右眼属阴,阴生于阳,八区排列以逆时针为序[3]。传统的穴位定位法较为复杂,我们在临床中采用时钟法将其划分:
左眼:0-1.5点(2区)―――――对应:肾、膀胱
      1.5-3点(3区)―――――对应:上焦
      3-4.5点(4区)―――――对应:肝、胆
      4.5-6点(5区)―――――对应:中焦
      6-7.5点(6区)―――――对应:心、小肠
      7.5-9点(7区)―――――对应:脾、胃
      9-10.5点(8区)―――――对应:下焦
      10.5-12点(1区)―――――对应:肺、大肠
右眼:0-1.5点 (5区)―――――对应:中焦
      1.5-3点 (4区)―――――对应:胆、肝
      3-4.5点 (3区)―――――对应:上焦
      4.5-6点 (2区)―――――对应:膀胱、肾
      6-7.5点 (1区)―――――对应:大肠、肺
      7.5-9点 (8区)―――――对应:下焦
      9-10.5点(7区)―――――对应:胃、脾
      10.5-12点(6区)―――――对应:小肠、心

(四)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中风偏瘫:取患侧上焦、下焦,合并高血压者配肝区,伴失语者配心区,伴二便失禁者配肾区。
**手法:消毒后,术者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穴位上轻刺入,直刺或在经区界限内沿皮横刺约3分左右,一般不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后无得气感,可把针稍提出一点,重新调整刺入。得气感和一般针感相同。留针5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
眼针对中风的治疗只限于神志清醒、无邪在脏腑的症状,肌肉肢体均未变形,肌力由零到三级的患者。一般来说,眼针越早介入中风的治疗,疗效越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ymg2000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8-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简直太感谢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5-9-17 16:2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价值!
4
发表于 2006-10-24 14:3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太感谢了。
5
发表于 2008-2-21 20:56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太感谢了。
6
发表于 2008-2-23 18: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7
发表于 2008-2-23 18:51 | 只看该作者
和《针灸学》上讲的相同
8
发表于 2008-2-23 19:09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十分感谢
9
发表于 2010-5-8 00: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10
发表于 2013-9-5 05:42 | 只看该作者
头针分几种么?
有人用过没有,效果怎么样?
11
发表于 2013-9-6 15:45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