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脑动脉硬化和脑出血的MRI诊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8 2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脑动脉硬化和脑出血的MRI诊断
一、概述
脑动脉硬化(Cerebral Atherosclerosis)是指脑部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致使脑部血供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此病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其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脑功能减退,并发脑梗死、脑出血以及脑部弥漫性损害。自发性脑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10~20%,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二、病因
本病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症之一,其真正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以下因素易动脉硬化:(1)年龄与性别:从统计资料来看,年龄大于40岁者,且男性多于女性。(2)饮食习惯与内容:高热、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盐者。(3)血液脂质:胆固醇、甘油三酣、磷脂、非饱和脂肪酸。(4)高血压病:50~70%。主要因素。(5)糖尿病。(6)精神紧张。(7)吸烟。
(8)遗传因素:家族性。(9)其它伴有血脂升高的疾病:如粘液水肿、肾 病综合征等。(10)血流动力学因素:机械性损伤内膜等。

三、动脉硬化和出血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血流滞流、切应力等可造成内膜受损;乳糜微栓、高脂血症加血小板凝聚形成微小血栓,可使动脉内压力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代偿能力受损,血管扩张,内膜通透性增加,使巨分子低密度脂蛋白、血桨成份渗入内膜下,由单核细胞衍变而成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补充受损内膜,该处内膜增生,聚集脂肪酯,变成为泡沫细胞,然后死亡,产生细胞外胆固醇沉积在内膜并形成斑块。由此导致血管壁缺血、玻璃样变、坏死,再引起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动脉硬化的最早期改变为血管内膜的条状脂质渌润,镜下为吞噬类脂质的巨噬细胞聚集在内膜下,此改变在早期是可逆性的。如继续发展,条状浸润可演变为粥样斑块,细胞内脂形成晶体。再进一步发展,则出现纤维细胞增多,并形成斑块,内有钙盐沉积,内膜坏死、溃疡,管壁变薄变软,继而发生出血,内膜斑块、溃疡,亦可造成血栓形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斑块或栓子脱落,引起动脉闭塞。


四、临床主要表现
(一)慢性进行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如头痛、头晕、紧张、焦虑、耳呜、反应迟钝。记忆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下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二)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TIA、失语、失用、偏盲、中枢性面瘫、精神症状等。
(三)慢性脑缺血症状:痴呆(Binswanger's病),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严重受损等。

五、脑动脉硬化的MR表现
(一)MRI:1、脑动脉纡曲、扩张、管壁增厚。2、皮层下无症状性脑梗死(Subcortical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SBI).3、局灶性白质T2高信号灶(Focal White Matter T2 Hyperintensity Lesion ,FwT2HL)。4、脑室周围的高信号灶(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y,PvH).5、脑梗死、脑出血后遗改变。6、脑萎缩。如遇上述典型表现,可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如临床上有痴呆等症状,便所谓的Binswanger's病。目前有研究表明,SSBI的出现率为12.9%,另外89%的高血压脑出血者中有SSBI的存在,提示此为诊断中风的危险因素。以往对SSBI、FWT2HL、PVH的意义不明,认为可能是白质疏松、老龄脑,目前有人通过前瞻性研究认为它们可能提示有脑病变,即脑的小血管性病变。另外也认为SSBI是皮层下梗死的危险因素,FWT2HL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危险程度比SSBI轻。
(二)MRA:显示颈动脉及分支的狭窄、闭塞、纡曲、扩张、侧支形成等;亦可显示动脉瘤(梭形)形成。

六、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一)出血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小动脉:(1)小动脉;(2)皮层静脉;(3)硬膜窦
(二)脑出轿类型:(1)硬膜外(EDH);(2)硬膜下(SDH);(3)蛛网膜下腔(SAH);(4)脑内(ICH);(5)脑室内(IVH)。
(三)出血部位:(1)基底节区(2)大脑各叶(3)脑干(4)小脑(5)蛛网膜下腔(6)脑室内
(四)出血时间:(1)超急性期(<6h)。(3)急性期(12~48h)。(4)亚急性血肿(3~14天)。(5)慢性血肿(>15天)
(五)血肿的病理生理演变:
(1)超急性期(4-6h):早期RBCs+血小板
WBC血浆血块 富蛋白血清,95-98%为氧合Hb
晚期RBCs呈双凹、含有氧合Hb、纤维素血块中葡萄糖耗尽RBCs
圆形血块中水份下降,蛋白浓度增加,灶周水肿
(2)急性期:RBCs明显脱水、萎缩、棘状RBCs形成。脱氧血红蛋白出现,细胞内形成高浓度的脱氧血红蛋白,灶周水肿。
(3)亚急性血肿:双可分为亚急性血肿早期和晚期。①亚早期(72h- 几天):脱氧血红蛋转变下铁血红蛋白,由于血块内缺氧,上述改变先从血块的外周向中心发展。②亚晚期(1周左右):血块周围血红蛋白氧化,RBCs皱缩、溶解,并将正铁血红蛋白释放到细胞外。血块灶周水肿减轻,血块肿块效应减轻。血吸周围、血管周围出现炎性的反应,并有巨噬细胞沉积。
(4)慢性血肿:又可分为慢性血肿早期和晚期。 ①慢早期:血块周围蛋白水肿消失,炎性开始消退。血管增生,血肿缩小。灶周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还有细胞外下铁血红蛋白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含有2种储铁物质,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等。②慢晚期:血肿囊变明,边缘有致密的胶原包膜,包括新生毛细胞血管、血管纤维基质、铁蛋白、含铁血黄素等。
(六)颅内血肿的MRI表现
超早期出血(4-6h,OxyHb),血块中主要氧合血红蛋白(OxyHb)含有二价铁,缺少不成对的电子,不具顺磁性,因此不影响T1和T2,此时血肿的信号呈等信号,主要是由富有蛋白的水所致。但在超早期血肿的较后阶段,由脱氧血红蛋白造成T2缩短,可能抵消蛋白溶液延长T2,因此T2WI可呈等、高或不均匀信号。早期阶段无灶周水肿,数小时后可出现。早期占位效应亦轻,除非血肿很大。急性期出血(1-2天,DeoxyHb),此期氧合Hb转变为脱氧血红蛋白(DeoxyHb),DeoxyHb含二价铁,有4个不成对电子,呈高速自旋,具有很强的顺磁作用。DeoxyHb不能引起质子、电子偶极度—偶极增强,因此不能缩短T1,所以DeoxyHb不管是在细胞内,还是在细胞外,都是呈等信号。与T1相反,DeoxyHb对T2的作用非常明显,它能显著缩短T2,因此在急性血肿中,在T2WI上呈低信号。灶周水肿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亚急性血肿(3-14天,MetHb),由于RBCs能量状态进一步下降,Hb进一步氧化成为下铁血红蛋白(MetH b),此仍在完整的RBC内,含5个不成对电子,有很强的顺磁作用,引起T1缩短,因此在亚急性血肿的早期,在T1WI为高信号。此高信号首先出现在外周,然后向内发展,而中心部仍为等信号,此高信号首先出现在外周,然后向内发展,而中心部仍为等信号。在亚急性出血晚期,血肿溶血出现,MetHb沉积在细胞外的流体中,呈短T1、长T2,因此在TI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慢性血肿(>15天,含铁血黄素),在慢性血肿的早期,正铁血红蛋白游离在流体中,此时TIWI、T2WI上仍呈高信号,而病灶周绕有含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富有新生血管的壁,其铁质不溶于水,所以无T1弛豫缩短,在TIWI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环。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在慢性血肿晚期,尤其是在成人中含有铁的巨噬细胞可在血肿边缘存在几年,巨噬细胞不断吞噬、分解和清除血肿内的血红蛋白,同时产生大量含铁血黄色和血色素,形成含蛋白质低,含血色素、含铁血黄素的囊腔,此时在TIWI和T2TI上均为低信号。上述情况亦可不出现,而直接形成典型的类似于脑脊液的囊腔,即长TI长T2腔,但周围仍可见低信号环。而在婴幼儿中,如血肿小,所有的含铁血黄素通常都可被全部清除,而不遗留下出血的后遗改变。

七、超急性出血的MR诊断及其与梗塞的鉴别诊断
①DWI血肿内呈高信号+局灶性低信号;>6h以低信号为主
②T2*WI血肿周边显著低信号
这两个特点有助于区别急性出血与梗塞
低信号原因:
①脱氧血红蛋白(DeoxyHb):顺磁性
②部分血清从收缩血块中分离,渗出
2.Acute stage 血肿中心ADC降低
①血凝块收缩,血浆吸收,细胞外间隙收缩,血块粘滞度增高
②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和形态的改变
③完整的红细胞收缩降低细胞内间隙



转贴内容


edited by 小将 on 2005-8-1 at 10:11 AM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小将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8-1 10:10 | 只看该作者
此内容很好~!

给予加分鼓励!
3# 板凳
发表于 2005-9-2 13:45 | 只看该作者
让我长了见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6 23: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