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96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间断脑脊液鼻漏4月余,发现颅底占位3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2 1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患者:男性,18岁

主诉:间断脑脊液鼻漏4月余,发现颅底占位3月

影像检查

平扫CT:



MPR重建冠状位


MPR重建矢状位



MRI:

横断位T1WI



横断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



横断位DWI



横断位增强扫描






冠状位增强扫描



矢状位增强扫描


以下对病变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颅底肿物,病变以斜坡为中心

B、斜坡及右侧颞骨岩尖骨质破坏

C、肿物T1WI呈混杂稍低信号,内见散在短条状高信号

D、肿物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混杂中高、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

E、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



根据以上影像学特点,该病最可能的诊断是:(B)

A、骨巨细胞瘤

B、脊索瘤

C、嗜酸性肉芽肿

D、软骨肉瘤


答案揭晓

影像所见

NO.1

影像所见:斜坡及右侧颞骨岩尖部骨质破坏,肿物以斜坡为中心,向前突入蝶窦,边界欠清楚, CT图像示呈不均匀稍低密度,MRI图像示肿物T1WI呈混杂稍低信号,内见散在短条状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混杂中高、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

影像诊断:斜坡及右侧颞骨岩尖骨质破坏伴肿物,考虑脊索瘤可能大,骨巨细胞瘤及嗜酸性肉芽肿不能完全除外。


病理所见


恶性肿瘤,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首先考虑脊索瘤,建议结合临床。侵及骨组织。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achyury (2+),EMA(2+),S-100(-,择取三个蜡块),Vimentin(3+),CK19(3+),CK18(3+),SSTR2(3+),AE1/AE3(3+),Ki-67(+,30%),P53(+,80%),CK7(-),GFAP(-),PR(-),NSE(-),P40(-),CD30(-),SALL4(-),INI1(-),BRG1(+),Oct3/4(-),AFP(-),GPC3(-),CD117(-),CK5/6(-),PAX8(-),SOX10(-)。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BER(-)。

注:本例组织形态不典型,免疫组化表达部分不典型。

概述: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的局部侵袭性骨肿瘤,起源于胚胎残余的脊索组织。其最常发生的部位为骶尾区(50%),其次是颅底(30%)、脊柱和其他部位(20%),颅底脊索瘤往往呈破骨侵袭性生长,颅颈脊索瘤最常累及鞍背、斜坡和鼻咽部。脊索瘤的年发病率为0.08/10万人,发病年龄以50-60岁为主,很少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5%),男女发病比例为2∶1,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并有邻近的骨质破坏。

脊索瘤分为3种亚型:经典型脊索瘤是最常见的类型,这类脊索瘤以缺少软骨或其他间充质成分为特征。软骨样脊索瘤是一类同时具有脊索瘤和软骨瘤特征的特殊肿瘤,好发于颅底的蝶枕区。去分化或肉瘤转化发生于2%-8%的脊索瘤,可见于诊断时或之后出现。肉眼观察示,脊索瘤是具有囊性和实性区域的凝胶状粉红色或灰白色包块。脊索瘤呈分叶状,这些小叶包含呈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这些上皮样细胞在黏液性基质中被纤维束所分隔。肿瘤细胞有囊状(富含常染色质)的细胞核和富含空泡的肥皂泡样细胞质。

影像表现:

X线受分辨率影响,难以早期发现病变,典型者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可累及椎间隙致其变窄。

脊索瘤CT平扫多表现为等低密度肿块影,部分瘤体内发生液化、囊变及钙化可造成瘤体的密度不均匀。点状或条片状钙化为脊索瘤相对特征性表现之一,且有研究认为,点状或条片状钙化可作为鉴别脊索瘤与软骨源性肿瘤特征。颅底脊索瘤CT征象较典型,多表现为颅底斜坡等区域不均匀或稍高密度肿块,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脊索瘤对周围骨质呈溶骨性破坏,CT在评估肿瘤内的钙化方面优于MRI。

肿瘤组织是由黏液间质及滴状细胞呈索条样或巢样分布构成,内部可见纤细纤维血管间隔将肿瘤组织分成小叶状,故T2WI上呈明显高或混杂信号。病变MRI表现以骨性结构破坏为主,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T1WI等低信号,瘤内可见点状低或条索样信号影,有专家将称之为蜂房样改变,并建议作为脊索瘤特征性表现,对脊索瘤的诊断有较大提示作用。T1WI呈小灶性高信号影提示病灶内有出血或黏液、胶样物质成分,这些成分的多样性可以解释T2WI肿瘤呈现高信号特征的原因。本病例T1WI呈混杂稍低信号,内见散在短条状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混杂中高、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与目前临床所总结的脊髓瘤MRI表现基本一致。

鉴别诊断:

CT或MRI征象不典型的颅底脊索瘤需注意与颅底脑膜瘤、侵袭性垂体瘤、颅咽管瘤、神经源性肿瘤、颅底软骨肉瘤等进行鉴别,尤其易与神经源性肿瘤及颅底脑膜瘤混淆。一般脑膜瘤CT多提示邻近骨质出现反应性增生,少见骨质破坏,病灶内钙化多呈砂粒状,增强呈现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特征的“脑膜尾”征。而神经源性肿瘤平扫多为等、低密度,无钙化,增强也较明显。

骨巨细胞瘤:一种相对罕见的良性骨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溶骨性表现,好发于年轻人。最常受累的部位是长骨的干骺端和骨骺,通常是膝关节附近。颅底骨巨细胞瘤最常见位于颞骨和中颅窝,肿块为软组织密度,使颅骨呈膨胀性改变,CT扫描肿瘤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其间有更高密度的间隔和点、片状钙化和残留骨质,形状为多房状不规则,边缘锐利。肿块边缘区可见反应性增生的高密度带,肿瘤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向邻近结构内突入,颅底骨巨细胞瘤极易侵入颅内,表现为由颅骨病灶蔓延而来的软组织肿块。其特征性MRI表现包括:扩张的多血管性包块,呈囊性改变;T1WI示低至中等信号、T2WI示不均匀中至高信号。由于常有大量含铁血黄素,T1WI和T2WI上存在低信号强度区域。

嗜酸性肉芽肿:属于良性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主要表征以骨质破坏、嗜酸粒细胞浸润及局限性组织细胞增生为主,在青少年及儿童中较为常见,并且男性比女性更为常见。常侵犯颅骨、肋骨、骨盆、长骨、椎骨、面骨等。颅骨病灶多为溶骨性以及穿凿状骨质破坏,形态不尽相同,内外板破坏程度存在差异时可呈双边征,此种情况下,生长会跨板障、跨颅缝,进而在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

软骨肉瘤:颅底软骨肉瘤好发于偏离中线的颅底软骨结合处,表现为颅底软骨结合部的硬膜外肿块影,邻近骨质有破坏。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影,内见斑点状、絮状或环形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低信号,T1WI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参考文献】

1. 徐海滨,王学淳,张庆. 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0):33-35.

2. 桂松柏,宗绪毅,王新生,等.颅底脊索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分型及入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7):651-654

3. KremenevskiN, SchlafferSM, CorasR, et al. Skull base chordomas and chondrosarcomas [J]. Neuroendocrinology, 2020, 110(9/10): 836-847.

4. MetcalfeC, MuzaffarJ, KulendraK, et al. Chordomas and chondrosarcomas of the skull base: treatment and outcome analysis in a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of 24 patients[J/OL]. World J Surg Oncol, 2021, 19(1): 68[2021-05-13].

作者:包丹 李晓璐
来源: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  公众号
(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过 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