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4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 张胜兵品《伤寒论》8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22-9-28 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87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3条条文·形作伤寒)




答章孝标


作者:李绅 (唐)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8月8号,现在是晚上的09:14。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那么我们今天的开篇诗是来自于唐代李绅的唐代李绅的《答章孝标》,那么这首诗,它的意思就是说,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的东西,好的东西就不需要用华丽的包装来掩饰。




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及第,那么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知识。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不好好的积累知识,去实现那些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那么为什么我们用这首诗来作为开篇?第一,我们今天要讲的条文是第113条,113条里面有真假难分的一些东西。第二,我们以此首诗再加这条条文真假难分,希望跟大家共勉,就是好好学习,终有一日可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没有必要虚有其表,华而不实。




好,我们看第113条的条文的原文: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这一条条文,历史以来争议都很大,1800年来争议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究其原因,恐怕是这条条文说的比较简短,而且,真假难分,那么接下来?我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剖析一下这条条文,我们看一下它真假是否真的难分。




好,我们先看一下它原文的本意,形作伤寒,形作伤寒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病人的表现象伤寒一样,那么什么是伤寒?我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条文。


我们看第三条条纹: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那么,由于第三条条文是在第一条条文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也要把第一条条文看一下,伤寒论第一条条文:太阳之谓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我们联系第一条和第三条来看的话。这个形作伤寒,其实是包含了第一条和第三条条文的内容。从临床表现上看,这个病人有第一条和第三条条文的这些临床表现。




但是他紧接着他说其脉不弦紧而弱,那么形作伤寒,但是,有一点跟他不像,哪一点?脉。脉是什么?伤寒的脉,根据第一条和第三条,应该是脉浮紧,那么既然形作伤寒,他只说了其脉不弦紧而弱,没有说浮,那么证明什么?证明浮它是有的,脉浮,它是具备脉浮的一个条件,但是他不具备紧,但是不具备紧,为什么仲景在这里说其脉不弦紧而弱?




那么不弦紧而弱,意思就是说这个脉没有紧张度,因为弦脉和紧脉,在临床当中是很像的,摸起来很像。它这个不弦紧的意思,并非说伤寒的脉是弦,而是这个弦和紧难以区分,是为了表达它的脉象是什么?是端直以长。而这个紧脉,也是有**脉很相似的,所以往往他们区分起来有些难度,因此脉浮弦,或者脉浮紧。它的区分是有难度的,仲景在这里一并一起说了,不管你摸出来的是弦还是紧,总之它是一种紧张的状态,这个脉象。




为什么脉象是紧张的?是因为有寒邪,伤寒嘛。那么是因为寒邪导致脉道受寒,而出现了一种紧张状态。那么,关于为什么他的脉象是紧,伤寒的脉象是紧的,我们在前面条文剖析的很清楚,我这里就不啰嗦了。但是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告诉大家他为什么会出现。




这里的弦和紧是因为它难以区分,在临床当中,但是它是共同来表达脉象的一种紧张之感,所以,这条条文的意思就是说,其他的都符合太阳伤寒的表现,唯独这个脉象他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就说伤寒多一分寒,那么这个脉象就多一分紧,或者说这里的弦多一分寒,多一分紧或弦,寒邪重了,那么他的脉象就更紧,由于是外感寒邪,因此外感的表证是浮脉,所以他是浮紧。好,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他的样子像伤寒,它的表现都像伤寒,仅仅是脉象不浮紧,不浮紧而弱,那么这个弱是真的弱吗?




那么这里的弱,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弱脉的意思,而是把它理解成什么?和前面的弦紧做对比,既然它没有这么紧张,就是在紧张度上弱一些,那么这个弱其实是代表脉象的紧张与松弛。这里做的前后的对比,意思就是什么?就是伤寒的表现都有了,只是它的脉象没有这么紧,而是什么?而是松弛的。




脉象松弛,为什么它没有这么紧?那么它有深层次原因,有什么原因?是因为脉道里的阴津亏虚。脉道阴津亏虚,那么它就有可能会出现弱,就不会那么紧,那么脉道表现出阴津亏虚的话。既然此人阴津亏虚,他就会可能会出现什么?出现需要用阴液来填充的这么一种本能,因此他接着就会说,弱者必渴,那么这个弱者必渴的意思就是说,阴津亏虚了,脉道阴津亏虚,这个人表现出来的会出现口渴。




好,我们剖析一下,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临床表现和伤寒一样,但是脉象不仅相对偏弱,偏松弛,而且有口渴的情况,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辨真假的时候了,有人说这就是温病,因为温病会出现伤寒的表现,还会伴有口渴,那么一定是温病吗?我们剖析一下。




那么如果真的是温病的话,100%确认是温病,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话,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伤寒论条文第六条。




第六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是第六条的第一句话,那么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是仲景在太阳病,太阳温病的描述,但是。他形作伤寒,并没有说他不恶寒,所以从仲景的原文已经解经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仲景所说的温病的话,恐怕有些牵强。




为什么?我们明确的已经很明确的已经指出了,形作伤寒和伤寒一样,只是脉不同,如果说他再加一条不恶寒的话,那么我们基本锁定他可能就是温病了。




但是,随着后世医家的发展,在后世医家的温病,这个恶寒的情况,有可能是微恶寒,就是恶寒,没有太阳伤寒这么明显,这么典型。但是在外感病的初期,也会出现恶寒,哪怕是温病,后世医家的所说的温病,也会有一些恶寒。最起码是微恶寒,当然有的热象比较明显,那么这个盖住了它微恶寒的表象,可能发热为主,微恶寒不明显,可以理解成不恶寒这种情况也存在。




你看我们后面说弱者必渴,那么他津液亏虚,他就想喝水,那么这个津液亏虚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什么?是温热病邪灼伤津液,就是温邪伤津所表现的渴,而温邪伤津之后脉道自然就不会那么紧张,所以,这个“弱”如果是对比紧张,对比这个脉紧的来说的话,那么你可以认为脉弱是脉松弛,那么在有些温病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这种温病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仲景所说的第六条条文的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并不完全等同,但是,和后世医家的温病已经很接近了。




所以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温病表现和伤寒一样的温病,但是它多了一个现象,就是口渴,那么这个口渴可能是温邪伤津所导致的,温邪伤津,那么脉道津液亏少,津液亏虚,那么不会出现紧脉。当然,有的人说,既然有温邪,他可能会出现数脉是的,如果温邪是温热之邪,比温更温一点就是热的话,那么他的脉象可能会出现数。如果这个温病只是微温,那么他的脉象不一定会数,脉浮弱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因此,后面说被火者必谵语,被火者为什么会谵语?因为外感温热之邪,津液亏少,如果用火疗的方法来治疗的话,就会火上加油,这个时候就会导致胃津进一步的亏损而出现阳明病,所以可以见到谵语。




而后面说: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这个和温病没有矛盾,因为温病在表的时候也是汗出愈,只不过用的是辛凉解表而已,不是伤寒的辛温解表。那么辛凉解表,比方说后世温病所创的方子,桑菊饮、银翘散,它都可以辛凉解表。那么根据具体的情况,就可以用这些温病的方子来进形治疗。所以它仍然是解之当汗出愈,没问题。




好,我已经说过了温病,那么这种后世医家所说的温病,的确可以从113条形作伤寒解读起,完全可以解读的通。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它有另外的可能?比方说形作伤寒,它的表现仍然是伤寒,表现是伤寒。只是脉象不是伤寒脉,我已经讲过了,刚才已经讲过了,如果是外寒入侵,那么多一分寒,就多一分紧或弦。现在好了,现在伤寒是有了,如果他真的是外感伤寒,但他的脉象却不是。




那么这个脉象却不是,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脉象它偏弱,偏弱的原因是他阴津亏少,那么阴津亏少,如果是温病的话,是温邪伤津导致的,这个阴津亏少,如果说他感受的是伤寒,但是他本身的体质就有阴津亏少,会不会出现一个阴津亏少的人感受了伤寒?出现了伤寒的临床表现,但是脉象却出现了浮弱,很显然是极有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是患者的体质导致了他感受了伤寒,而并非典型的伤寒,脉浮紧,如此而已。




好,那么这是第二种情况,就是并非瘟病,仍然是伤寒,只不过他是一个本身患者就有津液亏虚的这么一个体质,再感受伤寒而出现了伤寒的证状,而没有出现伤寒的典型的脉,它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相间脉,就是既有本身体质所表现的脉偏弱,又有伤寒的脉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阴津亏少的患者外感寒邪而出现的形作伤寒,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形作伤寒是它的临床表现,是伤寒,我们不能把它翻译成临床表现象伤寒,不能说它像伤寒,而是他临床表现是伤寒。




形作伤寒并不是形似伤寒,或者是形如伤寒,不是这个意思,形作伤寒,形作伤寒就临床表现是伤寒,临床表现是伤寒,那么就有可能他真的是伤寒,有可能他不是伤寒,就两种可能,所以我们已经解读了,第一种可能他是温病,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什么?就是本身就阴津亏少,而感受伤寒一样可以会可以出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弱者必渴。那么由于他津液本身亏少,他本身平时就想喝水,因为他体内津液缺乏,又不是感受了伤寒,他才渴的。有没有可能?当然有可能,那么津液本身就亏少,你再用火,他有没有可能谵语?当然可以,一样的可以导致胃津亏少而出现阳明证的谵语。




那么这种情况,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这个时候那么怎么解读?


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阴津亏虚的患者感受了伤寒,我们就可以什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那么这种可能就是通过补津液,使正气足了之后,那么汗出则愈。这是一种可能,也就说是津液补起来,然后有可能出现表自解,或者说再用解表的方法,这是可以的。




当然也可以用表里双解的方法,比如说在这个方子里面,既用了养阴生津之品,又用了解表的药来进形治疗,或者既用了解内热的这一个药,也用了解表的药。




但是,由于这个患者这一条条文里面说,针对的这个患者有津亏的这么一种情况,我们不能用大汗法,不能用发大汗的方法来治疗,只能用小汗法。




那么,我们看第27条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这个我们可以认为,既解了表,又清了里,小发其汗,发小汗而不能发大汗。




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里面,有石膏,这个石膏,它是可以清里热的。




桂枝二越婢一汤,它能外散表邪,内清郁热,它可以治疗太阳病,表未解而内有热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种轻证,是微发汗,而清里热的小汗法的这一个典型代表。




因此,我对第113条的理解是形作伤寒,把它理解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温病,另一种是伤寒夹杂了这个阴津本亏,也就是个本来阴津亏虚的这么一个病人。


而这两种情况,用第113条条文都是可以解读通的。




至于古历代的这一个医家对这条条文的解读,就有很多很多说法,有的甚至把这个条文都改了,他说不改,这个说不通。你比方说这个《医宗金鉴》他把这一个其脉不弦紧而弱的弱,弱者必渴的弱,以及弱者发热,脉浮的弱,全部把它改成了数。他说,如果不用这个数,那就不行。他说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如果是弱字的话,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弦颈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证也,沉数热在里,阳明证也。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渴,若被火劫,其热更甚,故必分谵语。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无别焉。若脉浮数,发热,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味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证,惟发热而谵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之可也。他总结的倒是没问题,但是你把“弱”字改成“数”。




把这个“弱”字改成“数”字,把《伤寒论》的原文改掉了,完全失去了张仲景本意。这里的弱并非一定是弱,而是指相对于弦紧来说显得松弛,他只是为了强调津液亏虚而已,被《医宗金鉴》改的面目全非,因为他不改,他就无法解读这条条文了。




刘渡舟,刘老直接就认为第113条条文就是讲的温病,不可用汗解,不可用火劫汗。他说这一条就是指温病,但是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它并非是指伤寒的温病,但是与后世医家所指的温病,是可以解释的通的。而胡希恕胡老,他说:这一条条文就是第27条条文的另一种表达,就直接把它看成是伤寒,小发其汗的桂枝二越婢一汤。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刘渡舟把它作为温病来讲,也是能讲得通的。因此,我的观点是结合刘渡舟刘老和胡希恕胡老把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合二为一,那么就完美了。




这样一来,这条条文两种解读,一种桂枝二越婢一汤来解解读,一种用温病来解读。另外,对于桂枝二越婢一汤,我还有所扩展,我认为建其中之后,自汗也可以,当汗出愈,或者是表里双解,通过养阴再解表,表里双解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如果非要用《傷寒论》的原文的方子的话,那么桂枝二越婢一汤可能较为合适。




因此,把这两位先贤刘渡舟刘老和胡希恕胡老的观点合二为一,再加上一点引申和补充,就是我张某人对此条条文的理解。




好,关于第113条条文的解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解读第114条条文妥协,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不见不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